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婷[1](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姜子一[2](2020)在《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日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传达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目的之一。”但是,就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来说,课堂大多数是大班额统一教学,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所不同,很多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教师的教学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也很少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难度。因此,本研究尝试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导向应用于班内写作分层教学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输入输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在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的指导下,设计多样的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加学习挑战性,并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探索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应有的发展。笔者采用了调查法、测试法以及访谈法,在班内显性分层的环境下,开展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教学实验,主要研究并解决三个问题:问题一:高中生英语写作的现状如何?问题二: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问题三:产出导向法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对哪个层次的学生起到的效果更明显?本研究以黑河市第五中学高一年级8个平行班随机抽取的125人为调查问卷对象,同时选取黑河市第五中学高一(8)班为实验对象,根据实验班前测的写作成绩和设定的教学目标,显性地将学生分为C层次(基础层)、B层次(提高层)和A层次(发展层)三个层次。在显性分层教学过程中采用产出导向法,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教学活动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验后,从实验班中每个层次随机抽取3名学生,共9名学生为访谈对象。用spss软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调查问卷和学生的前、后测写作成绩变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第一,目前学生对英语写作积极性不高、对英语写作缺乏自信、写作技巧不足、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态度消极。第二,实验后发现三个层次学生的写作成绩均有明显提高,C层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提高的最为明显,B层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而A层次学生的成绩提高幅度较小。第三,将产出导向法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在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变化,学生对本次教学实验的效果表示肯定。通过以上的发现,说明产出导向法能够有效地运用于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能够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写作成绩。但由于实验样本较少,实验中受写作课时的影响和目前对产出导向法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案例较少等原因,本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产出导向法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启示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改善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最终掌握学习。

吴帆[3](2020)在《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中英语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而英语写作作为语言和思维表达的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思辨缺席症”在高中生英语作文中普遍存在,通常表现为分析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充实,缺乏必要的逻辑推理和解释等。且教师往往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层面,而不是内容和思维层面,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国内学界针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培养的考察,尤其是基于合作学习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将合作学习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探讨基于合作学习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有何影响?(2)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影响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通过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来提升学生写作思辨能力?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某学校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74名学生。两个班分别设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前测,发现二者在英语写作思辨能力水平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实验中,在对照班采用传统写作教学,在实验班采用基于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进行后测,来了解基于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影响。另外,实验前后向实验班学生发放了问卷。实验结束后,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基于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的感受和建议。本研究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基于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整体水平,在思辨分项能力方面,基于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解释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对阐释能力和推理能力几乎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从后测的对比结果来看,在思辨能力整体水平方面,实验班的平均值(29.2222)远高于对照班的平均值(26.8421),且两个班的写作思辨能力整体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实验班前后测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解释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实验班的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班,两个班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实验班前后测也都显示出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阐释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两个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实验班前后测也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次,基于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影响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阐释能力方面,学生忽视书面表达的条理性,受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阐释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分析能力方面,学生之间差距缩小,整体水平提升;鼓励学生头脑风暴,积极思考;学生互相学习,集思广益。评价能力方面,学生差距缩小,整体水平提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善于使用论据;作文话题熟悉度的影响。推理能力方面,学生缺乏逻辑推理的习惯,且高一学生的推理思维水平相对较低。解释能力方面,教师对逻辑连接词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学习,解释能力得以锻炼。自我调节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和同伴的影响,以及作文修改和学生心理作用,帮助学生积极反思和完善作文。最后,教师可通过基于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从三个阶段来培养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第一,写前合作阶段,让学生合作自主选题,发散思维,搜集素材,培养学生写作分析能力。第二,写中合作阶段,让学生独立思考,明确立意,培养学生写作阐释能力;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写作分析能力;清晰判断,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写作评价能力;说写结合,条理清晰,培养学生写作阐释能力;丰富表达,善于解释,培养学生写作阐释能力和解释能力;养成推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写作推理能力。第三,写后合作阶段,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合作评价,培养学生写作自我调节能力。本研究的主要教学启示是:第一,英语教师可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该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思辨能力,提升作文质量。第二,在该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英语教师要加强对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注重使用与之正相关的写作教学策略。

