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并会计报表之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杨济宁[1](2019)在《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合并浪潮愈演愈烈,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购买、处置子公司等行为,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审计作为合并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和前提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经历了2006年和2014年两次修订,合并范围的判断标准也已实现了国际趋同。实质性控制的判断标准打通了横亘在合并财务报表与会计目标间的障碍,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经济实质。但是新会计准则尚存在不足之处,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弹性,为企业通过调节合并范围操纵利润留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难度,对合并范围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展开了对合并范围的审计风险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综述。其次,通过对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迁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新准则提出的“控制”标准对合并范围产生的影响。然后结合证监会近六年合并范围处罚案例和中注协2016年年报审计工作的约谈内容,分析总结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在合并范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注册会计师进行合并范围审计的必要性。接着以A公司合并范围审计作为主要案例,分析注册会计师在合并范围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应对策略及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并未对合并范围审计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异常现象缺乏应有的职业怀疑与审慎态度,未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合并范围变更的真实目的,实施的审计程序存在明显的疏漏等问题,从而导致未能充分履行第三方的监督职能,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合理保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理念、审计程序的选用与执行以及专业胜任能力等几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应对策略,包括:充分认识合并范围审计的重要性、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分析程序,结合询问、检查程序判断合并范围变动的合理性,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等,以期能够为注册会计师接下来的合并范围审计工作提供帮助,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赵军营[2](2018)在《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新修订的《预算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使得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问题得到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与规范。本文以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如何制定问题,并对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工作开展的因素及效应进行多方面分析,为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总结了目前试编阶段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重难点问题也是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及意大利四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吸收其有益的理论观点并适当借鉴国外有益的实践做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与合并方法的选择,并就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提出对策。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是政府财务报表合并的依据和标尺。本文在对不同国家和组织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加以思考。在理论层面上,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保持国际趋同、借鉴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与执行经验、使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成果。在实务操作层面,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在合并范围、合并程序、抵消事项、合并原则、报表构成、可操作性等方面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规定。此外,本文通过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编制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刺激因素以及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产生的效益。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证实,障碍与刺激因素分别对编制工作存在负向、正向的显着影响。从路径系数上看,与障碍因素相比,刺激因素对编制工作影响相对较大,但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能够产生效益相对较弱。这表明,在试编阶段不仅要克服影响编制工作的障碍因素,今后还要注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在决策制定、解除受托责任、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本文对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
毕芳[3](2014)在《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间的并购热潮不断的涌现。在这个并购热潮不断的推进的过程中,企业也逐渐实现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提高了企业之间的资源的结合能力,加大企业的经营的效率,这也更有利于企业向持续和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在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之中,由于并购的不断发生,企业开始由单一的企业逐渐向企业集团发展。企业集团是在投资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主体,集团内成员间以一种控制权来确定彼此在集团内的地位,是在母公司产权制度之下的控制和被控制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系统的集和,是产权联结的主要环节。企业集团的风险其中各个成员分别承担。外部信息使用要想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集团就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向外界传递此信息,编制这个财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报表使用者了解本集团的整体企业融资状况,而报表中所反映的投资价值和现金流量作为判断企业集团运营好坏的主要的因素,也是投资者常常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集团合并报表要进行编制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并会计方法。