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克隆与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因克隆,usp46,基因表达水平,酶活性
分子克隆与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坤,张玮,魏群,祁素芬,秘迎君[1](2018)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6的分子克隆及基因突变对其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探讨了行为绝望相关基因—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6(usp4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编码区错义突变对其功能的影响。从人类食管癌细胞株TE-1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获得人类usp46基因,q RT-PCR检测小鼠各组织中该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运用去泛素化酶活性检测体系,将USP46与模型底物表达质粒共转化,研究USP46的活性;采用定点突变法构建错义突变V89I,用上述方法检测突变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人类usp46基因具有1 10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6个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在各个物种中高度保守;在小鼠脾脏中m RNA表达量较高,而骨骼肌中表达较少;人类的USP46蛋白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V89I突变后,其活性显着下降,仅为野生型的37.67%±2.52%(P<0.05)。结果表明,usp46基因在小鼠各组织中的m RNA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人类USP46蛋白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而且其编码区V89I错义突变后,其活性显着下降,为抑郁症等神经精神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白娟,时春风,柳云恩,吕士红,李庆伟[2](2016)在《野生型rLj-RGD3基因重组突变体rLj-112分子克隆及对HeLa细胞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突变体r Lj-112蛋白的抗肿瘤活性,人工合成七鳃鳗野生型r Lj-RGD3蛋白和突变型r Lj-112蛋白,通过比较两种蛋白质的抗增殖、迁移和促凋亡的活性,确定突变体r Lj-112蛋白的生物学意义及地位。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 Lj-112蛋白对He 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 Lj-112蛋白能显着抑制He La细胞的增殖,且IC50为4.3μmol/L。使用Transwell细胞培养板对b FGF诱导的He La细胞迁移实验表明,r Lj-112蛋白能抑制He La细胞的迁移。r Lj-112蛋白作用后,He La细胞经Hoechst33258和Annexin V-FITC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均凋亡。流式细胞仪进一步证明,r Lj-112蛋白能诱导He La细胞发生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可见,与野生型r Lj-RGD3蛋白比较,突变型r Lj-112蛋白有较高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抗肿瘤的功能,有望应用于抗肿瘤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白娟,吕莉,勾萌,肖蓉,刘欣[3](2015)在《rLj-RGD3全RGD缺失基因重组突变体—rLj-112分子克隆及其广谱抑真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Lj-112是日本七鳃鳗RGD毒素蛋白野生型Lj-RGD3的RGD全缺失基因突变体,其一级结构具有富组氨酸的特点.富组氨酸糖蛋白具有抑菌功能.为了研究Lj-112是否具有抑菌作用,使用基因合成和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了纯化重组蛋白r Lj-112,将其对不同菌种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以野生型r Lj-RGD3、RGD模体与组氨酸全缺失突变体r Lj-26为对照,r Lj-112有较广谱的抑菌活性,其中对白念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7μmol/L,对稻瘟病菌的MIC值为7.5μmol/L,对毛癣菌和禾谷病菌的MIC值分别为11.9μmol/L和29.9μmol/L.可见,r Lj-112能作为抗真菌药物候选,为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和减轻人类感染疾病的用药压力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于海滨,李傲楠,张晓军,赵志辉,于仙忠[4](2015)在《牛GPAM基因分子克隆及编码区E1-76-C>T定点突变前后生物信息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Mitochondrial 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GPAM)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催化叁酰基甘油和磷脂生物合成过程,从而促进动物机体甘油叁酯的生成,并通过中心和外周调节作用,对哺乳动物脂肪沉积、能量消耗、胴体重以及整体的代谢进行调控。