李向勤[4](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刘文辉[5](2019)在《“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模式事关汉语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传统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在教学效率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我们通过数年的理论探索,尝试构建出汉语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听说+读写”教学模式,并经过两年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式是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检验的。本论文共分为4个部分,另加若干附录。第一部分为绪论与相关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勾勒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对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尤其是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教学模式主要成果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综述,从而为本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构建提供借鉴。第二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主要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五大构成因素,即理论基础(包括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输入”与“输出”假说、联结主义等各种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包括课程设计、教师团队构建与培训、教材选用与改编、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部分。同时,本文还归纳了该教学模式的6大特点,即: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及汉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较大规模且较长时间的系统实证研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语言技能的全方位配合、以强有力的“管理”作为辅助和保障。第三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重点展示了运用对比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与结果。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汉语总体水平提升更为显着(以新HSK5级成绩为标准);(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能力进步明显;(3)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着提升;(4)实验组学生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从实验时及实验半年后跟踪调查问卷数据所知);(5)该模式效果与学生汉语基础无关,适用于汉语高水平及低水平的学习者。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目标,该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第四部分是针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所展开的讨论以及本文的结论。首先,结合第二轮教学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证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广的适用性;其次,总结了这一教学模式对国内外汉语教学界的9点启示,并对未来该模式的进一步实施与推广提出6点展望;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耿晨熙[6](2019)在《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写作作为一项英语基本技能,近年来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教师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决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不一定完全了解,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写作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是了解学生需求行之有效的方法。需求分析是大学英语写作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首要环节和必要步骤,是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改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某高校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的13个班共319名学生进行了写作需求和写作现状问卷调查,最后收回312份有效问卷。所有的统计数据都用SPSS19.0做了描述性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写作需求和写作现状,从31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写作需求和写作现状的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写作需求与写作教学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1)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喜爱程度不高;2)学生不知道评价作文优劣的标准;3)教师没有满足学生对学习词汇、短语、句式、表达的强烈需求;4)教师未能满足学生希望学习英式思维方式和段落写作方式的需求;5)教师没有满足学生希望增加有效的可利用资源,拥有良好写作环境的需求;6)学生希望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自评和互评,实际上却忽略了自评和同伴的互评。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写作需求,改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针对以上的差距,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写作教学的方法:1)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2)培养学生评价作文优劣的能力;3)引导学生增加语块输入;4)训练学生建立写作思维框架;5)设置校园网写作学习平台;6)帮助学生设立写作学习小组。

梁砾文[7](2019)在《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英语是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刚性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外语教学内部。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价值分析、目标分析和执行分析三方面建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本土理论,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现有理论,并从实践角度,回答三大基础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咨借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如何?(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有哪些?(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路径如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的混合路径研究,以及探索性、验证性、阐释性的线性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探索性访谈、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并通过遵守自愿、保密、忠实三大原则,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伦理。本研究首先在理清三个核心概念“理工科研究生”、“外语教育规划”及“学术英语素养”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建立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概念框架。其次研究者进行了探索性数据采集,包括国家及高校的规划文本、对理工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学术英语教师进行的探索性访谈,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再次,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和探索性访谈数据,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此外,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量化研究工具的修编及验证模型的建构过程,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最后,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工具修编和验证模型建构,以及影响因素与内涵要素间路径模型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定性数据,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建构在宏观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主体性丧失,在中观层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及高校国际化进程,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价值”转化为“人本价值”;(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体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在静态层次上,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包括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动态层次上,三方面要素通过实践相互转化;(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其中学术英语信念作用最大,无论是内涵要素还是影响因素都并非孤立存在,不仅仅需要重视单个因素的直接效应,更要重视各因素在影响路径中的转化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修订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概念框架,建构了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及发展实践中建构相关理论,以期理顺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在外语教育规划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实践。