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论文-常书锋,杨波,郑鲁,付战胜,杨万敬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论文-常书锋,杨波,郑鲁,付战胜,杨万敬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岩裂,桥脑裂,桥小脑角区肿瘤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常书锋,杨波,郑鲁,付战胜,杨万敬[1](2018)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 5~3. 0 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摄片。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3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的特点,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及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常书锋[2](2016)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其所涉及的解剖结构,测量其显微解剖数值,探索其解剖学特征,明确其相互毗邻关系,定量研究该入路分开前、后对周边相关组织结构的显露范围和显微手术可利用的操作空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叁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根据疾病及病变特点不同,按其在后颅窝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不同位置,分别设计了手术切口,横(或纵)形切口,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显露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全程,减少对岩静脉及其属支的牵拉或切断,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显露充分,责任血管探查更全面,使减压更彻底。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第二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入路治疗叁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叁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岩裂-桥脑裂上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251例叁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231例发现责任血管,20例未发现责任血管,4例蛛网膜增厚粘连,16例无血管接触。219例获完全减压,13例未能完全减压,19例术中未能判断是否充分减压。术后疼痛消失244例,明显减轻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9.6%;听力下降3例,面瘫2例。结论:该入路治疗叁叉神经痛,有利于显露叁叉神经全程,特别是叁叉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减轻岩静脉及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叁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36例完全减压,12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例,明显减轻1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3例,脑脊漏1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四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下支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7例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4例完全减压,3例未完全减压。术后14例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减轻。3例术后并发一过性吞咽困难。结论: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对显露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全程有帮助,特别是靠近脑干处的责任血管,便于探查、减压,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五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该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31例经该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3.0cm)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未能解剖保留,均于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结论:该入路在有限的骨窗内,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的情况下,达到了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创伤小、并发症少,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以较小的手术切口及骨窗范围使桥小脑角区肿瘤特别是大型肿瘤(直径≥3cm)的手术效果达到或优于传统开颅手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11-01)

张鸿志,于绍亮,孟祥国[3](2015)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观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从我院2013-01/2014-12收治的老年岩斜区肿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探讨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3例,肿瘤近全切除4例,肿瘤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并发失语患者3例,颅内血肿患者2例,肺部感染患者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老年岩斜区肿瘤患者,采取显微外科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的方式,手术入路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具有手术视野清楚、对颅神经的损伤小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金国良[4](2014)在《乙状窦前经岩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斜区肿瘤因位于颅底中线部位,毗邻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手术切除在神经外领域至今仍然极具挑战性。近叁十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颅底肿瘤手术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4例岩斜区肿瘤,采用乙状窦前经岩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手术,取得满意效果。文中详细介绍乙状窦前经岩骨经小脑幕入路的手术方法和优点,并结合文献对岩斜区肿瘤手术的各种入路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0)

彭泽生,田道锋,陈谦学,刘宝辉,张申起[5](2014)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6例、脑脊液耳漏2例,听力障碍6例,以及叁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症状加重4例,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暴露充分,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微,损伤颅神经机会较小,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徐叶,王辉,何睿瑜,梁学军[6](2013)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例资料,均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辅以电生理监测切除肿瘤。结果肿瘤达SimpsonⅠ~Ⅱ级8例,Ⅲ级切除2例。术后出现失语1例,肢体肌力下降2例,皮下积液2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适合于主体在颅后窝,并向颅中窝侵袭的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欧明亮,张贵升,陈军辉[7](2011)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全麻下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岩斜区肿瘤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22例,其中脑膜瘤8例,听神经瘤6例,胆脂瘤5例,叁叉神经瘤3例;次全切除4例,其中脑膜瘤2例,听神经瘤1例,胆脂瘤1例;大部分切除1例,为胆脂瘤;死亡1例,死于后组颅神经麻痹引起的肺炎。术后并发症:失语5例,均为一过性,全部在1个月内恢复;颅内血肿4例,其中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肺部感染4例,其中1例高龄老人死亡;脑脊液耳漏2例,经腰穿引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皮下积液1例,2 w后自愈。术后脑神经症状和体征8例缓解6,例同术前,13例较术前加重,其中偏瘫2例,周围性面瘫8例,动眼神经功能障碍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结论显微外科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手术视野清楚,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1年20期)

