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动物模型论文-乔大伟,李玉芳,张蕾,姜礼双,孔桂美

肿瘤动物模型论文-乔大伟,李玉芳,张蕾,姜礼双,孔桂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动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直肠癌,结直肠癌肝转移,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动物模型

肿瘤动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乔大伟,李玉芳,张蕾,姜礼双,孔桂美[1](2019)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是结直肠癌转移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TX)动物模型能较好的复制临床肿瘤患者的特征,其建模方法主要分为异种原位与异种异位种植模型。本文综述结直肠癌肝转移PDTX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其应用范围,以期为实验建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夏巍,赖永静,杜龙,王梦琳,王红[2](2019)在《树鼩在人类肿瘤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预防的重要手段,但是理想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受到资源稀缺、伦理审查严格等诸多限制,传统的啮齿类动物因为明显的种属界限而较难在整体水平模拟人类肿瘤疾病。新兴的一种与灵长类有亲缘关系的小型实验动物——树鼩,不仅在系统发育和生理、生化及解剖学等生物学特性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其某些自发性肿瘤也与人类肿瘤具有更高的相似性。目前以树鼩自发性肿瘤特点为基础,已经成功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出树鼩肝癌、乳腺癌、肺癌及胶质母细胞瘤,但总体上来说对树鼩作为人类肿瘤疾病动物模型的探索仍然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强,未来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来充分挖掘其潜力。(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田同德,岳立云,田同良,岳文莉,杨督[3](2019)在《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活体荧光观察及肿瘤分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人胃癌细胞MGC-803原位胃癌移植瘤模型,并运用可视荧光活体成像技术探讨原位移植瘤分期。方法:将人胃癌MGC-803细胞株进行质粒转染,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MGC-803-GFP细胞株,皮下注射细胞成瘤后,分割成小块并手术移植到胃壁内,建立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原位移植瘤术后裸鼠的一般情况,活体成像技术下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每周分批处死原位移植瘤祼鼠,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测确定病理分期,分析术后时间、肿瘤荧光面积与病理分期之间的联系,拟以原位移植瘤术后生长的各个时间段,对肿瘤分期进行大致判定。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GFP的人胃癌细胞MGC-803原位胃癌移植瘤模型,通过可视荧光技术可以活体追踪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且随着术后时间及荧光面积的增加,肿瘤病理分期越晚,而以术后3、5周为界,可初步在活体情况下将原位移植肿瘤分为早、中、晚期。结论:通过建立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利用活体荧光技术可以再现肿瘤的临床演变过程,并以移植术后时间为节点可确定肿瘤的大致分期,为进一步对抗肿瘤药物疗效判定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李庆祥,王逸飞,牛力璇,郭玉兴,郭传瑸[4](2018)在《颅底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建立能够模拟临床肿瘤发展过程的颅底肿瘤动物模型。研究方法:采用4-5周龄的雌性BALB/c裸鼠,将人舌鳞癌细胞系CAL27(1×106个/只),或能够稳定表达GFP荧光蛋白的人舌鳞癌细胞系WSU-HN6(1×106个/只),注射至颅底翼腭窝区。3周后,将裸鼠麻醉,通过小动物B超、活体成像仪、Micro-PET/CT检测成瘤情况。处死裸鼠,取头部固定,拍摄Micro-CT和Micro-MRI;3.75%卢戈氏碘溶液浸染1周后,再次拍摄Micro-CT。利用iPlan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配准融合和叁维重建,构建多模态融合图像。研究结果:两种细胞成瘤率均为100%(4/4)。B超下可见双侧不对称声影;活体成像及PET/CT可见肿瘤局部阳性信号;MRI和CT下分别可见软硬组织影像;经3.75%卢戈氏碘溶液浸染1周后,CT下同时可见软硬组织影像。