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大豆

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大豆

一、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了大豆(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凌闵[2](2020)在《浅谈转基因植物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未来》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把从其他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分离到的目的基因,转移到目标植物的基因组中,使目标植物具有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原来没有的优良性状,并使之稳定遗传,这样的新植物即被叫做转基因植物。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现对转基因植物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未来进行总结介绍,以期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转基因植物,从而科学对待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和发展。

刘红年[3](2020)在《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生物学文本汉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多门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提供实践服务。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间生物技术领域交流的日益增强,生物学类科技文本的翻译也愈显重要。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其理论核心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该理论旨在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综合性把控与考量,以便采取适宜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源语文本信息,对重在信息传播的生物学类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采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以生物学英文着作What Can Nanechnology Learn From Biotechnology?为基础,从中选取由 Alan McHughen,Jeffrey Burkhardt和Margaret Mellon几位作者撰写的第二部分共约17000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报告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介绍翻译任务的要求、意义以及翻译过程;其次阐述翻译规范理论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要素;最后基于规范理论,通过具体案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原文及译文进行分析,探讨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为生物学文本的翻译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本研究指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若译者基于规范理论,在译文中采取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等对应的策略与方法,将有利于译文质量的提高。

赵阳[4](2020)在《大豆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及转基因大豆GE-J16的代谢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多,且转基因大豆占很大比例,市场上转基因大豆制品随处可见,基于以上情况,我国本土非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被污染的风险。因此,我们选择706份国内大豆品种(品系),进行转基因成分的PCR定性检测。本文对大豆中可能含有的多个调控元件Ca MV35S启动子、F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以及针对我国批准进口的主要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转化体GTS40-3-2和MON89788含有的目的基因EPSPS进行PCR检测,同时通过对MON89788转化体序列自行设计EPSPS引物序列,扩增出381 bp目的条带,为建立MON89788大豆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设计5’端和3’端旁侧序列引物,扩增出445 bp和340 bp的产物,此方法可适用于MON89788大豆的特异性检测。在706份大豆品种中,最终测得含有Ca MV35S启动子的转基因成分所占比例为1%,含有FMV35S启动子的转基因成分所占比例为0.85%,含有NOS终止子的转基因成分所占比例为0.71%,含有EPSPS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成分所占比例为0.85%,耐除草剂转基因品系MON89788所占比例为0.85%。以此评估转基因大豆所占比例,为农业转基因监管部门开展转基因大豆监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关于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效应是,一直困扰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发展。非靶向代谢组学具有分析多种代谢产物的能力,可以用为转基因作物实质等效评估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转基因大豆GE-J16和其受体非转基因大豆Jack根、茎、叶的代谢差异,本文针对转基因的处理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最终共筛选出55种显着差异代谢物(VIP>1,P≤0.05),其中27种上调表达,28种下调表达,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类固醇等,在大豆根中,ESI正离子模式下,γ-亚麻酸和纤维二糖含量变化较大,ESI负离子模式下,山梨醇含量变化明显;在大豆茎中,ESI正离子模式下,1-氨基环丙烷羧酸和氢化可的松含量变化较大,ESI负离子模式下,组氨酸变化明显;在大豆叶中,并未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代谢差异物的分析表明,转基因大豆GE-J16和其受体非转基因大豆Jack之间的代谢差异物均在自然差异范围之内,不存在非预期效应。

宋亚亚[5](2020)在《耐草甘膦基因aroAA1501的拆分及功能重建》文中研究说明自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耐除草剂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2019年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6%。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草甘膦抗性杂草的出现也引起了人们对其产生的环境风险的广泛关注。基因拆分技术培育的转基因作物能够很好的避免目标性状逃逸到环境中所带来的影响,是防控基因飘流和防止耐草甘膦杂草产生的有效措施。为了利用基因拆分技术培育aroAA1501基因耐草甘膦水稻,本研究通过结构分析法筛选基因的可拆分位点,并通过功能互补试验获得基因的可拆分位点,通过原核系统分析比较不同位点拆分后,在intein介导下重新组装蛋白的草甘膦耐受性及酶动力参数,获得适宜的可拆分位点,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拆分技术培育耐草甘膦的转基因水稻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利用基因拆分技术防控基因飘流、预防耐草甘膦杂草产生提供技术储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aroAA1501基因编码的EPSPS蛋白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根据蛋白结构预测出了13个可能拆分的位点。利用PCR的方法将aroAA1501拆分成N端(An)和C端(Ac)两部分,并通过融合PCR法分别与Ssp DnaE intein的N端(In)和C端(Ic)结合形成融合基因An-In和Ic-Ac。2)以pETDuet-1载体为基础载体,构建单独An-In或Ic-Ac、以及同时An-In和Ic-Ac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导入aroA缺陷型菌株ER2799进行功能互补试验。发现只有同时含有140N-In和Ic-141C、224N-In和Ic-225C、230N-In和Ic-231C以及完整aroAA1501的ER2799重组菌株能在含有20 mM草甘膦MOPs限制性培养生长。RT-PCR结果显示在同时含有140N-In和Ic-141C、224N-In和Ic-225C、230N-In和Ic-231C的ER2799重组菌株中不能扩增到完整的aroAA1501基因。上述结果表明,aroAA1501基因在140/141、224/225和230/231位点拆分后,在intein介导下能重新组装成完整有功能蛋白,赋予重组ER2799菌株耐受草甘膦的能力。3)将含有不同质粒的ER2799重组菌株接种到不同草甘膦浓度的MOPS培养基上,进行草甘膦耐受性分析。结果发现aroAA1501基因在不同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成的功能蛋白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存在差异,其中140/141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蛋白能耐受20 mM的草甘膦,低于完整蛋白的草甘膦耐受性;224/225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蛋白与完整蛋白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基本一致,能耐受40 mM的草甘膦,而230/231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蛋白耐耐受120 mM的草甘膦,比完整蛋白对草甘膦的耐受性提高了2倍。