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论文-常丽,林红,孙素芹,庞有铨,边楠楠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论文-常丽,林红,孙素芹,庞有铨,边楠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胸腔积液,恶性,基因表达,顺铂,疗效比较研究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论文文献综述

常丽,林红,孙素芹,庞有铨,边楠楠[1](2019)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和肺耐药蛋白不同表达水平对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和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不同表达对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市胸科医院肿瘤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拒绝全身化疗仅胸腔注射顺铂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137例,将胸腔积液沉渣石蜡包埋切片中查见肿瘤细胞的124例纳入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简称"免疫组化")行ERCC1和LRP基因检测,按患者基因组合表达的不同分为A组(ERCC1和LRP均低表达)28例、B组(ERCC1和LRP均高表达)38例,C组(ERCC1低表达且LRP高表达)35例、D组(ERCC1高表达且LRP低表达)23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为治疗有效,比较不同基因组合表达的疗效差别。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B组、C组、D组胸腔注射顺铂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5.71%(24/28),26.32%(10/38),51.44%(18/35),56.52%(13/23),4组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95,P=0.000)。A组疗效明显高于B、C和D组(χ~2值分别为22.772、8.229、5.403,P值分别为0.000、0.007、0.029)。B组疗效明显低于C和D组(χ~2值分别为4.860、5.566,P值分别为0.033、0.029)。C组和D组疗效相当(χ~2=0.145,P=0.197)。结论 4组疗效比较显示,A组疗效最佳,C组和D组疗效次之,B组疗效最低。ERCC1和LRP均高表达考虑对顺铂耐药,建议更换其他药品治疗。(本文来源于《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付朝红,刘丹娜,段方方,王留宴,陈露[2](2017)在《晚期叁阴性乳腺癌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与化学治疗效果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晚期叁阴性乳腺癌(TNBC)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化学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叁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7例晚期TNBC患者,其中38例患者采用TAC(紫杉醇+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进行化学治疗、26例患者采用TP(紫杉醇+顺铂)方案进行化学治疗、33例患者采用TX(紫杉醇+卡培他滨)方案进行化学治疗,化学治疗后观察其疗效;将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标本或穿刺活检蜡块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ERCC1 mRNA表达情况,观察ERCC1 mRNA表达在TNBC中的特点及与不同化学治疗方案疗效的关系。结果 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转移部位、Ki67指数及体力状况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TAC、TX方案治疗效果无关(χ~2=0.067、0.122,P>0.05),与TP方案治疗效果关系密切,低表达者治疗效果优于中、高表达者(χ~2=9.45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转移状态、Ki67指数及ERCC1 mRNA表达为TNBC化学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结论 ERCC1 mRNA表达在不同临床特征的TNBC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并且ERCC1有可能成为TNBC铂类药物疗效的预测基因。(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黄耘,王思力,苏蕊,韩明哲[3](2017)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蛋白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ERCC)1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首诊的76例NHL患者,取其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肿瘤周围组织清扫的非肿瘤侵袭的淋巴结增生的12例患者,取其炎症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组化SP法对E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其与NHL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E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亚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无关(P>0.05),与有无巨大肿块有关(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ERCC1蛋白表达阳性者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17期)

孙江涛,原翔,宋开放,张艳娜[4](2017)在《肺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确诊为NSCLC的患者131例,患者均接受过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学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和RRM1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化学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和RRM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吸烟史、TNM分期等因素无关(P>0.05)。ERCC1低表达的患者化学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ERCC1高表达的患者(χ2=6.382,P<0.05);RRM1低表达的患者化学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RRM1高表达的患者(χ2=4.592,P<0.05)。ERCC1和RRM1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8、26.8个月,显着高于ERCC1和RRM1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22.8、24.1个月(P<0.05)。结论 ERCC1和RRM1表达水平可预测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期,为NSCLC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5](2016)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3型β微管蛋白分子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3型β微管蛋白(TUBB3)分子检测在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48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RRM1和TUBB3的表达量,根据表达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对照组则均采用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疾病进展、生存获益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总控制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PS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PS评分、PS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病理组织的ERCC1、RRM1和TUBB3表达水平用于指导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但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效果不显着,建议进一步探索标志物指导下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文华,孙奇,陆妹英[6](2015)在《中晚期鼻咽癌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与铂类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7例中晚期鼻咽癌组织及48例癌旁组织中的ERCC1的表达情况。结果: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低表达55例,高表达52例,而癌旁组织中低表达30例,高表达18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C1表达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综合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T分期、N分期均无关。ERCC1低表达病例近期治疗有效率(81.8%)比高表达病例近期有效率(63.5%)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例随访,2例发生死亡,5例发生肝或肺转移,ERCC1不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CC1蛋白可作为预测鼻咽癌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指标之一,也有助于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亦是简便而有效的检测手段,值得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张丰林,陶自坚,吕剑剑,蒋帮勤,陈双柒[7](2014)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单位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mRNA表达与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方案选择及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以铂类为基础联合化疗的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单位(RRM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mRNA定量检测方法,检测21例以铂类为基础联合化疗的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组织标本中ERCC1、RRM1和BRCA1mRNA的表达,并分析表达状况与化疗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 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2)ERCC1mRNA低表达患者化疗后总有效率(50.0%)高于ERCCl mRNA高表达患者(9.1%,P<0.05)。(3)RRM1 mRNA低表达患者化疗后总有效率(41.7%)高于RRM1 mRNA高表达患者(0,P<0.05)。(4)BRCA1 mRNA低表达患者化疗后总有效率(69.2%)高于BRCAl mRNA高表达患者(25.0%,P<0.05)。结论 ERCCl、RRM1和BRCA1mRNA表达水平,对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及预后具有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4年01期)