设计特定引物对牛GPAM基因编码区进行PCR扩增并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并假定牛GPAM基因编码序列发生E1-76-C>T点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牛GPAM基因突变前后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对比分析得出,牛GPAM基因单碱基的改变可以影响到氨基酸的编码,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姜晓芳[5](2013)在《鸡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突变体的药理学特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receptor, MC4R)是一个调节能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信号分子,具有介导瘦蛋白(Leptin)的功能,在动物的摄食和能量平衡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食欲、体重、能量代谢,已知MC4R基因的突变与猪、鼠和人等的食欲、肥胖、生长等性状有关,而鸡MC4R基因的功能却知之甚少。为揭示MC4R在鸡的生长及能量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鸡MC4R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获得cMC4R-myc-pcDNA3.1(+)重组质粒后,对鸡的MC4R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然后将带有野生型和突变型cMC4Rs基因的质粒以磷酸钙沉淀法转染HEK293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野生型和突变型cMC4Rs的总受体蛋白和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竞争性配体结合试验,研究野生型和突变型cMC4Rs与不同配体的结合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NCBI公布的鸡MC4R基因编码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由鸡的基因组DNA扩增鸡MC4R基因编码区,克隆得到的鸡MC4R基因编码区为996bp,编码332个氨基酸。将鸡MC4R基因片段以T4DNA连接酶连接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获得重组质粒cMC4R-myc-pcDNA3.12、设计包含突变位点的正、反向引物,选择Stratagene公司的Quik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试剂盒以重组质粒cMC4R-myc-pcDNA3.1为模板进行单点突变获得4个突变型cMC4Rs,分别为G21R、S76L、L299P和Q18H。3、将带有野生型和突变型cMC4Rs基因的质粒以磷酸钙沉淀法转染HEK293T细胞,用抗myc单克隆抗体和Alexa Fluor488标记的羊抗小鼠IgG对稳定表达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总表达水平上,4个突变体中只有cMC4R G21R显着降低(P<0.05),但其细胞表面表达水平与cMC4R WT差异不显着;其他3个突变体cMC4R S76L、cMC4R L299P和cMC4R Q18H的细胞表面表达量和总表达量与cMC4R WT差异均不显着,表明这3个突变体与cMC4R WT相比表达水平正常。4、用稳定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cMC4Rs的细胞进行竞争性配体结合试验,分别用内源性配体α-MSH和β-MSH以及α-MSH的高效类似物NDP-MSH竞争125I-NDP-MSH与受体结合,结果显示,在配体结合能力上,除cMC4R L299P以外,cMC4R WT和突变体G21R、S76L和Q18H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且发生以上3个突变后,与配体的结合能力均有所下降,突变体cMC4R L299P几乎失去了与配体结合的能力;cMC4R WT以及突变受体与叁种配体的亲和力大小分别为NDP-MSH>α-MSH>β-MSH.(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5-01)
陈坤[6](2012)在《文昌鱼解偶联蛋白的分子克隆以及利用点突变的方法研究UCP1解偶联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偶联蛋白(UCPs)属于线粒体阴离子载体超家族,由电子传递产生的线粒体膜电势通过解偶联蛋白转化为热能。在哺乳动物中,目前发现了五种解偶联蛋白异构体,UCP1-UCP5。UCP1主要表达在人类新生儿、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冬眠动物的褐色脂肪组织(BAT)中,可以通过催化质子渗漏行使非颤抖性产热功能。UCP2和UCP3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降低ROS的产生,除此之外,其生理功能仍然存在着广泛争议。UCP4和UCP5特异性的表达于大脑中,并未表现出典型的与UCP1相似的生化特性,在系统发生上也不同于核心的UCP蛋白。尽管生物信息学研究表面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解偶联蛋白,但目前只在脊椎动物中发现解偶联蛋白,而非脊椎动物解偶联蛋白的存在还缺乏实验依据。本文阐述了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在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中发现了一段全新的cDNA片段。这段cDNA编码一个长度为343个氨基酸的蛋白,与哺乳动物的解偶联蛋白(UCP)高度同源,因此命名为anphioxus UCP(文昌鱼解偶联蛋白)。为了进一步检测amphioxus UCP与哺乳动物UCP1以及UCP2在功能上的相识性,将amphioxus UCP、大鼠UCP1以及人类UCP2分别在酿酒酵母中表达,提取酵母线粒体,并检测state4的呼吸速率以及解偶联率。