4)荧光定量PCR分析了不同ER2799重组菌株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融合基因140N-In、224N-In和230N-In的表达量高于完整aroAA1501基因;而融合基因Ic-141C、Ic-225C和Ic-231C的表达量低于aroAA1501基因,其中Ic-231C的表达量最低,说明不同ER2799重组菌株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差异不是由于基因表达差异造成的。5)ELASA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在140/141和224/225处拆分后,其重新组装成的功能蛋白的酶活与完整蛋白的基本一致;在230/231处拆分后,其重新组装成的功能蛋白的酶活比完整蛋白的要高,达到0.05差异显着水平。6)分析了来源于不同ER2799重组菌株中EPSP合酶的酶动力相关参数,发现230/231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成的EPSPS的酶活为17.861±0.267,IC50约为10880,Km值为56.8,Ki值为29.4;140/141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成的EPSPS酶活为5.33±0.533,IC50约为2700,Km值为82.4,Ki值为48.6;224/225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成的EPSPS酶活为9.27±0.133,IC50约为4770,Km值为125.7,Ki值为79;完整aroAA1501蛋白的酶活为9.29±0.133,IC50约为4600,Km值为122.28,Ki值为85。上述结果表明230/231位点拆分后重新组装成的EPSPS的酶活最高,与底物和草甘膦的的结合能力最强。7)以DT-2300为基础载体,构建了同时含有140N-In和Ic-141C、224N-In和Ic-225C、230N-In和Ic-231C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转基因水稻,获得含有完整aro AA1501基因、同时含有140N-In和Ic-141C、224N-In和Ic-225C、230N-In和Ic-231C的转基因植株分别为26、24、21和20株。8)对转基因水稻苗进行草甘膦耐受性分析,发现转完整aro AA1501基因以及230N-In和Ic-231C的转基因水稻苗可以耐受2000 ppm草甘膦

周文[6](2020)在《贯叶连翘全基因组测序及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 L.)为金丝桃科(Hypericaceae)金丝桃属(Hypericum)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圣约翰草(St.John’s wort),主要以植物地上部分入药。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调经活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它还具有抗抑郁、抗肿瘤、抗病毒、抗菌及镇痛等作用。在西方国家,其提取物用于治疗轻到中度抑郁症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其中金丝桃素、贯叶金丝桃素和褪黑素是主要的活性成分。苯并二蒽酮类化合物金丝桃素和伪金丝桃素为金丝桃属植物的代表性化合物,是天然有效的光敏剂,而贯叶连翘的抗病毒机制也与其光敏活性有关。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间苯三酚类化合物贯叶金丝桃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抗抑郁成分之一。另外,很多研究表明褪黑素水平的改变很有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因素之一,实验证明外源褪黑素可以改善慢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在植物中,褪黑素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植物激素,可以参与植物的生长调节、清除活性氧以及调节光周期等作用。由于这些代谢物的存在,该物种被全球产业分析公司(Global Industry Analysts,Inc.)列为世界上顶级的草本补充用药之一。尽管贯叶连翘多种化学成分在药物化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资源提供的生物信息也越来越多,但对其次级代谢产物及相关途径的认识仍然欠缺。金丝桃科中至今没有一个物种的全基因组信息被测序解译,可参考的基因组信息只能来自于同目中亚麻科的亚麻、巴豆亚科的橡胶树以及杨属植物。基因组序列包含着与物种遗传性状有关的一切信息,是从分子水平全面解析各种生命现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本研究以贯叶连翘全基因组测序为基础,结合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库,以期对贯叶连翘进行全面地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利用Illumina、Pacbio以及10× Genomics测序平台,共计得到256.95 G 的测序数据。通过de novo组装,该基因组contig N50达到1.41Mb,scaffold N50达到2.31Mb。K-mer分析表明,贯叶连翘基因组大小为393.4 Mb,杂合率为1.13%。通过基因组注释分析,该物种共有175.1 Mb重复序列,约占基因组大小的49.3%,其中45.7%的重复序列是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35.4%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LTR)。通过与已知蛋白库进行比对,共计29,150个编码基因被注释,其中22,247个编码基因可以在贯叶连翘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比对得到(FPKM>0.05)。通过与拟南芥、水稻、番茄、亚麻、杨树以及橡胶树全基因组信息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对贯叶连翘基因家族的扩张与收缩、物种分歧时间以及全基因组加倍事件进行研究统计。最后根据贯叶连翘转录组数据库,对其主要三种次生代谢产物:金丝桃素、贯叶金丝桃素以及褪黑素的代谢通路进行预测与关键酶基因的筛选。2.根据贯叶连翘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14个候选内参基因(ACT2、ACT3、ACT7,CYP1、EF1-a、GAPDH,TUB-a、TUB-β、UBC2、GSA、PKS1、PP2A、RPL13和SAND)。在不同植物组织(根、茎、叶、和花)、不同发育阶段(1月龄、2月龄、3月龄和6月龄)和多种激素处理以及非生物胁迫下(SA、MeJA、ABA、Cu2SO4、AgCl、NaCl、冷处理和机械损伤),应用 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三个程序对这14个基因的实时定量PCR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估。综合所有的算法,除TT组外,所有实验组的V2/3值的变化都低于阈值0.15。因此,应采用ACT2与TUB-β或ACT2与EF1-a的最佳组合作为内参基因,以提高贯叶连翘定量表达分析的准确性。TT组的V2/3高于0.15、V3/4低于0.15,说明稳定性排名前三位的候选基因ACT2、TUB-β和CYP1应作为三内参基因被用于各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本章节结果为研究贯叶连翘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以及不同生理过程中的目的基因表达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基于贯叶连翘全基因组数据库,共鉴定出109条R2R3-MYB基因,并聚集分为36个亚家族。首先对其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区、GO富集进行分析;其次根据贯叶连翘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与不同胁迫处理(NaCl、PEG、冷处理、SA、MeJA、ABA和GA)下的实时定量PCR结果,对该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9个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1 1个与应激相关的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在对不同的胁迫处理也表现出强烈的响应;最后,借助Gateway技术,分别构建了HpMYB45、HpMYB48、HpMYB55、HpMYB63和HpMYB70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通过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细胞观察GFP荧光,确定5个基因均定位于细胞核内。本章节为进一步研究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家族的背景及基因功能奠定基础。4.根据贯叶连翘全基因组KEGG Pathway分析,对植物褪黑素途径的最后一个关键酶基因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基因ASMT进行筛选鉴定,通过PCR克隆得到了5条HpASMT基因的cDNA全长,长度分别为:HpASMT1,1,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HpASMT2,1,062 bp,编码 353 个氨基酸;HpASMT3,1,056 bp,编码 351个氨基酸;HpASMT4,1,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HpASMT5,1,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基因表达分析,5个基因都在贯叶连翘的地上组织部分高表达,并对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表现出明显的响应。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染,发现除HpASMT1定位于细胞膜,HpASMT2、HpASMT3、HpASMT4和HpASMT5均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表达,而且发现HpASMT3在细胞质中的表达位置更可能位于叶绿体膜上。