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光子激发荧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显微成像技术,小鼠,近交C57BL
多光子激发荧光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晓,赵洁,李晓鹤,饶慧瑛,魏来[1](2019)在《二次谐波/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定量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肝纤维化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二次谐波(SHG)和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显微成像技术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模型胶原参数动态变化,找出并建立适合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CD)诱导的NAFLD小鼠的自动化定量评估参数,为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获取MCD饮食小鼠不同时间点(0、4、8、12、16、20和24周)的肝组织标本,行HE、Masson和天狼猩红(SR)染色,并计算胶原蛋白比例面积(CPA)和羟脯氨酸(HYP)。使用SHG/TPEF纤维成像技术分析100个胶原参数。以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纤维化分期(S0~S4)为标准,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SVM)模型分析胶原参数,并对参数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同时与CPA、HYP进行比较。结果在MCD小鼠模型中,HE和SR染色后可以观察到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小叶内脂肪变形成,纤维化逐渐加重。分别基于造模不同时间点和不同肝纤维化分期,选出26和27个参数;进一步采用SVM模型分析筛选出7个共同参数(#StrCV、#ShortStrCV、#ThickStrCV、#StrPTAgg、#StrPSAgg、#LongStrPSAgg和StrLengthPSAgg)并进行论证,7个参数与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57~0. 923,P <0. 05,与不同时间点相关的AUC为:0. 823~0. 976,P <0. 05。进一步比较7个参数和CPA及HYP对肝纤维化的预测价值,发现7个参数的AUC在分期0 vs 1~4时,与CPA和HYP的AUC值接近,其他分期比较,7个参数的AUC值均高于CPA和HPA;同样在造模后不同的时间点,发现7个参数的AUC在造模早期0 vs 4周时,与CPA和HYP的AUC值接近,造模4周后比较,7个参数的AUC值均高于CPA和HPA。结论 7个与纤维化阶段和不同时间点相关的参数组合,可以准确反映MCD诱导的NAFLD模型不同分期和不同时间点的肝纤维化变化,可用于该模型中以定量的方式具体、准确地监测肝纤维化进展。(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蓝敏焕,赵少静,张文军[2](2017)在《近红外荧光碳量子点用于双光子激发的荧光成像和光热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量子点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目前报道的碳量子点发光波长短,活性氧自由基/光热转换效率低,限制了其在光诊疗领域的应用。我们以聚噻吩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近红外发光的硫,硒-共掺杂碳量子点。所制备的碳量子点具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和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可用于双光子激发的荧光成像和光热治疗肿瘤细胞和组织。(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赵宝东,马晓玉,王涛[3](2016)在《具蓝紫双光子激发荧光性能的1,4-双咔唑基苯类功能分子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双光子激发荧光性能的功能材料在3D光存储器和数据存储,3D光学成像及3D立体光刻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改良的方法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N-芳基咔唑类化合物。该方法中包含咔唑类化合物与(η~6-1,4-二氯苯)(η~5-环戊二烯)铁六氟磷酸盐(Fc-2Cl)的亲核取代反应,然后经Fc-2Cl在高压汞灯照射下脱除芳烃配体,从而获得不同结构特点的1,4-双咔唑基苯类化合物。本工作中利用该方法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以1,4-双咔唑基苯为母核,经碳碳叁键桥联在3,6-位与不同数目的苯环,咔唑或叁苯胺单元桥连的1,4-双共轭炔基咔唑基苯类功能分子。经测试发现,该类功能分子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较强的蓝紫双光子激发荧光性能和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有望应用于双光子聚合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期刊2016-07-01)