配准融合和叁维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研究结论:成功建立了能够模拟临床肿瘤发展过程的颅底肿瘤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建模周期短、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易于重复、移植瘤成功率高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张长春,邵晨,许刚,朱坤,叶雨辰[5](2018)在《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作家兔椎间盘退变(IVDD)的动物模型,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髓核组织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30只,手术暴露L2~L6,L3/4、L4/5作为实验组,每个椎间盘髓核注射20 ng/μL TNF-α15μL;L5/6作为对照组,每个椎间盘髓核注射15μL磷酸缓冲盐溶液;L2/3作为空白组,不做处理。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腰椎X线及磁共振(MRI)检查,每次随机检查10只家兔,检查完后处死并取其髓核组织经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末端标记检查。结果:术后4~12周,X线见实验组椎间隙高度进行性下降,MRI可见实验组椎间隙T2加权像信号逐渐降低;免疫组织化学及TUNEL显示实验组髓核组织内Ⅰ型胶原及细胞凋亡率随之时间推移逐渐增加,Ⅱ型胶原逐渐减少。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TNF-α作用下的IVDD动物模型。TNF-α介导的椎间盘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同时TNF-α可诱导椎间盘髓核细胞退变及凋亡。微量注射器的穿刺作用对髓核细胞的退变及凋亡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柴燕涛,姜棋予,冯帆,孙慧伟,李晓娟[6](2018)在《基于肝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肝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建立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肝细胞癌、结直肠癌肝转移、乳腺癌肝转移以及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的动物模型。方法培养获得人肝细胞癌MHCC97-H、人结直肠癌SW480、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以及人叁阴性乳腺癌MDA-MB-231等细胞系,将这些恶性肿瘤细胞经由BALB/c裸小鼠肝门静脉注入肝脏,经3~4周生长后进行PET/CT检测:尾静脉注射约200μCi核素探针18F-FDG,30~40 min后对BALB/c裸小鼠进行PET/CT检测。在此基础上,收集动物获取肝脏进行拍照,确定BALB/c裸小鼠肝脏上的肿瘤病灶。结果 MHCC97-H、SW480、A549以及MDA-MB-231等细胞均能够在BALB/c裸小鼠肝脏形成多发、弥散的肿瘤病灶。肿瘤细胞在裸小鼠肝脏原位的生长可以使用PET/CT检测。SW480、MDA-MB-231以及A549细胞形成的病灶,其PET/CT检测信号弱于MHCC97-H细胞。结论成功获得了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动物模型,为进展期肝脏肿瘤相关药物筛选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李慧婷[7](2018)在《沙蚕肠内营养制剂干预肿瘤早期实验动物模型营养代谢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患者,特别是围手术期前后的患者,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导致的身体机能障碍。一方面,肿瘤患者或消化道肿瘤患者长期饮食不振得不到营养补充,导致机体葡萄糖分解加速、肌肉合成缓慢、体重减轻,同时肿瘤自身的增长,也会导致癌症患者机体代谢异常,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另一方面,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涉及到的手术、化疗和放疗等过程,都会不同程度消耗肿瘤患者的营养物质。营养治疗扮演着肿瘤患者治疗过程的重要角色,也是癌症患者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肠内营养制剂是肿瘤患者营养治疗的载体,以陆地生物资源为组件的肠内营养制剂在提供肿瘤病人营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与陆生动物相比更贴近人体氨基酸营养组成比例的海洋动物蛋白质,作为肠内营养制剂组件,将可能获得更优良的肿瘤肠内营养制剂,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问题。沙蚕肠内营养制剂的配方设计。基于沙蚕营养成分构成特点,和肿瘤病人的营养代谢需求,参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肿瘤病人营养指标,设立和制备了适用于肝癌前病变患者的沙蚕肠内营养制剂。