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氨酸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酶法,L-精氨酸,衍生化反应,鸟氨酸
精氨酸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安然,宋伟,刘佳,罗秋玲,陈修来[1](2018)在《生物酶法合成L-精氨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L-精氨酸是一种碱性氨基酸,具有多样化的官能团,是合成多种有用化合物的前体,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L-精氨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有化学法、发酵法和酶法。在当前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比各种生产方法,生物酶法合成L-精氨酸衍生物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L-精氨酸衍生化的典型产品和合成技术,并介绍了生物酶法合成L-精氨酸衍生物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传涛,肖婷,王芳,陈小强[2](2018)在《一种基于联萘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精氨酸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一种基于(R)-2,2'-二羟基-[1,1'-联萘]-3-醛的荧光探针。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以及质谱(MS)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荧光探针能够灵敏、高选择性地检测精氨酸,并显示出颜色和强烈的荧光变化双重响应。相应的荧光增强比值与精氨酸的浓度(0~30μmol/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14,检测限低至1.3μmol/L。此外,精氨酸的加入还促使该探针结构中的联萘酚手性结构发生偏转。(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田晔,江骥,胡蓓,薛金萍,王洪允[3](2016)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精氨酸及衍生物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使用艾普拉唑后人血浆中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称二甲基精氨酸(SDMA)、单甲基精氨酸(NMMA)、瓜氨酸(Cit)和L-精氨酸(L-Arg)的浓度。采用HILIC亲水相互作用色谱和非衍生化的蛋白沉淀法进行分离分析,色谱柱选取Waters Atlantic HILIC柱(2.1 mm×50 mm×3μm),流动相由乙腈(含0.5%乙酸和0.025%叁氟乙酸)-水(含0.5%乙酸和0.025%叁氟乙酸)(85∶15,V/V)组成,流速0.25mL/min。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以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方式检测。结果显示,ADMA、SDMA、NMMA、L-Arg和Cit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4 0;ADMA、SDMA和NMMA的线性范围为0.1~5mmol/L,L-Arg和Cit的线性范围为10~250mmol/L;5种氨基酸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在85%~115%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可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一种高效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高思远[4](2016)在《肺癌小分子影像探针精氨酸衍生物的开发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正电子发射断层与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在肿瘤治疗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其特点是无创伤、高分辨率、高灵敏度。PET/CT在肺癌早期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中的应用前景将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2-18F-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分子探针。18F-FDG属于非特异性的肿瘤显像剂,正常组织或者病变也会有摄取,例如炎症、结核病、结节病、炎性假瘤、放疗、术后也可能出现18F-FDG的高摄取,导致假阳性结果。而氨基酸类正电子显像剂可以弥补18F-FDG的这一缺点,为解决这一现状,本课拟对精氨酸进行正电子核素18F的标记,设计出N-(2-18F-氟丙酰基)-L-精氨酸(18F-FPARG),并对其进行分子探针的研究。第一章研究方法:1、氨基酸的筛选:本论文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L-精氨酸在荷瘤裸鼠肺癌组织中具有富集现象。设计出肺癌小分子影像探针18F-FPARG,同时合成8F-FPARG的标准化合物NL(2-氟丙酰基)精氨酸(FPARG)2、标准化合物FPARG的合成:2-氟-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旋干后,与NL硝基-L-(2-氟丙酰基)精氨酸甲酯在叁乙胺(Et3N)、1-羟基苯并叁唑一水物(HOBt·H2O)、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反应条件下,氨基酸的端与2-氟-丙酸形成酰胺键。