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研究工具有待改进等局限。今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更多地区和类型院校中的理工科研究生、进一步探讨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转化机制、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等课题、加强语料库技术、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以便更加深入地探寻这一课题,完善现有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李胜利[8](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白玲[9](2017)在《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建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的,对基于能力的翻译测试实证研究比较少见。现有的翻译能力研究方向主要从外语翻译到母语,且多适用于源语和目的语语法差异较小的语对,因而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在翻译测试研究领域更未引起重视。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汉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单项成分具体包括哪些内容?(2)如何设计与开发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3)本研究所开发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和效度如何?基于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侧重翻译教学中可测试的核心翻译能力,提出汉英翻译能力模式,将汉英翻译能力分解为双语能力、翻译策略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语言外能力、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及译者生理心理主体因素等子能力。这些子能力互为补充,整合作用于整个翻译过程。根据此汉英翻译能力模式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本研究基于翻译课堂教学实践,将翻译测试与诊断测试相结合,运用诊断测试、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设计出一套实验用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题目,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对该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加以检验。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汉英翻译能力模式是合理的。从语段的角度设计汉英翻译诊断测试是有优势的。语段翻译不仅长度适宜,还能提供一定的语境,切合翻译教学的需要,在翻译测试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研究能有效诊断出受试者汉英翻译能力中的弱项。测试材料题材、体裁适宜;难度、长度适中;内容符合翻译专业笔译课程;试卷信度、效度均达到标准;测试报告能够呈现受试汉英翻译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依据诊断报告,结合细致的评分量表,受试者可以自主判断检查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翻译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本研究的设计理念以及对翻译测试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今后的翻译测试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翻译测试的公平、科学与规范,推进翻译测试领域的深入发展。此外,本研究对国家教育部正在研制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翻译专业硕士学生的笔译能力描述语和能力定级有借鉴价值。

郑红苹[10](2015)在《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英语阅读以大量机械的单词记忆为前提,英语写作则异化为大量作文模板的背诵,这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宗旨,制约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发现和揭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提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大学英语写作及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拟探究如下几个问题:1.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内涵是什么?2.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怎样进行系统设计?3.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是什么?4.通过设计、实施之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如何进行检测?通过查阅并梳理了大量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英语写作方法、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等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并总结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引出本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将走向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即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内容、文化的传授。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即实证研究和混合研究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刘润清,1999:7-12)。在写作技巧上,将写作策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渗透语言策略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意识以及培养写作策略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就是依据支架式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结合大学英语写作基本要求,通过诊断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做出的诊断及其策划。为了确保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高效的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之中,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保证在整体上达到最大的效果。本研究就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教师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进行分析与部署的教学诊断者。具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实施诊断式教学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症状、初步诊断;实施纠偏、验证诊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英语写作策略,运用观察法、问答法、调查法与测验法等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作为完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其效果如何则需要经过一个检测的过程方能知晓。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检测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从历时性的视角,通过比较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判断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二是从共时性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分析和了解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对学生英语语篇能力、思维品质、元认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影响,从而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做出评价。本研究进行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数据的认真分析与同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通过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篇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综合素养。