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案论文-李春艳

苏报案论文-李春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报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报案,治外法权,租界

苏报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艳[1](2019)在《从晚清《苏报》案看治外法权》一文中研究指出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亦称"癸卯大狱",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阶段震惊全球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列强利用其所谓的"治外法权",肆无忌惮的干涉中国内政,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其客观效果却使得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志士免遭毒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司法的进步。(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3期)

张哲玮[2](2018)在《清末主要报纸舆论宣传特征分析——以“苏报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手段的蓬勃发展,可以看作是彼时中国社会积极寻求变革的一个缩影。1903年清政府查封宣传反清排满言论的《苏报》,并在上海公共租界起诉章太炎、邹容等人所引发的"苏报案",以及围绕"苏报案"所展开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与媒体评论,正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保皇立宪派、清政府等各方政治势力舆论宣传特征的主观写照。(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8年16期)

刘力钰[3](2018)在《媒介视域下的“苏报案”研究现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报案"在"二十世纪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中位列第一,是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因言获罪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对以媒介为视角的"苏报案"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把握媒介视域下的"苏报案"的研究概况,以便更加有利于今后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张哲玮[4](2018)在《近代新闻法治与舆论管控——以“苏报案”为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1903年在社会各界引发了极大震动的"苏报案",清廷最终达到了自己囚禁章太炎、邹容,封禁苏报报馆的目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宣传活动也因此案而受到打压,转入低潮期。然而就彼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言,"苏报案"却从客观上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宣传活动,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苏报案"可以视为一座极具跨学科研究价值的学术富矿。(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郑天子[5](2018)在《“苏报案”浅析——新闻自由:不懈的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报案"发生于1903年,这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从这一年起,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革命思想逐渐取得舆论的主动权,革命的思想开始取代改良主义并成为主角,中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苏报案"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案件,也是清朝末年最大的一次文字狱,一贯被学界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苏报案"在中国新闻史上意义重大,体现了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不懈追求。(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08期)

覃秋媛[6](2017)在《“苏报案”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在1903年的"苏报案"是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因言获罪的历史事件,极具研究价值。有关"苏报案"的研究可分为叁个方面,一是将其作为政治事件,探究其在晚清时期、辛亥革命及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二是将其作为新闻事件,关注"苏报案"背后的媒介生存环境;叁是将其作为司法案件,探讨其折射出的司法问题及对中国法治理念的影响。从不同视角看待此案件可以找出不同的意蕴,本文力图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归纳,以期展示"苏报案"这个标志性历史事件的历史全貌。(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7年05期)

陈冰[7](2015)在《隐秘的推手:濮兰德在苏报案中的双重身份》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苏报案研究在人物研究方面一向注重中方人员,而忽略了对案件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列强方面人员。濮兰德是当时上海公租界工部局总办兼《泰晤士报》驻沪。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已出版史料、莫理循未刊日记及《泰》报当时的报道,揭示濮如何以总办身份"侵权最辣"及如何以"上海煽动案"系列报道领导苏报案舆论潮的史实。濮的双重身份使其在苏报案中成为一个表面隐秘实则重要的角色,这既是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也是清末驻华亲历与构建清末历史事件的一个缩影。(本文来源于《新闻春秋》期刊2015年03期)

肖小旗,余满[8](2015)在《“苏报案”因何未发酵“言论自由”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报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言获罪的案件,同时也是一场由清政府有心掀起的闹剧。在这场闹剧中,以清政府为原告,苏报及其主事人为被告的司法案件在租界内上演。案件经过叁个阶段的审理,终以章邹二人分别被处以叁、两年监禁,年满逐出,苏报永远停刊而结束。联系历史,思考案件,发现:在整个"苏报案"的审理过程中,除了辩护上的技巧之外,竟然未发酵出言论自由的观点。深入挖掘,辩证思考过后,笔者试图提出了叁大缘由:一、政治诉求筑起的"人工屏障";二、司法制度裂变的"混乱截面";叁、列强介入催生的"利益链条"。(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5年07期)

哈恩忠[9](2015)在《晚清最大的文字狱——苏报案》一文中研究指出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号称“晚清最大的文字狱”。新闻史家胡道静曾评说:“苏报案在历史上的意义很大的。其正面的影响,就是革命派不过牺牲了一个报馆,毕竟予清政府以极锋利的舆论攻击,使它全盛时代辣手段焚书坑儒的威严全消失了。其侧面的影响,是清廷虽以雷霆万钧之(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报》期刊2015-06-26)

胡松[10](2015)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法权变迁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会审公廨从理事衙门的成立到最终更名为上海公共租界领事法院,历经了风风雨雨六十叁年的法权变迁之路。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英、美、法叁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并于租界内设立工部局、公董局之高度自治市政机构,其立法、行政和司法叁方面都独立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会审公廨利用位于公共租界的优势,相较于国内其它地方传统衙门,可以优先接触到西方的进步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不断地被影响,也不断地变革。会审公廨虽然是中方司法机构,但由于其具有现代化法律观念,这种影响体现的更加明显。在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方面,会审公廨不断向现代化法庭靠拢,内部各机构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司法效率。1903年,上海“苏报案”爆发,驻沪领事团和工部局介入此案,并在会审公廨内会审公堂进行审理。本文以“苏报案”这一在当时震惊全国的典型案件为视角切入,描绘会审公廨在公共租界内的法权变迁及背后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安徽财经大学》期刊2015-06-01)

苏报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手段的蓬勃发展,可以看作是彼时中国社会积极寻求变革的一个缩影。1903年清政府查封宣传反清排满言论的《苏报》,并在上海公共租界起诉章太炎、邹容等人所引发的"苏报案",以及围绕"苏报案"所展开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与媒体评论,正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保皇立宪派、清政府等各方政治势力舆论宣传特征的主观写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报案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艳.从晚清《苏报》案看治外法权[J].青年与社会.2019

[2].张哲玮.清末主要报纸舆论宣传特征分析——以“苏报案”为例[J].中国报业.2018

[3].刘力钰.媒介视域下的“苏报案”研究现状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8

[4].张哲玮.近代新闻法治与舆论管控——以“苏报案”为起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8

[5].郑天子.“苏报案”浅析——新闻自由:不懈的追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8

[6].覃秋媛.“苏报案”研究综述[J].视听.2017

[7].陈冰.隐秘的推手:濮兰德在苏报案中的双重身份[J].新闻春秋.2015

[8].肖小旗,余满.“苏报案”因何未发酵“言论自由”观点[J].视听.2015

[9].哈恩忠.晚清最大的文字狱——苏报案[N].中国档案报.2015

[10].胡松.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法权变迁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标签:;  ;  ;  

苏报案论文-李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