随后经过柱层析纯化后,在碱性环境下水解,经过纯化继续反应。随后在5%钯碳(Pb/C),冰醋酸(ACOH)的条件下,进行还原反应。最后,经过制备液相纯化、冻干获得最终产品。最终产物,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进行FPARG的结构表征,确定其纯度及化学结构。研究结果:18F-FPARG合成:终产物FPARG纯度为94.5%化合物标准品,经质谱与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检测,确认结构的正确性,为放射性合成的18F-FPARG进行化合物结构的确定提供标准对照品。第二章研究方法:1、18F-FPARG的合成:采用全自动化合成模块(PET-MF-2V-IT-1),先合成活性中间体2-18F-氟丙酸对-硝基苯酯(18F-NFP)。18F-NFP在干燥后与原料精氨酸酯二盐酸盐、二甲基亚风(DMSO)、N-乙基二异丙胺(DIPEA),50℃反应10分钟,经过HLB柱纯化后,使用乙醇洗脱下产物,浓缩后,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目标化合物8F-FPARG.2、18F-FPARG的HPLC鉴别:使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与标准品化合物,确定放射性化合物的结构,建立HPLC检测方法。3、18F-FPARG的TLC鉴别:使用Rodia-TLC建立检测副产物2-18F-丙酸(18F-FPA)与18F-FPARG产物的检测方法。6、18F-FDG的合成:采用全自动化合成模块合成8F-FDG。研究结果:1、全自动化合成18F-FPARG:全自动化仪器合成出的18F-FPARG与标准品FPARG结构相符合。放射性化合物产率为15±3%(n=10),18F-FPARG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8%。2、18F-FPARG的TLC鉴别:合成过程中出现的副产物18F-FPA与18F-FPARG的HPLC保留时间过于接近不易区分,采用了Rodia-TLC检测法检测2-18F-丙酸(18F-FPA)能区分18F-FPARG.3、全自动化合成18F-FDG:18F-FDG放射化学产率65±6%(n=100),放射性核纯度大于98%。第叁章研究方法:1、18F-FPARG体内生物分布:以小鼠体内各组织放射性/器官重量的百分数(%ID/g)为指标,8F-FPARG经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5、30、60、120分钟后对组织分布进行考察。2、18F-FPARG的体内显像:以叁种肺癌(SPC-A-1肺腺癌、NCI-H1299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大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为模型,考察经尾静脉注射18F-FPARG,5.30.60.90.120分钟的显像效果,和经尾静脉注射18F-FDG60分钟后现象结果进行对比。3、组织病理学鉴定:采用HE染色的方法,对荷瘤裸鼠的肿瘤进行鉴别。4、18F-FPARG的转运机制研究:以不同抑制剂在有Na+与无Na+的条件下,以细胞摄取18F-FPARG的比值为指标,对18F-FPARG转运细胞内的转运体进行考察。研究结果:1、18F-FPARG体内生物分布:18F-FPARG经尾静脉注射后,主要浓聚在血液、肝脏和肾脏,然后迅速通过膀胱排泄。同时,在血液中清除也很快。在整个生物分布过程中,18F-FPARG主要浓聚在肝脏与小肠内。在脑组织中,放射性在整个实验中,并没有任很大的变化。另外,心脏、肺部、胰腺、以及肠道处于中等水平。2、18F-FPARG的体内显像:18F-FPARG在叁种肺癌细胞株荷瘤裸鼠显像中,均能对肿瘤显像,18F-FPARG对肿瘤的显像具有时间依耐性同时,肿瘤组织随身时间的延长,在肿瘤中浓聚,正常组织随时间延长而浓聚减少。其中,18F-FPARG显像剂对SPC-A-1肺腺癌荷瘤裸鼠显像效果最好。3、组织病理学鉴定:组织切片HE染色中,肿瘤组织出现大量异质性细胞,证明造模成功。4、18F-FPARG的转运机制研究:18F-FPARG转运主要通过非Na+依赖的b0,+,y+L转运系统以及Na+依赖的A,ASC转运系统,同时有可能涉及Na+依赖的B0,+转运系统。第四章研究方法:1、蛋白参与实验:利用SPC-A-1肺腺癌细胞株进行蛋白参与实验,18F-FPARG与细胞共孵育30分钟后,经蛋白沉淀处理后,是用γ计数仪检测。2、体外稳定性实验:采用昆明小鼠的血清与18F-FPARG注射液在37℃共孵育2h,用HPLC进行检测,观察血清中18F-FPARG的稳定性。3、体内稳定性实验:经尾静脉注射18F-FPARG昆明种小鼠后,取其血浆处理后,用放射性TLC进行检测,观察血浆中18F-FPARG的稳定性。研究结果:1、蛋白参与实验:在SPC-A-1肺腺癌细胞株中,经Y计数仪检测,发现极少数(<1%)酸性沉淀物含有放射性,说明18F-FPARG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2、体外稳定性实验:18F-FPARG在血清中经HPLC检测,2h内在血清中以原型保持稳定。3、体内稳定性实验:18F-FPARG在血浆中经Radio-TLC检测,15、30分钟内在血清中以60%保持原型。(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6-03-01)
褚天娇[5](2015)在《新型壳聚糖精氨酸衍生物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基因传递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优越的复合压缩DNA的能力,在基因载体领域中被广泛关注。但壳聚糖较差的溶解性及其较低的基因转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深入开发和应用。如何提高其基因传递效率,一直是研究者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利用精氨酸及聚精氨酸对壳聚糖进行了改性,制备了(聚)精氨酸改性的壳聚糖,继而将其与质粒复合构建了复合纳米粒子,对纳米粒子的理化特征和基因传递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首先,以壳聚糖为原料与精氨酸及五肽精氨酸按一定配比进行反应,得到精氨酸-壳聚糖和五肽精氨酸-壳聚糖产物。