UCP1的state4乎吸速率提高了2.8倍,并且GDP可以强烈的抑制其解偶联活性;同时UCP2和amphioxus UCP的state4呼吸速率仅提高了1.5和1.7倍,解偶联活性也不能被GDP所调节。而且amphioxus UCP的质子渗漏曲线与UCP2更为相识,与UCP1差异较大。综上所述,amphioxus UCP在酵母表达系统中表现出一种温和的、不受GDP调控的解偶联活性,这与哺乳动物的UCP2更为相似,而不是UCP1。通过对文昌鱼UCP功能的研究,我们推测所有的UCPs在进化上可能都来自同一祖先基因。进化的过程中,基因组通过基因扩增的方法产生了UCP1、UCP2.和UCP3。利用叁个数据库查,阅筛选了73条UCP蛋白质以及核苷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UCPs家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UCP1在哺乳动物后兽向真兽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进化加速的现象。并根据这一推测,通过点突变以及酵母异源表达的系统来研究UCP1解偶联功能与结构的关系,最终发现了6个与UCP1解偶联功能相关的位点,也从侧面证明了UCP1进化加速的理论。(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宋搏[7](2009)在《嗜热蛋白酶PhpI分子克隆及突变体Y120P对酶学性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酶是一类重要的水解酶,它能催化蛋白质降解为多肽段和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基于其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发现新型蛋白酶,确定其分子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中的嗜热蛋白酶PhpI是一类新型的蛋白酶,它属于DJ-1/ThiJ/PfpI超家族。为了解该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催化机制,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蛋白质工程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酶学性质研究。我们将超嗜热蛋白酶PhpI的基因在常温菌E.coli中进行克隆表达,证明重组酶主要以十二聚体的形式存在。酶学性质分析发现:该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80℃,最适pH为8.0,在pH 7.5-8.5范围内相对活力保持在80%以上;该蛋白酶对多种有机溶剂都具有较高的抗性;0.2%-5.0%的Tween-20和Triton X-100对酶有激活作用;该酶的底物作用谱宽,不仅对天然蛋白酶底物有水解活力,同时还具有氨基肽酶和内切酶的水解活力;稳态动力学分析表明其最适氨基肽酶底物为L-R-AMC,kcat/Km:0.052μM-1min-1;其最适内切酶底物为L-AAFR-AMC,kcat/Km:0.011μM-1min-1。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天然酶的120位点处于底物结合口袋的入口处并与催化基团Cys100形成主链氢键,推测可能对酶催化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构建的突变体Y120P,既消除了天然酶在底物结合口袋入口处Tyr120侧链苯环的空间位阻,也破坏了主链氢键的形成。研究该位点对酶催化及底物选择性的影响时发现,Y120P在保持了对天然大分子底物的水解活力基础上,对短肽底物催化能力也有提高。动力学数据表明其催化L-R-AMC的kcat值约是野生型的7倍,Km基本没有变化;催化L-AAFR-AMC的kcat约是野生型的10倍,Km约为野生型的1/2。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120位点突变为P后底物结合口袋的直径增加了3.7 ?,且打断了与Cys100的主链氢键作用,更有利于较大底物分子的结合和催化作用。本研究对深入了解这类新型半胱氨酸蛋白酶催化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李立[8](2008)在《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多囊肾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基因变异有关,而发现这些基因变异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遗传病分为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两大类,临床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病的诊断和预防的科学。本论文从临床遗传学的研究方向出发,从分子遗传学的水平探讨男性不育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遗传基础。男性不育有相当部分与睾丸的精子发生相关,而精子发生受到许多基因的调控,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克隆了Mtsarg1-β—Mtsarg1(又称为Spata3,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3,精子发生相关3)基因的一个新的转录本,并对Mtsarg1-β和Mtsarg1进行了特征分析。在第二部分,根据我室遗传咨询门诊常有多囊肾患者就诊,需进行生育前的遗传学诊断,首次在本室应用PCR-DHPLC或SSCP、DNA测序方法进行了多囊肾患者多囊肾病Ⅰ型基因(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在多囊肾患者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无义突变、一个错义突变及一个多态,在正常人对照中发现了两种新的多态。第一部分: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遗传因素在男性生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据估计,由于遗传缺陷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精子发生障碍约占男性不育的30%以上,有相当部分的男性不育有不能确认的遗传变异存在。