陈伟文,王志刚,郑锦阳,沈冰寒,郭伟峰[8](2012)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表达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亚单位M1(RRM1)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148例经过4个周期以上GP方案化疗的Ⅳ期NSCLC组织中RRM1和ERCC1的表达情况。结果Ⅳ期NSCLC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47.3%,RRM1的阳性率为35.1%,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是否吸烟无关。ERCC1和RRM1低表达者接受GP方案化疗的效果均优于高表达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RRM1低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表达者(P=0.004)。结论晚期NSCLC患者组织中ERCC1和RRM1mRNA的表达与GP方案化疗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2年06期)

张琳琳,何彩云,徐倩,袁媛[9](2012)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4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4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4,ERCC4)启动子区具有潜在功能性的rs6498486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以铂类为基础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28例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DNArs6498486多态性,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28例NSCLC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化疗,化疗后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89例,无变化109例,进展26例,化疗总有效率40.79%,疾病控制率88.60%。肺鳞癌患者携带ERCC4 rs6498486 AC+CC基因型者的化疗敏感性是AA基因型者的2.77倍〔P=0.040,95%CI(1.05,7.33)〕;吸烟的男性肺鳞癌者携带ERCC4 rs6498486 AC+CC基因型者的化疗敏感性是AA基因型者的4.17倍〔P=0.023,95%CI(1.22,14.33)〕。结论 ERCC4 rs6498486多态性与晚期肺鳞癌患者铂类化疗反应性显着相关;与AA型者相比,AC+CC型携带者对铂类药物更敏感,携带同样基因型的吸烟男性肺鳞癌者的化疗敏感性则更高,提示ERCC4可能作为肺鳞癌铂类化疗反应性的预测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2年24期)

石燕,陈丽,李杰,吕亚莉,焦顺昌[10](2010)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叁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着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着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晚期叁阴性乳腺癌(TNBC)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化学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叁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7例晚期TNBC患者,其中38例患者采用TAC(紫杉醇+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进行化学治疗、26例患者采用TP(紫杉醇+顺铂)方案进行化学治疗、33例患者采用TX(紫杉醇+卡培他滨)方案进行化学治疗,化学治疗后观察其疗效;将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标本或穿刺活检蜡块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ERCC1 mRNA表达情况,观察ERCC1 mRNA表达在TNBC中的特点及与不同化学治疗方案疗效的关系。结果 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转移部位、Ki67指数及体力状况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TAC、TX方案治疗效果无关(χ~2=0.067、0.122,P>0.05),与TP方案治疗效果关系密切,低表达者治疗效果优于中、高表达者(χ~2=9.45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转移状态、Ki67指数及ERCC1 mRNA表达为TNBC化学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结论 ERCC1 mRNA表达在不同临床特征的TNBC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并且ERCC1有可能成为TNBC铂类药物疗效的预测基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论文参考文献

[1].常丽,林红,孙素芹,庞有铨,边楠楠.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和肺耐药蛋白不同表达水平对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响[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9

[2].付朝红,刘丹娜,段方方,王留宴,陈露.晚期叁阴性乳腺癌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与化学治疗效果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

[3].黄耘,王思力,苏蕊,韩明哲.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蛋白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4].孙江涛,原翔,宋开放,张艳娜.肺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

[5].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3型β微管蛋白分子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

[6].李文华,孙奇,陆妹英.中晚期鼻咽癌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与铂类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

[7].张丰林,陶自坚,吕剑剑,蒋帮勤,陈双柒.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单位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mRNA表达与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方案选择及疗效的关系[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

[8].陈伟文,王志刚,郑锦阳,沈冰寒,郭伟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表达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

[9].张琳琳,何彩云,徐倩,袁媛.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4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

[10].石燕,陈丽,李杰,吕亚莉,焦顺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

标签:;  ;  ;  ;  ;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论文-常丽,林红,孙素芹,庞有铨,边楠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