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结构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质炭,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土壤持水性
土壤结构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宁[1](2017)在《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结构性特征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炭是植物生物质在限氧或完全无氧环境下通过300~700℃高温热解后形成的一种高度芳香化物质。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作为土壤改良剂施加于土壤,能够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碳含量。本研究在典型旱作农田区设置相关定位试验,将不同输入水平(0t/hm~2,10 t/hm~2,20 t/hm~2,30 t/hm~2,40 t/hm~2,50 t/hm~2)的生物质炭添加到土壤中。并对生物质炭输入后的土壤结构、土壤持水特性和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进行研究,以探寻生物质炭的添加对旱作农田土壤结构性特征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机理。旨在为我国旱作农田区制定合理的土壤水分管理及土壤改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物质炭的添加能够改善旱作农田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含量,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的影响较小。2)生物质炭施入初期减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生物质炭施入年限的增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呈缓慢增加的动态变化趋势。3)Gardner模型对旱作农田各生物质炭输入水平的土壤持水曲线拟合效果良好,从拟合结果可以发现,随着生物质炭输入水平的增加,土壤持水及供水能力也随之增加。生物质炭输入水平达到40 t/hm~2后旱作农田土壤持水及供水能力达到最佳且趋于稳定4)生物质炭的添加能够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对土壤凋萎系数的影响并不明显。生物质炭输入水平达到40 t/hm~2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分含量达到最佳且趋于稳定。5)生物质炭的输入能够显着增加土壤TOC、ROC、MBC、HFOC含量,随着生物质炭输入水平的增加,TOC、ROC、MBC、HFOC的增加幅度加大。生物质炭对HWOC的影响较低。生物质炭输入后TOC与ROC、MBC、HFO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HWOC的相关系较弱。且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碳库指数的影响明显,可显着增加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库指数(CP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史长婷[2](2015)在《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结构性特征及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林龄分别为8a、21a、30a、37a、52a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结构性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0~3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容重平均变化范围为1.06~1.19 g·cm-3,随林龄的增加人工落叶松林可以显着降低土壤容重(P<0.05);NCP/CP平均变化范围为0.03~0.11,仅37a生人工林提高效果显着(P<0.05)。可以认为,在典型黑土区通过落叶松人工林的培育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但这种影响并不是随着林龄增加而无限度的增强,37a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的临界年龄。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构建与调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史长婷,王恩姮,谷会岩,陈祥伟[3](2010)在《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对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黑土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云杉林及撂荒地为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NCP/CP)、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的测定、计算与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水土保持林对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0-30cm土层范围内,水曲柳林和落叶松林在降低土壤容重方面略好于樟子松林和云杉林,降低幅度为8.04%-1 1.01%,落叶松林与云杉林和樟子松林之间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0.05),而水曲柳林仅与云杉林差异显着(p<0.05);林地土壤的平均NCP/CP值均显着高于撂荒地(p<0.05),增加幅度范围为59.75%~128.82%,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能力提高,并以落叶松林提高幅度最大;各林地的平均GSSI值均显着高于撂荒地(p<0.05),增加幅度范围为2.98%-4.36%,说明林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使其能够更加接近旱地土壤理想结构,以水曲柳林和云杉林改良效果相对较强,但实现趋近理想土壤结构的途径、即相态的变化方式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和深入系统研究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2参17。(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期刊2010年02期)
王恩姮,柴亚凡,陈祥伟[4](2008)在《大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大、中型)机械作业前后土壤硬度、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比值(NCP/CP)等结构性特征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机械作业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作业后,土壤硬度在垂直梯度上均存在3个明显交替变化的层面,自上而下依次为耕作区、压实积累区和无影响区,中机械作业的土壤各层变化范围相对较浅,在17.5~30cm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土壤板结.大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以疏松作用为主,尤其对表层土壤的改良效果显着(P<0.05),与收获前相比,收获和深松作业后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3.5%和7.2%,深松后NCP/CP提高了556.6%,这对增加入渗、削弱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极为有利;中机械作业则以压实作用为主.(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张妙仙,杨劲松[5](2001)在《试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化法评价土壤结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吸力高低 ,通过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概化抽象 ,将土壤空隙分为通气性容量、供水性容量和持水性容量 ,并引入土壤结构量 ,采用叁角坐标与土壤结构量等值线相结合的方法 ,对土壤结构特性进行分类评价。提出了土壤结构评价图及表。并据此分类评价方法 ,应用已有土壤水分特性曲线数据 ,对其土壤结构性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该分类评价方法基本上与农田实际情况相符。该方法首次尝试 ,意欲对土壤结构性评价的定量化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1年02期)
土壤结构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林龄分别为8a、21a、30a、37a、52a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结构性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0~3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容重平均变化范围为1.06~1.19 g·cm-3,随林龄的增加人工落叶松林可以显着降低土壤容重(P<0.05);NCP/CP平均变化范围为0.03~0.11,仅37a生人工林提高效果显着(P<0.05)。可以认为,在典型黑土区通过落叶松人工林的培育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但这种影响并不是随着林龄增加而无限度的增强,37a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的临界年龄。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构建与调控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结构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宁.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结构性特征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
[2].史长婷.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结构性特征及动态变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
[3].史长婷,王恩姮,谷会岩,陈祥伟.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对比研究(英文)[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10
[4].王恩姮,柴亚凡,陈祥伟.大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
[5].张妙仙,杨劲松.试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化法评价土壤结构性[J].土壤.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