通过本研究已经解决了至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即以医生诊视病人并判断其病症的方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诊断,其基本理念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批判反思和综合分析等。二是全面设计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在综合借鉴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和特征,从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管理和评价等角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三是提出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效果检测标准与方法。在实施路径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确立教学步骤,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操作性;其次是学习写作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有效性;其三是结合个体需求,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其四是综合多种方法,增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合理性。在检测标准上,初步设计出了教学诊断目的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主体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对象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条件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实施的检测指标和教学诊断结果的检测指标等。在方法上,提出了课堂观察法、作业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具体的检测方法。四是发现了诊断式教学有着超越其他教学形式的地方,比如通过调查发现诊断式教学在对学生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诊断出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诊断和修改的意识和能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有新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诊断式教学、教学诊断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比较少,而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尤其是从理论依据、系统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效果检测等维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发现。因此,本研究的选题具有创新之处。二是思路有新意。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思路,即就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问题,随后依据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最后针对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具体设计,并探索出如何应用诊断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等。这一研究思路在逻辑结构上体现了本研究的独到之处。三是方法有新意。本研究综合采用德尔斐技术、调查研究、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实证性质的调查分析与思辨性质的理论构建结合起来,以保证研究的思想性、科学性及实效性,这种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二、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对比分析理论
        2.2.2 错误分析理论
        2.2.3 中介语理论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错误的分类
        2.4.4 错误的层次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本分析法
        3.2.2 语料库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3.4 研究过程
        3.4.1 预分析
        3.4.2 数据收集
        3.4.3 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5 小结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4.2.1 词形层面
        4.2.2 词汇层面
        4.2.3 句子层面
        4.2.4 动词层面
        4.2.5 名词层面
        4.2.6 错误的原因
        4.2.7 小结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5.1 错误成因分析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5.2 教学启示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定义
        (二)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二、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产出导向法
        (一)产出导向法的定义
        (二)产出导向法的发展
        (三)产出导向法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
        (四)产出导向法与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产出导向法在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输入输出理论
第四章 实验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一)问卷对象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访谈对象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一)调查法和调查问卷
        (二)测试法和测试题
        (三)访谈法和访谈提纲
    四、研究步骤
        (一)教学实验前
        (二)教学环节
        (三)课堂教学设计
        (四)分层作业
        (五)后测数据采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调查问卷分析
        (一)问卷信度分析
        (二)问卷效度检验
        (三)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二、成绩分析
        (一)各层学生成绩描述性分析
        (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三)前后测成绩人数变化情况
    三、访谈分析
    四、实验结果讨论
        (一)问卷结果讨论
        (二)写作成绩对比讨论
        (三)访谈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启示
    二、局限性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问卷
    附录Ⅱ 实验前测英语写作试题
    附录Ⅲ 实验后测英语写作试题
    附录Ⅳ 高考英语写作评分标准
    附录Ⅴ 学生访谈
    附录Ⅵ 前后测写作成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思辨能力
        2.1.1 思辨能力的内涵
        2.1.2 思辨能力的培养
        2.1.3 思辨能力与英语教学
    2.2 合作学习
        2.2.1 合作学习的内涵
        2.2.2 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2.3 合作学习的发展
    2.3 合作学习、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
        2.3.1 合作学习与思辨能力
        2.3.2 合作学习与英语写作
        2.3.3 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写作测试
        3.3.1.1 写作测试的设计
        3.3.1.2 作文评分标准
        3.3.2 问卷
        3.3.3 访谈
        3.3.4 教学实验
    3.4 研究过程
        3.4.1 实验前
        3.4.2 实验中
        3.4.3 实验后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基于合作学习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影响
        4.1.1 基于合作学习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整体水平的影响
        4.1.2 基于合作学习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分项能力的影响
        4.1.2.1 对阐释能力的影响
        4.1.2.2 对分析能力的影响
        4.1.2.3 对评价能力的影响
        4.1.2.4 对推理能力的影响
        4.1.2.5 对解释能力的影响
        4.1.2.6 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
    4.2 基于合作学习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影响的缘由
        4.2.1 阐释能力方面
        4.2.2 分析能力方面
        4.2.3 评价能力方面
        4.2.4 推理能力方面
        4.2.5 解释能力方面
        4.2.6 自我调节能力方面
    4.3 基于合作学习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路径
        4.3.1 写前合作阶段
        4.3.2 写中合作阶段
        4.3.3 写后合作阶段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5.1 主要发现
    5.2 研究启示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写作测试(前测)
    附录2 :写作测试(后测)
    附录3 :自我调节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4 :教学案例
    附录5 :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6 :访谈问题
    附录7 :访谈转录