不同的方法会给企业合并方法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选择方式来作为编制合并报表的基础,应经成为了国内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在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中,都规定了取消权益结合法。但是,在中国的会计准则中,还存在两种合并方法并存的格局。这两种方法的使用范围有不同的规定。即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计量,在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中,采用购买法进行计量。合并报表的编制因为涉及到会计中众多的知识点,因此它的编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为了对合并报表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方法和编制流程进行了实务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对合并报表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中有关企业合并中“控制”的定义应进行完善。在对合并范围的定量分析中,提出了加法或者乘法原则在准则中没有进行规范,对其方法的选择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指出了应在未来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同时又提出了在母公司增加和减少子公司的时候,应对这些增加或者减少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信息的披露。同时在对合并方法的选择中,提出了支持我国现行的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并存的两种格局。最后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面,提出了采用成本法来编制合并报表。经过一系列的论证,以期对我国关于企业合并报表的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曹丽丽[4](2013)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合并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并报表和所得税处理都是会计实务中相对复杂的业务,因此在合并报表中准确完整地确认、计量、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所得税资产、负债及所得税费用会更加复杂和困难。我国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经历了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转变,摒弃了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这一财务理念的变化对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伴随着持续升温的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合并所得税作为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集团公司整体税负、并购损益的影响均不可忽视。因此,通过研究会计准则和政策框架内的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一来可以科学合理引导企业的兼并重组行为,二来为规范有效处理此类业务提供借鉴,最终以实现企业合并经济效益和政府税收收益的双赢。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依据以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第一部分通过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解读,聚焦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会计,对其演化由来、核心问题、会计处理和特殊情况分别做出论述,从而阐明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所得税问题的思路、依据与原则。其次,对合并报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一般性阐述,主要从合并范围的界定,合并理念的运用评价和合并处理原则和思路三个方面展开。经过前两部分基本理论的铺垫,第三部分进入本文的核心——所得税会计变更后合并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区别于以往此类研究直接以业务处理作为切入角度,本文从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和编制合并利润表过程中涉及到所得税的事项处理入手,以两大会计主表为逻辑主线,详细分析了所得税处理的原理和思路。第四部分是对具体业务的示例分析与评价,与前述理论分析紧密结合,体现了从理论到实务的转化应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哲学思维。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就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合并会计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研究展望。
姜彦弛[5](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非控制性权益,其前身为“少数股东权益”,作为合并报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1年5月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10)中对控制的再次界定以及对非控制性权益会计处理要求的单独说明,再次受到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当下,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如何更为准确的对非控制性权益进行确认、计量以及列报,实务界,则把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如何改善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方面,这其中就包括对年报披露信息有效性的研究,这其中针对非控制性权益披露问题的研究,笔者在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之后,尚未查到与此相关的内容。因此,决定将非控制性权益在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披露情况等后续问题的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研究议题。本篇论文的撰写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与比较,对非控制性权益的相关理论内容加以总结,并做出分析与评价。同时结合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年报中与非控制性权益披露相关联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企业以及投资决策者对相关数据的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影响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有用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对本文努力突破的局限性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在介绍了非控制性权益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从决策有用观和合并报表解读两个角度对披露内容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结合采集到的上市公司非控制性权益的相关数据,对近年来非控制性权益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结合国外针对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问题的解决措施,对改善我国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现状给出对策和建议。第五部分,结语。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披露状况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上市公司年报呈报过程中,对非控制性权益信息的披露仍然不够规范,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在编制财务年报对非控制性权益信息的呈报有所保留甚至不能按照我国的相关准则进行披露;第二,我国现行的监管规范还不够完善,导致年报披露钻空子的现象比较多。笔者希望通过对这部分的分析,能为财务年报中非控制性权益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也能对年报使用者对非控制性权益信息的采纳有所启示。
