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短信亟待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王禹蓉[1](2022)在《中国电信5G消息正式商用 5G消息规模化发展拉开帷幕》文中研究指明2022年1月25日,中国电信宣布5G消息正式商用,此举标志着中国电信5G消息发展迈入新阶段。2021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先后启动5G消息试商用,此次中国电信的正式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三大运营商5G消息平台互联互通,为5G消息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靳艳峰[2](2020)在《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供需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互联网普及速度放缓,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针对性信息服务供给薄弱,带来供需矛盾扩大的风险。一方面区域信息环境的差异,使得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程度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农民素质不同,信息需求不同,对信息的采纳意愿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农民信息需求,实现农村信息服务有效供给,解决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平衡矛盾,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据信息经济学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的问题进行研判,发现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及诱因,同时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分别对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动主体视角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决策模型,通过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均衡模型分析提出基于数据挖掘的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本文旨在探索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均衡问题,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矛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视角出发,梳理并分析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性和特性,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不均衡问题,分析并找出问题的诱因:即农村信息服务有效供给不足。(2)从客观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有序Probit农村信息服务需求模型,利用偏相关系数法去除含有高重合度信息因素,借助ROC曲线对模型中因素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研究最终得出影响农村信息客观需求的24个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与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密切相关,为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提供理论依据。(3)从主观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技术接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任机制理论以及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构建农村信息主观需求模型,通过引入调节变量,运用探索因子分析法对研究设计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利用结构方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有关农村信息服务主观需求交互影响因素。从主观感知需求方面为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提供了依据。(4)从行动主体视角,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斯坦伯格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企业、第三方及农民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各方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影响因素。(5)基于农村信息服务供需的均衡分析模型,依据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平衡现状,结合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主客观影响因素,提出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如下:(1)在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的研判中,考虑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分别分析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特性和供给特性,揭示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和诱因;从客观视角考虑农村信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基于计量经济学离散选择模型构建前置偏相关分析和后置ROC曲线检验的农村信息需求Probit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增加前置分析和后置检验环节,不但排除重复信息的干扰,而且提升显着影响因素的可信度,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2)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是一个复杂行为,需要考虑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本文基于技术接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任机制理论和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构建农村信息主观需求理论分析框架,旨在分析行为、心理、信任、创新以及农民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验证农民的年龄和经验特征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本部分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多种理论中演化出相关变量,引入农村信息服务主观需求模型,通过假设验证来自不同理论的变量组之间存在复合交互作用,是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主观采纳模型的一种完善和创新。