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内气流运动论文-张韦,赵罗锋,陈朝辉,蒋倩昱,邹超

缸内气流运动论文-张韦,赵罗锋,陈朝辉,蒋倩昱,邹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缸内气流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螺旋气道,切向气道,可视化稳流测试,缸内流场

缸内气流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韦,赵罗锋,陈朝辉,蒋倩昱,邹超[1](2019)在《双进气道柴油机丝线法可视化稳流测试及缸内气流运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基于丝线法的发动机可视化气道稳流实验台,对气缸内近壁面流场进行可视化研究,同时利用CFD对气缸内近壁面气流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在稳流条件下,气缸壁面的丝线运动可直观体现缸内近壁面气流运动情况。气缸近壁面丝线运动方向受到螺旋气道产生的涡流作用,使丝线运动方向与涡流方向一致。切向气道侧近壁面流场在切向气道内气流和涡流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其气流速度最大,相应地此处的丝线摆动角度也最大。气门升程为8和12 mm时,丝线摆动角度分别为110°和90°。缸内瞬态流场存在涡流和滚流运动,但很快合并成单一的涡流运动。(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张韦,赵罗锋,陈朝辉,蒋倩昱,邹超[2](2019)在《双进气道柴油机丝线法可视化稳流测试及缸内气流运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采用丝线法的可视化气道稳流试验台,对发动机缸内近壁面流场进行可视化研究,利用CFD对气缸内近壁面气流运动及演化历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在稳流条件下,气缸壁面的丝线运动特性可直观体现缸内近壁面气流运动及变化情况。在气缸盖以下Omm时,最大气门升程(12mm)与2/3气门升程(8mm)时刻,丝线摆动平均角度分别为35.7°和33.4°。在发动机进气行程,缸内壁面流场会变成以切向气道侧向螺旋气道侧的顺时针流场;在压缩过程,气缸壁面的流场由切向气道侧向螺旋气道侧的顺时针流场,变成竖直向上运动。在发动机膨胀行程,缸内NOx浓度场分布在燃烧室内;CO和Soot浓度场主要出现在靠近切向气道侧的燃烧室;CO_2分布在燃烧室中心线。(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期刊2019-10-22)