所得产物采用1H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然后,将两种产物通过静电作用和质粒复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粒子,对复合粒子的形貌特征、Zeta电位、缓冲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凝胶阻滞实验研究其复合能力及DNase保护能力。最后,按不同的N/P比构建复合粒子,使用HEK-293人胚肾上皮细胞对复合粒子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并对其入胞效率、入胞途径及体外基因传递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制得壳聚糖的衍生物CS-Arg和CS-5Arg,其取代度分别为6.45%和4.90%,分子量分别为21.0 k和23.8 k。改性后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DNA复合和压缩能力,均可以同DNA形成稳定的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直径在100nm左右,平均高度在6-8 nm,形态分布较均匀,符合纳米粒子的特性。改性后壳聚糖的缓冲能力较壳聚糖有明显提高,其中精氨酸修饰后的壳聚糖缓冲能力为壳聚糖的四倍,五肽精氨酸修饰后的壳聚糖缓冲能力为壳聚糖的两倍。电位测定结果显示经(聚)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电荷分布在+21至+31 mV范围内,具有较理想的结合带负电的质粒的电位电势值。凝胶阻滞实验结果表明, CS-Arg、 CS-5Arg分别在N/P比8与6时可与质粒完全复合,具有良好的质粒包覆作用。DNase I保护实验表明,CS-Arg/pDNA、CS-5Arg/pDNA复合粒子在1U和2U浓度的DNaseI中具有良好的酶保护作用,可避免DNA被DNase I降解,比壳聚糖具有更为优良的酶保护性能。体外转染试验中,使用HEK-293细胞株,CCK-8法研究细胞毒性,结果显不CS-Arg、CS-5Arg与CS-Arg/pDNA、 CS-5Arg/pDNA纳米粒子均无细胞毒性,(聚)精氨酸修饰壳聚糖的各组与未经修饰的壳聚糖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细胞内吞实验中,细胞对复合粒子的吞噬情况具有显着的时间依赖性,CS-Arg、 CS-5Arg较壳聚糖具有更高效的协助质粒入胞的特性;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聚)精氨酸接枝后的壳聚糖的转染效率得到的较大程度的提高,与阳性对照PEI的转染效果接近,但CS-Arg与CS-5Arg二者间无显着组间差异;复合粒子的胞内示踪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复合粒了都可以顺利地进入到胞内,并且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复合粒子的分布,且观察到复合粒子在细胞质内发生解离。研究结果表明,(聚)精氨酸对壳聚糖改性是一种有效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方法,可为壳聚糖基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用于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14)
牟佳佳,徐文方,王强,何永志,邓雁如[6](2015)在《新型L-精氨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L-精氨酸衍生物类氨肽酶N(APN)抑制剂,并通过活性研究寻找先导化合物。方法以L-精氨酸为原料,经胍基保护、缩合、异羟肟酸化等步骤合成目标化合物,通过体外抑酶实验和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活性。结果合成了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L-精氨酸衍生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确证。其中,化合物5e、5h、11e、11g、11h的体外抑酶活性较好,化合物5f抗肿瘤细胞活性最好,能抑制4种高表达APN的肿瘤细胞HL-60、A549、ES-2、PLC的增殖。结论目标化合物有较好的APN抑制活性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其中化合物5f可作为先导化合物展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台宗光,朱全刚,戴子渊,高申[7](2014)在《聚精氨酸及其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精氨酸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基因载体。通过对聚精氨酸的进一步修饰,获得了一系列基于聚精氨酸的基因载体,既改善了基因转染效率,又降低了细胞毒性。本文简要介绍了聚精氨酸作为基因载体的优势、聚精氨酸进入细胞途径、聚精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基因转染效率的关系,详述了聚精氨酸结构优化及其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药学服务与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付荣,李宗伟,赵超,单树花,武海丽[8](2013)在《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精氨酸活性片段衍生物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MBTI)具有赖氨酸和精氨酸两个活性中心.