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秋黄瓜新品种——夏园1号(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1](2020)在《营养液配方对盆栽水芹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水芹(Oenanthe stolonifera(Roxb)Wall.)别名水芹菜,为伞形科水芹属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和东南亚,叶柄和嫩茎为食用部位,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及矿质营养,还含有较高的黄酮类、多酚等功能物质,具有保护肝脏、提高免疫力、改善腹泻等药用价值。主要有浅水栽培、深水栽培、深栽软化栽培、培土软化栽培、湿润栽培、夏季遮阳网覆盖栽培等栽培方式,营养液栽培的研究和应用少,尤其营养液盆栽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水芹盆栽的营养液配方试验,筛选、优化得到水芹盆栽的营养液配方,并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初步研究了营养液对盆栽水芹生长和品质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水芹营养液盆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季选用7种经典营养液配方栽培水芹,以Hoagland配方作为对照,各营养液配方栽培的水芹产量差异显着,且第一茬产量均高于第二茬;除荷兰温室配方栽培的水芹外其他配方第一茬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第二茬,叶片中的黄酮、总酚含量分别是叶柄中的2~3.5倍、3~6.5倍,叶片和叶柄中的IDF含量分别高于55%、48%;第一茬叶片中的SDF含量高于叶柄、第二茬SDF含量均高于第一茬。秋季栽培的水芹产量差异显着,VC、黄酮、总酚、IDF、SDF、TDF 含量分别高于 40 μg/g、1.55 mg/g FW、8.5 mg/g FW、54%、6%、60%。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得出,日本山崎(鸭儿芹)配方春季、秋季栽培的水芹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确定为水芹盆栽最佳经典营养液配方。2、在日本山崎(鸭儿芹)配方基础上,分别对营养液N、K浓度进行优化。3.5 mmol/L的K+浓度盆栽的水芹产量最低,其他浓度略低于对照;各浓度盆栽的水芹VC含量比对照高4.5%以上,3.5 mmol/L的K+浓度盆栽的水芹黄酮、总酚含量最高,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对照相比均下降。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得出,随着K+浓度的升高综合评价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8.49 mmol/L栽培的水芹综合评价值相对较高。9 mmol/L的NO3-浓度盆栽的水芹产量最高达310.70 g,比CK高9.7%;9、10 mmol/L盆栽的水芹VC含量分别比CK高4.3%、0.5%,7 mmol/L盆栽的水芹黄酮、总酚、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最高,IDF含量均高于对照,随着营养液NO3-浓度的升高,水芹SDF含量呈上升趋势、TDF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得出,9 mmol/L的NO3-浓度栽培的水芹综合评价值最高,确定为营养液盆栽水芹最佳NO3-浓度。3、在日本山崎(鸭儿芹)配方基础上,对N、K浓度进行优化。营养液NO3-、K+浓度优化能够提高水芹产量和品质,营养液栽培的水芹产量和品质均优于土壤栽培。营养液盆栽的水芹产量、叶绿素、黄酮、总酚、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显着高于对照,IDF、SDF、TDF含量分别高于52%、10%、67%。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得出,9mmol/L的NO3-浓度、7 mmol/L的K+浓度栽培的水芹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确定为水芹盆栽最佳营养液配方。4、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分析营养液与土壤盆栽的水芹地上部分,共检测到485个代谢物,包括类黄酮、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生物碱、萜类等。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13个,包含上调表达代谢物75个,下调表达代谢物38个。营养液与土壤盆栽的水芹黄酮含量分别为3.13 mg/g FW、2.28 mg/g FW,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与黄酮类差异代谢物均最多,共检测到黄酮类化合物104个,占总代谢物的21.4%,黄酮类差异代谢物23个,占差异代谢物的20.3%,其中,14个表现为上调,9个表现为下调,整体表现为上调,与测定的绝对含量表现一致;营养液与土壤盆栽的VC含量分别为32.71 μg/g FW、36.26 μg/g FW,代谢组学分析发现VC表现为下调,与测定的绝对含量表现一致。证明整体上营养液盆栽优于土壤栽培。
孔令娟,张瑞明,沈海斌,张翠霞[2](2015)在《上海黄瓜品种应用特点及新优品种介绍》文中研究指明上海黄瓜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保持在2 364.5 hm2(35 468亩)左右;种植品种丰富,每年约50个,但主栽品种比较单一,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是申青1号,其次是碧玉2号,居第3位的有津研4号、南杂2号和瑞青。上海地产蔬菜主要以绿叶菜为主,但黄瓜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因其价格稳定、经济效益较高,种植面积一直位居前十位。为进一步提高黄瓜的种植水平,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实现产品提质增效,现将上海地区黄瓜的栽培概况、品种应用特点
苏小俊[3](2009)在《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丝瓜种质资源是丝瓜新品种选育、遗传理论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收集到丝瓜种质资源500余份,其中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 (Linn.) Roem.]462份,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Linn.) Roxb.]40多份。收集的种质资源数量较多、类型也较丰富,但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研究较少,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体系,以致影响到种质资源的整理、品种选育和相互引种等工作的开展。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少而不系统,不但影响了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制约了新品种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收集的丝瓜种质资源,通过对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变异情况、种质间亲缘关系等的研究,以期建立普通丝瓜种质鉴定、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有梯度差异的普通丝瓜的高代自交系配制相应的杂交组合,以各自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其遗传规律。期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为普通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及遗传育种奠定基础。具体如下:1.