睾丸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多种因素调控,而生精细胞内基因水平的调节,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精子产生与睾丸的生殖细胞凋亡相伴随,后者同样受到许多基因的调节。发现新的与睾丸精子产生或生殖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对于深入理解睾丸精子产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男性不育和睾丸肿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室姜宏等通过建立小鼠睾丸凋亡模型,运用抑制消减杂交法克隆出24个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ESTs(expressedsequence tags,ESTs,表达序列标签)。傅俊江等从上述的EST(BE644538)出发,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技术,克隆了全长1103bp的Mtsarg1基因(Mus musculus testis and spermatogenesis cellapoptosis-related gene 1,GenBank接受号:AF399971,2002年;再命名为Spata3,Mus musculus 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3,2004)。目前,我们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T—A克隆以及测序克隆了一个长887bp的Mtsarg 1的新的转录本,命名为Mtsarg1-β(GenBank接受号为EU259321和EF546784,2007年,命名为Spata3,variant 4),并分析了Mtsarg1-β和Mtsarg1的特征。Mtsarg1-β与Mtsarg1具有高度相似性,Mtsarg1-β包含一个417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Mtsarg1-β蛋白是一个理论分子量14.79kD、等电点9.74的非分泌性蛋白,其N-端的100个氨基酸与Mtsarg1一致,其后的38个氨基酸不同于Mtsarg1。成年的DBA/2小鼠的多组织RT-PCR和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Mtsarg1-β和Mtsarg1的mRNA在睾丸中特异性的高表达;RT-PCR结果也表明Mtsarg1-β和Mtsarg1在小鼠GC-1精原细胞中无表达;原位杂交显示Mtsarg1和可能Mtsarg1-β主要表达在小鼠睾丸的精母细胞中;亚细胞定位分析揭示Mtsarg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而Mtsarg1-β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利用原核表达系统pET21-a(+)对Mtsarg1编码的产物进行了原核表达。上述这些结果表明Mtsarg1和Mtsarg1-β在小鼠睾丸的功能和精母细胞的发育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由于时间的限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今后将对Mtsarg1和Mtsarg1-β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第二部分:多囊肾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目的对多囊肾患者进行基因诊断,检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常见的致病基因-多囊肾病Ⅰ型基因(PKD1)的基因突变,以发现多囊肾患者的致病原因。方法对12例多囊肾患者及相关亲属进行了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针对PKD1的3'端单拷贝区的12个外显子(35-46号外显子)序列采用相应的引物,以患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或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对PKD1基因外显子PCR产物进行突变检测。随后,对有异常峰形的PCR产物进行了测序。结果经PCR-DHPLC、DNA测序分析,在7例患者中,发现3例患者存在PKD1基因的突变,其中在患者1发现一个新的无义突变,为PKD1的42外显子的C11901A,导致原丝氨酸3897变为终止密码子。在患者2发现一个错义突变,为35外显子的C10737T,导致原苏氨酸3509变为甲硫氨酸,此错义突变以前在PKD患者中曾有报道,为致病突变。在患者3发现一个同义突变为39外显子的G11470C。在正常人对照中发现两种同义突变分别为42外显子的G11824A及C11860T。其它5例用PCR-SSCP、DNA测序方法检测的患者均未发现异常。结论成功地用PCR-DHPLC或SSCP、DNA测序方法进行了PKD1的突变检测,在多囊肾患者中发现一个新的无义突变、一个错义突变、一个多态,在正常人对照中发现两种新的多态。新的无义突变可导致患者PKD1基因编码的多囊蛋白1成为一个截短的蛋白,其氨基酸构成比正常少406个氨基酸;检测了60个正常人,均未发现上述同样类型的突变,该突变仅在患者中发现,说明是一与多囊肾相关的突变。由于没有对PKD1基因其它区域进行检测,尚不能排除还有其它致病突变的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王芳,盖新娜,郭鑫,杨汉春[9](2007)在《猪圆环病毒2型BF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系列突变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ostweaning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最早发生于1991年,1997年首次证实[1],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仔猪的一种新病,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PMWS主要发生在5至(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07年12期)