通过原核表达,分别纯化出了 5个基因约65 kDa的GST-HpASMT融合蛋白,并成功获得了去除GST标签的5个贯叶连翘ASMT蛋白。根据体外酶活检测,证实5个HpASMT基因都可以编码ASMT蛋白,能够将底物N-乙酰5-羟色胺转化为最终产物褪黑素,并通过改变底物的浓度,计算出HpASMT3蛋白的酶动力学特征KM和VMax值。而且发现HpASMT3是植物中通过原核表达检测酶活性最高的一个ASMT蛋白。5.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贯叶连翘HpASMT1和HpASMT3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侵染拟南芥突变体asmt,在DNA和RNA水平上对阳性株系进行了筛选与鉴定。其中,在拟南芥中得到HpASMT1三个高表达纯合株系:OE-1、OE-3、OE-5;HpASMT3三个高表达纯合株系:OE-2、OE-4、OE-5。与突变体相比,其莲座叶的鲜重和干重分别是突变体的2.5和2.7倍;内源褪黑素含量分别升高了 1.8和1.9倍。通过对拟南芥突变体,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进行干旱和高盐胁迫,发现逆境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根系更加发达,而且植物内源活性氧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所以大大增强了植物的抗旱抗盐性。利用酵母单杂交实验,初步证明转录因子HpMYB44和HpMYB55可以直接结合褪黑素合成通路酶基因HpASMT1和HpASMT3的启动子区域,对其进行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构建贯叶连翘全基因组图谱,对该物种的遗传背景及进化地位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推测有可能参与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贯叶金丝桃素和褪黑素生物合成的相关酶基因;其次根据贯叶连翘基因组与转录组两大数据库,对贯叶连翘中能够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进行筛选,并对植物中最重要的R2R3-MYB基因家族在贯叶连翘中进行系统分析;最后通过贯叶连翘基因组KEGG pathway分析,对褪黑素代谢通路的最后一个关键酶基因ASMT进行克隆,分别通过原核表达进行体外酶活检测和对拟南芥突变体进行回复突变以探究其基因功能。所获得的基因组数据不仅为剖析金丝桃科其他物种的进化历史和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而且还为进一步研究褪黑素在其他植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基础。

杨超飞[7](2020)在《怀地黄栽培密度效应及转录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地黄的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并进一步分析稀植、密植(高、中、低三种密度)对地黄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的生理指标、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初步分析了不同密度对地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对地黄环烯醚萜合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遗传转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种植密度分别为 8000 株·667m-2、15000 株·667m-2、22000 株·667m-2、30000 株·667m-2和38000株·667m-2时,地黄优良品种85-5和北京3号(BJ3)植株不同发育阶段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农艺性状、生物量、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出苗到到收获,2个品种的叶长度、叶宽度、叶片数、冠幅、株高、叶绿素含量SPAD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下降,叶长度、叶宽度和叶片数最大值都是8月份,冠幅和株高最大值是在9月份;叶片的生物量先升高后下降,最大值都在8月份,85-5叶的叶片生物量较BJ3大;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和块根数随着植株的生长,总体为增大趋势:2个品种的叶长度、叶宽度、叶片数、冠幅和叶绿素含量SPAD都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株高随密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同一发育阶段,叶片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和块根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小,85-5的根长度和块根直径较大,BJ3块根数较多;密度越低,单株块根的生物量越大,85-5的块根生物量变化趋势更明显,BJ3生育后期密度间块根生物量差异不显着。随着地黄块根的发育,梓醇含量逐渐增加,不同密度间也有差异,密度为22000株·667m-2时块根中梓醇含量最高,85-5的块根梓醇含量高于BJ3。块根中毛蕊花糖苷含量在地黄生育期内呈波动变化,85-5毛蕊花糖苷含量最大值在10月份,BJ3在11月份。地黄理论产量在11月份最大,亩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大,85-5亩产量在密度22000株·667m2与30000株·667m-2相差较小,BJ3密度间差异较为显着。单纯纯考虑产量,85-5和BJ3 2个品种均应在高密度下种植。2.研究种植密度分别为5000株·667m2、25000株·667m-2和50000株·667m-2下85-5、BJ3、J9的生理指标、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3个品种叶片中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地黄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8月份叶绿素含量最大,低密度下叶绿素含量较高:地黄叶片中SOD活性随生育期逐渐升高,POD活性随生育期逐渐下降,高密度下二者的活性较高;CAT活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最大值在1 1月份;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其含量最高时期分别为8月份和9月份,MDA和可溶性糖高密度下含量较高,可溶性蛋白低密度下含量较高。不同发育阶段,地黄叶长度、叶宽度和株高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8、9月份的值较大;叶片数和冠幅呈增大趋势;密度越大,叶长度、叶宽度、叶片数越小,而株高越大;单株叶片生物量9月份较大,密度越低生物量越大。随植株的生长,3个品种的茎长度、茎直径、茎生物量值不断增大,3个时期低密度下85-5的茎长度均大于高密度,生育后期J9的茎长度较大;茎直径和茎生物量均为密度越小其值越大。地黄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块根数和单株块根生物量均随着地黄植株的生长逐渐增加,低密度处理大于高密度。3个时期产量均为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不同的生育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也有变化,9月份叶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较高,且密度越大含量越高,其它时期含量变化规律性不强。1 1月份茎中梓醇含量较高,9月份毛蕊花糖苷含量较高,且密度越大毛蕊花糖苷含量越高。块根中梓醇含量均为9月份最高,且密度越小含量越高;毛蕊花糖苷随着地黄根的发育逐渐升高,密度越大含量越高。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地黄85-5和J9 2个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块根和叶片共24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同一个地黄品种同一器官(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样品间基因表达量相关性较强,叶片和块根之间基因表达量相关性较差。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显示,不同密度下地黄85-5叶中差异表达基因较少,且密度差异越大差异基因越多;地黄块根的发育高密度受到较大影响,高密度下的差异基因更多;J9不同种植密度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均比较多,其中多数基因在高密度中下调表达,在块根中不同密度下差异基因的数量很多,且中低密度间的差异基因反而更多。分析了与地黄块根膨大、药效成分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特性,发现扩展蛋白基因在85-5块根中表达量较高,且随着密度增加表达量逐渐降低,J9中扩展蛋白基因对于密度的响应规律性不强。筛选出一些与地黄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规律一致的催化酶基因和转录因子,初步阐明了密度引起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的分子机理。4.环烯醚萜合酶(IS)是环烯醚萜类成分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可以催化10-oxogeranial生成烯醇化物中间体Epi-iridodial。本文通过同源比对,在地黄转录组中筛选出4条与长春花CrIS同源的cDNA序列,长度分别在1425bp~1743 bp之间,依次命名为RgIS1、RgIS2、RgIS3和RgIS4。它们编码389~392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量在44.30 kD~44.74 kD之间,等电点pI在5.30~5.87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均分布在细胞质中。序列分析表明地黄4个环烯醚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均包含6个保守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基序,其三维结构包含N端Rossmann结构域和C端伸展结构域。进化分析表明,RgIS3与CrIS、橄榄OeIS聚在同一类群,另外3个环烯醚萜合酶与其它植物的15个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RgIS1和RgIS3可能是参与梓醇合成的关键催化酶基因。构建了RgIS3的过量表达载体,以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地黄基因组,获得了一批转化苗,为进一步研究环烯醚萜合酶基因在梓醇合成中的分子功能奠定基础。