通过化学合成MBTI-Argc编码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表达的可溶性融合蛋白GST-Argc经GST层析柱纯化后体外测定活性表明,该片段3.3分子对1分子胰蛋白酶活力的抑制率不足5%.DTNB法定量测定二硫键表明,与天然产物相比,Argc的二硫键个数有所减少.GST-Argc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生物学效应的检测实验发现,GST-Argc能显着促进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效应.上述结果表明,MBTI-Argc与天然产物相比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显着变化,表现出类生长因子活性,可能在组织细胞损伤修复及创伤愈合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赵婷,郑毅男[9](2012)在《西洋参中L-精氨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精氨酸单糖苷(AF)、精氨酸双糖苷(AFG)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氨基酸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和扩张血管等作用。由于近年来对于精氨酸衍生物的研究很少,故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精氨酸及其衍生物AF、AFG做一概述,为以后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人参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刘春燕,潘睿睿,姜天玥,周建平,吕慧侠[10](2012)在《仿穿膜肽型壳聚糖衍生物N-辛基-N-精氨酸壳聚糖的合成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为母体,在其侧链氨基上引入亲水基精氨酸以及疏水基辛基,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仿穿膜肽结构的壳聚糖衍生物——N-辛基-N-精氨酸壳聚糖(OACS)。同时通过FT-IR、1H NMR、元素分析和精氨酸显色法确证了OACS的化学结构以及其辛基和精氨酸的取代度。荧光光谱法测得系列OACS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12~0.27 mg.mL/1;溶解度实验表明其在pH 1~12溶液中均易溶,并可自组装形成淡蓝色略带乳光的胶束溶液;马尔文粒径测定仪显示系列OACS形成的聚合物胶束平均粒径为158.4~224.6 nm,多分散系数为0.038~0.309,ζ电位为+19.16~+30.80 mV;原子力显微镜图谱显示所得胶束粒子分散均匀、大小规则圆整;MTT实验证实所得OACS在50~1 000μmol.L?1内安全性能良好。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精氨酸取代度的升高,OACS胶束进入细胞的荧光量也随之增加,与壳聚糖相比,最大增加倍数可达40倍。因此,OACS有望作为一种兼具促吸收和载药功能的新型纳米载体。(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精氨酸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了一种基于(R)-2,2'-二羟基-[1,1'-联萘]-3-醛的荧光探针。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以及质谱(MS)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荧光探针能够灵敏、高选择性地检测精氨酸,并显示出颜色和强烈的荧光变化双重响应。相应的荧光增强比值与精氨酸的浓度(0~30μmol/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14,检测限低至1.3μmol/L。此外,精氨酸的加入还促使该探针结构中的联萘酚手性结构发生偏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氨酸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孙安然,宋伟,刘佳,罗秋玲,陈修来.生物酶法合成L-精氨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8
[2].刘传涛,肖婷,王芳,陈小强.一种基于联萘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精氨酸的识别[J].应用化学.2018
[3].田晔,江骥,胡蓓,薛金萍,王洪允.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精氨酸及衍生物含量[J].质谱学报.2016
[4].高思远.肺癌小分子影像探针精氨酸衍生物的开发与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
[5].褚天娇.新型壳聚糖精氨酸衍生物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基因传递效率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6].牟佳佳,徐文方,王强,何永志,邓雁如.新型L-精氨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5
[7].台宗光,朱全刚,戴子渊,高申.聚精氨酸及其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4
[8].付荣,李宗伟,赵超,单树花,武海丽.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精氨酸活性片段衍生物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赵婷,郑毅男.西洋参中L-精氨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人参研究.2012
[10].刘春燕,潘睿睿,姜天玥,周建平,吕慧侠.仿穿膜肽型壳聚糖衍生物N-辛基-N-精氨酸壳聚糖的合成和表征[J].药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