(3)在行动主体视角下研究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中各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由于当前政府主导模式下市场作用受限,供给效率低下,供需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三方主体协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基于斯坦伯格博弈理论,提出一种政府主导、第三方追随的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通过引入固定成本契约的协调供应链决策,验证了供给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农民接收便捷敏感度、农民反馈便捷敏感度等因素对供给决策的影响,得出理想状态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最优协同方式,以期解决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效率不高的问题。(4)考虑到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的现实,结合对农村信息服务的主客观需求和供给分析,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分析模型,探讨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失衡的成因及对策。在借鉴现有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基础上,尝试进行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模式创新,基于农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引入数据挖掘算法的思想,从组织模式、信息内容、传播模式、利益分配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关联规则且带有反馈机制的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从分析结果看,提出的基于FP-tree改进的Apriori算法不但降低了计算的时间复杂度,而且验证了农民信息需求关联规则的精准性,进一步证明提出模式的有效性。
党媛媛[3](2020)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老年慢性病群体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日趋庞大,经济社会成本逐年增加,有限的医疗保健资源已无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针对老龄化社会的有效解决方案亟待更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移动医疗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移动医疗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留存率低、遵从性差、自我汇报误差等相关挑战,将导致用户参与移动医疗App所带来的健康价值和经济价值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同时,移动医疗平台良好的参与价值建立在用户主动参与移动医疗App的基础上,这一点对于慢性病管理App而言更为重要。移动医疗App对于慢性病用户是否有效,如何激励患者持续参与移动医疗App,以及如何避免患者持续参与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是热点问题。当前许多平台采取金钱激励方式吸引新用户和激励老用户,然而该方式面临着成本巨大,长期效果不明的困境。因此有效的非金钱激励亟待提出。个性化移动医疗服务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主流,但隐私顾虑问题又会阻碍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选择,从而影响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的用户参与。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的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亟待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关于移动医疗App参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因果性证据支撑;针对激励方案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移动医疗特殊背景。鉴于此,本文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做研究对象,通过三个完全随机化的田野实验和一个自然实验,证明了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对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的因果效应,揭示了某些特定正向激励机制(金钱激励与非金钱激励)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发现了慢性移动医疗App中隐私顾虑在个性化服务中的负向激励效应,构建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参与价值以及激励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与认识如下:1.针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的健康水平和经济价值的影响,以糖尿病为例,成功实施了大型的严格随机化的田野实验。实验设计中考虑了平台效应,设置了两个控制组;考虑了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平台非个性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对于用户参与的影响;因果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医疗App的参与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就诊次数和就医成本。通过实证验证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移动医疗App可以通过提高内部动机,进而提升用户使用App行为和改善用户的生活习惯,最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该结论与自我决定理论高度一致。本文意外的发现了个性化服务在移动医疗服务设计过程中效果不如非个性服务效果好。该研究为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验证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因果证据,为进一步了解人机交互价值与机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金钱激励作用效果,设立了固定金钱激励和游戏化金钱激励的田野实验。以糖尿病为例,因果证明了短期内金钱激励对于提高用户参与行为有显着的积极效应,且游戏化激励方式效果更佳。通过工具变量法探究了金钱激励不仅对患者的使用行为有积极影响,且对患者的健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随后,利用Heckman两步法自选择模型,发现撤销金钱激励后原本的金钱激励效果消失。