沙蚕肠内营养制剂的蛋白质部分由20-60%沙蚕蛋白和40-80%乳清蛋白构成;脂肪部分由5-18%沙蚕脂肪和82-95%外源脂肪构成,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a-亚麻酸和n-6亚油酸组成;碳水化合物部分由0.8-2%沙蚕糖和98-99.2%外源碳水化合物构成,包括微晶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甲纤维素、乳糖和麦芽糊精组成。沙蚕肠内营养制剂以沙蚕为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叁种功能物质的比例分别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1:1:3,并添加必要的免疫营养因子。蛋白质含量15-20%,超过8g/100KJ,脂肪含量15-20%,碳水化合物含量60-65%。其中添加的免疫营养因子精氨酸含量为每100g含量2.14-13.60%,谷氨酰胺含量为每片100g含量1.55-15.35%。沙蚕肠内营养制剂营养特性。测定配制的沙蚕肠内营养制剂的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矿物质元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对比计算的配方,评价配方设计的合理性。氨基酸参照国标GB/T 5009.124-2003,采用酸水解法测定,沙蚕粉与沙蚕肠内营养制剂的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47%、50.05%、50.42%和53.76%,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总数之比分别为0.87、1.00、1.02和1.24,都高于WHO/FAO(1973)提出的参考模式;脂肪酸组成参照国标GB/T 9695.2-2008,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沙蚕肠内营养制剂中的DHA和EPA的含量分别占到不饱和脂肪酸的34.93%、33.85%和32.76%,a-亚麻酸和n-6亚油酸的含量分别占到不饱和脂肪酸的58.84%、62.18%和62.28%;矿物质元素Fe、Zn、Mn的含量采用石墨炉AAS法测定,元素Se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结果显示,沙蚕中Fe元素含量满足肿瘤病人对Fe元素的需求,Zn、Mn和Se需要在配方中额外添加;重金属Cd、Cr、Pb、的含量采用石墨炉AAS法测定,金属Hg的含量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结果显示,沙蚕中检测出的四种重金属含量合特医通则中对肿瘤患者肠内营养制剂的限制。肠内营养制剂的模拟胃肠消化特性。通过氨基酸评分,沙蚕蛋白的第一限制和第二限制氨基酸分别是缬氨酸和蛋氨酸+半胱氨酸,CS得分中的第一限制和第二限制氨基酸分别是蛋氨酸+半胱氨酸和缬氨酸;叁种不同含量的沙蚕EN制剂AAS得分的第一限制和第二限制氨基酸分别是蛋氨酸+半胱氨酸和缬氨酸,CS得分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了解沙蚕粉和沙蚕EN制剂的限制氨基酸情况,可以合理搭配饮食,提高食品蛋白质利用率。在胃肠模拟消化实验过程中,沙蚕蛋白和沙蚕肠内营养制剂具有高的消化率和高吸收率,说明沙蚕蛋白可以在人体中被很好的消化和利用吸收。沙蚕肠内营养制剂营养干预作用。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和制备早期肝癌前病变小鼠模型,设置沙蚕处理组(A、B、C)、阳性对照组(D)、空白组(E)和对照组(F)。处理4周,观察模型小鼠体重变化,检测血浆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最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沙蚕肠内营养制剂处理期间,小鼠体重逐渐增加,D28,A组比E组体重增加61.49%(p<0.05);A组的TP、Alb含量都显着高于E组但低于F组,D28,A组分别增加30.32%(p<0.05)和13.68%(p<0.05);A组与E组IgG和IgA无显着差异,IgM显着高于E组(p<0.05);D7、D14、D21和D28,A组的TNF-α水平显著低于E(p<0.05),D28,A组比E组减少30.15%(p<0.05);D28,A组比E组的IL-2显着升高27.77%(p<0.05)。D7、D14、D21和D28,A组的ALT和AST水平与E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D28,A组分别降低83.75%(p<0.05)和128.20%(p<0.05);A组与E组相比具有良好的肝组织形态学特征。以沙蚕为蛋白源的肠内营养制剂作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能促进肝癌前病变实验动物体内合成TP和Alb等蛋白质,改善早期肝癌前病变小鼠的营养代谢状况,补充实验动物体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缓解肝癌前病变实验动物TNF-α、IL-2等炎症反应,减轻ALT和AST反映出的肝癌前病变实验动物肝组织形态学受损。当沙蚕蛋白含量占肠内营养制剂蛋白总量60%时,沙蚕肠内营养制剂营养功效显着。沙蚕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68%,具有高吸收率和高效化率,适合作为肠内营养制剂的蛋白质来源。制成的沙蚕肠内营养制剂对肿瘤患者的免疫指标和营养指标有所提高,对炎症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有控制作用。沙蚕有很多值得开发的学术价值,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20)