段清芬[10](2007)在《毕赤酵母PMR1的分子克隆及其无义突变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由于其高表达、高稳定和高分泌特性,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多种外源蛋白表达及目的蛋白功能的研究。但外源蛋白在分泌表达过程中,易受酵母内源性蛋白酶的作用而发生降解,导致目的蛋白表达量降低。同时,利用其表达一些人源性蛋白分子和细胞因子时,产物糖基化水平仍偏高。PMR1(Plasma membrane ATPase related 1)广泛存在于各真核生物体中,编码一种新P型钙/锰离子泵,定位于高尔基体膜上。它是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重要蛋白质之一,同时也直接影响细胞生长及蛋白分泌。研究显示,一些物种的PMR1无义突变株可显着提高外源蛋白表达量,同时也可明显降低其外链糖基化水平。本研究通过构建PMR1无义突变株来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同时降低其外链糖基化水平。首先通过CODEHOP PCR和反向PCR技术分离克隆得到毕赤酵母PMR1,然后构建打靶质粒转化毕赤酵母GS115野生菌株,经基因同源重组得到PMR1无义突变菌株,再利用报告蛋白HSA、HSA-IFN-α-2b、HSA-GHRH和GA分别进行诱导表达,对无义突变株进行评价。结果显示,PMR1无义突变株缺陷菌株生长受EGTA显着抑制,但可通过添加外源钙离子得到缓解。同时,与野生菌株相比,对于糖基化位点少的外源蛋白,毕赤酵母PMR1无义突变菌株外源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但在培养基中添加钙离子后产量明显提高。糖基化程度高的蛋白GA在工程菌中表达可明显提高产量,添加钙离子后则恢复至野生菌株表达水平。在考察低溶氧条件下外源蛋白表达过程中发现,GS115野生菌株外源蛋白表达量随溶氧下降而明显降低,而工程菌中外源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变化,故有望将工程菌应用于工业化发酵培养,以期解决野生菌株处于缺氧状态下外源蛋白表达无法达到最佳状态问题。(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7-05-01)
分子克隆与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突变体r Lj-112蛋白的抗肿瘤活性,人工合成七鳃鳗野生型r Lj-RGD3蛋白和突变型r Lj-112蛋白,通过比较两种蛋白质的抗增殖、迁移和促凋亡的活性,确定突变体r Lj-112蛋白的生物学意义及地位。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 Lj-112蛋白对He 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 Lj-112蛋白能显着抑制He La细胞的增殖,且IC50为4.3μmol/L。使用Transwell细胞培养板对b FGF诱导的He La细胞迁移实验表明,r Lj-112蛋白能抑制He La细胞的迁移。r Lj-112蛋白作用后,He La细胞经Hoechst33258和Annexin V-FITC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均凋亡。流式细胞仪进一步证明,r Lj-112蛋白能诱导He La细胞发生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可见,与野生型r Lj-RGD3蛋白比较,突变型r Lj-112蛋白有较高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抗肿瘤的功能,有望应用于抗肿瘤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克隆与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景坤,张玮,魏群,祁素芬,秘迎君.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6的分子克隆及基因突变对其功能的影响[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
[2].白娟,时春风,柳云恩,吕士红,李庆伟.野生型rLj-RGD3基因重组突变体rLj-112分子克隆及对HeLa细胞活性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6
[3].白娟,吕莉,勾萌,肖蓉,刘欣.rLj-RGD3全RGD缺失基因重组突变体—rLj-112分子克隆及其广谱抑真菌活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5
[4].于海滨,李傲楠,张晓军,赵志辉,于仙忠.牛GPAM基因分子克隆及编码区E1-76-C>T定点突变前后生物信息学对比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
[5].姜晓芳.鸡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突变体的药理学特性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6].陈坤.文昌鱼解偶联蛋白的分子克隆以及利用点突变的方法研究UCP1解偶联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2
[7].宋搏.嗜热蛋白酶PhpI分子克隆及突变体Y120P对酶学性质影响[D].吉林大学.2009
[8].李立.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多囊肾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D].中南大学.2008
[9].王芳,盖新娜,郭鑫,杨汉春.猪圆环病毒2型BF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系列突变株的构建[J].中国兽医杂志.2007
[10].段清芬.毕赤酵母PMR1的分子克隆及其无义突变株的构建[D].沈阳药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