周天盟[8](2019)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贯穿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全过程,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救济。然而,现有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规范较为零散、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制度构建,在立法、执法与司法方面均存在较多法律问题,不利于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顺利推进。《“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要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应对与转基因作物检测有关的法律规范和转基因作物检测中所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找出法律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求发挥出转基因作物检测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应有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首先对“转基因作物检测”、“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等相关概念从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了讨论、辨析和界定,揭示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应然功能,介绍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其次,通过规范分析法梳理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立法现状,并对其运行现状进行了介绍;运用经济法学等法学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和学术理论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类型化的归纳与概括,最后指出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涉及立法、执法与司法三个方面。再次,结合域外实践与经验,对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的解决进行制度化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制度化解决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运行保障制度。最后,试图通过立法与修法途径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问题加以解决。提出应将转基因作物检测相关法律法规放在生物安全法的大法律框架中进行统筹考量,并建议先修改部分相关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

李振[9](2019)在《地黄特异响应连作障碍基因、miRNAs鉴定及miR5054沉默转化植株的创制》文中研究说明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是以块根入药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随着中药养生等思想的兴起,地黄等常用中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多,但道地产区的限制与连作障碍的危害严重制约了地黄的产量,降低了地黄的品质。因此设法解决地黄连作问题并提高产量和品质是许多研究者共同的目标。本研究以广泛种植的温“85-5”为实验材料,做了以下研究以期揭示地黄产生连作障碍的分子机制。1.地黄根部特异响应连作基因的筛选及鉴定。A.候选基因筛选。利用前期盆栽试验所构建的五种不同胁迫处理(连作、阿魏酸、盐、干旱、涝害)和五个不同时期(苗期、拉线期、膨大前期、膨大中期和膨大后期)的基因数字表达谱文库(DGE),筛选特异响应连作障碍的基因。头茬地黄与连作、阿魏酸、盐、干旱、涝害五种胁迫比较分别筛选到2502、1956、2672、2485、7249个差异表达基因,排除后四种胁迫共有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到连作特异响应基因共678个。头茬、连作地黄以各自苗期为对照,在拉线期、膨大前期、膨大中期和膨大后期中,头茬筛选到3971、4403、3966、8190个差异表达基因,连作筛选到8595、7820、7792、12038个差异表达基因。头茬、连作同一时期分别有7651、2090、600、3674、8433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排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正常波动的基因,得到4398个与连作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将五种胁迫处理和五个时期处理筛选到的678个和4398个连作特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得到80个差异基因,功能分析发现,部分基因参与到根细胞物质分泌及胞吞作用,结果可能暗示,地黄根部对化感自毒物质的识别和吸收,是制约连作地黄根部发育的重要因素。B.候选基因鉴定。利用土壤浸提液处理地黄无菌苗,检测49个候选基因(在80个候选基因中|log2 ratio|≥2)对地黄根际周围土壤水溶性浸提物的应答。经过多次验证有40个基因在连作浸提液培养的无菌苗中表达量变化与DGE结果一致,其中27个基因差异显着。为更加准确锁定地黄连作特异应答基因,我们利用化感物质关键组分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分别处理无菌苗,进一步分析在连作土壤浸提液中表达发生显着变化的27个候选基因。结果显示,部分基因在酚酸处理下的表达水平相较于连作土壤浸提液发生了更加剧烈的波动,最终我们锁定10个基因参与地黄连作障碍应答,其中包括1个上调表达(CL2915.Contig2All),9 个下调表达(Unigene32191All、Unigene35559All、Unigene29667All、CL9586.ContiglAll、Unigene27064All、Unigene35815All、Unigene34664All、Unigene18880All、Unigene24All),为进一步研究连作特异响应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2.地黄根部特异响应连作障碍miRNAs鉴定及沉默转化植株创制。A.候选miRNAs鉴定。根据前期筛选到的头茬、连作表达显着差异的21个miRNAs,利用qRT-PCR定量鉴定,并准确锁定9个特异响应连作障碍的miRNAs,其中包含7个上调表达 miRNAs,(miR1074、miR530a、miR319d-5p.1、miR5054、miR1520d、miR2592、miR3951),2个下调表达(miR156a、miR167a)。根据报道,上述部分miRNAs参与胁迫及生长激素信号应答,其中miR5054在甘蔗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B.地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经过对比分析,获得如下稳定的地黄遗传转化条件:①以地黄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侵染并诱导愈伤效果明显优于块根;②6-BA(1.5mg/L)+NAA(O.1mg/L)的MS基础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6-BA(2.0mg/L)+NAA(0.1mg/L)的MS基础培养基分化效率最高;③农杆菌侵染浓度在OD 0.7-0.8,特美汀浓度在100mg/L时农杆菌污染率较低,且不影响愈伤组织正常分化;④Basta筛选浓度为0.2mg/L为最佳筛选强度。C.miR5054沉默转化植株创制。根据定量锁定的连作关键miRNAs,构建STTM miRNA沉默载体,通过叶盘转化法成功获得miR5054阳性转化植株,对转化植株的定量检测证实,miR5054表达呈现显着下调。稳定的地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为后续深入鉴定分析地黄连作障碍响应miRNAs以及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旭[10](2019)在《论消费者的知情权保护 ——从转基因食品谈起》文中研究说明知情权作为一种权利主张的法学概念是由美国的一位编辑肯特·库珀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首先提出来的。二战后,各国普遍将知情权上升为宪法权利,知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其外延也从政治领域延伸到其它领域,尤其在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被各国立法所重视。转基因技术不仅仅是一项科学技术,其影响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价值达到133亿美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亿公顷,已经占全球耕地的10%。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与耕地总面积的持续减少矛盾的激化,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与规模还将不断扩大。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国内外有关专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议不断,至今尚无科学证据或者权威组织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国作为转基因作物的大国,在借助转基因技术解决粮食和缓解贫穷等问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和公众人物公开质疑转基因食品在我国的大量应用和商业化的风险。食品安全与人类生存、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对社会关注较高的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阅读着作、翻阅论文、研读国内外法律法规等方式和途径来拓宽思路和视野,通过研究国际上现存的相关条约,比较国外立法来明确我国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所需完善的方面和建议。