邱骏鹏[4](2016)在《多色多区域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光谱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检测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对荧光光谱测量可以对待测样品进行成分分析,而通过对样品的荧光寿命进行测量可以对多组分重迭荧光团进行有效分析,并获得较高分辨率的荧光图像。但是传统的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无法对复杂待测样品进行多光谱成分多个复杂区域的快速荧光信息获取。如果仅仅采用激光器作为光源对整个样品区域进行全场激发成像,系统具有较差的时间分辨率,同时对感兴趣区域以外的样品产生光损伤,降低系统的光能的利用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超连续谱光源的多色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以及一种基于时间聚焦技术的多区域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多色多光子技术基于超连续谱光源,能够对含多种荧光团样品,实现最佳激发效率下的样品的多种成分快速激发成像。多区域多光子技术根据感兴趣区域形状,通过空间光调制器调制激发光产生匹配的激发图案,闪耀光栅实现时间聚焦宽场照明样品,最后利用面阵CCD记录荧光信号。该技术可以在不损伤其他部分生物样品的情况下,对多个感兴趣区域进行寻址匹配成像,同时具有很高的时空分辨率。论文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介绍了了荧光显微技术的优缺点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2.介绍了双光子荧光技术的理论基础、空间光调制器的工作过程以及时间聚焦技术理论基础。3.多色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研究,主要介绍了超连续谱光源的搭建以及基于超连续谱光源的多色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最后基于我们提出的多色双光子激发荧光系统对Leica铃兰根茎样片实现多色多光子激发荧光成像。4.多区域多光子显微成像研究,主要是介绍了多区域寻址时间聚焦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搭建及分辨率标定。最后基于我们提出的多区域多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对罗丹明染色的Hella细胞、花粉细胞等生物样品的多光子激发荧光图像。验证了实验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6-06-30)
洪志鹏[5](2015)在《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胆囊癌诊断的金标准是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的病理组织学。然而该项传统技术过程具有相对比较费时、染色剂环境污染和着色问题等不足。新式的双光子激发荧光(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TPEF)显微成像技术,基于细胞自身的荧光信号,对未染色组织切片成像能直接产生详细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学等特征,从而形成细胞水平的图像。本课题,利用TPEF显微镜对人类正常胆囊组织和叁种分化程度不同胆囊癌的微结构进行成像,研究无H-E染色切片上的胆囊癌组织结构、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形态学的改变,并辅以盲法试验,以探讨TPEF显微成像技术对胆囊癌诊断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首先,正常胆囊组织和叁种分化程度不同胆囊癌的组织切片经脱蜡后行TPEF显微镜扫描成像,成像后标本经H-E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成像,TPEF图片与相应的H-E图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比较;其次,通过对比叁种分化程度不同胆囊癌的TPEF图片与正常胆囊组织的TPEF图片中组织学的改变,以及核和核仁面积的改变,建立胆囊癌的光学诊断特征;最后,28例石蜡切片进行盲法试验,评价TPEF显微成像技术对胆囊癌光学诊断的准确性。结果:TPEF显微镜能清晰成像分层的正常胆囊组织结构,包括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典型的肿瘤细胞,以细胞和细胞核多形性、核增大和核仁扩大等为特征,也能经TPFE显微镜在无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中识别出。根据组织形态学的差异,TPEF显微成像不但可以鉴别高、中、低分化胆囊癌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而且可以区分胆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不同的核和核仁面积,TPEF图片和H-E图片具有可比性。在28例石蜡切片的盲法试验中,TPEF光学诊断的准确性为96.4%。结论:研究结果表明TPEF显微镜对石蜡切片进行成像,基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具有区分胆囊癌和正常胆囊以及进一步区分叁种分化类型胆囊癌的能力。本研究获得的TPEF成像结果不亚于H-E染色的病理成像,甚至在定位细胞核和核仁方面更优于传统H-E染色的病理学。同时,本研究为将来TPEF显微镜应用于胆囊癌的回顾性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随着微小化和集成化的发展,非标记又无污染的TPEF显微成像将成为一种有效又可靠的辅助工具,从而为病理学诊断提供额外丰富的信息并获得更准确的诊断。(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6-01)