致谢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价值
        1.3.2 理论价值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1.2 英语演讲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2.4.4 项目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3.4.1 总体思路
        3.4.2 .实施步骤
        3.4.3 研究过程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4.1.1 问题的确立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4.2.1 制定行动计划
        4.2.2 实施行动研究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4.3.1 研究过程总结
        4.3.2 行动研究结果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5.1.1 问题的确立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5.2.1 制定行动计划
        5.2.2 实施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5.3.1 研究过程总结
        5.3.2 行动研究结果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6.1.1 问题的确立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6.2.1 制定行动计划
        6.2.2 实施行动研究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3.1 研究过程总结
        6.3.2 行动研究结果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7.1.1 测试数据
        7.1.2 问卷调查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7.1.5 访谈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7.3 研究结论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7.6 研究展望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设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教学模式
    2.2 国内研究
    2.3 国外研究
    2.4 模式研究述评
第3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3.1 理论基础
    3.2 教学目标
    3.3 操作程序
    3.4 实现条件
    3.5 教学评价
    3.6 本模式特点
第4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相关讨论
    5.1 适用性
    5.2 教学启示
    5.3 未来展望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1(学期初)
    附录2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2(学期末)
    附录3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3(学年末)
    附录4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4实验结束半年后跟踪调查
    附录5 :汉语中级读写I课 第十九课教案
    附录6 :汉语中级听说I课 第十九课教案
    附录7 :汉语中级读写II课 第十课教案
    附录8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10 :课外学习资源推荐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6)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需求
        2.1.2 需求分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需求分析研究
        2.2.2 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需求分析研究
        2.3.2 国外大学外语写作教学研究
3 大学英语写作需求调查研究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工具
        3.1.4 数据分析
        3.1.5 问卷调查结果
    3.2 访谈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实施
        3.2.4 访谈调查结果
4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4.1 问卷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工具
        4.1.4 数据分析
        4.1.5 问卷调查结果
    4.2 访谈
        4.2.1 访谈目的
        4.2.2 访谈对象
        4.2.3 访谈实施
        4.2.4 访谈调查结果
5 写作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对比分析
    5.1 大学英语写作需求问卷与访谈综合调查结果
    5.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问卷与访谈综合调查结果
    5.3 结果对比分析
        5.3.1 结果分析
        5.3.2 原因分析
6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建议
    6.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
    6.2 培养学生评价作文优劣的能力
    6.3 引导学生增加语块输入
    6.4 训练学生建立写作思维框架
    6.5 设置校园网写作学习平台
    6.6 帮助学生设立写作学习小组
7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写作需求调查问卷
    B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C大学英语写作需求访谈提纲
    D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E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1.1.2 理工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
        1.1.3 研究者个人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导言
    2.2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本章导言
    3.2 概念界定
        3.2.1 理工科研究生
        3.2.2 外语教育规划
        3.2.3 学术英语素养
    3.3 相关理论
        3.3.1 外语教育规划理论
        3.3.2 学术英语素养理论
    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本章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3.1 调查高校选取
        4.3.2 调查样本
    4.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4.1 研究设计理念
        4.4.2 研究设计
        4.4.3 研究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7 研究伦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性数据采集
    5.1 本章导言
    5.2 规划文本收集
        5.2.1 国家宏观层面
        5.2.2 高校中观层面
    5.3 探索性访谈
        5.3.1 探索性访谈设计
        5.3.2 探索性访谈实施
        5.3.3 探索性访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分析
    6.1 本章导言
    6.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2.1 外语教育规划的价值内涵
        6.2.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框架
    6.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
        6.4.1 国家宏观层面
        6.4.2 高校中观层面
        6.4.3 个体微观层面
        6.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规划评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
    7.1 本章导言
    7.2 预测问卷的修编
        7.2.1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题项编制
        7.2.2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7.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正式问卷的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7.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7.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7.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测量模型
        7.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7.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8.1 本章导言
    8.2 预测问卷的修编
        8.2.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题项编制
        8.2.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8.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正式问卷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8.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8.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8.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8.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5.1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路径模型