马鹏[6](2012)在《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壳公司有净壳和非净壳之分,由此对借壳上市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分为权益性交易法和反向购买法。借非净壳上市属于企业合并的研究范畴,而借净壳上市由于壳公司不被认定为业务,不构成会计上的企业合并。对交易实质的不同判断体现在会计处理上:反向购买法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购买法,而权益性交易法是权益性交易原则的具体应用,不同于企业合并中的权益结合法。借壳上市由于其外在法律形式和内在经济实质的矛盾,导致该交易在基础理论和实务处理的某些方面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合并。本文沿着会计和法律上对购买主体的界定错位这一线索,分析了借壳上市中反向购买法和企业合并中购买法的联系和差异,并从控制基础、合并方法、合并理念三个层面出发,对借壳上市的合并理论进行讨论,由此将传统合并理论的研究范畴延伸至借壳上市这一新的领域。同时,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以原则为基础、目标为导向的制订思路,包含的隐性知识多,准则的执行难度大。从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案例来看,借壳上市一般伴随着重组各方形式多样的结构设计和流程安排,原则的、抽象的准则难以为具体的、特殊的实务提供指导,因此本文模拟了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这一案例的会计处理过程,为我国准则的原则规定增添一个实例的注解,有助于会计工作者对处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最后,借壳上市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带来差异巨大的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本文结合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开创远洋借壳华立科技的案例,指出权益性交易法与反向购买法比较,能够使企业财务报表呈现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因此企业偏好使用权益性交易法,并建议我国应对“业务”这一关键的判定标准进行细则规定,以防止对权益性交易法的滥用。
叶霖[7](2011)在《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控制性权益又称少数股东权益,是指不直接也不间接归属于母公司的子公司权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资本总额巨大、股权结构复杂的企业集团发展迅速,其中的非控制性权益金额也越来越大。如何提供相关的、可靠的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日渐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重视。理论界关于非控制性权益的性质、金额的观点繁芜丛杂,需要深入的剖析和论证;实务中这方面相关的准则规范几经修改,有待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因此笔者最终选择以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的呈报作为研究的中心议题。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努力突破的问题和局限性。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非控制性权益及其会计信息呈报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一方面从资本市场和股权结构两个角度论述了非控制权益的内涵,另一方面分析了影响非控制性权益会计呈报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逐一研究,具体包括是否应该确认非控制性权益,应确认为什么性质的项目,初始计量时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后续计量时子公司超额亏损的处理,以及分析各种股权变动情况,并提出权益性交易的处理原则。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非控制性权益呈报的现状,并分别从报表编制者角度和报表使用者角度提出问题和建议。通过理论上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各种关于非控制性权益性质、金额的不同观点都有理论支持,都有一定合理性,但结合影响非控制性权益呈报的三个最主要因素,我们依然能得出如下结论:在界定非控制性权益的性质时遵循实体观,将其确认为权益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在确定非控制性权益的计量属性时,采用公允价值的趋势是正确的,但具体操作方法有待斟酌;在处理各种股权变动的情况时,可以将权益性交易原则推广使用。通过对实务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一方面报表编制者在呈报非控制性权益的会计信息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报表使用者有待进一步提高对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利用已呈报的信息。
朱虹[8](2010)在《新会计准则下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境内美资制造业发展迅速,而合并报表是一门注重实务的科学,它体现的是报表操作者对合并理论的选择,也是财务报表准则的具体应用。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的使用者既要向我国报表使用者提供信息,也要向境外投资者提供信息,因此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需要根据美国会计准则进行转化。本文从合并理论、合并方法、合并范围及合并报表的编制这几个方面入手,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对合并报表研究的现状,界定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合并理论、合并方法。第三部分比较中、美合并报表准则的差异:中美合并报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报表的格式上,美国会计准则要求合并现金流量表采用间接法进行编制、少数股东权益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列示、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合并报表编制上,境内美资制造业采用美元作为本位币、合并范围仍以“控制”来界定、长期股权投资在美国会计准则下不区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因此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差额需要进行调整,转化为“合并商誉”。在第三部分基础上,本文第四部分介绍了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在准则转化时合并报表产生的差异。第五部分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第六部分为本文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在编制时需要将合并报表各项目的编制细化,使报表在准则转化时有据可寻,完善合并理论、加强合并报表的监督力度。