刘丽娟,索文超[3](2019)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下呼吸道内气流运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不同程度呼吸窘迫状态时下呼吸道内气流运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方法基于CT影像数据建立真实健康人体下呼吸道叁维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下呼吸道内的气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下呼吸道内气流的速度、流量、压力以及壁面剪切应力等参数分布特点。结果拟合下呼吸道空气流动阻力与呼吸强度的函数关系;得到下呼吸道内空气流速、压力、壁面剪切应力的分布特点以及空气流量在各肺及各叶支气管的分配情况。结论通过CFD模拟分析可以获得更为详细的下呼吸道流场相关数据,为ARD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二龙,张明刚,苏家恩,孙占伟,朱凯[4](2019)在《调控密集烤房内气流运动防控烟叶霉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烟85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层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进行烘烤,运用自主设计智能化调控烤房内气流方向运动的设备,改善烤房内的温差、温度、相对湿度和冷凝水含量,进而减少烟叶霉变发生率,并与常规烘烤进行对比。在烘烤过程中的12~48h之间,调控密集烤房内气流运动的设备运行之后,烤房内温差快速下降,并在1.5℃以下的范围进行波动,始终小于对照组;处理组的低温层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顶部冷凝水含量减少;处理组的烟叶霉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于48h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烟叶霉变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1.6%左右,且处理组的烤后霉变烟叶明显少于对照组。通过合理调控烤房内气流运动的方式,具有明显防控烤中烟叶霉变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宋也[5](2017)在《风向和建筑物布局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化和汽车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增加,机动车保有量也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现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街道峡谷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机动车在街道峡谷中行驶所带来的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问题现已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国内外对街道峡谷内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来流风向和街道峡谷高宽比对街道峡谷里面的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揭示了街道峡谷内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和浓度分布特征。本文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已有风洞实测数据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叁维不可压缩流动的时均化N-S方程、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和湍流模型建立起叁维数值仿真模型,并在商业软件ANSYS FLUENT14.0平台上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已有的风洞实测数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选择了与实测结果拟合效果最好的标准k-ε湍流模型,其中Sct数选择为0.3。采用已验证的湍流模型,模拟计算了7种不同来流风向(风向和街道中轴线夹角?=0°、15°、30°、45°、60°、75°、90°)和3种街谷高宽比(H/W=0.5、H/W=1、H/W=1.5)共21种工况。模拟结果表明:街道峡谷内的气流运动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与来流风向和街谷高宽比密切相关:(1)首先考虑来流风向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规律的影响,选择高宽比H/W=1的理想街道峡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风向角为0°和15°时,街道峡谷内主要为与街道轴线相平行的气流运动,导致污染物浓度分布基本关于街道轴线对称分布,污染物浓度在街道峡谷出口处较大;当风向角为30°~75°时,街道峡谷内主要为螺旋式的气流运动导致污染物在峡谷背风面上聚集,因此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迎风面上的污染物浓度,且在街道峡谷的下风向位置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大;当风向角为90°时,由于街道两端角涡运动的影响,峡谷两端污染物浓度较低,峡谷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关于街道中心对称分布;街道峡谷内的空气通量(湍流脉动通量与时均通量之和)随着风向角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存在一定的风向角有利于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通。(2)其次考虑街谷高宽比对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的影响,选择了H/W=0.5、H/W=1和H/W=1.5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风向角为0°和15°时,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峡谷内与街道轴线相平行的气流运动速度变大,污染物在街道峡谷内的浓度分布范围减小,污染物浓度在街道峡谷出口处达到最大;当风向角为30°~75°时,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街道纵截面上的顺时针旋涡的中心位置不断上移,街道峡谷人行呼吸高度上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主要受与街道轴线相平行的气流运动影响,因此高宽比H/W=1.5的街道峡谷背风面上的污染物浓度明显低于H/W=0.5背风面上污染物浓度。随着风向角的增大,背风面上的污染物浓度也会随之增大;当风向角为90°时,不同街谷高宽比下街道峡谷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均关于街道中心对称分布,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污染物在街道峡谷内的分布范围变大;街道峡谷内的空气通量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街谷高宽比的增大不利于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通。本论文采用激光片光瞬时浓度场测量系统对高宽比H/W=0.5和1,风向角为0°、30°、60°和90°这八个典型的工况进行风洞实验定性验证。将实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图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定性一致,达到相互印证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的街道规划和街道峡谷内空气质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许璇[6](2016)在《风向与建筑物偏移对交叉口内气流运动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大都市中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深入研究交叉口内的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对预测空气质量等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风向和建筑物偏移对交叉口内的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分布的影响。本文采用叁维不可压缩流动的时均化N-S方程、可实现k-ε湍流模型(Realizable k-ε模型)和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构建起交叉口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的叁维数值仿真模型,并使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其模拟结果与德国汉堡大学环境风洞实验室的实验数据以及Sabatino等学者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得到了相关模型参数。根据验证后的CFD模型,分别对七种不同来流风向(风向角θ=0°、15°、30°、45°、60°、75°、90°)和七种不同建筑物偏移量(△y=0 m、0.01 m、0.02 m、0.03 m、0.04 m、0.05 m、0.06 m)下的交叉口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风向和偏移量对交叉口内的空气通量、空气交换率、流场分布和污染物浓度分布都具有显着影响。对于建筑物对称的十字交叉口,风向的影响规律如下:(1)交叉口四条街道内空气通量的变化和风向有着明显关系。