朱凤仪,刘宁,耿晓增,傅震[8](2011)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斜区肿瘤是指位于颅后窝上2/3斜坡和内听道以内岩骨嵴的肿瘤,深居颅底中线,毗邻脑干;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颅神经等重要结构,该区肿瘤以脑膜瘤;神经鞘瘤和表皮样囊肿等原发性硬脑膜内肿瘤多见,由于这一区域肿瘤位置深在,周围有复杂且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手术难度大,肿瘤全切除常较为困难。颞下入路易损伤Labbe静脉和叁叉神经,外侧裂入路易误伤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有引起大面积脑梗塞的可能,乳突后入路易损伤脑神经。回顾性我院1995年4月~2002年3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肿瘤23例,12例脑膜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6例叁叉神经鞘瘤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2例;3例(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陈伟朝,李少鹏,刘小红[9](2011)在《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处理岩斜区巨大脑膜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应用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患者女性,57岁,头颅MR提示鞍区、左侧蝶骨嵴、岩斜区巨大肿瘤,大小为6.5 cm×6.5 cm×3.7 cm。手术通过左侧开颅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次全切除,解除对于脑干及后组颅神经的压迫,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处理跨前中后颅窝的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1年12期)

王国军,苏静[10](2010)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经改良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9例岩斜区肿瘤,对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10)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其所涉及的解剖结构,测量其显微解剖数值,探索其解剖学特征,明确其相互毗邻关系,定量研究该入路分开前、后对周边相关组织结构的显露范围和显微手术可利用的操作空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叁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根据疾病及病变特点不同,按其在后颅窝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不同位置,分别设计了手术切口,横(或纵)形切口,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显露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全程,减少对岩静脉及其属支的牵拉或切断,叁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显露充分,责任血管探查更全面,使减压更彻底。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第二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入路治疗叁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叁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岩裂-桥脑裂上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251例叁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231例发现责任血管,20例未发现责任血管,4例蛛网膜增厚粘连,16例无血管接触。219例获完全减压,13例未能完全减压,19例术中未能判断是否充分减压。术后疼痛消失244例,明显减轻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9.6%;听力下降3例,面瘫2例。结论:该入路治疗叁叉神经痛,有利于显露叁叉神经全程,特别是叁叉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减轻岩静脉及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叁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36例完全减压,12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例,明显减轻1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3例,脑脊漏1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四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下支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7例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4例完全减压,3例未完全减压。术后14例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减轻。3例术后并发一过性吞咽困难。结论: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对显露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全程有帮助,特别是靠近脑干处的责任血管,便于探查、减压,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五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该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31例经该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3.0cm)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未能解剖保留,均于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结论:该入路在有限的骨窗内,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的情况下,达到了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创伤小、并发症少,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以较小的手术切口及骨窗范围使桥小脑角区肿瘤特别是大型肿瘤(直径≥3cm)的手术效果达到或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常书锋,杨波,郑鲁,付战胜,杨万敬.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J].解剖学报.2018

[2].常书锋.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

[3].张鸿志,于绍亮,孟祥国.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

[4].金国良.乙状窦前经岩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C].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5].彭泽生,田道锋,陈谦学,刘宝辉,张申起.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

[6].徐叶,王辉,何睿瑜,梁学军.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

[7].欧明亮,张贵升,陈军辉.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

[8].朱凤仪,刘宁,耿晓增,傅震.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肿瘤[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9].陈伟朝,李少鹏,刘小红.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处理岩斜区巨大脑膜瘤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1

[10].王国军,苏静.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肿瘤[C].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标签:;  ;  ;  ;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论文-常书锋,杨波,郑鲁,付战胜,杨万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