二、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了大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了大豆(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浅谈转基因植物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
    1.1 基本情况
    1.2 研究应用情况
        1.2.1 转基因抗虫棉
        1.2.2 转基因杨树
        1.2.3 抗病番木瓜
        1.2.4 转基因水稻
        1.2.5 转基因玉米
        1.2.6 转基因大豆
        1.2.7 其他转基因植物
    1.3 存在的风险
        1.3.1 挤压传统物种的生存空间
        1.3.2 基因污染
        1.3.3 威胁非靶标有益生物
        1.3.4 抗风险能力弱
2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未来
    2.1 育种
    2.2 药用、工业用酶
    2.3 风险控制
3 结语

(3)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生物学文本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2.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s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Task
        2.2.1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2.2 Translation Plans Made
    2.3 Measures Taken after the Translation Task
        2.3.1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rget Texts
        2.3.2 Evaluations on Realizations of the Expected Objective
Chapter 3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3.1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Norms
    3.2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Quos
    3.3 Core Contents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Norms
        3.3.1 Preliminary Norms
        3.3.2 Initial Norms
        3.3.3 Operational Norms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he Application of Preliminary Norm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4.1.1 Translation Policy
        4.1.2 The Directness of Translation
    4.2 The Application of Initial Norm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4.2.1 Adequacy
        4.2.2 Acceptability
    4.3 The Application of Operational Norm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4.3.1 Matricial Norms
        4.3.2 Textual-linguistic Norm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Glossary
Appendix Ⅱ Translation Tools
Appendix Ⅲ Source Texts
Appendix Ⅳ Target Texts
Achievements

(4)大豆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及转基因大豆GE-J16的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基因技术的简介
    1.2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1.3 转基因大豆概述
    1.4 转基因生物检测方法
        1.4.1 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
        1.4.2 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1.5 代谢组学
        1.5.1 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
        1.5.2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
        1.5.3 核磁共振技术
    1.6 植物代谢组学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大豆DNA的提取
        2.3.2 提取的大豆DNA质量检测和浓度测定
        2.3.3 大豆样品内、外源基因的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DNA检测结果
        2.4.2 分光光度计检测提取结果
        2.4.3 内源基因的检测
        2.4.4 外源基因的检测
        2.4.5 测序验证
    2.5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大豆品系GE-J16的代谢组学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材料的种植
        3.3.2 实验材料的前处理
        3.3.3 实验检测程序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UPLC-QTOF/MS检测分析
        3.4.2 主成分分析(PCA)
        3.4.3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3.4.4 大豆不同部位代谢物的检测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本文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耐草甘膦基因aroAA1501的拆分及功能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
        1.1.1 草甘膦的作用机制
        1.1.2 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培育途径
        1.1.3 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应用
    1.2 草甘膦抗性杂草
        1.2.1 草甘膦抗性杂草的种类
        1.2.2 草甘膦抗性杂草的产生途径
    1.3 限控基因飘流的生物学措施
        1.3.1 叶绿体转化
        1.3.2 转基因弱化技术(Transgenic mitigation,TM)
        1.3.3 选择性灭杀技术
        1.3.4 基因删除技术
    1.4 蛋白内含肽
        1.4.1 蛋白内含肽的分类
        1.4.2 蛋白内含肽的剪接机制
        1.4.3 蛋白内含肽的应用
    1.5 基因拆分技术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质粒与菌株
        2.1.3 酶和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培养基配制
        2.1.6 引物合成和测序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拆分及融合基因An-In和 Ic-Ac的克隆
        2.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功能互补试验
        2.2.4 ER2799重组菌株的草甘膦耐受性检测
        2.2.5 ER2799 重组菌株中外源基因的RT-PCR检测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7 ELISA检测
        2.2.8 EPSPS酶动力学分析试验
        2.2.9 基因拆分后重新组装方式分析
        2.2.10 水稻转化用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2.2.11 水稻遗传转化
        2.2.12 转基因水稻PCR检测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耐除草剂基因AROA_(A1501)可拆分位点的确定
        3.1.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 ER2799的功能重建
    3.2 ER2799重组菌株的草甘膦耐受性分析
        3.2.1 ER2799重组菌株的草甘膦耐受性
        3.2.2 ER2799重组菌株在不同草甘膦浓度下的生长曲线
    3.3 ER2799重组菌株中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EPSPS酶动力学分析
        3.4.1 酶活力
        3.4.2草甘膦半数抑制常数IC50
        3.4.3 米氏常数Km
        3.4.4 竞争性抑制剂草甘膦的Ki值
