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光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骏枣,花期,土壤水分,光合
动态光合论文文献综述
郑强卿,陈奇凌,王晶晶[1](2019)在《滴灌骏枣花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南疆枣树花期适宜的灌溉量,以近几年品质退化较为严重的骏枣为对象,分析了开花坐果期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骏枣园土壤深度40~60 cm的含水量恒定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是保证根系富集区土壤水分供应能力的关键,此时叶片的净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适宜南疆地区骏枣盛花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分管理措施,可实现骏枣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快速有效转换,提早坐果时间,延长果实生育期,提升品质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姜帅,丁一佳[2](2019)在《用日照时数变化的光合作用分析建立玉米动态模式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产量预报已成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手段。利用最新的判断日照时间等科技手段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做科学的分析预判,大大加强农业生产提前预判水平。本文从日照时数的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入手,分析了光强、温度、水分和二氧化碳4个变量对玉米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全文通过对各种试验的分析,对玉米产量在热量条件满足的前提下产量预报将可获得明显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龙健,李娟,李菲,廖洪凯,刘灵飞[3](2019)在《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研采样和室内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喀斯特典型石漠化治理区—安顺普定生态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并以花江峡谷示范区为对照地点,以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为主线,系统地研究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以及对代表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深入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和植物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旨为(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谭代军,熊康宁,张俞,杭红涛,全明英[4](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光合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椒是中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为分析花椒在石漠化脆弱生境中光合生产能力,以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花椒为对象,研究花椒日光合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花椒净光合速率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退化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分别为3.53(LD)、2.85(MD)、2.32(SD)μmol·m~(-2)·s~(-1); LD、MD、SD日光合同化量分别为141.21、113.44和94.97 mmol·m~(-2),SD光合同化能力显着低于LD、MD; LD表现出较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羧化效率,其值均高于MD、SD;各退化花椒气孔限制值日均值没有明显变化; LD净光合速率主要受空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同时空气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净光合速率大小;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是MD、SD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而空气温度为其主要限制因子。因此,不同退化花椒光合作用对生理状况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敏感性较强,光合生产力总体偏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王树源,王明浩,牛颖芝,何斐,赵长明[5](2019)在《七种云杉针叶非结构性碳与光合特性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杉作为我国东北和西部高山地区的主要树种,在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非结构性碳(NSC)的动态变化为研究森林碳储存和碳供应提供重要参考。为探究不同云杉树种针叶NSC含量与光合特性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同质园内7个云杉属树种幼树的物候期进行了观测,并测量了各物候期一年生和当年生叶中NSC的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各树种的萌动期从早到晚依次为粗枝云杉<青扦<白扦<林芝云杉<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红皮云杉,伸展期从早到晚依次为白扦<青海云杉<粗枝云杉<青扦<红皮云杉<川西云杉<林芝云杉,顶芽期则无显着差异;物候期的差异不仅存在对当前生境如有效积温(R=0.996*)、土壤含水量(R=-0.807*)等的响应,也存在对原生境的适应;各树种NSC含量随物候期变化规律一致,当年生和一年生叶中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则是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当年生叶中NSC含量均低于一年生,其中淀粉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0~50、70~150 mg·g~(-1),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80~150、200~350 mg·g~(-1)。此外,不论在新老龄叶片中,淀粉含量下降后光合速率均会升高,净光合速率与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存在协调性。以上结果为全面理解云杉属树种NSC的季节动态及种间差异的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朱红雨[6](2019)在《滨海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生长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动态响应—实验与模型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之一。