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余妍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437100)

【摘要】目的: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案效果与应用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有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36-02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计200例,对这些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每组患者各100例。

我院对照组收治的患者中男性有67例,女性有33例,年龄在15例~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3±6.54)岁,观察组收治的患者中男性有56例,女性有44例,年龄在16例~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3±6.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差异性,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其中护理内容包括24小时实时监测以及常规性检查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以及脑血栓发病机制[1],并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应用疗效评定法以及满意率调查表对两组护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探究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护理干预条件下的有效性以及优越性。

1.3统计学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0.05,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性分析

表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例%)

从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

静脉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内膜损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其中胸腔内负压吸引作用、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均是下肢静脉向心回流的主要依赖主体,而下肢静脉回流时能够将凝血因子稀释以及清除[2],因此当下肢血流瘀滞时便会减少纤维蛋白的活性,形成局部血栓,因此应该予以重视。

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极易出现静脉血栓,这种症状多与手术应激作用有关、同时也与患者自身因素与疾病状态相关。

血小板凝结时会形成正常血管内膜,因此当血管内膜发生损伤时,血小板便会出现聚集与附着现象,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必须重视全身麻醉患者血管张力改变情况。

在最新研究中得出,静脉注射也是影响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3.2脑血栓

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在患者脑动脉因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堵塞血管而引发该堵塞部位供血区脑组织坏死后出现,这种临床表征被称为脑血栓,其属于颈内动脉系统中的多发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脑血栓又被称为脑栓塞,病发原因为非心源性因素、心源性因素以及不明因素[3,4],这种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部位多变的特点,其在发作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则会增加病情严重程度,威胁患者生命。

3.3护理干预

3.3.1心理护理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会因患肢肿胀、疼痛而出现恐惧以及焦虑性心理,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通过调节患者情绪变化,进而提高患者面对疾病的心理素质与治疗时的信心。

3.3.2饮食护理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应该食用高纤维素、低脂以及易消化的食物,进而减少患者血液粘稠度,提高患者大便通畅率以及保证下肢静脉回流的正常。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性护理,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3.3.3患肢护理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卧床休息14天左右,因此为避免下肢静脉回流,应该抬高患肢,使其肢体相较于心脏水平高处30cm左右,并将患者膝盖屈膝约15度。护理人员对患者腘窝处进行防压性护理,提高静脉回流的正常性。在对患者患肢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其患肢进行有效按摩,也应该制定一系列具有康复性的活动,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3.3.4科学宣教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根据患者身体素质制定早期活动以及腿部锻炼目标,通过穿宽松式衣物提高患者下肢静脉回流的正常性。在本研究中,我院护理否定了传统中穿减压袜改善患肢症状的做法[5],并通过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式以及叮嘱患者此疾病病发的危险性因素降低病发率。

3.3.5出血护理

通过加强病房巡回制度、保证护理动作的轻柔性以及停止出血部位的抗凝性治疗等护理方式减少术后患者出血率,减少硬膜下血肿以及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进行抗凝性治疗,降低局部部位出血率。

3.3.6抗凝溶栓护理

根据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病机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在国外研究中,肝素与口服抗凝剂的疗法是广受欢迎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本文中为了降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复发率,对其进行静脉注射,而滴注肝素的时间为5天,调节滴注的速度。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前需要了解其是否存在出血性疾病,并观察其呕吐物与排泄物,观察患者意识,进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我院通过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长,降低了疾病复发的几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艳萍.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心得[J].中国卫生产业,2013,(34):48,50.

[2]张玉洁.空气压力疗法对脑血栓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79-80.

[3]曹艳,杨海宁,王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93-1694.

[4]李玉芝,宋丽娜,李桂兰等.多发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的观察及预见性护理[C].//2008年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106-107.

[5]章丽,王丹敏,王熙等.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42-143.

标签:;  ;  ;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