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长势、叶色、叶形、裂叶度、雌(雄)花的花色、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分枝数、第1雌花节位、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及商品瓜的瓜皮色、瓜面手感、瓜皮皱缩、瓜面的茸毛疏密、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凸纹色、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平均单瓜重和瓜形等性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8个性状能初步反映出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性,各性状可细分成3级(或5级、或6级)。各性状不同级别分布频次的差异可反映出种质资源基因型的丰富程度,提出的分级标准可为普通丝瓜种质的鉴定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与之配套的参照品种能客观地反映环境造成的差异。2.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情况分析及相关性研究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1个性状(瓜长、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瓜长、瓜径、单瓜重、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瓜形指数和分枝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这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瓜形指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大,叶横径和叶纵径变异系数小。瓜长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与瓜径显着负相关;瓜径与与分枝数显着正相关;单瓜重与瓜长、瓜径极显着正相关,且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3.普通丝瓜种质熟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相关性分析研究了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3(第1-3雄花蕾节位)、♀1~♂3(第1-3雌花蕾节位)、♂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雄花的天数)、♀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雌花的天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之间及♂1~♂3之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1~♂3和♂1天数间、♀1~♂3和♀1天数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研究认为,可以以第1雌花蕾节位的高、低作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的评价标准,本研究提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南京地区春季)的评价指标:早熟材料的♀1≤7.6节,中熟材料的♀1是7.7节~12.9节,晚熟材料的♀1≥13.0节。4.普通丝瓜种质性型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78份普通丝瓜种质30节内的雌花蕾、雄花蕾着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的性型分化比较复杂。无性节一般分布在起始5节内,少量品种在高节位还有零星分布;双性节中雌花蕾和雄花蕾有11种组合方式,以多雄+单雌节最常见;雄花蕾分布在纯雄节和双性节之中,雄花蕾在纯雄节中存在6种表现形式;早熟材料的有雄节数(包括纯雄节和双性节)为24.1节,中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3.6节,晚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1.3节,且熟性越早有雄节数越多;雌花蕾在纯雌节中有4种表现形式,以单雌形式存在最普遍;早熟材料的有雌节数(包括纯雌节和双性节)为23节,中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8.7节,晚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3.5节;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节数与品种来源地、果形、植株长势和叶色均未表现出相关性。5.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利用ISSR标记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丝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从8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9条引物,对43份丝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0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6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8.3%。丝瓜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37-0.98之间,暗示了丝瓜栽培种内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发现43个丝瓜种质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形态学性状较吻合,而且与地理来源也有较高的相关性。6.普通丝瓜种质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规律研究选用第1雌花节位有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的高代自交系配制L1xL2(‘五叶香丝瓜’ב短圆筒丝瓜’)、L2xL3(‘短圆筒丝瓜’ב蛇形丝瓜’)和L3×L4(‘蛇形丝瓜’ב长沙肉丝瓜’)3套组合,通过调查3套组合各自的P1、P2、F1、B1、B2和F2植株的第1雌花节位,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第1雌花节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L1×L2第1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2×L3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3×L4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1×L2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6.13%、51.29%和68.27%,L2×L3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82.02%、64.87%和65.62%,L3×L4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54.45%、61.88%和58.91%;L1×L2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3.43%、48.69%和31.73%,L2×L3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27%、55.40%和34.38%,L3×L4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45.1%、38.02%和40.71%。以上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较低的第1雌花节位)难以通过杂种优势来实现;第1雌花节位遗传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7.普通丝瓜种质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5个果实性状(瓜柄长、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20-4’组合果实的瓜柄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29.47%和17.92%。