陈帅[9](2009)在《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研究》文中认为合并财务报表作为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是投资者判断企业集团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中国企业不断集团化的发展,只反映母公司的经济事项已经满足不了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母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也不能满足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母公司编制包含子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合并财务报表的需要,也产生了研究财务报表关于合并方法、合并理论、合并范围等约束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实践需要。首先分析了研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背景和意义,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合并理论产生的根源,体现的合并理念,合并理论的实际应用,国内外的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并方法。随后研究《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与新准则在合并会计报表方面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合并理论对合并信息的影响。最后分析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周艳[10](2009)在《企业合并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合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在国际上非常流行,企业合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并购规模在2008年结束了升势,但中国成为全球并购市场鲜有的亮点;2008年,中国并购活动仍保持强势,是亚太区惟一取得增长的国家。全球典型的合并案例不断增加,但企业合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如购买成本的确认、外购商誉的计量和摊销、合并的会计方法、合并的理念等。理论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文在对企业合并的研究中强调理论先行。企业合并的特点,在空间上,它常涉及到会计主体的部分甚至全部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在时间上,它可能延续到会计主体整个生命周期。因此,面对企业合并会计实务中层出不尽的问题,应深入研究企业合并会计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企业合并会计实务处理。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文章第一部分为导论。简述了企业合并及其分类,结合目前国内外现状,分析了企业合并会计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文章第二部分为企业合并的会计理论结构。本着“问题研究理论先行”的原则,系统阐述了企业合并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文章第三部分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及我国的现实选择。通过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理论分析的比较和经济后果分析的比较,阐明了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同时对新准则实施之后,权益结合法如何有效的被运用提出了建议。文章第四部分为企业合并理念及我国的现实选择。笔者深入阐述了三种合并理念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国内外合并理念的探讨,指出我国现实选择的合理性。文章第五部分为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及我国的现实选择。通过国内外合并商誉相关会计处理的比较,对我国合并商誉处理提出了完善建议并做了展望。文章第六部分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案例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适用性。
二、合并会计报表之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并会计报表之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二、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迁 |
(一)合并理论 |
(二)合并范围控制标准的制度变迁 |
三、近六年合并范围监管处罚情况分析 |
(一)近六年合并范围证监会处罚案例介绍 |
(二)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在合并范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合并范围审计的必要性 |
四、A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审计风险分析 |
(一)A公司背景介绍 |
(二)A公司合并范围审计存在的问题 |
五、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审计应对策略 |
(一)充分认识合并范围审计的重要性 |
(二)高度重视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与集团控制情况 |
(三)对合并范围实施针对性的分析程序 |
(四)关注被审计单位合并范围变动的合理性 |
(五)审查合并范围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六)加强对合并范围内会计变更事项的监督力度 |
(七)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合并范围的专业判断能力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审计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
2.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
2.1.2 政府会计改革的驱动因素 |
2.1.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现状 |
2.1.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国家的治理效应 |
2.1.5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争论 |
2.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目标及内容 |
2.2.2 受托责任、新公共管理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2.2.3 绩效评价、财政透明度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2.2.4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用性方面的争论 |
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研究 |
2.3.2 会计职业机构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贡献 |
2.3.3 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研究 |
2.3.4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争论 |
2.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基础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4.4 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 |
第三章 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评析 |
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 |
3.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
3.1.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 |
3.2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难点与挑战 |
3.2.1 合并主体及合并方法选择难以确定 |
3.2.2 会计制度不统一 |
3.2.3 资产和负债账实不符且底数不清 |
3.2.4 内部精准抵消难 |
3.2.5 会计人员素质与信息系统配套措施还不到位 |
3.2.6 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不高 |
第四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国际经验 |
4.1 英国 |
4.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
4.1.2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 |
4.1.3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的特点 |
4.2 澳大利亚 |
4.2.1 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 |
4.2.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实践 |