该研究有助于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对金钱激励的方式做出恰当选择,考虑金钱激励的长期效果,探索更多长期有效的内部动机激励方式;同时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场景的适用性。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非金钱激励对慢性病患者移动医疗使用过程中的作用效果。以糖尿病为例,设立了量化自我激励和社会规范激励的田野实验。因果证明了量化自我对于提高用户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积极的效应,且这种效应是长期可持续的。有意思的是,社会规范在移动医疗App场景中并没有统计学上显着的激励效果,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规范虽然可以提高患者关联性心理需求,然而,在健康行为改变方面主要是隐私性较强的个人行为,因而更关心自身健康的人能得到更好的激励效果。随后,本研究基于工具变量法,探究了非金钱激励不仅对患者的使用行为有影响,且对患者的健康效果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中,积极的健康行为可以带来正面的健康效果。该研究结果,对于量化自我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自然实验研究了隐私顾虑对于慢性病患者个性化服务与非个性化双边转化行为的因果影响。使用隐私设置做隐私顾虑的代理变量,依据自然实验场景,对比分析了隐私顾虑对个性化服务和非个性化服务选择的不同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疾病严重程度对于个性化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隐私保护会使得用户更多的选择个性化服务,更少的选择非个性化服务。同时疾病的严重程度会负向调节这种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隐私的顾虑会负向调节用户感知自主性,进而降低用户参与移动医疗App的动机,从而降低了健康行为。该研究结果深刻阐述了个性化服务在移动医疗参与中需要格外关注发送频次、发送时间与服务内容,以平衡隐私顾虑问题。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产生价值机制、正向和负向激励机制的认识。文中所完成的三个完全随机化田野实验和一个自然实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行为改变与健康效果理论框架,对于客观认识慢性病用户持续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效果与激励方案,正确认识人机交互激励机制,科学完善现行慢性病移动医疗设计理论框架,有效实施移动医疗平台用户激励机制设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常青青[4](2020)在《高效的手机号码及短信保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短信业务已经为众多领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急剧上升,进一步促进了短信业务的使用,许多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如银行账号、验证码等都需要通过短信传送。相比于外界不法分子的短信攻击,移动通信公司内部人员对于短信数据的―监守自盗‖的安全问题更加严峻,所以防止用户手机号码与手机短信隐私的内部泄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短信业务的通信流程,分析了用户在短信通信过程中受到的安全威胁,主要针对移动用户的手机号码保密和短信明文传输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来进一步保障移动用户在短信通信系统中的安全。本文主要完成了如下的工作:(1)针对移动用户手机号保密的问题,通过常用散列算法对比提出了使用JUNA轻量级哈希函数对手机号码做散列运算,将散列值代替原始手机号在通信系统中存储和传递,从而保障移动用户身份的隐私性,同时结合SIM卡以及A3加密算法对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了分析。(2)针对短信明文传递的不安全问题,通过对加密算法的安全性比较选取了新型公钥加密体制REESSE1+实现短信的加解密,同时根据手机机身闪存与公钥证书的优势对用户的公私钥进行存储与分配。(3)针对短信中心数据库内部管理员的数据查看权限,提出了字段级权限管理的思想,通过对数据库字段设计属性权限菜单表,支持不同管理员查看不同字段的数据值,从而可以更加安全有效的查看通信详单。
熊晓鹏[5](2019)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企业运营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户的需求变化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不仅面临着行业内部相互之间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各种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因此通过研究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发展战略和实施体系,掌握战略主动,对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健康有序长期发展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公司发展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业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综合阐述。其次,以永州联通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永州联通公司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工作。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法,结合永州联通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现状,分析和总结该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永州联通公司在5G新时代环境下公司的基本战略建设和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实施保障措施。以永州联通公司为实际案例,通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探究永州联通公司如何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市场中保持优势,对提升永州联通企业的运营能力,促进中国联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的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桑源[6](2019)在《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时间并不长,虽从2009年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到现在仅有10年的时间,但城市的智慧化发展速度较快,许多城市的智慧化初级建设阶段已经完成,正在进入智慧化建设成熟阶段。云南省智慧城市建设从2013年国家试点城市开始已有7年的时间,下辖的十六个州市已有十四个州市已进行智慧化建设,造成智慧发展仍然缓慢,面临着许多的困境,但与发达经济地区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集中精力研究东部发达城市,研究我国的边疆智慧城市相关文献较少。