    3.5 不同类型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3.5.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5.2 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3.5.3 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6)贯叶连翘全基因组测序及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贯叶连翘概况
        1.1.1 贯叶连翘的化学成分
        1.1.2 贯叶连翘的药理作用
        1.1.3 贯叶连翘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1.2 药用植物全基因组测序概述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策略
    1.3 三代测序及辅助组装技术简介
        1.3.1 PacBio SMART测序原理
        1.3.2 Nanopore测序原理
        1.3.3 10X Genomics辅助组装
    1.4 ASMT基因研究进展
        1.4.1 O-甲基转移酶OMT基因家族研究
        1.4.2 ASMT基因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贯叶连翘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器材及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贯叶连翘染色体压片
        2.4.2 流式细胞术测定贯叶连翘基因组大小
        2.4.3 贯叶连翘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4.4 贯叶连翘基因组RNA的提取与检测
        2.4.5 贯叶连翘基因组文库构建、测序与组装
        2.4.6 贯叶连翘基因组注释
        2.4.7 贯叶连翘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4.8 贯叶连翘转录组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贯叶连翘染色体压片及流式细胞术测定基因组大小
        2.5.2 贯叶连翘基因组Survey
        2.5.3 贯叶连翘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估
        2.5.4 贯叶连翘基因组注释
        2.5.5 贯叶连翘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5.6 贯叶连翘转录组学分析
        2.5.7 基于贯叶连翘多组学数据对其三条主要代谢通路进行预测
    2.6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对贯叶连翘内参基因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3.2 实验试剂和药品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贯叶连翘总RNA提取
        3.4.2 贯叶连翘cDNA第一链的合成
        3.4.3 内参基因的筛选与引物设计
        3.4.4 RT-qPCR反应实验
        3.4.5 候选基因表达量的稳定性评估
    3.5 实验结果
        3.5.1 候选内参基因的引物特异性和表达水平分析
        3.5.2 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分析
        3.5.3 候选内参基因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4章 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家族研究及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4.2 载体和菌株
    4.3 实验试剂和药品
    4.4 实验仪器
    4.5 实验方法
        4.5.1 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5.2 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分析
        4.5.3 贯叶连翘R2R3-MYB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6 实验结果和讨论
        4.6.1 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序列信息
        4.6.2 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6.3 贯叶连翘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分析
        4.6.4 贯叶连翘R2R3-MYB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7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5章 贯叶连翘HpASM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5.2 载体和菌株
    5.3 实验试剂和药品
    5.4 实验仪器
    5.5 实验方法
        5.5.1 HpASMT蛋白的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5.5.2 HpASMT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5.5.3 亚细胞定位
        5.5.4 HpASM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检测
    5.6 实验结果
        5.6.1 HpASMT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5.6.2 HpASMT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5.6.3 HpASM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检测
    5.7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6章 HpASMT转基因株系的获得及其功能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载体和菌株
    6.3 实验试剂和药品
    6.4 实验器材与仪器
    6.5 实验方法
        6.5.1 培养基和抗生素的配制
        6.5.2 pEarleyGate202-HpASMT载体构建
        6.5.3 拟南芥的转化
        6.5.4 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筛选
        6.5.5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抗旱性功能研究
        6.5.6 HpASMT基因启动子区转录调控研究
    6.6 实验结果
        6.6.1 拟南芥HpASMT转基因株系的获得和验证
        6.6.2 拟南芥不同株系莲座叶与根系分析
        6.6.3 拟南芥不同株系抗旱指标的检测
        6.6.4 HpASMT基因启动子区转录调控研究
    6.7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和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怀地黄栽培密度效应及转录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黄的研究进展
        1.1.1 地黄的种植历史及栽培技术
        1.1.2 地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1.3 地黄的药效成分积累规律
    1.2 密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种植密度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2 种植密度对植物农艺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1.2.3 种植密度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生长发育上的应用研究
    1.4 地黄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1.5 引言
第二章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地概述
        2.1.4 实验材料
        2.1.5 实验地小区的布置
        2.1.6 实验材料的种植
        2.1.7 田间管理
        2.1.8 大田测量指标
        2.1.8.1 农艺性状
        2.1.8.2 生物重量
        2.1.9 实验取样设置
        2.1.10 样品处理
        2.1.11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1.1 梓醇
        2.1.11.2 毛蕊花糖苷
        2.1.12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地上部叶片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2.2.1.1 密度对地黄叶片叶长、叶宽和叶片数变化的影响
        2.2.1.2 密度对叶片冠幅、株高变化的影响
        2.2.1.3 密度对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变化的影响
        2.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块根形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2.2.3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地上部叶片生物量变化的影响
        2.2.4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块根生物量变化的影响
