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方言论文-袁丹

海门方言论文-袁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门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语,匣母字,语音变异,“h段”时长

海门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袁丹[1](2015)在《吴语常熟、常州、海门方言中匣母字的语音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常熟、常州、海门叁地匣母字的实验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常熟([?])、常州([~h?])、海门([h?])叁地方言中非高元音匣母字虽然"h段"时长不同,但都是气化的发声态,且气化度都是由大变小;(2)叁地非高元音匣母字"h段"时长和H1-H2值成反比,"h段"的时长越长,气化度越低;(3)吴语匣母字的早期形式只有一类?,后来"崇启海"方言、毗陵小片和太高小片中的非高元音匣母字在语言接触的作用下发生了*?>h?的音变。(本文来源于《语言学论丛》期刊2015年02期)

徐晓蕾[2](2014)在《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对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海门方言古词语研究的现状;简述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工作步骤,并且对“海门方言古词语”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分类考释海门方言中遗存的古词语,共列96个词条。每个词条下先解释词义,再列举海门方言中的相关用例加以佐证。对前人释义有偏颇,或本字有异议的词条,笔者结合相关资料进行考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叁部分,描述海门方言古词语的历史层次,结合前文考释部分罗列的古词语,找出它们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再根据它们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年代,按照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七个时期,对古词语进行分类整理,以显示其历史层次。第四部分,探讨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演变的情况,这是本文较有新意的一个部分。借鉴蒋绍愚先生《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有关词义发展变化的研究成果,从“义位的增减”和“原有义位的变化”两个方面考察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发展演变的情况。义位的增减又分为“义位的增加”和“义位的减少”两部分。原有义位的变化则分为“扩大”、“缩小”、“转移”、“易位”四个部分。通过海门方言古词语的古义与方言义的比较,可以看到海门方言中的古词语对古代汉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第五部分,论述海门方言古词语对语言研究的作用,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文献解读的作用,二是对辞书释义的作用,叁是对汉语方言研究、汉语史研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徐晓蕾[3](2013)在《海门方言的“拨/拨勒”被动句》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门方言中,有标志的被动句一般用"拨/拨勒"句来表达,典型的句法格式是"X+拨/拨勒+Y+VP"。"拨/拨勒"表被动的具体演变过程是"给予—使役—被动"。"拨/拨勒"被动句在构造上有叁个特点:VP的复杂性、X的多样性及灵活性。此类句式既可以表达"不愉快、不如意、不期望"的感情,也可表达"惊讶、疑惑、质疑"的感情。(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徐晓蕾[4](2012)在《海门方言中的结构助词“来”》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助词"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海门方言中还仍然存在。海门方言中结构助词"来"是近代汉语"来"在海门方言中的遗存;海门方言中"来"作为结构助词有两种主要结构形式:A.动/形+来+补;B.动/形+来,这两种形式之间有异有同。(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王洪钟[5](2011)在《吴语海门方言“快”的两个特殊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海门市位于长江口北岸,海门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关于吴语的"V快哉"对应于通语的"快V了",赵元任先生在其1928年出版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中便有提及①,后(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1年01期)

王洪钟[6](2009)在《海门方言动词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门方言实现体的动趋式"V+来/去"以"动+体"为优先组合,普通话则以"动+趋"为优先组合;海门方言将行体多用"VP+快"格式,普通话则多用"快要+VP";海门方言起始体用"V+出来"表示,对应于普通话的"V+起来",但"出来"另兼有时间状语从句标记的用法;海门方言进行体用"勒憾+V"表示,持续体则用"V+勒憾"表示;海门方言已然体用句末复合语气词"个特"表示,"个特"常弱化脱落为"特",从而逐渐与普通话的句末语气词"了"形成完全对应。(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09年02期)

王洪钟[7](2008)在《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长江口北岸的海门市及其相邻地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吴语人口聚居地。本文选取海门方言中较有特色的副词以及程度、否定、体貌、定指等语法项作为研究对象,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尝试同其他吴语方言及明清吴语文献等作横向或历时的比较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海门市的地理历史及人口概况,海门方言的语音系统与语法特点,海门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为副词,描写时间、范围、语气、情态四个次类五十多个常用副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第二章为程度,从附加、重迭、前加状语、后加补语四个角度描写海门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第叁章为否定,描写海门方言的“弗、朆、奥、呒得、呒处”五个否定词的语义以及相关的否定句、疑问句格式。第四章为体貌,描写海门方言的实现体、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等体意义的表达形式。第五章为定指,着重描写海门方言定指系统中概数词“多”的定指用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类型。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地处江海一隅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海门话相对于城市方言上海话、苏州话而言保留了更多明清吴语的语法成分,在吴语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一些语法现象仍然活跃在海门话中,例如“交关”的程度补语用法;2.海门话与母方言崇明话之间存在的某些语法差异主要源于江淮方言南通话等邻近方言的影响,例如“快煞”的前置用法;3.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常式是“指示词+数词+量词+名词”,指词型、量词型、数词型定指都是因省略或融合而形成的变式,海门话概数词“多”的定指义来自定指词的省略;4.吴语已然体是非问句的多种样式是表体成分、表问成分与谓语动词叁者自由组合的结果,其中表体成分必须紧靠谓语动词;海门话较为特殊的“朆+V+(口伐)?”已然体是非问格式可以看作上海话的“V+勒+(口伐)?”否定词格式与苏州话的“阿曾+V?”发问词格式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海门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对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海门方言古词语研究的现状;简述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工作步骤,并且对“海门方言古词语”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分类考释海门方言中遗存的古词语,共列96个词条。每个词条下先解释词义,再列举海门方言中的相关用例加以佐证。对前人释义有偏颇,或本字有异议的词条,笔者结合相关资料进行考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叁部分,描述海门方言古词语的历史层次,结合前文考释部分罗列的古词语,找出它们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再根据它们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年代,按照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七个时期,对古词语进行分类整理,以显示其历史层次。第四部分,探讨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演变的情况,这是本文较有新意的一个部分。借鉴蒋绍愚先生《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有关词义发展变化的研究成果,从“义位的增减”和“原有义位的变化”两个方面考察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发展演变的情况。义位的增减又分为“义位的增加”和“义位的减少”两部分。原有义位的变化则分为“扩大”、“缩小”、“转移”、“易位”四个部分。通过海门方言古词语的古义与方言义的比较,可以看到海门方言中的古词语对古代汉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第五部分,论述海门方言古词语对语言研究的作用,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文献解读的作用,二是对辞书释义的作用,叁是对汉语方言研究、汉语史研究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门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袁丹.吴语常熟、常州、海门方言中匣母字的语音变异[J].语言学论丛.2015

[2].徐晓蕾.海门方言古词语词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徐晓蕾.海门方言的“拨/拨勒”被动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4].徐晓蕾.海门方言中的结构助词“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王洪钟.吴语海门方言“快”的两个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2011

[6].王洪钟.海门方言动词的体[J].阅江学刊.2009

[7].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海门方言论文-袁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