云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少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以期为云南省在智慧城市方面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路。本研究阐释了云南省十六个州市智慧城市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出云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特征。利用创新技术理论,一般系统论等理论知识以及云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特征选取“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智慧生活”、“智慧环境”五个方面作为一级评价指标,选择了“进出口总额”、“第三产业值”、“研究与开发机构”等34个指标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客观原始数据,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将云南省16个州市中智慧城市建设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10个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分析。然后再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最后采用TOPSIS综合分析方法然对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得出10个州市的总体排名以及在五个一级指标下排名,综合各州市的评价结果,采用标杆对该结果进行分析,云南省智慧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云南省智慧城市发展路径以及平衡智慧城市建设等建议,为云南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沈丹婷[7](2018)在《物联网在R公司燃气抄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生活品质。国内燃气行业存在入户抄表难、收费难的问题,目前采用的人工上门这种解决方式是效率最低下的,如何利用网络的便利性选取更合适的解决措施,是燃气供应商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发展背景,综述了物联网和燃气抄表研究现状,为R公司的物联网抄表管理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随后,通过对R公司原有人工抄表模式分析和物联网初步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结合了笔者实际工作数据和案例,发现存在整体计划编制不完善、人力资源规划不全面、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和管理标准未统一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运用物联网管理理论,对R公司物联网抄表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改进,分别从整体计划、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标准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并提出了确保实施顺利的主要措施。主要改进措施涉及编制整体管理方案、组织结构由直线型转扁平型、起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制定统一的通信标准等。改进后在成本效益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再次实施系统,管理流程优化效果显着。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后续研究方向。
王小庆[8](2017)在《全网短彩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短彩信的总体业务量正在减少,但是行业短彩信业务量仍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单位使用行业短彩信增值业务,比如进行商业信息发布、登录码验证、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因此,从市场及技术发展来看,行业短彩信业务的拓展仍将增长。本文从短彩信的研究背景出发,阐述了行业短彩信业务的发展历史、应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通过对三大运营商接口、短彩信业务处理、同步消息的研究,设计了一种适合行业应用的短彩信平台,在总体设计方案上对各模块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设计要点和数据流程图。实现了接口程序、短彩信处理、订购关系同步、Web程序、数据库构建等软件应用,并使用了 ActiveMQ消息队列,以及通过多线程实现短彩信的存取和收发。通过以上实现,完成了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用户的短彩信发送和管理。通过对短彩信平台的功能实现和测试,证明了该短彩信平台结构设计合理、功能完善、性能优良,达到了使用该平台收发短彩信的目的。本平台以运营商开放接口为根本,只需在服务器部署软件应用及服务器,直接通过浏览器登录,就能完成短彩信发送,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在行业短彩信应用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居美[9](2017)在《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复苏出现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我国电信增值业务仍然显示出良好的增长势头。2015年在“宽带中国”、“提速降费”、“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行业供给水平不断攀升。2016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893亿,同比增长5.6%。相比2015年,增长保持稳步攀升。电信增值业务收入增速成为引领电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电信增值服务行业竞争激烈,D公司作为典型的SP身在其中,如何在产业角色升级的进程中获得竞争优势,需要以营销策略为导向,根据营销手段和路径采取行动。在本文中,通过企业营销策略的深入分析,寻求可以抢占市场优势的营销策略。本文内容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是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结构,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第二章是理论基础研究,介绍了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历程、分类和文献回顾。第三章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介绍了 D公司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业务合作情况,寻找业务的发展短板。第四章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角度出发,对业务现行的营销策略进行详细研究,找出D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具体的优势与劣势。第五章是在第三章、第四章的基础上通过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方法分析电信增值服务业的宏观环境,获取机遇与威胁。第六章,针对问题找出D公司的替代营销策略,结合公司的营销意图和目的,提出优化的建议,并对营销策略的实施提出了内部的管理保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程瓯[10](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二、移动短信亟待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短信亟待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信5G消息正式商用 5G消息规模化发展拉开帷幕(论文提纲范文)
