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张秀玲万灵云管晓君张效荣梁国伟(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县立医院27440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212-0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cprcssionScal,HAMD-17)评分法,对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以来我院收治的176例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和干预组)进行测评。结果176例患者特别是干预组患者,经过心理理干预后,抑郁症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的抑郁症症状。

【关键词】心理干预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临床研究

糖尿病是一种导致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1.8亿人有糖尿病,这一数字可能到2030年将翻一倍以上。目前我国糖尿病总数约400万,且每年增加100万新的糖尿病患者[1]。国外报道1.5%的糖尿病病人有抑郁症,国内报道26%的糖尿病人有抑郁症表现。近年来糖尿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如同其他许多内科疾病一样,易患抑郁等情感性精神障碍。很多研究证实情绪反应的应激可通过机体的生理机制包括植物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机制和迷走神经对胰腺的直接影响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或加速糖尿病的进程。抑郁症已成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伴有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多、低血糖发生率也高。本研究对176例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者,采用心理干预后进行疗效的观察比较,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76例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的患者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患者。男,82例,女,94例,年龄12-84岁,平均59岁,病程2-25年,平均病程9.3年。入选标准:(1)符合WHO(1999年)有关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糖尿病双相障碍和重性糖尿病以及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3)未丧失书写能力或无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

1.2方法:对176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以疾病为中心的糖尿病教育,而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

1.2.1评定方法:用HAMD、HAMA评分比较,对2组干预前后比较及2组患者出院时向躯体症状情况比较。

1.2.2干预方法:对照组心理干预内容:(1)热情接待患者住院,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和各方面的生活设施、责任医师、责任护士,鼓励安心住院,积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2)主动与患者沟通,用各种沟通技巧与病人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糖尿病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强掉抑郁情绪对病情和治疗的不良影响,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端正态度,提高依从性。(3)认识疗法,每周1-2次,1小时/次,采用集体讲座,小组讨论和个别交流相结合的形成,对有信念、情绪的患者给予理解和接纳,帮助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改变不良的认识模式,消除错误信念和负性情绪。(4)松駞疗法:指导放松全身肌肉,由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双足,循环放松,闭目养神,排除杂念,想象自己在一个非常宁静和轻松的空间,回忆自己愉快的经历,展望美好的未来,深慢呼吸,频率以自然舒适为宜,3次/d(15-20次)。(5)调动社会支持力量,在病情充许的情况下,约请同事、好友、亲人与病人小声、愉快的交流,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休息。(6)音乐疗法:让病人欣赏自己喜欢的乐曲,调节心境,欣赏时间和频率由病人自己掌握,还可集中在一起欣赏音乐、相声、小品等,娱乐节目。(7)实施“课题刺激”:针对干预组患者建立心理护理档案、制度、工作职责、内容、程序、日常工规范、技术、工作效果评价等工作系统,主要有患者及家属知识宣教,自我监控、技能训练、饮食疗法、心理调整、正性情绪积累、行为习惯养成、自我保健水平测量等专题工作。

1.2.3干预期限:住院期为干预期限。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干预前后2组患者HAMD、HAMA评分比较见表1,入院时2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一学意义。出院时2组患者HAMD(17项)、HAMA(14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程度更显著。2组患者出院时向躯体症状情况见表2

表1心理干预前后2组患者HAMD、HAMA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多数需长期服药及严格的控制饮食、医院治疗、监测血糖、负性生活事件、并发症的出现率及自身对并发症的恐惧和对饮食、治疗不能自觉依从是并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加之终身患病、长期服药及依赖医疗,经济负担沉重、抑郁、焦虑、悲观的心理状态无法自我调整,因此易合并抑郁状态[2]。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与血糖控制不佳明显相关,且抑郁程度越重糖代谢控制越差[3]。糖尿病与抑郁症相似之处是: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失调、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异常、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和胰岛素反抗。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可引起脑内高亲和性盐皮质激素受体和低亲和性皮质激素受体之间激素作用的失衡,进而导致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障碍,抑郁症主要生化改变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功能缺陷[4]。在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的治疗仅考虑血糖控制,较少关注患者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逆转病人的负性情绪在糖尿病治疗中不可忽视,抑郁症是慢性复发性疾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危害健康,需长期、正规治疗。只关注躯体疾病而忽略心理状态使有些病人病情反复经久不愈,使病人失去信心而加重病情。心理干预治疗:一方面可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劝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正确熟悉糖尿病的并发症及预后,更好地执行医嘱使血糖控制更好,减少并发症。另一方面可缓解病人由于抑郁、焦虑及心理压力所引起的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改善了抑郁症症状,也利于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5]。

本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实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可减轻抑郁症状,让其充分领悟到治疗带来的好处,提高依从性,而音乐、松駞疗法有利于情绪的宣泄和稳定,提高心境,使病人不仅在糖尿病知识上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消除疑虑、悲观情绪,而且使病情易控制,还可减少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5-191.

[2]刘冬年等.糖尿病患者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8,4(2):101.

[3]王湘,朱熊兆等.抑郁情绪及负性态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32-33.

[4]强桂芬,崔景秋,孙津江.糖尿病与抑郁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3):119-122.

[5]袁勇贵.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相关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6):371-372.

标签:;  ;  ;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