李炜强[6](2015)在《胶原纤维的二次谐波和双光子激发荧光发射信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原纤维是人体组织中重要组成部分,皮肤老化、伤口愈合、角膜疾病、骨关节炎、肝纤维化及恶性肿瘤等病理过程都与胶原摘要纤维的微观结构变化息息相关。本文旨在基于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对人体乳腺、直肠、胃和胰腺等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进行二次谐波和双光子激发荧光的高对比度成像。由于生物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对不同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进行多光子成像时所需要激发光强也不同。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二次谐波和双光子激发荧光信号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机制,所以二者信号均达到最佳状态所需的激发光强也不尽相同。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出不同激发光功率下胶原纤维的光谱信息,从而得出胶原纤维的二次谐波和双光子激发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功率的曲线关系。我们先对胶原纤维二次谐波成像,记下此时激发光强度,然后根据先前得出的曲线关系,最后得到要使二者信号强度相当时双光子激发荧光所需激发光强的最佳值。我们的研究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二次谐波和双光子激发荧光信号最佳状态时分别所需的激发光强,从而得到胶原纤维高对比度的多光子图像,更好的反映人体组织的病理过程。(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6)
李牧野,李芳,魏来,何志聪,张俊佩[7](2015)在《CdTe量子点与罗丹明B水溶液体系下的双光子激发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在双光子激发下不同尺寸的量子点与罗丹明B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结果表明,在800 nm的双光子激发条件下,体系间能量转移效率随着供体吸收光谱与受体荧光光谱的光谱重迭程度增加而增加;理论分析表明,供体和受体间的Frster半径增加是导致其双光子能量转移效率增大的物理原因.同时,研究了罗丹明B浓度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量子点的荧光寿命随着罗丹明B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量子点与罗丹明B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随着罗丹明B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罗丹明B浓度为3.0×10-5mol·L-1时,双光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为40.1%.(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刘丁[8](2015)在《二次谐波与双光子激发荧光(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诊断肾脏纤维化的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 IF)是指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在肾小管间质中的异常沉积,它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及慢性移植肾肾病共同病理特征。IF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及肾脏固有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促/抑纤维化细胞因子失衡等多个环节,目前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确切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是导致肾脏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两者严重程度与肾脏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其中肾小管间质病变对肾脏疾病进展的影响较肾小球病变更为重要,能反映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是判断患者肾功能预后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准确的测定肾皮质胶原纤维的含量,可以判断肾脏间质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对临床准确判断预后及制定诊疗方案均有重要指导意义。用来判断IF的方法有多种,如Masson'叁色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化技术等,但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还存在许多争议,目前传统的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评判IF的“金标准”,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病理染色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在标本染色时受到了染色的流程、试剂质量、标本保存的时间和技术人员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还在读片时受到病理医生个人经验和工作状态的影响,干扰因素多,可重复性较差。因此国际肾脏病学专家多次呼吁希望能寻找一种新的肾间质纤维化的评估方法,可以对肾脏间质纤维化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近年来,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为研究组织内胶原纤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将其应用于皮肤、角膜、甲状腺、跟腱、乳房、小鼠的肾脏、人的肝脏、大鼠的肝脏等多系统组织胶原的成像,以及应用于判断肿瘤良恶性及其是否复发等方面。二次谐波技术(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信号的强弱与生物组织中胶原的含量呈正相关,能特异性显示胶原蛋白在组织中异常沉积情况,双光子激发荧光技术(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 TPEF)可对组织细胞等结构进行显像,将两种成像技术结合,图像复合迭加,可以相互印证补充,直接展现胶原纤维及其周围的组织细胞形态。