不负众望,5G消息发展迈入新阶段 |
计费标准尘埃落定,5G消息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
产业各方群策群力,5G消息发展道阻且长 |
(2)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1.2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2 农村信息环境评价相关研究 |
2.3 农村信息需求相关研究 |
2.3.1 农村信息获取相关研究 |
2.3.2 农村信息服务采纳相关研究 |
2.4 农村信息服务相关研究 |
2.4.1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相关研究 |
2.4.2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判: 需求侧与供给侧 |
3.1 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侧分析 |
3.1.1 主体对农村信息服务一般性需求 |
3.1.2 主体对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特性 |
3.2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侧分析 |
3.2.1 农村信息服务一般性供给 |
3.2.2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特性 |
3.3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判 |
3.3.1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矛盾 |
3.3.2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诱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侧分析: 客观视角 |
4.1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2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分析模型 |
4.2.1 变量设计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模型构建 |
4.3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收集 |
4.3.2 假设检验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侧分析: 主观视角 |
5.1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2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分析模型 |
5.2.1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5.2.2 变量测量与量表设计 |
5.2.3 预调查信度效度检验 |
5.2.4 模型信度与效度分析 |
5.3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实证分析 |
5.3.1 基于技术接受理论的影响分析 |
5.3.2 需求主体特征的间接影响分析 |
5.3.3 基于几种相关理论的影响分析 |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侧分析: 行动主体视角 |
6.1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行动主体分析 |
6.1.1 行动主体主导模式分析 |
6.1.2 行动主体服务部门调查 |
6.2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服务供给流程 |
6.2.2 影响因素分析 |
6.3 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构建 |
6.3.1 供给问题描述 |
6.3.2 分散决策模型 |
6.3.3 集中决策模型 |
6.3.4 供应链协调模型 |
6.4 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验证及分析 |
6.4.1 供给模型检验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需均衡视角 |
7.1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分析 |
7.1.1 供需均衡模型 |
7.1.2 供需失衡成因 |
7.1.3 解决对策分析 |
7.2 现有服务模式借鉴与思考 |
7.2.1 现有模式借鉴 |
7.2.2 现有模式思考 |
7.3 供需均衡的服务模式创新 |
7.3.1 均衡模式内涵 |
7.3.2 均衡模式构建 |
7.3.3 模式实现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关于农民信息服务采纳意愿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
1.2.1 移动医疗App研究现状 |
1.2.2 医疗信息技术的影响 |
1.2.3 移动医疗使用和用户行为改变 |
1.2.4 金钱激励对用户使用的影响 |
1.2.5 非金钱激励对用户使用的影响 |
1.2.6 游戏化与用户行为改变 |
1.2.7 个性化服务与隐私顾虑 |
1.2.8 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3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我决定理论框架 |
2.1 动机、激励与行为理论 |
2.1.1 动机 |
2.1.2 激励 |
2.1.3 行为理论 |
2.1.4 动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 |
2.2 自我决定理论 |
2.2.1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
2.2.2 自我决定理论在健康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
2.3 动机激励策略 |
2.3.1 正向激励策略 |
2.3.2 隐私顾虑负向激励 |
2.4 研究理论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研究假设 |
3.2.1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有效性 |
3.2.2 慢性病移动健康App个性化服务有效性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平台介绍 |
3.3.2 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 |
3.4 实验数据和分析 |
3.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
3.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3.5 作用机制分析 |
3.5.1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对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 |