街道一(风向角θ=0°时的上风向街道)的空气通量随着风向角θ的增加而降低;街道叁(风向角θ=0°时的右侧向街道)的空气通量变化趋势基本和风向角θ的一致;街道二(风向角θ=0°时的左侧向街道)和街道四(风向角θ=0°时的下风向街道)的空气通量都是随着风向角θ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在风向角θ=45°时空气通量最大。(2)交叉口中心位置的空气交换率与风向有着直接关系。当来流风向角θ=45°时交叉口中心位置处的空气交换率最大,最利于交叉口中心位置的污染物扩散;而风向角θ为0°和90°时中心位置处的空气交换率最低,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3)风向的改变会导致交叉口四条街道内流场的变化,从而影响各街道内污染物的扩散。当来流风向角θ增加时,街道一内基本没有污染物的扩散;街道二内的污染物浓度先减小后增大,当风向角θ=45°时污染物浓度最小;街道叁内的污染物浓度是随着风向角θ的增加不断增大;街道四内的则是一直减小,当风向角θ=90°时街道四内基本没有污染物的存在。对于风向角θ=0°时的交叉口,偏移量△y的影响规律如下:(1)偏移量△y的变化对上风向街道内的空气通量基本不产生影响;左侧向街道和右侧向街道内的空气通量基本随着偏移量△y的增加而增大;下风向街道内的则是先降低后升高。(2)随着偏移量△y的增加,交叉口中心位置处的空气交换率也逐渐增大,污染物浓度随之减少。当偏移量△y=0.06 m(本文最大偏移量)时,交叉口中心位置处的污染物扩散效果最好。(3)偏移量△y对上风向街道和下风向街道内的流场分布的影响很小,左侧向街道和右侧向街道内的流场变化受其影响比较大,右侧向街道内的流场变化表现比较明显。交叉口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受流场改变的影响也发生变化。随着偏移量△y的增加,污染物由向下风向街道内扩散逐渐转向向右侧向街道内扩散,右侧向街道内的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大,但变化幅度逐渐减弱。本次风洞实验选用双线源污染物发放系统,针对五种不同风向(风向角θ=0°、30°、45°、60°、90°)和叁种不同建筑物偏移量(△y=0 m、0.03 m、0.06 m)分别进行风洞实验,得到了每种工况下的污染物分布图案。对比分析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的污染物分布图案,发现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的结果定性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说明数值模拟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的成果对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布局、街道设置、城市交通规划以及环境监测中科学合理布设测试点位置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范宝伟[7](2015)在《天然气转子发动机缸内气流运动和燃烧过程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更加清洁和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天然气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清洁、高效的新型燃料,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各种动力系统中。其中,端面进气天然气转子发动机不但具有质量轻、体积小、运行平稳、噪声小和低速性能好等优点,而且还利用了天然气优异的燃料特性,在电动汽车增程器等系统中相比往复式发动机更具优势。但是,转于发动机特殊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与往复式发动机不同,导致缸内的混合气运动和燃烧过程也不同,其狭长的燃烧室会导致火焰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淬熄而残留大量的未燃烃。当燃用天然气时,天然气较慢的燃烧速度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而目前关于天然气转子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基础研究还远远不足。因此,进行端面进气天然气转子发动机缸内气流运动和燃烧过程的基础研究,优化天然气转子发动机的结构和技术参数,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转子发动机的发展背景和动态,在深入探讨天然气转子发动机开发难点的基础上,搭建了转子发动机可视化实验台,测试和分析了低转速工况下缸内中心截面上的二维流场的基本变化规律。同时,在FLUENT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编程实现了动网格运动,并添加相应的湍流模型、燃烧模型、点火模型以及简化的化学反应机理,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得到了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天然气转子发动机工作过程动态计算模型,并计算得到了实验不易获得的常用转速工况下缸内叁维流场、温度场以及部分中间产物的浓度场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运行参数、结构参数以及掺氢措施对天然气转子发动机缸内流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下:(1)完成了光学转子发动机台架的搭建。对采用端面进气的Z160F转子发动机进行了光学化改装,并通过加装倒拖电机、能控制电机转速的变频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的相关设备、轴编码器和烟雾发生器等部件,搭建了用于测试转子发动机缸内中心截面二维流场的实验台架。(2)进行了低转速工况下缸内中心截面二维流场的定量测试,并分析得出中心截面二维流场结构和变化规律。采用PIV系统,以烟雾发生器产生的液滴为示踪粒子,成功拍摄出缸内流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测试区域内的气流有沿逆时针运动的趋势,且在特定的曲轴转角处存在逆时针涡流结构。另外,进气阶段的速度到压缩阶段的速度是依次递减的。其原因是进气阶段时,高速进气气流进入气缸,导致缸内气流速度很大。到了压缩阶段,进气气流已经消失,缸内流场主要靠转子推动,缸内气流速度要小很多。(3)构建了缸内流动和燃烧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在FLUENT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编程实现了叁维网格的运动,并添加了合适的湍流模型、燃烧模型以及简化的化学反应机理,建立了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端面进气天然气转子发动机叁维动态数值模拟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4)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出了转子发动机常用转速工况下的缸内叁维流场的演变规律。高速进气气流进入汽缸后与下端盖撞击,在燃烧室前部和后部产生涡团,其半径随着转子的运动不断变化。到了压缩阶段,由于燃烧室容积的减小,涡团最终会在上止点前完全破碎成单向流。分析计算结果还发现,燃烧室后部的气流绕过进气口流向前部时会逆时针转向形成新的涡流,该涡流即为PIV实验中拍摄到的中心截面上的涡流。(5)通过数值模拟分别研究转速、进气压力和进气角度对流场、充气系数和湍动能的影响。随着转速、进气压力和进气角度的增加,在进气阶段缸内流体的运动形式从涡流为主向滚流为主转变。发动机充量系数随着进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转速和进气角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发动机缸内的湍动能也随着转速和进气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计算条件下,当进气角度为15°时,缸内湍动能达到最大值。(6)通过耦合简化的化学反应机理计算出缸内着火和燃烧过程,并分析得到了火焰传播规律。点火时,由于前火花塞附近处在均匀的单向流区域,而后火花塞处在上端面附近的单向流区到下端面附近的滚流区的过渡区域,导致燃烧阶段前火花塞附近的火焰面对称发展而后火花塞附近出现了偏向下端面发展的火焰。燃烧过程的主要中间组分CH2O、OH、CO的质量分数均是先升高后降低,它们的峰值都在上止点后,而NO的生成速度明显低于甲烷燃烧的速度。(7)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多种结构和运行参数如点火位置、点火提前角、凹坑位置、凹坑形状以及引火槽的设计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当发动机的后火花塞位于滚流区的后部时燃烧速率最大,这是由于充分利用了滚流对火焰的加速作用,且燃烧室后部的混合气可以及时燃烧。随着点火提前角的提前,燃烧速率不断提高,这是由于在滚流破碎时刻一定的情况下,火焰传播提前能更好的利用缸内滚流运动对火焰传播的加速作用。就燃烧室凹坑位置而言,当燃烧室凹坑位于转子曲面长度方向的前端和转子曲面宽度方向的中心时,燃烧过程利用了燃烧室中部高速斜向流区对火焰的加速作用,缸内整体燃烧速率得到提高。就燃烧室凹坑形状和引火槽而言,在中凹凹坑燃烧室上开设中置引火槽时,可进一步的增加燃烧室中部的高速斜向流区的面积,使得缸内的整体燃烧速率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燃烧效率高,缸内平均温度也较高,NO生成量也增多。(8)掺混氢气可以显着提高天然气转子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对比其它的氢气喷射方式,采用缸内低压早期喷射方式时缸内的燃烧速率最大。这主要是因为点火时刻缸内氢气分布较为均匀并且后火花塞的前部存在一个氢气的高浓度区,这种氢气浓度分布使得火焰在传播过程中更充分利用了高浓度氢气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加速作用,缸内整体燃烧速率最大。本文为端面进气天然气转子发动机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和模拟基础,并为其燃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论文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对于其它燃料转子发动机系统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5-11-01)