4.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 |
4.3 瑞典 |
4.3.1 公共财务管理改革 |
4.3.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
4.3.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4.4 意大利 |
4.4.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
4.4.2 地方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
4.4.3 地方政府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挑战 |
4.5 小结 |
第五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与方法 |
5.1 合并范围 |
5.1.1 控制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
5.1.2 受托责任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
5.2 合并方法 |
5.2.1 合并方法的类别 |
5.2.2 合并方法的应用 |
5.3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启示 |
5.3.1 统一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政策 |
5.3.2 完整界定合并范围 |
5.3.3 选择恰当的合并方法 |
5.3.4 实现精准抵消 |
5.3.5 完善报表附注披露 |
5.4 小结 |
第六章 政府财务报表合并准则 |
6.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国别间比较 |
6.1.1 合并准则内容比较 |
6.1.2 合并准则国际趋同 |
6.1.3 AASB10与IPSAS35相似性比较 |
6.2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启示 |
6.2.1 制定原则 |
6.2.2 准则重要内容 |
6.2.3 凸显中国特色 |
6.2.4 可操作性强 |
6.3 小结 |
第七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及效应分析 |
7.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 |
7.1.1 障碍 |
7.1.2 刺激 |
7.1.3 效益 |
7.2 实证分析 |
7.2.1 研究假设 |
7.2.2 研究设计 |
7.2.3 实证结果 |
7.3 小结 |
第八章 政策建议 |
8.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与财政统计的协调衔接 |
8.2 关于遗产确认、计量、报告问题 |
8.3 财务风险视角下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8.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是一个渐进、动态、完善过程 |
8.5 健全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保障机制 |
8.5.1 加快政府会计人才培养 |
8.5.2 建立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
8.5.3 建立编制工作的倒逼机制 |
8.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3)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合并理论文献研究 |
1.2.2 关于企业合并范围的国内外的文献综述 |
1.2.3 企业合并中会计处理和编制方法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结构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结构 |
1.4 创新点 |
2 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分析 |
2.1 母公司理论 |
2.2 主体理论 |
2.3 所有权理论 |
2.4 我国会计准则中合并理论的选择 |
3 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实务研究 |
3.1 合并范围的研究 |
3.1.1 合并范围中“控制”定义存在的问题 |
3.1.2 实务中合并范围的确定 |
3.1.3 子公司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分析 |
3.1.4 特殊目的实体分析 |
3.1.5 合并范围的定量标准 |
3.1.6 合并范围定性分析 |
3.2 合并方法实务中的选择 |
3.2.1 购买法的利弊分析 |
3.2.2 权益结合法的利弊分析 |
3.2.3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差异分析 |
3.2.4 合并报表编制的方法分析 |
3.2.5 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程序 |
4 案例研究 |
4.1 合并范围的案例分析 |
4.1.1 有意扩大合并范围案例 |
4.1.2 蓄意缩小合并范围案例 |
4.1.3 完善合并范围的建议 |
4.2 合并方法的案例分析 |
4.2.1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差异分析 |
4.2.2 中国会计准则中合并方法的选择 |
4.3 合并报表编制方法案例 |
5 结论与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领域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需要进行研究的领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合并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3.1 本文创新点 |
1.3.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及其所得税影响 |
2.1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演化由来 |
2.1.1 所得税会计的历史沿革 |
2.1.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优势 |
2.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问题 |
2.2.1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
2.2.2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
2.2.3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
2.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
2.4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涉及的特殊情况——企业合并中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
第三章 合并会计报表基本问题 |
3.1 合并范围的界定 |
3.1.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界定 |
3.1.2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界定 |
3.2 合并理念的选择和运用 |
3.2.1 三种合并理念的解读 |
3.2.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理念的选择和应用评价 |
3.3 合并处理原则和思路 |
3.3.1 以个别报表为基础 |
3.3.2 重要性原则 |
3.3.3 一体性原则 |
3.3.4 调表不调账 |
第四章 所得税会计变更后合并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 |
4.1 合并资产负债表涉税项目 |
4.1.1 内部投资业务的抵消 |
4.1.2 内部债权债务的抵消 |
4.1.3 内部资产交易的抵消 |
4.2 合并利润表涉税项目 |
4.2.1 内部营业收益项目的抵消 |
4.2.2 内部其他收益项目的抵消 |
4.3 合并会计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方式:确认还是抵消 |
第五章 合并会计报表中所得税处理应用案例 |
5.1 免税合并形成商誉的所得税处理 |
5.2 未实现内部损益所得税的处理 |
5.2.1 存货 |
5.2.2 固定资产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我国上市公司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理论背景及意义 |
1.1.2 现实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 |
1.2.2 国外相关文献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非控制性权益信息的基本分析 |