3.5.2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对患者使用行为的影响 |
3.6 分析结果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正向激励研究-金钱激励 |
4.1 问题描述 |
4.2 研究假设 |
4.2.1 游戏化激励对用户行为影响 |
4.2.2 金钱激励对用户参与的影响 |
4.3 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
4.4 实验数据与分析 |
4.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
4.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4.4.3 作用机制分析 |
4.5 分析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正向激励研究-非金钱激励 |
5.1 问题描述 |
5.2 研究假设 |
5.2.1 量化自我激励对用户参与有提升作用 |
5.2.2 社会规范激励对用户行为有正向影响 |
5.3 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
5.4 实验数据与分析 |
5.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
5.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5.4.3 作用机制分析 |
5.5 分析结果讨论 |
5.6 正向激励结果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负向激励研究-隐私顾虑 |
6.1 问题描述 |
6.2 研究假设提出 |
6.2.1 隐私保护机制对移动医疗App患者个性化服务选择的促进作用 |
6.2.2 隐私保护机制与移动医疗App非个性化服务选择的冲突 |
6.2.3 疾病严重程度对移动医疗App个性化服务选择的调节作用 |
6.3 自然实验研究设计 |
6.4 研究数据与分析 |
6.4.1 数据和变量 |
6.4.2 实证模型 |
6.4.3 实证分析结果 |
6.4.4 稳健性检验 |
6.5 分析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一实验截图 |
附录B 研究一实验对象招募公告 |
附录C 研究一问卷调查内容 |
附录D 研究二实验截图 |
附录E 研究三实验截图 |
附录F 研究二、三样本分布平衡检验 |
附录G 关于个性化服务访谈提纲以及代表性观点 |
附录H 关于个性化服务问卷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高效的手机号码及短信保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件加密 |
1.2.2 信道加密 |
1.2.3 信源加密 |
1.3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研究可行性分析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短信隐私保护的理论基础 |
2.1 短信业务系统 |
2.1.1 短消息服务 |
2.1.2 短信业务系统流程 |
2.1.3 短信文本编码模式 |
2.2 散列算法的选择 |
2.2.1 常用的散列算法 |
2.2.2 JUNA轻量级散列算法 |
2.3 加密算法的选择 |
2.3.1 对称密码体制 |
2.3.2 公钥密码体制 |
2.3.3 REESSE1+公钥加密体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移动通信系统流程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移动端系统登录 |
3.2.2 移动用户身份管理 |
3.2.3 短信的加密与解密 |
3.2.4 字段级权限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中手机号码及短信保密系统设计 |
4.1 移动用户身份管理 |
4.1.1 用户身份散列 |
4.1.2 系统通信认证 |
4.2 密钥管理 |
4.2.1 密钥对的生成 |
4.2.2 密钥对的存储 |
4.2.3 公钥证书管理 |
4.3 短信的加解密 |
4.3.1 短信加密发送流程 |
4.3.2 短信接收解密流程 |
4.4 数据库权限管理 |
4.4.1 SMC属性权限菜单设计 |
4.4.2 用户角色绑定设计 |
4.4.3 短信详单查询管理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可用性及安全性分析 |
5.1 身份散列可实施性分析 |
5.1.1 SIM卡基本原理 |
5.1.2 JUNA散列算法 |
5.2 系统安全性分析 |
5.2.1 密钥安全性分析 |
5.2.2 短信密文安全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2.1.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
2.1.2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
2.2 发展战略理论 |
2.3 波特五力分析法 |
2.4 SWOT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永州联通公司发展现状 |
3.1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业务发展趋势 |
3.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的挑战和机遇 |
3.2.1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转型 |
3.2.2 移动互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挑战 |
3.2.3 移动互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机遇 |
3.3 移动互联网时代永州电信运营商波特五力分析 |
3.3.1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3.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3.3.3 买方议价能力 |
3.3.4 卖方的议价能力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移动互联网时代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
3.4.1 战略指导思想 |
3.4.2 战略目标 |
3.4.3 公司总体战略 |
3.4.4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
3.5 移动互联网时代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现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问题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1.3 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问题分析 |
4.2.1 公司总体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2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3 公司营销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建设和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思路与方法 |
5.1.1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
5.1.2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思路和方法 |
5.2 移动互联网时代永州电信运营商的SWOT分析 |