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76%、37.19%和21.11%。单瓜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以上结果分析表明,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在分离晚代进行选择;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在分离早代进行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陈清华,彭庆务,何晓明,谢大森,于远[4](2007)在《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瓜类作物普遍存在的雄花多、雌花少、产量低的状况,综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前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为解决这一难题所研究出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路线的形成过程。这一育种路线通过实践检验,成为70年代后期以来指导瓜类育种的主流原理之一。80年代后期开始,瓜类雌性系(强雌系)育种原理与时俱进,先后结合了抗病育种、生态育种、品质育种等研究内容,在瓜类育种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据此还展望了瓜类雌性系(强雌系)今后育种的战略方向。
王安乐,朱海泉,唐术江[5](2002)在《湘黄瓜6号的选育》文中提出湘黄瓜 6号系由优良自交系L88-6×J4-11杂交配制而成的适应于春、夏、秋三季栽培的一代杂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以主蔓结果为主,节成性好,座果率高,瓜条长棒形,长约31cm,横径 3.8cm,平均单果重280300g,瓜皮深绿色,刺瘤较多,突起不明显,果脐部无黄色条纹,肉质脆,品质和商品性佳,从播种至采收4550天,平均每667 m2产量为2 491.1kg,较津研7号增产43.7%,耐热性强,抗逆性好,田间表现抗霜霉病、枯萎病和疫病。
王安东,朱海泉[6](2001)在《两个夏秋特色黄瓜新品种》文中研究说明 1.湘黄瓜4号系由湖南省长沙市蔬菜研究所经8代定向选择而成的稳定株系。已于2000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湘黄瓜4号1998~
王安东,朱海泉[7](2001)在《两个夏秋特色黄瓜新品种》文中研究说明 1.湘黄瓜4号系由湖南省长沙市蔬菜研究所经8代定向选择而成的稳定株系。已于2000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湘黄瓜4号1998~1999年参加湖南省经
王安乐,朱海泉,唐术江[8](2001)在《夏秋黄瓜新品种——夏园1号》文中研究说明
陈克中[9](2000)在《湖南审定的14个蔬菜、西瓜新品种(上)》文中提出
二、夏秋黄瓜新品种——夏园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秋黄瓜新品种——夏园1号(论文提纲范文)
(1)营养液配方对盆栽水芹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水芹栽培现状 |
1.1.1 水芹栽培方式 |
1.1.2 水芹品质研究 |
1.2 盆栽蔬菜 |
1.2.1 盆栽蔬菜研究概况 |
1.2.2 盆栽蔬菜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
1.3 蔬菜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应用 |
1.3.1 主成分分析法 |
1.3.2 隶属函数法 |
1.3.3 层次分析法 |
1.3.4 多种数学方法结合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经典营养液盆栽对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春季营养液盆栽对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2.2 秋季营养液盆栽对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营养液盆栽对水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2.3.2 营养液盆栽对水芹品质的影响 |
第3章 营养液NO_3~-、K~+浓度对盆栽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营养液K~+浓度对盆栽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2 营养液NO_3~-浓度对盆栽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3 营养液NO_3~-、K~+浓度优化对盆栽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营养液NO_3~-、K~+浓度对盆栽水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3.2 营养液NO_3~-、K~+浓度对盆栽水芹品质的影响 |
第4章 营养液与土壤盆栽水芹的比较代谢组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营养液盆栽水芹代谢物鉴定注释 |
4.2.2 营养液盆栽水芹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
4.2.3 营养液盆栽水芹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4.2.4 营养液盆栽水芹主要品质指标的代谢物分析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上海黄瓜品种应用特点及新优品种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概况 |
2品种应用特点 |
2.1品种丰富,但主栽品种结构单一 |
2.2品种分布不均匀现象突出 |
2.3品种类型多样化趋势明显 |
3新优品种推介 |
3.1华南型黄瓜 |
3.2华北型黄瓜 |
3.3欧洲水果型黄瓜 |
3.4其他特色专用型黄瓜 |
(3)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丝瓜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一节 丝瓜的起源、栽培历史与价值 |
摘要 |
Abstract |
1 丝瓜的起源及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
2 丝瓜的价值 |
2.1 丝瓜的食用价值 |
2.2 丝瓜的工业价值 |
2.3 丝瓜的药用价值 |
3 丝瓜在植物保护上的作用 |
4 丝瓜在嫁接上的应用 |
5 展望 |
第二节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概况 |
1.1 丝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状况 |
1.2 我国丝瓜种质收集和利用现状 |
1.3 丝瓜品种选育研究概况 |
2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概况 |
2.1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现状 |
2.2 丝瓜种间杂交育种的相关基础研究 |
3 丝瓜系统学研究 |
4 展望 |
第三节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1.1 高等植物的性别分化 |
1.2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现状 |
2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2.1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特点 |
2.2 生长调节物质对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影响 |
2.3 光照和温度等对丝瓜性别分化的影响 |
3 展望 |
第二章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一节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 |
2 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3 杂种优势与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 |