刘大明[8](2014)在《汽油机缸内气流瞬态运动及近壁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缸内流动状态的有效控制,是内燃机燃烧控制与优化的关键问题。然而,内燃机中气流运动具有明显的非定常性,给气流运动的控制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深入理解内燃机湍流运动,实现缸内气流的有效控制,本文从进气流动测试评价方法、缸内瞬态流动规律、近壁流动特性,以及复杂流场的准确预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进气流动测试评价方法方面,针对滚流运动测试方法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问题,基于角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稳流试验与PIV(particle imagevelocimetry)激光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滚流测量结果的影响,并与理论分析相印证。研究表明,测试装置参数的变动导致滚流强度的差异明显。其中,过小的模拟缸套出口直径导致缸内流场畸变,滚流强度大幅增加,最大增幅达4倍。通过优化测试系统结构可以消除对滚流强度的过高估计,实现不同测量结果的合理转化。缸内瞬态流动规律方面,采用PIV方法在光学发动机上研究了可变气门升程对缸内气流运动瞬态特性及其循环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气门升程曲线发生改变时,流场形态随之发生显着变化。在高的最大气门升程工况,缸内可以形成大尺度滚流并保持到压缩上止点前80°CA左右;在低的最大气门升程工况则无法形成保持到压缩后期的大尺度滚流,在压缩后期80°CABTDC滚流强度近似为0。瞬态流场的循环变动受气门升程曲线变化影响显着。低的最大气门升程下,滚流涡心循环变动达到高升程时的1.4倍,低频脉动流场循环变动比高升程时提高28%。滚流运动的减弱,以及强进气射流对流场低频脉动的激发是导致缸内流场循环变动加剧的主要原因,组织大尺度流动(滚流或涡流)可以抑制缸内气流循环变动。近壁流动特性方面,采用microPIV(micr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方法对汽油机缸内近壁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壁区域存在受分子粘性影响明显的粘性区域,在气缸下侧边界层分离区出现大量小尺度涡团结构,尺度约1~2mm。粘性底层厚度随气门升程的升高和气道压差的增大而减小,在高升程大压差下(气门升程7.975mm,气道压差1kPa)粘性底层厚度仅为0.3mm左右。在粘性底层,无量纲速度分布呈线性,与壁面律吻合良好,而在对数层不存在明显的对数律分布区,且曲线斜率随压差的增大而增大。近壁雷诺应力(采用壁面摩擦速度规范化)变化趋势与管道流动相似,但由于缸内复杂流场包含非稳态流动导致的低频脉动分量,而不仅仅是湍流脉动,导致数值上(对于雷诺应力流向分量)达到管道流动的5倍。缸内复杂流场的准确预测方面,由于缸内近壁流动分布规律与管道流动的差异,导致基于对数律速度分布导出的近壁处理方式不再适用。采用IDDES(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方法预测内燃机近壁流动和进气射流导致的大尺度分离流动取得了很好效果。IDDES模拟捕捉到了进气射流的准周期性波动。气体在气门盘边缘发生边界层分离,不断有涡准周期性脱落,对进气射流产生扰动。进气射流的拟序流场中存在明显的旋涡结构,并且旋转方向呈现准周期性翻转。进气射流的周期性波动直接影响射流下游区域边界层流动,导致边界层内流动出现频繁的剥离和再附着,是导致内燃机缸内流动异于管道流动的主要原因。将IDDES模型应用于内燃机瞬态工况缸内流动模拟。大尺度平均流场与光学发动机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对于缸内近壁流动,压缩后期,缸内空气温度和密度大幅增加,空气运动粘度降低,粘性底层速度线性分布区域扩大到y+=15~20。缸内流场拟序结构和湍动能分布显示,进气射流及壁面剪切作用是缸内拟序结构的主要来源,缸内拟序结构的强弱及其空间分布直接影响对应区域的湍流脉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6-01)