2.1 非控制性权益的涵义 |
2.1.1 概念变迁 |
2.1.2 本质特征 |
2.2 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有用性分析 |
2.2.1 基于决策有用观的分析 |
2.2.2 基于合并理念的分析 |
2.2.3 基于合并报表解读的分析 |
2.3 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的规范解读 |
2.3.1 现行会计规范和监管规范的梳理 |
2.3.2 对现行规范的思考 |
3 基于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
3.1 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的基本情况 |
3.1.1 概况描述 |
3.1.2 数据分析 |
3.2 评价与分析 |
3.2.1 总体评价 |
3.2.2 个案探索 |
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问题聚焦 |
3.3.2 原因探寻 |
4 提高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质量的思考 |
4.1 改进信息披露规范 |
4.1.1 关注IASB、FASB相关动态 |
4.1.2 进一步推行“实体理念” |
4.2 完善信息披露规范的执行机制 |
4.2.1 增强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
4.2.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4.2.3 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传统企业合并的相关研究 |
2.2 借壳上市的相关研究 |
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第三章 借壳上市及其会计处理相关规范 |
3.1 借壳上市的界定 |
3.1.1 借壳上市与整体上市、买壳上市 |
3.1.2 借壳上市与企业合并 |
3.2 借壳上市会计规范 |
3.2.1 国外企业合并和借壳上市相关会计规范 |
3.2.2 我国企业合并和借壳上市相关会计规范 |
第四章 借壳上市会计处理的几个理论问题分析 |
4.1 借壳上市交易主体的双重界定 |
4.2 借壳上市会计处理的方法选择 |
4.2.1 购买法与反向购买法 |
4.2.2 对权益性交易法的理解 |
4.3 借壳上市会计处理的理念选择 |
4.3.1 合并理念的比较 |
4.3.2 对反向购买法所采用合并理念的评述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上市方案介绍 |
5.1.1 交易主体及背景 |
5.1.2 交易的具体方案 |
5.1.3 交易的实施过程 |
5.2 海润光伏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 |
5.3 不同会计方法的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比较 |
5.3.1 正向购买法的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 |
5.3.2 反向购买法与权益性交易法的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比较 |
5.3.3 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思考 |
5.4 “业务”认定标准的矛盾 |
第六章 完善借壳上市相关会计问题的建议 |
6.1 统一“业务”的认定标准 |
6.2 明确权益性交易原则的概念 |
6.3 完善相关准则的制订 |
第七章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理论背景及意义 |
1.1.2 现实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 主要努力与研究局限性 |
1.3.1 主要努力 |
1.3.2 研究局限性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文献 |
1.4.2 国外相关文献 |
2 非控制性权益及其会计信息呈报的理论基础 |
2.1 非控制性权益的内涵 |
2.1.1 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 |
2.1.2 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 |
2.2 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的影响因素 |
2.2.1 财务呈报环境 |
2.2.2 合并理念 |
2.2.3 财务呈报目标 |
3 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中的焦点问题 |
3.1 非控制性权益的确认 |
3.1.1 关于非控制性权益确认的争议 |
3.1.2 非控制性权益确认的相关规范变迁 |
3.1.3 对非控制性权益确认的思考 |
3.2 非控制性权益的计量属性 |
3.2.1 关于非控制性权益计量属性的争议 |
3.2.2 非控制性权益计量属性的相关规范变迁 |
3.2.3 对非控制性权益计量属性的思考 |
3.3 与非控制性权益相关的超额亏损问题 |
3.3.1 超额亏损 |
3.3.2 子公司超额亏损的相关规范变迁 |
3.3.3 对与非控制性权益相关的超额亏损的思考 |
3.4 各种股权结构变动情况下非控制性权益的信息呈报 |
3.4.1 各种与非控制性权益相关的股权变动情况 |
3.4.2 各种股权结构变动情况相关规范的变迁 |
3.4.3 对各种股权变动情况及其规范变迁的思考 |
3.4.4 权益性交易原则在不丧失控制权的少数股权变动情况下的应用 |
4 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的现状及思考 |
4.1 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的现状 |
4.1.1 关于非控制性权益的确认 |
4.1.2 关于非控制性权益的金额 |
4.2 从信息编制的角度看现状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
4.2.1 少数股东权益账面金额过大 |
4.2.2 大量上市公司"少数股东权益"项目账面金额为负数 |
4.2.3 相关信息列示不完整、不规范 |
4.2.4 缺少对公允价值估值方法的披露 |
4.2.5 缺少对各种股权结构变动情况的详细说明 |
4.3 从信息使用的角度对现状的进一步思考 |
4.3.1 重视非控制性权益相关会计信息 |
4.3.2 理解财务指标深层含义 |
4.3.3 分析各经济实体的差异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新会计准则下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和局限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局限 |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分析 |
2.2 国外合并报表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外合并报表的理论基础研究 |
2.2.2 国外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研究 |
2.2.3 国外合并报表的会计方法研究 |
2.3 国内合并报表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对合并报表理论研究 |
2.3.2 国内对合并会计报表实务研究 |
3 中美合并报表会计准则差异研究 |
3.1 中美合并报表相关联的会计准则 |
3.2 中美合并报表格式差异 |
3.3 中美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差异 |
3.3.1 合并报表服务对象的差异 |
3.3.2 合并范围的差异 |
3.4 中美合并报表中合并程序的差异 |
3.4.1 合并报表编制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差异 |
3.4.2 合并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期间的差异 |
3.5 中美合并报表合并方法的差异 |
3.6 中美合并资产负债表项目确认的差异 |
3.6.1 资产确认计量标准的差异 |
3.6.2 负债确认计量标准的差异 |
3.6.3 产权确认计量标准的特征 |
3.7 中美合并收益表准则的差异 |
3.7.1 收入确认计量标准的差异 |
3.7.2 费用确认计量标准的差异 |
3.7.3 利润确认计量标准的差异 |
3.8 中美合并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差异 |
3.8.1 现金流量表的项目编制差异 |
3.8.2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确认的差异 |
3.8.3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差异 |
3.9 中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差异 |
3.9.1 美国企业合并不区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 |