5.2.1 优势 |
5.2.2 劣势 |
5.2.3 机会 |
5.2.4 威胁 |
5.3 SWOT分析结果战略选择与战略目标的确定 |
5.3.1 战略选择 |
5.3.2 战略目标的确定 |
5.4 公司总体战略建设 |
5.5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建设 |
5.5.1 调整业务结构 |
5.5.2 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业务结构多样化 |
5.6 公司营销发展战略建设 |
5.6.1 基于市场分析的建设营销发展战略 |
5.6.2 营销渠道建设发展战略 |
5.6.3 构建5G新时代营销发展战略 |
5.6.4 营销方式多样化 |
5.7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7.1 制定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 |
5.7.2 创新公司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
5.7.3 强化客户服务管理 |
5.7.4 充分利用提速降费、携号转网等政策优势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现状调查问卷 |
(6)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智慧城市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智慧城市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智慧城市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熵值法 |
1.3.3 K-means聚类排序法 |
1.3.4 TOPSIS综合评价法 |
1.3.5 实证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1.5.1 理论创新 |
1.5.2 视角创新 |
1.5.3 研究方法创新 |
第2章 智慧城市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 |
2.1.2 智慧城市 |
2.1.3 评价指标 |
2.1.4 评价指标体系 |
2.2 主要研究基础技术 |
2.2.1 K-means聚类分析 |
2.2.2 熵值法 |
2.2.3 TOPSIS综合分析模型 |
2.3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理论 |
2.3.1 一般系统论 |
2.3.2 技术创新理论 |
2.3.3 公共治理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
3.1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
3.2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
3.3 云南省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
3.4 云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特征 |
3.4.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
3.4.2 整体性思维意识增强 |
3.4.3 智慧系统使用提高 |
3.4.4 创新意识的加强 |
第4章 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4.1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4.2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系统性原则 |
4.2.3 可操作性原则 |
4.3 云南省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4.4 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1 一级指标选择 |
4.4.2 二级指标选择 |
第5章 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 |
5.1 智慧城市评价依据 |
5.2 评价对象的指导思想 |
5.3 基于K-means聚类法的因子选择 |
5.3.1 因子选择的具体步骤 |
5.3.2 对象选择的代表性 |
5.3.3 标杆的选择 |
5.4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赋值 |
5.5 基于TOPSIS综合分析法评价结果 |
第6章 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结果研究 |
6.1 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综合结果分析 |
6.1.1 权重结果分析 |
6.1.2 TOPSIS排名结果分析 |
6.1.3 云南省智慧城市综合分析 |
6.2 完善云南省智慧城市对策及建议 |
6.2.1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
6.2.2 统一智慧城市标准化数据 |
6.2.3 增加创新驱动力模式 |
6.2.4 平衡智慧城市各层面关系 |
6.2.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附录 |
R代码的实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物联网在R公司燃气抄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物联网发展带来新机遇 |
1.1.2 物联网用于燃气抄表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2.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物联网和燃气抄表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国内外物联网管理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外燃气抄表系统管理现状 |
2.2 物联网远传抄表理论 |
2.2.1 物联网远传抄表的含义及目标 |
2.2.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
2.2.3 物联网远传抄表管理理论概述 |
3 R公司抄表管理现状分析 |
3.1 R公司简介 |
3.2 R公司原有人工抄表管理模式简述 |
3.2.1 组织结构 |
3.2.2 原有的抄表管理流程 |
3.2.3 抄表管理特点 |
3.3 R公司物联网抄表系统初步应用 |
3.3.1 实施的可行性 |
3.3.2 管理方面的问题 |
4 R公司物联网抄表系统设计改进 |
4.1 整体框架分析 |
4.2 R公司物联网抄表系统管理的改进 |
4.2.1 整体管理方案改进 |
4.2.2 人员管理改进 |
4.2.3 组织结构改进 |
4.2.4 标准管理改进 |
4.3 R公司物联网抄表系统方案设计改进 |
4.3.1 采集器和集中器设计 |
4.3.2 功耗检测页面设计 |
4.3.3 采集器抄表结果输出页面设计 |
4.3.4 抄表准确率分析页面设计 |
4.4 R公司物联网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 |
4.4.1 成本分析 |
4.4.2 经济效益分析 |
4.4.3 社会效益分析 |
5 R公司物联网抄表系统实施 |
5.1 实施计划安排 |
5.2 物联网实施效果分析 |
5.2.1 民用改造表实施情况分析 |
5.2.2 商业改造表实施情况分析 |
5.3 R公司物联网抄表系统布局分析 |
5.3.1 民用表抄表成功率分析 |
5.3.2 商业改造表抄表成功率统计分析 |
5.3.3 总上告率分析 |
5.4 运营商通讯效果分析 |
5.5 抄表准确率分析 |
5.6 电池比较分析 |
5.6.1 民用表具电池功耗分析 |
5.6.2 商业改造表电池功耗分析 |
5.7 问题汇总及故障分析 |
5.8 试挂结论 |