气候变暖会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植物生长发育和种群扩散方式,进而影响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本文选择崇明东滩湿地为主要研究区域,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 top chamber,OTC)原位模拟大气温度升高(平均空气温度增幅2016年为1.56±0.15℃,2017年为1.60±0.17℃),以原生优势湿地植物芦苇和互花米草作为研究对象。在芦苇和互花米草的2个完整生长期内(2016-2017年),测定并分析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特性、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的变化,并利用数学模型估算了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结果有助于理解长江口盐沼湿地的芦苇与互花米草的生物量时空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除了光补偿点和水分利用效率外,无论是否增温,两年生长季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其他光合指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现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相较于对照,两年的增温显着提高了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光合能力,但互花米草的增加幅度更大,且互花米草被增温显着影响的月份多于芦苇,可能意味着互花米草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2.无论增温与否,两年生长季芦苇和互花米草株高、基径、叶片数都呈现逐渐上升并趋于平缓的趋势,而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较于对照,增温显着增加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单株总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P<0.05),且在第二年,增温显着增加互花米草的株高(P<0.05),增幅为3.36%。相较于2016年,2017年芦苇和互花米草株高、基径和叶面积指数显着增加(P<0.05)。3.在两年生长季中,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茎/叶生物量均呈现逐渐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0月。相较于对照,增温显着促进互花米草总生物量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增加(P<0.05)。促进芦苇总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但统计不显着。较对照,增温显着促进互花米草茎生物量的增加,显着促进后期(9-10月)互花米草叶生物量的增加,对芦苇中后期(8-10月)叶生物量的累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4.生物量的模型估算结果显示无论增温与否,在生长阶段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呈现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在十月达到峰值。芦苇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7月,而互花米草出现在9月。模型估算的总生物量趋势基本符合生物量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增温显着促进7-9月芦苇总生物量(P<0.05),增幅达到32.27%,在九月后,虽然增温组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逐渐减小,但增温显着增加互花米草总生物量(P<0.05),增幅达到20.31%。5.通过对分配指数拟合,可以看出无论增温与否,芦苇和互花米草地下部占比变化都是呈曲线。芦苇地上生物量占比峰值都出现在八月,地下部占比先下降后逐渐上升,八月份是谷底值。ET组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而对照组出现在八月。从地上部茎叶指数可以看出,芦苇茎生物量先下降后上升,在九月达到谷底值,叶相反。而互花米草与芦苇趋势相反,茎生物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八月达到峰值,叶相反。与对照相比,分析分配指数可以看出增温显着增加芦苇地下部生物量和互花米草叶生物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0)
孙雷刚,王绍强,Rober,A.MICKLER,陈敬华,于泉洲[7](2019)在《基于遥感指数的中国南亚热带常绿林光合作用季节动态变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监测中国南亚热带常绿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动态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估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涡动协方差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最直接的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但在空间上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近10年,光谱观测和卫星遥感技术在植被生产力监测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碳通量的时空评估能力。本研究基于长时间序列光谱观测数据,提取叶绿素荧光指数(FRI)和光化学植被指数(PRI),进而评价两个生理遥感指数跟踪亚热带常绿林光合作用季节动态变化的能力。结果表明,传统NDVI指数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大(R~2=0.88,p<0.001),并呈现出饱和现象,而FRI和PRI指数则能较好地跟踪植物光和功能季节性变化,且在季节尺度上两者受光照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弱(FRI指数R~2=0.13;PRI指数R~2=0.51);相比PRI指数与光能利用效率(LUE)在午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FRI指数与GPP的相关性则在早上优于午间时段;而这两种相关关系均在植被衰退季优于植被生长季。另外,通过考虑光合有效辐射因子,基于FRI指数监测GPP的能力得到显着提高,R 2从0.22提高到0.69,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同时,在植被衰退季也呈现出更强的相关性(R~2=0.79,p<0.001)。研究成果表明,FRI和PRI两个生理遥感指数能够准确地监测亚热带常绿林光合作用季节动态变化,建议把其引入碳循环模型中以改进区域碳收支估计。(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9年02期)