4 展望 |
第二节 瓜类作物遗传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三节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 |
摘要 |
Abstract |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
2 二个纯系亲本杂种分离世代分离分析方法 |
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的应用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研究 |
第一节 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普通丝瓜植株长势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2 叶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3 叶形和裂叶度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4 雌(雄)花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5 瓜皮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6 瓜面手感、瓜皮皱缩和瓜面茸毛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7 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和凸纹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8 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及分枝数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9 第1雌花节位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0 雄、雌花直径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1 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和单瓜重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2 瓜形(果形)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3 讨论 |
第二节 普通丝瓜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的统计分析 |
2.2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目标性状的选择策略 |
3.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
3.3 普通丝瓜瓜条的商品性(匀称性或瓜形指数) |
第三节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性状的变异研究及统计分析 |
2.2 熟性性状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
2.3 熟性早、迟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
3.2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
3.3 普通丝瓜的开花习性与雄花开放早晚的评价方法 |
3.4 早熟、优异普通丝瓜种质的标准 |
第四章 普通丝瓜性别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性节的分布规律 |
2.2 双性节的表现形式 |
2.3 有雄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2.4 有雌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
3.2 普通丝瓜的雌、雄花分化 |
3.3 播期对普通丝瓜的性别分化的影响 |
3.4 普通丝瓜特异种质的评价 |
第五章 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3份丝瓜种质总DNA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2.2 依据ISSR标记的43份丝瓜种质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特性研究 |
摘要 |
Abs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材 |
1.2 第1雌花节位调查 |
1.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次数分布特征 |
2.2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特性 |
3 讨论 |
3.1 环境对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的影响 |
3.2 普通丝瓜早熟品种的育种策略 |
3.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
第七章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
摘要 |
Abs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处理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
2.2 亲本及遗传世代平均值的遗传分析 |
2.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的果实性状与育种选择 |
3.2 环境效应对普通丝瓜育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瓜类作物的特征特性及20世纪60~70年代的主流育种原理 |
1.1 瓜类作物的特征特性 |
1.2 20世纪60—70年代的瓜类主流育种原理 |
2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形成 |
2.1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设想的构思 |
2.2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实践 |
2.2.1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的选育 |
2.2.2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检验 |
3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发展 |
3.1 抗病育种 |
3.2 生态育种 |
3.3 品质育种 |
(5)湘黄瓜6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2 选育结果 |
2.1 品比试验 |
2.2 区域试验 |
2.3 生产试验 |
3 主要特征特性 |
4 栽培要点 |
四、夏秋黄瓜新品种——夏园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营养液配方对盆栽水芹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刘青. 扬州大学, 2020(05)
- [2]上海黄瓜品种应用特点及新优品种介绍[J]. 孔令娟,张瑞明,沈海斌,张翠霞. 中国蔬菜, 2015(11)
- [3]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D]. 苏小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4]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J]. 陈清华,彭庆务,何晓明,谢大森,于远. 中国农学通报, 2007(11)
- [5]湘黄瓜6号的选育[J]. 王安乐,朱海泉,唐术江. 长江蔬菜, 2002(05)
- [6]两个夏秋特色黄瓜新品种[J]. 王安东,朱海泉. 农村百事通, 2001(07)
- [7]两个夏秋特色黄瓜新品种[J]. 王安东,朱海泉. 农村百事通, 2001(04)
- [8]夏秋黄瓜新品种——夏园1号[J]. 王安乐,朱海泉,唐术江. 长江蔬菜, 2001(01)
- [9]湖南审定的14个蔬菜、西瓜新品种(上)[J]. 陈克中. 长江蔬菜, 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