3.9.2 少数股东权益对所有者权益影响的抵消 |
4 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转化的研究 |
4.1 案例基本信息介绍 |
4.2 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中资产在准则转化中的变动 |
4.2.1 研发支出的转化 |
4.2.2 合并商誉的转化 |
4.2.3 对存货跌价准备的影响 |
4.3 境内美资制造业内部债权交易的转化 |
4.4 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转化 |
4.4.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
4.4.2 对少数股东权益处理的影响 |
4.5 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中关联交易的转化 |
4.5.1 固定资产关联交易的转化 |
4.5.2 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转化 |
4.6 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其他项目的转化 |
5 新会计准则对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影响的原因分析 |
5.1 准则制定机构的差异 |
5.2 经济环境的差异 |
5.3 管理理念的差异 |
5.4 文化理念的差异 |
6 结论及建议 |
6.1 本文研究的结论 |
6.2 改进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准则的建议 |
6.2.1 完善合并报表准则 |
6.2.2 加强民间组织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作用 |
6.2.3 加强境内美资制造业并购的管理 |
6.3 本文的研究有待扩展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9)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写作思路 |
第二章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的基本理论 |
2.1 合并理论 |
2.1.1 所有权理论 |
2.1.2 实体理论 |
2.1.3 母公司理论 |
2.2 合并方法 |
2.2.1 购买法 |
2.2.2 权益结合法 |
2.2.3 比例合并法 |
第三章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有关规定的演进 |
3.1 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 |
3.1.1 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概述 |
3.1.2 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
3.2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 |
3.2.1 母子公司的基本情况 |
3.2.2 权益结合法下的财务报表合并 |
3.2.3 购买法下的财务报表合并 |
3.3 企业会计准则——合并会计报表 |
第四章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
4.1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 |
4.2 对同一控制下的被收购企业净资产为负数的处理 |
4.3 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
4.4 合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
4.5 多层控股下合并范围确定的问题 |
4.6 合并范围变动的问题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建议 |
5.1 有关子公司合并方面的建议 |
5.2 对我国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建议 |
5.3 多层控股下合并范围确定的建议 |
5.4 合并范围变动的建议 |
5.5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
5.6 调整股权投资差额并合并价差及商誉的账务处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企业合并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企业合并概述 |
1.1.2 企业合并的分类 |
1.1.3 企业合并的类型 |
1.1.4 企业合并的国内外现状 |
1.1.5 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企业合并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合并理论 |
2.1.1 企业合并的经济学原理 |
2.1.2 企业并购理论 |
2.1.3 企业合并的理论层次 |
2.2 控制理论 |
2.3 合并会计方法和合并理念 |
2.4 企业合并的会计实务处理 |
第3章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
3.1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
3.1.1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理论比较 |
3.1.2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经济后果比较 |
3.2 我国新准则的规定与评述 |
3.3 我国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现实选择 |
第4章 合并理念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
4.1 合并理念概述 |
4.1.1 国际上对合并理念的规定 |
4.1.2 国内对合并理念选择的论述 |
4.2 三种合并理念分析 |
4.2.1 母公司观的理论渊源及评价 |
4.2.2 主体观的理论渊源及评价 |
4.2.3 业主观的理论渊源及评价 |
4.3 我国合并理念的现实选择 |
第5章 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
5.1 合并商誉相关理论分析 |
5.1.1 合并商誉概述 |
5.1.2 合并商誉的性质 |
5.1.3 合并商誉的计量方法 |
5.2 合并商誉的国际会计处理现状分析 |
5.2.1 合并商誉的确认 |
5.2.2 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
5.3 我国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完善 |
5.4 合并商誉处理的建议与展望 |
第6章 合并会计处理的案例分析 |
6.1 案例介绍 |
6.2 合并采用的合并会计方法 |
6.3 合并会计方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
6.4 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合并会计报表之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D]. 杨济宁.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2]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D]. 赵军营. 厦门大学, 2018(07)
- [3]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研究[D]. 毕芳. 陕西科技大学, 2014(01)
- [4]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合并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研究[D]. 曹丽丽. 兰州大学, 2013(12)
- [5]我国上市公司非控制性权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姜彦弛.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6]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D]. 马鹏. 西北大学, 2012(01)
- [7]非控制性权益会计信息呈报研究[D]. 叶霖.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新会计准则下境内美资制造业合并报表研究[D]. 朱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01)
- [9]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研究[D]. 陈帅. 武汉科技大学, 2009(S2)
- [10]企业合并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D]. 周艳. 天津财经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