刘强[8](2019)在《长白落叶松净光合速率的动态估计及光合产量的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整枝是培育无节良材的有效途径,可以大大提高木材的经济价值。虽然不同的整枝方案相继被提出,但均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有效冠概念的提出对人工整枝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有效冠的临界位置是动态变化的,若跟随着其变化进行整枝会大大增加成本。因此,若能提出一种方案,在损失部分光合产量的前提下,提前清理掉部分活枝,减少人工整枝的频率,则会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使木材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18年生长季内实测的5株样木的光合特性因子、叶特征因子、环境因子及生长季末期的解析木数据,探讨了长白落叶松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光合生理特性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白落叶松树冠光响应曲线模型;根据树冠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消光系数估计模型,实现了树冠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动态估计;结合光响应曲线模型及光合有效辐射动态估计模型,进一步实现了对树冠内不同轮层枝叶瞬时净光合速率的估计,并采用数值积分的方式得到了不同轮层枝叶生长季内的光合产量,分析了光合产量的分配机制;根据生长季内样木不同轮层对树干的碳贡献量,判定了长白落叶松有效冠的位置,同时分析了不同轮层枝叶对树木生长的贡献程度,并给出了保留不同贡献量时对应的整枝强度。本文的具体贡献和主要结论如下:1、树冠光合特性及环境因子的空间变化规律。根据外业实测的长白落叶松树冠内不同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光合生理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及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相对湿度、温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值)的数据,分析了各因子的空间变化规律及空间差异性。在树冠垂直方向,光合指标和光合生理参数在树冠上层和中、下层之间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树冠中层和下层之间差异并不显着;环境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值均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而相对湿度的差异并不显着。在树冠水平方向,光合指标和光合生理参数差异显着,该现象在上层树冠表现更为明显;环境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值仅在上层树冠中差异显着,在中、下层树冠的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在估计树冠光合作用时,考虑各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是十分必要的。2、长白落叶松树冠光响应曲线模型的建立。基于帽儿山林场5株人工长白落叶松生长季内不同时段测量的752条光响应曲线数据,以单分子式作为拟合光响应曲线的基础模型,通过分析所有光响应曲线的模型参数与对应的环境因子、叶片形态特征及叶片着生位置的关系,采用再参数化的方式将温度、水汽压亏缺值、比叶重和相对着枝深度引入到基础模型中对人工长白落叶松生长季内树冠不同位置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模拟。模型拟合结果的校正后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84和1.51μμmol m-2 s-1。使用独立样本对本研究建立的树冠光响应曲线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平均误差和估计精度分别为0.097μmolm-2s-1和95.6%。说明兼顾环境因子、叶片形态属性及叶片空间位置的人工长白落叶松净光合速率预估模型可以有效的模拟生长季内树冠任意位置的光响应曲线。3、长白落叶松树冠光分布的动态模拟。基于帽儿山林场5株长白落叶松各轮层光合有效辐射数据,以Beer-Lambert定律为基础,计算不同轮层枝叶的消光系数(k)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建立k估计模型,进而实现树冠内PAR的动态估计。经分析发现,k在不同林木、不同轮层及不同的太阳高度的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固定值,与相对着枝深度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且与太阳高度角和累积叶面积也存在明显的关系。本研究建立的k估计模型充分考虑了以上3个重要变量,符合客观实际,根据k模型计算得到的树冠内光合有效辐射与实测值相比偏差较小,可见本研究中建立的k模型在模拟树冠光合有效辐射的动态变化过程有良好的效果。4、长白落叶松净光合速率的动态估计及光合产量的分配。根据长白落叶松生长季内针叶叶面积及比叶重的季节变化建立叶面积和比叶重的估计模型,结合已经建立的树冠光响应曲线模型和树冠光合有效辐射的动态估计模型以及对应的动态气象数据,对长白落叶松树冠净光合速率进行了动态模拟。采用数值积分的方式,计算出树冠各个轮层枝叶每日的光合累积碳量,将生长季内所有的日累积量相加即得到整个生长季的光合累积碳量。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分配到的光合产量所占比例分别约为37%、29%、21%和 13%。5、基于树冠碳贡献量的长白落叶松有效冠的判定。根据长白落叶松各轮层光合累积量与对应枝叶碳增量的插值,得到各轮层枝叶对树干的贡献度,将贡献度为正值的树冠判定为有效冠。不同样木有效冠的位置差异较大,但对应的相对累积叶量基本稳定在0.80~0.90之间,平均约为0.86,因此采用相对累积叶量达到0.86的位置作为判定有效冠位置具有一定科学性。6、长白落叶松幼龄林人工整枝的建议。整枝高度受林木本身大小影响较大,因此考虑将林木分径级制定整枝方案更合理;针对长白落叶松,当选择保留85%累积贡献率时,能保证其整枝效应可以持续两个整枝周期,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周宁,景立权,朱建国,王云霞,王余龙[9](2019)在《杂交水稻光合和荧光特性对高CO_2浓度的动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增高对杂交水稻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动态影响,利用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系统,研究高CO_2浓度对大田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动态影响及其种间差异。以高产杂交组合甬优2640和Y两优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环境CO_2和高CO_2浓度2个水平,测定2个品种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移栽后30、59、76、91和108 d分别增加25%、16%、25%、18%和8%,除移栽后108 d外,均达极显着水平(P<0. 01);甬优2640移栽后76和91 d叶片Pn对CO_2的响应明显大于Y两优2号。除灌浆末期外,CO_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且Y两优2号的降幅多大于甬优2640。CO_2熏蒸下叶片气孔部分关闭,但叶片胞间与周围空气中CO_2浓度之比无显着变化,甚至明显增加。大气CO_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灌浆末期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下降4%,但对其他各期均无显着影响;除灌浆末期外,CO_2浓度升高使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均显着增加。两杂交组合叶片光合参数对高CO_2浓度的动态响应多存在种间差异,但荧光参数的响应品种间差异较小。本研究结果为增强气候假定情景下水稻响应的预测能力并制订应对策略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孙佳莉[10](2018)在《氮素和干旱胁迫对水稻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全球大部分人摄取能量和营养的主要来源。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持续下降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日益扩大,因此提高作物单产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在过去50年内,由于高产品种选育和作物栽培模式的改进等原因,作物的收获指数和辐射拦截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并促进粮食大幅度增产。