张国芬[9](2012)在《甲醇—柴油双燃料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对碳烟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机碳烟排放量大是其致命弱点。随着替代燃料应用越来越广,双燃料柴油机碳烟排放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甲醇-柴油双燃料内燃机就是其中一种。柴油机缸内气流运动对其性能有着重大影响,因为缸内气体的流动直接影响其进气、压缩、燃烧和做功过程。同时缸内气流运动对柴油机碳烟排放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本论文就是研究甲醇-柴油双燃料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对其碳烟排放的影响。主要步骤如下:(1)用Pro/E软件对柴油机进行叁维实体造型,导出模型的IGES格式文件;(2)用Pro-surf生成模型的表面网格;(3)用ES-ICE生成模型的全部计算网格,初步设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4)将网格和设定条件导入Pro-star,设定模拟参数并保存模型文件和问题文件。开始计算并进行模型验证。(5)设定不同的工况,重复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6)找出气流运动对双燃料柴油机碳烟排放的影响规律;(7)利用最佳工况条件进行模拟,验证结果正确性;(8)总结降低双燃料柴油机碳烟排放的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知道:进气过程缸内形成的涡流和滚流以及压缩过程形成的挤流和逆挤流都能降低双燃料内燃机碳烟排放。进气压力很大时,过量空气降低碳烟排放的作用超过了缸内气流运动,并不会因为湍流强度稍微降低而增加碳烟排放。适当增加发动机转速可以增强缸内气流的湍流运动,同时降低双燃料内燃机的碳烟排放;但转速过高会导致碳烟氧化不完全,碳烟排放反而会更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1)