        2.2.5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根冠比变化的影响
        2.2.6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块根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的影响
        2.2.6.1 密度对块根中梓醇含量差异的影响
        2.2.6.2 密度对块根中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的影响
        2.2.7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鲜地黄产量变化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2.3.1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地上部叶片农艺性状和叶重变化差异的影响
        2.3.2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地下部块根农艺性状和块根重变化差异的影响
        2.3.3 不同种植密度对地黄块根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变化差异的影响
第三章 稀植和密植对不同类型地黄品种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地概述
        3.1.4 实验材料
        3.1.5 实验地小区的布置
        3.1.6 实验材料的种植
        3.1.7 田间管理
        3.1.8 大田测量指标
        3.1.8.1 叶片生理指标
        3.1.8.2 农艺性状
        3.1.8.3 生物重量
        3.1.9 实验取样设置
        3.1.10 样品处理
        3.1.11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种植密度下地黄叶片生理指标的比较
        3.2.1.1 密度对地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1.2 密度对地黄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2.1.3 密度对地黄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2.1.4 密度对地黄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2.1.5 密度对地黄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2.1.6 密度对地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1.7 密度对地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2 五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叶片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变化
        3.2.2.1 密度对地黄叶长度和叶宽度的影响
        3.2.2.2 密度对地黄叶片数、冠幅和株高的影响
        3.2.2.3 密度对地黄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3.2.3 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茎形态特性和生物量变化
        3.2.4 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块根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变化
        3.2.4.1 密度对地黄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和块根数的影响
        3.2.4.2 密度对地黄块根生物量的影响
        3.2.5 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块根亩产量变化
        3.2.6 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块根、茎和叶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变化
        3.2.6.1 密度对地黄不同组织部位梓醇含量的影响
        3.2.6.2 密度对地黄不同组织部位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
        3.2.7 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茎不同部位和单个块根发育规律
        3.2.7.1 三种种植密度下地黄茎不同部位发育的差异
        3.2.7.2 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茎不同部位的药效成分含量
        3.2.7.3 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地黄单个块根发育的变化特征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密度对地黄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种植密度对地黄农艺性状与生物量的影响
        3.3.3 种植密度下地黄不同组织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密度效应的地黄基因转录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和处理
        4.1.2 RNA的提取与质检
        4.1.3 转录组的建库和测序
        4.1.4 测序数据分析
        4.1.5 基因定量
        4.1.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1.7 密度对地黄块根发育、梓醇、毛蕊花糖苷相关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录组测序结果
        4.2.2 不同品种地黄叶片转录本表达量分析
        4.2.3 基于基因表达量的地黄样品相关性分析
        4.2.4 基于时间序列的地黄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4.2.5 不同密度处理的地黄差异基因表达特征
        4.2.6 不同密度下地黄扩展蛋白基因的表达特征
        4.2.7 不同密度下参与地黄梓醇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特征
        4.2.8 不同密度下参与地黄毛蕊花糖苷合成的基因表达特征
        4.2.9 地黄转录因子鉴定及不同密度下的表达特征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地黄环烯醚萜合酶基因的克隆与初步功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感受态细胞
        5.1.3 仪器与设备
        5.1.4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5.1.5 地黄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5.1.6 地黄环烯醚萜合酶基因的克隆
        5.1.7 蛋白序列分析
        5.1.8 基因表达量检测
        5.1.9 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5.1.9.1 过量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5.1.9.2 质粒的提取
        5.1.9.3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与侵染菌液的制备
        5.1.10 亚细胞定位
        5.1.1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5.1.11.1 地黄无菌苗的制备
        5.1.11.2 侵染和共培养
        5.1.11.3 抗性愈伤的分化和继代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gIS基因的克隆
        5.2.2 RgIS的序列特征
        5.2.2.1 地黄环烯醚萜合酶的序列特征
        5.2.2.2 环烯醚萜合酶的多序列联配
        5.2.2.3 环烯醚萜合酶的3-D结构预测
        5.2.3 系统进化分析
        5.2.4 RgIS的表达模式分析
        5.2.4.1 在地黄不同器官的相对表达量
        5.2.4.2 在不同地黄品种菊花心和非菊花心中的相对表达量
        5.2.4.3 响应SA和MeJA的表达特性
        5.2.5 RgIS3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5.2.6 亚细胞定位
        5.2.7 过量表达RgIS3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表型鉴定
        5.2.7.1 地黄无菌苗的获得
        5.2.7.2 地黄RgIS3基因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5.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件

(8)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转基因生物
        2.1.2 转基因作物
        2.1.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2.1.4 转基因作物检测
    2.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重要地位
        2.1.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风险
        2.1.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应然功能
    2.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
        2.3.1 社会中间层主体理论
        2.3.2 行政宪政主义风险规制理论