目前该项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肝纤维化的研究中,新加坡的Tai等将该技术和研发的计算机分析软件结合起来,建立了自动化肝纤维化定量分级系统"Fibro-C-Index",可以将人的肝穿刺标本纤维化分级由传统病理的4级细分到40级。我校的非线性光学实验室的WY等专家通过提取SHG/TPEF扫描的87个肝脏标本中的生物组织胶原蛋白的特殊参数,利用特殊原理将这些参数结合起来而得到了"qFibrosis"系统,并通过25例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标本和1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标本对该系统进行验证,发现qFibrosis系统能可靠、精确地重复Metavir半定量评分系统,以及组织纤维化的评分结果。目前,国内还未有中心将该技术系统的应用于人肾脏纤维化的定量研究,在我们团队的前期研究中,现已证实了用SHG/TPEF来评估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可行性及敏感性,本研究使用SHG/TPEF对人移植肾纤维化进行定量分析,以及验证该技术的诊断人移植肾纤维化的可行性、敏感性、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大鼠肾脏纤维化的模型为最成熟、最常用的纤维化模型,常见的肾病模型有:肾大部分切除所致的慢性肾衰竭模型、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ve, UUO)导致的肾衰竭模型、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肾病模型、环孢素A肾病模型等;常见的移植肾模型有: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等。建立不同病因导致的大鼠肾脏纤维化模型,并使用SHG/TPEF技术对其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胶原纤维进行动态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胶原纤维在不同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类型、形态、沉积位置以及产生、扩展的速度。因此,本研究拟建立移植肾慢性排斥模型、移植肾急性排斥模型、环孢素肾病模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这4种不同病因的大鼠肾纤维化模型,并使用非线性光学显微镜扫描标本并观察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为今后建立计算机软件辅助的肾纤维化精确诊断和分级系统提供原始的胶原蛋白结构数据参数。第一章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诊断人移植肾纤维化的研究目的:评估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用于诊断人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的可行性;比较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与传统病理染色相比对肾脏早期纤维化评估的敏感性;验证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在不同时间或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可重复性;比较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与Masson染色技术评估人移植肾皮质纤维化比例的差异;将Masson染色图片和SHG/TPEF图片测算出来的皮质纤维化比例根据Banff07标准进行分级评分,比较分级的一致性,评价SHG/TPEF成像用于评估人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可靠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共行143例移植肾活检术。按随机原则从中抽样50例石蜡样本,其中8例诊断为不合格标本,共有42例标本纳入研究。按照传统病理诊断将标本分为2组:轻度纤维化组24例,中重度纤维化组18例。将入选的石蜡标本连续2张切片,每张5μm,第1张切片行HE染色,第2张切片无需特殊染色,直接使用SHG/TPEF设备将白片扫描成像后,再将该标本行Masson染色。使用SHG/TPEF显微镜扫描切片,评估该技术用于观察人肾脏皮质内胶原纤维的可行性。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信度分析检验SHG/TPEF技术在同一时间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可重复性,采用可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SHG/TPEF技术在不同时间点同一观察者的可重复性。将轻度纤维化组中标本的SHG/TPEF图像与Masson染色图像进行对比,验证SHG/TPEF成像评估早期肾纤维化的敏感性。在获得42例标本的Masson染色及SHG/TPEF图像后,使用Image-Pro-Plus(6.0版)软件计算两组图像的皮质纤维化比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验证Masson染色和SHG/TPEF两种方法算出的皮质纤维化比例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以上述2种方法测算出的皮质纤维化比例为依据,根据BanffO7标准进行分级评分,采用Kappa检验比较纤维化分级评分的一致性,当kappa值>0.75代表一致性好,0.40< kappa值<0.75代表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代表一致性差。结果:人移植肾标本经非线性光学显微镜扫描后,可获得清晰的TPEF和SHG图像,证实了人移植肾脏组织存在非线性光学现象。可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点的SHG/TPEF图像的皮质纤维化比例无统计学差异(F=6.545,P=0.063);信度分析显示:同一时间、不同观察者之间的SHG/TPEF图像皮质纤维化比例的信度有高度一致性(ICC=0.998,P<0.001),表明SHG/TPEF技术在不同观察者之间、不同时间可重复性高。