        8.5.2 学术英语环境与学术英语实践的影响路径
        8.5.3 学术英语信念的影响路径
        8.5.4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9.1 本章导言
    9.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价值分析
    9.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内容分析
        9.3.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3.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知识的现状和特点
        9.3.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的现状和特点
        9.3.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9.3.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现状小结
    9.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特点
        9.4.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信念的现状和特点
        9.4.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9.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9.4.5 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经历的现状和特点
        9.4.6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现状小结
    9.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路径再思考
    9.6 外语教育规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章导言
    10.2 研究结论
    10.3 研究启示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附录二 学术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国家宏观规划历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六 国家宏观规划共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七 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八 先导检测调查问卷
附录九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十 学术英语教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一 研究生导师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二 研究生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价值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历史与现状
    2.1 翻译能力研究
        2.1.1 国外翻译能力研究现状
        2.1.2 国内翻译能力研究现状
    2.2 诊断测试研究
        2.2.1 国外诊断测试研究现状
        2.2.2 国内诊断测试研究现状
    2.3 翻译测试研究
        2.3.1 国外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2.3.2 国内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2.4 语段的相关研究
    2.5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总体构思
        3.1.1 测试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思路
        3.2.1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目的
        3.2.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原则
        3.2.3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与开发流程
    3.3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检验思路
        3.3.1 信度检验的目的
        3.3.2 影响翻译测试信度的主要因素
    3.4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效度检验思路
        3.4.1 效度检验的目的
        3.4.2 影响翻译测试效度的主要因素
第4章 汉英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
    4.1 汉英翻译能力构念
        4.1.1 双语能力
        4.1.2 翻译策略能力
        4.1.3 语言外能力
        4.1.4 翻译专业知识
        4.1.5 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
        4.1.6 译者生理心理主体因素
    4.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
        4.2.1 语段的定义
        4.2.2 语段与语篇、自然段的区别
        4.2.3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优势
        4.2.4 语段翻译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与开发
    5.1 翻译测试的设计
        5.1.1 翻译测试的题型分类
        5.1.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题型
    5.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任务
        5.2.1 考试大纲
        5.2.2 命题
        5.2.3 文本体裁
        5.2.4 考试题型
    5.3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测试评分方法评述
        5.3.1 评分质量控制
        5.3.2 汉英翻译评分方法
    5.4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施测
        5.4.1 实验设计
        5.4.2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效度分析
    6.1 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关系
    6.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中的试验性信度验证
        6.2.1 内在一致性信度
        6.2.2 评分者信度
    6.3 信度检验结果与讨论
        6.3.1 信度在翻译测试各阶段的考量
        6.3.2 提高翻译测试信度的方法
    6.4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中的试验性效度验证
        6.4.1 内容效度分析
        6.4.2 评分效度分析
        6.4.3 后效效度
    6.5 效度检验结果与讨论
        6.5.1 效度在翻译测试各阶段的考量
        6.5.2 提高翻译测试效度的主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贡献与创新
    7.3 对翻译专业翻译测试与教学的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翻译测试评分标准
附录二: 国内主流外语考试中的翻译题型
附录三: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考试大纲
附录四: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试卷
附录五: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诊断报告
附录六: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调查问卷
附录七: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数据
附录八: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九: 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十: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评价问卷统计数据
附录十一: 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十二: 翻译难度测量调查问卷(一)
附录十三: 翻译难度测量调查问卷(二)

(10)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1.2 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1.1.3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然状态
        1.1.4 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经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
    1.5 全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2.1.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
        2.1.2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2.1.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2.2 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2.2.1 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研究
        2.2.1.1 国外研究
        2.2.1.2 国内研究
        2.2.2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
        2.2.2.1 国外研究
        2.2.2.2 国内研究
        2.2.3 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2.2.4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研究
    2.3 诊断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2.3.1 诊断式教学内涵的研究