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规范的现状考察
    3.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立法现状
    3.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规范的运行现状
        3.2.1 检测主体
        3.2.2 检测对象与范围
        3.2.3 检测方法与标准
    3.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
        3.3.1 检测主体构成垄断化,资质认证制度不健全
        3.3.2 检测行为缺乏法律监管
        3.3.3 主动检测执法的范围过窄、对象片面
        3.3.4 检测方法与标准阻碍执法与司法正常运行
        3.3.5 基因污染风险的预防和救济制度缺失
        3.3.6 小结
4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的制度化解决途径
    4.1 基本原则
        4.1.1 弱预防原则
        4.1.2 全程监控原则
    4.2 基本制度
        4.2.1 完善转基因作物检测主体制度
        4.2.2 建立转基因作物检测多元主体参与制度
        4.2.3 完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与标准制度
        4.2.4 构建非转基因检测认证和检查制度
        4.2.5 构建基因污染检测制度
    4.3 运行保障制度
        4.3.1 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
        4.3.2 建立相关法律责任与救济制度
5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立法与修法途径
    5.1 立法途径
    5.2 修法途径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9)地黄特异响应连作障碍基因、miRNAs鉴定及miR5054沉默转化植株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1.1.1 连作障碍的危害
        1.1.2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2 地黄连作研究进展
        1.2.1 地黄连作障碍的危害
        1.2.2 地黄连作障碍形成的机制
    1.3 植物microRNA的研究进展
    1.4 STTM技术在miRNAs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1.5 地黄叶片遗传转化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地黄特异响应连作障碍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材料处理
        2.1.4 总RNA提取
        2.1.5 候选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1.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于组学数据特异响应连作障碍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2.2.2 候选基因对水溶性土壤浸提物的应答检测
        2.2.3 候选基因对酚酸类物质的应答检测
第三章 地黄特异响应连作障碍miRNAs沉默突变体的创制
    引言
    3.1 材料方法
        3.1.1 LB培养基
        3.1.2 常用抗生素与生长素的配制
        3.1.3 大肠杆菌DH5a超级感受态的制备
        3.1.4 农杆菌GV13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5 候选miRNAs定量验证
        3.1.6 STTM载体的构建
        3.1.7 农杆菌侵染地黄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候选miRNAs定量验证
        3.2.2 STTM沉默载体的构建
        3.2.3 叶盘法转化地黄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论消费者的知情权保护 ——从转基因食品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消费者知情权概述
    第一节 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含义
        一、知情权
        二、消费者知情权
    第二节 消费者知情权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人权理论
        二、经济法属性
        三、民事权利说
第二章 消费者知情权在转基因食品领域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概述
        一、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三、转基因食品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对生态环境的风险
        二、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的界定
        一、转基因食品消费者
        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之权能
        三、转基因食品的基本知识与消费者知情权
        四、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与消费者的知情权
第三章 人权视角下保障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的意义
    第一节 生存权
        一、相当生活水准权
        二、基于生存权而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第二节 健康权
        一、健康权的概念
        二、基于健康权而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第三节 自主选择权
        一、自主选择权的概念
        二、自主选择权的实现
第四章 从知情权保护角度看国外转基因食品立法现状
    第一节 欧洲国家的立法情况
        一、风险预防原则
        二、市场准入制度
        三、可追溯标识制度
    第二节 美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立法
        一、实质等同原则
        二、标识制度
    第三节 日本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规制
        一、区别性生产流通管理制度
        二、标识制度
第五章 我国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及转基因食品立法现状及制度完善
    第一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及消费者认知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况
        二、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立法现况
        一、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
        二、消费者知情权专项立法
        三、其他相关立法
    第三节 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体系不完备
        三、救济机制不健全
    第四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制度完善建议
        一、完善立法
        二、优化风险监管体制
        三、健全召回机制
        四、培养消费者维权意识,拓宽维权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四、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了大豆(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浅谈转基因植物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未来[J]. 凌闵. 上海农业科技, 2020(06)
  • [3]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生物学文本汉译报告[D]. 刘红年.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大豆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及转基因大豆GE-J16的代谢组学分析[D]. 赵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耐草甘膦基因aroAA1501的拆分及功能重建[D]. 宋亚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贯叶连翘全基因组测序及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 周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2)
  • [7]怀地黄栽培密度效应及转录特性研究[D]. 杨超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8]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D]. 周天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9]地黄特异响应连作障碍基因、miRNAs鉴定及miR5054沉默转化植株的创制[D]. 李振.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论消费者的知情权保护 ——从转基因食品谈起[D]. 孙旭. 外交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美国药用转基因玉米污染大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