对比轻度纤维化组标本的Masson染色和SHG/TPEF图像,发现病变早期时肉眼未能发现Masson图像中的胶原纤维,而在SHG/TPEF图像中可清晰分辨出胶原纤维,证明SHG/TPEF成像灵敏度高于Masson染色。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使用SHG/TPEF及Masson染色两种方法评估皮质纤维化比例无统计学差异(t=-1.703,P=0.096),表明SHG/TPEF纤维化比例与Masson纤维化比例一致性良好。用Kappa检验比较基于上述两种纤维化比例的Banff:分级是否一致,发现其kappa值为0.845(P<0.001),表明基于SHG的纤维化比例和Masson纤维化比例进行的Banff:分级一致性好。结论: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用于观察人移植肾纤维化具有可行性;与Masson染色技术比较,SHG/TPEF显微镜对肾脏早期胶原纤维的分辨更敏感;使用SHG/TPEF评估肾皮质纤维化比例与Masson染色相比无显着差异;基于SHGSHG/TPEF进行的Banff纤维化分级评分与Masson染色分级评分相比一致性好;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可重复性高,受时间及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影响小,对胶原纤维特异性高,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诊断肾间质纤维化的新技术。第二章4种大鼠肾脏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以及用SHG/TPEF技术观察大鼠肾脏胶原纤维的研究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大鼠环孢素肾病模型、大鼠UUO模型这4种不同病因的大鼠肾脏纤维化模型,并使用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对不同模型中不同时段的大鼠肾脏标本进行扫描,观察胶原纤维在不同病因模型中的类型、发生、发展及分布情况。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以2只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双肾作为对照,以12只Wista大鼠为供者,取其双侧肾脏,以24只SD大鼠为受者,将供者左、右侧供肾分别随机移植给24只SD大鼠(慢排组),术后持续给予肾移植大鼠环孢素A注射液(2mg/kg.d-1)腹腔注射,随机于肾穆植术后2周(2W组)、4周(4W组)、6周(6W组)、8周(8W组)、10周(10W组)、12周(12W组)每次处死4只大鼠(n=4),获取大鼠的移植肾,比较慢排组与对照组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验证慢性排斥模型是否建模成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慢性排斥组中各组的皮质纤维化比例是否存在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随机将16只Wistar大鼠的左肾移植给16只SD大鼠(原位移植),术后将16只肾移植大鼠分成A、B两组,A组为急性排斥组,术后未予免疫抑制剂,B组为对照组,术后给予环孢素A注射液(2 mg/kg.d-1)腹腔注射。随机于肾移植术后第1天(1d组)、3天(3d组)、5天(5d组)、7天(7d组)将A和B组大鼠每次每组挑选出2只大鼠处死,取出移植肾,比较急性排斥组与对照组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验证急性排斥模型是否建模成功,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急性排斥组中各组的皮质纤维化比例是否存在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大鼠环孢素肾病模型,25只SD大鼠予以低钠饮食饲养1周,随机选择5只大鼠处死取左肾(对照组),剩余20只大鼠予以环孢素A(30 mg/kg.d-1)腹腔内注射,并继续予以低钠饮食,按随机原则将2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在给药后1周(1W组)、2周(2W组)、4周(4W组)、6周(6W组)取大鼠左肾,比较环孢素肾病组与对照组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验证环孢素肾病模型是否建模成功,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环孢素中毒组中各组的皮质纤维化比例是否存在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18只SD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UUO组和假手术组(sham),每组9只,手术组结扎左侧输尿管,假手术组仅分离输尿管,不结扎。分别于建模后第3天(3d组)、7天(7d组)、14天(14d组)时取两组大鼠左侧肾脏,比较UUO组与sham组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验证UUO模型是否建模成功,并使用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UUO模型中各组的皮质纤维化比例是否存在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HG/TPEF扫描4种模型各时段的肾脏标本,动态观察不同病因引起的肾脏胶原纤维的类型、发生、发展过程及形态、分布特点。结果传统病理证实4种不同病因的大鼠肾纤维化模型建模成功,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慢性排斥组(F=104.53,P=0.000)、环孢素肾病组(F=76.191,P=0.000).UUO组(F=27.23,P=0.001)中各时间段的皮质纤维化比例有统计学差异,而急性排斥组中各时段的皮质纤维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722,P=0.084)。UUO模型的肾脏纤维化进展最为迅速,术后第7天肾间质即可观察到胶原纤维广泛形成,而术后第14天可以观察到移植肾间质重度纤维化。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肾间质未出现进展性纤维化。移植肾慢性排斥模型建模周期长,纤维化进展较慢。而低钠饮食大鼠的环孢素A肾病模型在6周内即可观察到肾间质中大量胶原分布。使用SHG/TPEF和传统病理技术对4种模型肾脏进行观察发现,Masson染色图片中鲍曼氏囊囊壁及肾小球基底膜有蓝染的胶原纤维,但在SHG/TPEF图像中,鲍曼氏囊囊壁及肾小球基底膜未见绿色的胶原信号。胶原纤维大部分沉积在皮质区的肾间质中以及皮髓交界处,在髓质区基本无胶原纤维分布;肾脏中胶原纤维的形成、发展、沉积在3种不同病因的肾脏模型中过程类似,仅纤维形成的时间进程根据病因的不同有快慢。结论4种大鼠肾纤维化模型建模成功,大鼠UUO、CsA中毒、慢排模型肾间质纤维化明显,急排模型肾纤维化不明显。SHG/TPEF显微成像可特异性显示肾脏中Ⅰ型胶原,不能显示Ⅳ胶原;不同病因的模型纤维沉积的进程有快慢不同。(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20)