光合作用是作物形成干物质和产量的基础,提高冠层内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之一。目前光合作用大多数是在稳态条件,如饱和光强、植物最适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下进行研究的。然而在自然环境和植物生长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稳态条件,尤其是光照强度,它能在数秒或几分钟内从1μmol m~(-2) s~(-1)升高至2000μmol m~(-2) s~(-1)。由于太阳入射角、云层运动、以及叶片之间的相互遮挡等原因,冠层内的叶片尤其是冠层底部的叶片所接收的光照强度时刻处于变化过程中,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一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冠层叶片的光合速率相对于光强的变化存在一个明显的滞后现象。相比于稳态光照环境,生长在动态光照下的植物的碳同化量显着降低。氮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构成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大量研究表明,氮素可以提高水稻的稳态光合速率,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氮素对水稻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氮素对水稻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与机理。另外,水分胁迫是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作物生长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在干旱胁迫下,气孔关闭、叶肉导度和生化能力的下降是造成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也没有人研究水分胁迫能否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对动态光照的响应速率。因此,本文共进行两个实验:(1)采用土培法种植水稻,并供应两个氮素浓度。研究氮素对水稻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着重分析光后Rubisco酶激活和气孔开放速度对水稻动态光合作用的限制比例;(2)采用营养液培养,并设置叁个水分处理:正常水分、15%(m/v)和20%PEG(聚乙二醇,6000Da)。重点研究水分胁迫对水稻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分析动态光照是否会加剧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负面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光合作用的诱导状态(IS%)与气孔导度的诱导状态都随着暗期时间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在5 min和10 min暗期过后,高氮处理的光合作用IS%显着高于低氮,氮素提高了暗期时光合器官的激活比例。从低光转换到高光后,高氮处理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光合速率的90%所需要的时间(T_(90%A))是10.9 min,显着低于低氮的17.9 min,氮素提高了水稻动态光合速率的恢复速度。第叁,动态光照条件下高氮的最大光合速率(A_(max–fleck))显着高于低氮。因此,由于高氮处理更低的T_(90%A)和更高的A_(max–fleck),导致波动光照下高氮处理的碳同化损失比例(25.6%)显着低于低氮(41.45%)。第四,在大气CO_2条件下,通过模型计算从低光转到高光后高氮处理Rubisco酶完全激活需要4.4 min,显着快于低氮处理的6.0 min。并且,从低光转换到高光后,生化过程对光合作用的限制比例要显着大于气孔。因此,氮素能够提高光合速率对动态光照的快速响应能力,并且光下Rubisco酶的激活速率是影响动态光合恢复速度最主要的因素。2、首先,相比于正常水分处理,15%PEG与20%PEG处理的Champa在光斑下的最大光合速率(A_(max–fleck))分别降低了19.2%和43.5%,而YLY6则分别降低了11.7%和32.1%。其次,20%PEG处理显着降低了Champa的Rubisco酶的最大羧化效率(V_(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但是对YLY6无影响。因此,Champa的稳态光合作用受水分胁迫的限制程度显着大于YLY6。另外,两个品种光合速率的IS%与气孔导度的IS%显着的相关,并且都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而显着降低。在动态光照下,低光下的光合速率(A_(min–fleck))显着低于稳态光照下相应光强的光合速率(A_(initial)),并且干旱胁迫加剧了A_(initial)和A_(min–fleck)的差值。最后,与稳态光照相比,动态光照下的碳同化量显着降低。但是水分胁迫条件下光合作用IS%的显着降低,以及A_(initial)和A_(min–fleck)的差值的提高,导致干旱胁迫处理在动态光照下的碳同化减少量显着高于正常水分处理。因此,干旱胁迫会加剧动态光照对光合作用的抑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动态光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粮食产量预报已成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手段。利用最新的判断日照时间等科技手段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做科学的分析预判,大大加强农业生产提前预判水平。本文从日照时数的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入手,分析了光强、温度、水分和二氧化碳4个变量对玉米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全文通过对各种试验的分析,对玉米产量在热量条件满足的前提下产量预报将可获得明显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光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郑强卿,陈奇凌,王晶晶.滴灌骏枣花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2].姜帅,丁一佳.用日照时数变化的光合作用分析建立玉米动态模式量[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3].龙健,李娟,李菲,廖洪凯,刘灵飞.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谭代军,熊康宁,张俞,杭红涛,全明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光合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9
[5].王树源,王明浩,牛颖芝,何斐,赵长明.七种云杉针叶非结构性碳与光合特性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
[6].朱红雨.滨海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生长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动态响应—实验与模型估算[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孙雷刚,王绍强,Rober,A.MICKLER,陈敬华,于泉洲.基于遥感指数的中国南亚热带常绿林光合作用季节动态变化研究(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9
[8].刘强.长白落叶松净光合速率的动态估计及光合产量的分配[D].东北林业大学.2019
[9].周宁,景立权,朱建国,王云霞,王余龙.杂交水稻光合和荧光特性对高CO_2浓度的动态响应[J].核农学报.2019
[10].孙佳莉.氮素和干旱胁迫对水稻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与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