陈征,刘凌云,滚双宝,王占彬,刘忠于[8](2018)在《结直肠癌生殖器官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CT26细胞株BALB/c小鼠生殖器官移植肿瘤模型的方法.【方法】将CT26细胞株传代培养于小鼠皮下3代后取指数生长期细胞制成悬液,采用纤维蛋白凝胶移植接种和荷包缝合移植接种2种手术方法,移植固定于小鼠生殖器官皮下,观察小鼠生理状况、成瘤率、移植瘤成长形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纤维蛋白凝胶移植接种成瘤率为72%,雄性雌性分组平均成瘤时间(13.37±3.06)d和(12.33±2.45)d,荷包缝合移植接种成瘤率为59%,雄性雌性组成瘤时间(15.66±3.77)d和(14.25±2.08)d,成瘤组织病理切片无明显差异.【结论】纤维蛋白凝胶移植成瘤组织病理特征符合肿瘤学动物模型需求且建模成功率高.(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宋征,马璟[9](2018)在《人源化动物模型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肿瘤免疫调控机制逐渐清晰,随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揭开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篇章。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前评价过程中,传统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存在较多的限制和缺陷,无法模拟人体内肿瘤微环境,也无法针对免疫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反映出药物的靶点毒性。近年来,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及干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动物的人源化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总结了目前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3种人源化动物模型(重建人免疫系统动物模型、重建人免疫系统+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和基因修饰的人源化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希望为研究者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前开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毕司兴[10](2018)在《MRI联合DCE-MRI动态观察苍耳亭对胶质瘤荷瘤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脑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大脑原发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但是由于胶质瘤的耐药性,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研究进展,抗血管治疗已经成为胶质瘤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及科研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对胶质瘤诊断、鉴别诊断、病理分级以及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苍耳亭是从菊科植物苍耳草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单体化合物。研究表明,苍耳亭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目的:研究苍耳亭在细胞水平、裸鼠荷瘤模型以及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上是否对胶质瘤有抑制作用。通过磁共振和磁共振增强扫描无创地、动态地观察苍耳亭的抗肿瘤作用,以及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评估苍耳亭是否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胶质瘤生长。材料和方法:苍耳亭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首先进行了细胞实验,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经过苍耳亭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然后建立了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和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以观察苍耳亭体内的抗肿瘤作用。采用常规的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增强扫描动态地、无创地评估苍耳亭对C6胶质瘤的抗肿瘤作用。DCE-MRI用来检测、评估苍耳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C6原位胶质瘤模型的建立以及苍耳亭的抗肿瘤作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证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体外的细胞实验表明苍耳亭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且有剂量依赖性。成功构建30个C6胶质瘤的荷瘤裸鼠,给药处理两周后,相比于对照组,苍耳亭0.4mg/10g治疗组中,肿瘤的体积(604.55±107.82mm3 vs.2293.25±393.96mm3,P<0.01)和重量(0.68±0.15g vs.2.22±0.44g,P<0.01)明显减小。在SD大鼠的原位胶质瘤的实验中(n=30,5组),我们通过MRI数据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两周替莫唑胺(Temezolomide,TMZ)组(42.54±11.18mm3 vs.85.19±14.76mm3,P<0.01)和苍耳亭16mg/kg组(22.57±8.64 mm3 vs.85.19±14.76 mm3,P<0.001)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而且替莫唑胺组(293.80±4.97g vs.275.60±9.21g,P<0.05)和苍耳亭16mg/kg组的大鼠的体重(302.50±3.21g vs.275.60±9.21g,P<0.05)也明显大于对照组。DCE-MRI检测苍耳亭抑制血管生成实验中,苍耳亭16mg/kg组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volume transfer constant)值(0.045±0.023min-1 vs.0.335±0.096min-1,P<0.05)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了苍耳亭可以影响胶质瘤的血管生成。HE染色从病理标准上证实了苍耳亭对C6胶质瘤的抗肿瘤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苍耳亭高剂量组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要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及体内实验表明了苍耳亭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而DCE-MRI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苍耳亭通过下调VEGF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同时,本研究也为MRI和DCE-MRI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动态评估颅内肿瘤的生长及抗血管生成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肿瘤动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预防的重要手段,但是理想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受到资源稀缺、伦理审查严格等诸多限制,传统的啮齿类动物因为明显的种属界限而较难在整体水平模拟人类肿瘤疾病。新兴的一种与灵长类有亲缘关系的小型实验动物——树鼩,不仅在系统发育和生理、生化及解剖学等生物学特性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其某些自发性肿瘤也与人类肿瘤具有更高的相似性。目前以树鼩自发性肿瘤特点为基础,已经成功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出树鼩肝癌、乳腺癌、肺癌及胶质母细胞瘤,但总体上来说对树鼩作为人类肿瘤疾病动物模型的探索仍然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强,未来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来充分挖掘其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动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乔大伟,李玉芳,张蕾,姜礼双,孔桂美.结直肠癌肝转移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9

[2].夏巍,赖永静,杜龙,王梦琳,王红.树鼩在人类肿瘤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9

[3].田同德,岳立云,田同良,岳文莉,杨督.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活体荧光观察及肿瘤分期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4].李庆祥,王逸飞,牛力璇,郭玉兴,郭传瑸.颅底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5].张长春,邵晨,许刚,朱坤,叶雨辰.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

[6].柴燕涛,姜棋予,冯帆,孙慧伟,李晓娟.基于肝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

[7].李慧婷.沙蚕肠内营养制剂干预肿瘤早期实验动物模型营养代谢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8].陈征,刘凌云,滚双宝,王占彬,刘忠于.结直肠癌生殖器官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9].宋征,马璟.人源化动物模型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

[10].毕司兴.MRI联合DCE-MRI动态观察苍耳亭对胶质瘤荷瘤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肿瘤动物模型论文-乔大伟,李玉芳,张蕾,姜礼双,孔桂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