刘伟,张力[10](2012)在《4气门汽油机进气道及缸内气流运动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动机缸内的气流运动对发动机的燃烧、排放物生成关系极大,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指导结构设计,研究缸内气流运动规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ire对某4气门汽油机进气道及缸内流场进行了稳态及瞬态的叁维数值模拟计算,着重阐述了滚流在缸内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及其湍动能的变化规律。稳态模拟结果和气道试验台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采用动网格技术快速生成计算网格,瞬态模拟给出了缸内速度场和湍动能场,获得了较详细的流场信息。研究结果显示气道结构设计合理,缸内流场中出现明显的滚流,进气引起的明显滚流维持到了压缩终点,且高湍动能区位于火花塞附近,有利于火焰传播。(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缸内气流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搭建采用丝线法的可视化气道稳流试验台,对发动机缸内近壁面流场进行可视化研究,利用CFD对气缸内近壁面气流运动及演化历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在稳流条件下,气缸壁面的丝线运动特性可直观体现缸内近壁面气流运动及变化情况。在气缸盖以下Omm时,最大气门升程(12mm)与2/3气门升程(8mm)时刻,丝线摆动平均角度分别为35.7°和33.4°。在发动机进气行程,缸内壁面流场会变成以切向气道侧向螺旋气道侧的顺时针流场;在压缩过程,气缸壁面的流场由切向气道侧向螺旋气道侧的顺时针流场,变成竖直向上运动。在发动机膨胀行程,缸内NOx浓度场分布在燃烧室内;CO和Soot浓度场主要出现在靠近切向气道侧的燃烧室;CO_2分布在燃烧室中心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缸内气流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韦,赵罗锋,陈朝辉,蒋倩昱,邹超.双进气道柴油机丝线法可视化稳流测试及缸内气流运动特性分析[J].汽车工程.2019

[2].张韦,赵罗锋,陈朝辉,蒋倩昱,邹超.双进气道柴油机丝线法可视化稳流测试及缸内气流运动特性分析[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2019

[3].刘丽娟,索文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下呼吸道内气流运动特性[J].医用生物力学.2019

[4].陈二龙,张明刚,苏家恩,孙占伟,朱凯.调控密集烤房内气流运动防控烟叶霉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宋也.风向和建筑物布局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7

[6].许璇.风向与建筑物偏移对交叉口内气流运动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6

[7].范宝伟.天然气转子发动机缸内气流运动和燃烧过程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5

[8].刘大明.汽油机缸内气流瞬态运动及近壁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

[9].张国芬.甲醇—柴油双燃料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对碳烟排放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

[10].刘伟,张力.4气门汽油机进气道及缸内气流运动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J].汽车工程学报.2012

标签:;  ;  ;  ;  

缸内气流运动论文-张韦,赵罗锋,陈朝辉,蒋倩昱,邹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