        2.3.1.1 诊断
        2.3.1.2 教学诊断
        2.3.1.3 诊断式教学
        2.3.1.4 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
        2.3.2 诊断式教学特征的研究
        2.3.3 教学诊断类型的研究
        2.3.4 诊断式教学程序的研究
        2.3.5 提高教学诊断能力路径的研究
        2.3.6 诊断式教学的实证研究
        2.3.7 诊断式教学对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对象
        3.2.3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3.2.4 研究方法
    3.3 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3.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3.3.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3.4 研究结论
第四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4.1 支架式教学理论
        4.1.1 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论来源
        4.1.2 支架式教学的现实启示
    4.2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4.2.1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4.2.2 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4.2.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评价
    4.3 教学设计理论
        4.3.1 肯普模型
        4.3.2 史密斯—雷根模型
        4.3.3 教学设计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
    5.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目标的设计
        5.1.1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5.1.1.1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5.1.1.2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5.1.2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5.1.2.1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5.1.2.2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5.1.3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5.1.3.1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5.1.3.2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5.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5.2.1 句子写作内容设计
        5.2.1.1 句子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5.2.1.2 句子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5.2.2 段落写作内容设计
        5.2.2.1 段落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5.2.2.2 段落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5.2.3 篇章写作内容设计
        5.2.3.1 篇章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5.2.3.2 篇章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5.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形式与方法的设计
        5.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形式设计
        5.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方法设计
    5.4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管理的设计
    5.5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评价的设计
        5.5.1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5.5.1.1 评价设计的原则
        5.5.1.2 评价的内容
        5.5.1.3 评价的主体
        5.5.1.4 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5.5.2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5.5.2.1 作文评价
        5.5.2.2 写作过程评价
        5.5.2.3 写作教学评价
        5.5.3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设计思路
第六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6.1 确立教学步骤——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操作性
        6.1.1 调查问题,收集资料
        6.1.2 分析症状,初步诊断
        6.1.3 实施纠偏,验证诊断
    6.2 学习写作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有效性
        6.2.1 写前策略
        6.2.2 写中策略
        6.2.3 写后策略
    6.3 结合个体需求——突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
        6.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诊断意蕴
        6.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形式
        6.3.2.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目的明确性
        6.3.2.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个体指向性
        6.3.2.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专业指向性
    6.4 综合多种方法——增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合理性
        6.4.1 观察法
        6.4.1.1 观察的步骤
        6.4.1.2 观察法应遵循的原则
        6.4.2 问答法
        6.4.2.1 问答法的类型
        6.4.2.2 问答法应遵循的原则
        6.4.3 调查法
        6.4.3.1. 问卷调查法
        6.4.3.2 访谈调查法
        6.4.3.3 调查法应遵循的原则
        6.4.4 测验法
        6.4.4.1 测验法的基本步骤
        6.4.4.2 测验法应遵循的原则
        6.4.5 观察法、问答法、调查法和测验法的综合运用
第七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检测
    7.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检测标准
        7.1.1 针对教学诊断行为本身的检测标准
        7.1.1.1 教学诊断目的的检测指标
        7.1.1.2 教学诊断主体的检测指标
        7.1.1.3 教学诊断对象的检测指标
        7.1.1.4 教学诊断条件的检测指标
        7.1.1.5 教学诊断实施的检测指标
        7.1.1.6 教学诊断结果的检测指标
        7.1.2 针对教学诊断达到效果的检测标准
        7.1.2.1 顺向差距的检测指标
        7.1.2.2 反向差距的检测指标
    7.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检测方法
        7.2.1 课堂观察法
        7.2.2 作业测试法
        7.2.3 自我报告法
        7.2.4 作品展示法
    7.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7.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理论阐述
        7.3.1.1 效果分析的常用工具
        7.3.1.2 效果分析的三个维度
        7.3.1.3 效果分析的注意事项
        7.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实践检验
        7.3.2.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7.3.2.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访谈提纲
附录4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访谈提纲
附录5 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前的学生作文
附录6 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后的学生作文
后记

四、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姜子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思辨能力的影响研究[D]. 吴帆.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文辉. 暨南大学, 2019(03)
  • [6]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耿晨熙. 重庆大学, 2019(11)
  • [7]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D]. 梁砾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9]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D]. 白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10]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D]. 郑红苹. 西南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