邱骏鹏,梁闰富,彭晓,李亚晖,刘立新[9](2015)在《多色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技术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光子激发荧光(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TPEF)显微是一种非线性光学显微技术,具有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的信噪比和固有的叁维层析分辨能力等优点.传统的TPEF显微一般采用波长可调谐的超短脉冲激光器作为光源.在实际应用中,利用TPEF显微技术研究含有多种荧光团或未知成分的待测样品,往往需要多次改变激发光的波长以获得对各种荧光团的最佳激发.为了同时获取不同荧光团的荧光信号,利用超连续谱激光光源实现了多色TPEF显微成像,实验中无需调节波长,能够同时获得具有两种不同发射波长的荧光标记的铃兰根茎切片样品的TPEF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TPEF显微相比,该方法能够同时获取含有多种荧光团的待测样品的高对比度TPEF图像,具有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信息量大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慧,孙德恩,刘志洪[10](2014)在《基于纳米金多光子激发荧光的均相免疫检测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粒径小于20nm的球形纳米金颗粒(AuNSs)的强多光子激发荧光,这主要归因于多光子激发过程中的高光子密度引起的局域场增强效应。AuNSs的多光子荧光与影响局域场增强效应的颗粒尺寸及团聚程度有关。基于吸附在纳米金表面的BSA与Anti-BSA的作用引起纳米金团聚导致其多光子荧光增强,结合近红外区的多光子激发可以避免生物分子自发荧光及散射光的干扰这一优势,建立了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血清中Anti-BSA的均相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的线性范围从1.16nmol/L到35nmol/L,检出限为0.08nmol/L。而且通过在纳米金颗粒表面包覆硅壳实现了纳米金的荧光增强及表面功能化,由此可以建立一系列基于纳米金多光子荧光的分析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多光子激发荧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量子点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目前报道的碳量子点发光波长短,活性氧自由基/光热转换效率低,限制了其在光诊疗领域的应用。我们以聚噻吩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近红外发光的硫,硒-共掺杂碳量子点。所制备的碳量子点具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和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可用于双光子激发的荧光成像和光热治疗肿瘤细胞和组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光子激发荧光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晓,赵洁,李晓鹤,饶慧瑛,魏来.二次谐波/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定量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肝纤维化的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蓝敏焕,赵少静,张文军.近红外荧光碳量子点用于双光子激发的荧光成像和光热治疗[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3].赵宝东,马晓玉,王涛.具蓝紫双光子激发荧光性能的1,4-双咔唑基苯类功能分子的合成[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2016
[4].邱骏鹏.多色多区域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研究[D].深圳大学.2016
[5].洪志鹏.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
[6].李炜强.胶原纤维的二次谐波和双光子激发荧光发射信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7].李牧野,李芳,魏来,何志聪,张俊佩.CdTe量子点与罗丹明B水溶液体系下的双光子激发荧光共振能量转移[J].物理学报.2015
[8].刘丁.二次谐波与双光子激发荧光(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诊断肾脏纤维化的系统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9].邱骏鹏,梁闰富,彭晓,李亚晖,刘立新.多色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技术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5
[10].李慧,孙德恩,刘志洪.基于纳米金多光子激发荧光的均相免疫检测新方法[J].分析科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