5.9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5.9.1 安装问题及处理 |
5.9.2 资费问题及处理 |
5.10 内部流程管理改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全网短彩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概况 |
1.3 短彩信平台的发展特点 |
1.4 短彩信平台的主要技术难点 |
1.5 短彩信平台的主要研究工作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全网短彩信平台总体设计 |
2.1 短彩信平台需求分析 |
2.1.1 项目需求 |
2.1.2 需求分析 |
2.2 短彩信平台的设计 |
2.3 模块功能说明 |
第三章 全网短彩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短彩信接口程序 |
3.1.1 移动CMPP短信接口 |
3.1.2 移动和联通的MM7彩信接口 |
3.1.3 电信ISAG短彩信接口 |
3.1.4 联通SGIP短信接口程序 |
3.2 多线程的应用 |
3.3 ActiveMQ消息队列 |
3.4 短彩信业务处理程序 |
3.5 全网短彩信平台数据库设计 |
3.5.1 系统管理库 |
3.5.2 短彩信内容 |
3.5.3 短彩信业务处理库 |
3.5.4 其它表 |
3.6 同步订购关系接口 |
3.6.1 移动MISC接口程序 |
3.6.2 电信ISMP接口程序 |
3.6.3 联通VAC接口程序 |
3.7 WEB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7.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7.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四章 全网短彩信平台运行测试 |
4.1 运行测试环境 |
4.2 安装和初始化 |
4.3 短彩信平台基本功能测试 |
第五章 总结 |
附录 |
附录A: Reader线程代码 |
附录B: Sender线程代码 |
附录C: Receiver线程代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目标 |
2. 理论基础研究 |
2.1 电信增值业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2.1.1 电信增值业务的概念 |
2.1.2 中国增值业务的发展历程 |
2.2 产品链介绍和利润分配方式 |
2.2.1 产业链角色介绍 |
2.2.2 产业利润分配方式 |
2.3 电信增值业务的分类 |
2.4 文献综述 |
2.4.1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 |
2.4.2 电信增值业务相关研究 |
2.4.3 综述述评 |
3.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现状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团队组织架构 |
3.2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基本情况 |
3.2.1 D公司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的分布 |
3.2.2 D公司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的分布 |
3.2.3 D公司中国电信增值业务的分布 |
4.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现状 |
4.1 产品 |
4.1.1 单服务的产品形式 |
4.1.2 内容+服务的组合产品形式 |
4.1.3 产品收入情况 |
4.2 价格 |
4.2.1 成本的价格与企业毛利 |
4.2.2 用户的产品定价策略 |
4.2.3 灵活调整价格 |
4.3 渠道 |
4.3.1 纯CP渠道 |
4.3.2 综合类渠道 |
4.3.3 渠道的分层管理 |
4.4 促销 |
4.4.1 对用户的促销 |
4.4.2 对渠道的促销 |
4.4.3 对稀缺省份的开拓 |
4.5 D公司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评述 |
5. D公司的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 |
5.1 D公司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 |
5.1.1 D公司的宏观环境 |
5.1.2 D公司的行业环境 |
5.2 D公司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会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5.2.5 SWOT总结 |
6.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6.1 产品方面,突出CP角色,发展新型业务 |
6.1.1 尽快补充移动娱乐内容APP |
6.1.2 快速发展移动新型业务,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
6.2 价格方面,扩充产品资费,补齐资费类型 |
6.3 渠道方面,拓宽渠道合作,深入挖掘渠道价值 |
6.3.1 多元化渠道选择 |
6.3.2 渠道开发 |
6.3.3 渠道控制 |
6.4 促销方面,加强CP内容运营,拓展稀缺省份 |
6.4.1 业务促销策略 |
6.4.2 拓展稀缺省份 |
6.4.3 注重传统的广告促销 |
6.4.4 主题促销 |
6.4.5 公共关系促销 |
6.5 营销策略建议的实施保障 |
6.5.1 组织结构保障稳定发展的前提 |
6.5.2 人力资源保障良好的用人机制 |
6.5.3 培训考核机制保障团队持续进步 |
6.5.4 绩效考评管理激发工作热情 |
6.5.5 强大资金保障业务良好扩张 |
6.5.6 客户服务保障用户高度满意 |
6.5.7 文化建设保障长效发展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10)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移动短信亟待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信5G消息正式商用 5G消息规模化发展拉开帷幕[J]. 王禹蓉. 通信世界, 2022(03)
- [2]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D]. 靳艳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3]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D]. 党媛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高效的手机号码及短信保密系统研究[D]. 常青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5]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永州联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熊晓鹏. 南华大学, 2019(01)
- [6]云南省智慧城市评价研究[D]. 桑源. 云南大学, 2019(03)
- [7]物联网在R公司燃气抄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沈丹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8]全网短彩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小庆. 云南大学, 2017(05)
- [9]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居美.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