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铣削加工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电弧铣削加工,7075铝合金,工艺参数,正交试验
微铣削加工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宋丹,周建平,王恪典[1](2019)在《7075铝合金短电弧铣削加工工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短电弧铣削加工7075铝合金过程中的材料去除率(MRR)和相对电极损耗率(TWR)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数控短电弧铣削机床对电压、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并运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相结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最终获得优化的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得到的参数组合能够合理提高加工效率并有效降低电极损耗率.(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国玉,周建平,毛俊豪[2](2019)在《短电弧铣削加工极间流场仿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短电弧铣削加工过程中熔融电蚀产物排除不畅和工件端面烧蚀现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内充液作用下工作介质流场进行仿真研究.分析电极内直径、电极结构分别对加工过程中极间速度场、压力场分布规律,并试验验证了极间冲液效果.结果表明:电极内直径为6 mm时取得最大流速和速度梯度,提高了电蚀产物的排除速度和工件表面质量;中空和环孔配合电极提高了有效放电区域工作介质流速和加工稳定性,解决侧面进刀无有效工作介质注入极间而烧蚀工件表面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明明,周涛[3](2019)在《基于田口试验法的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与铣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粗糙度对后续涂层质量及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围绕模具钢(钢1. 2738)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研究,在铣削过程中通过改变切削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径向切削深度、轴向切削深度),利用田口试验法建立L16正交阵列开展试验。对试验结果的表面粗糙度通过方差分析获得每个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切削深度、径向和横向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影响贡献值分别为30%和24%。(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翔宇,田永军[4](2019)在《基于正交试验的锡铋合金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表面加工质量,对锡铋合金表面粗糙度与铣削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主轴转速、铣削深度、进给速度、铣削宽度四个参数作为影响因素,进行铣削试验研究。利用ANOVA确定了进给速度是影响锡铋合金加工质量最重要的工艺参数,而铣削深度对锡铋合金加工质量影响最小;经极差分析,得到了最佳的锡铋合金铣削工艺参数组合;并分析了各因素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规律,为提高锡铋合金的加工质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9年07期)
郭昌盛[5](2019)在《300M钢铣削力与铣削加工表面质量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00M超高强度钢(40CrNi2Si2MoVA)作为飞机起落架用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低导热性等特点,是航空制造领域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其机械加工性能差,切削力和切削热对零件的表面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准确预测切削参数对切削力、切削热及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对提高300M钢的加工效率显得尤为必要。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通过刀具参数对试验使用的环形立铣刀进行参数表达,并对环形立铣刀在不同铣削方式下的切入切出条件进行了分析。其次,搭建300M钢铣削试验平台,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300M钢铣削试验研究,分析各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300M钢铣削过程中切削力的经验模型,并对铣削力模型和模型系数进行了显着性检验,验证了经验模型的准确性。再次,应用AdvantEdge软件对300M钢铣削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建模,通过与试验值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通过二维铣削仿真,对300M钢在铣削过程中各切削参数对切削热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300M钢已加工表面进行了表面质量研究,分析了各铣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合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对加工表面的显微硬度及表层显微组织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奇伟[6](2019)在《面向铣削加工的测振刀柄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切削加工技术向着高效高精度方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切削加工精度、表面质量以及加工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切削加工中,刀具与工件的相对振动不仅会降低工件的表面质量,而且还会加剧刀具磨损,对加工精度和生产成本造成影响。为了减少机械加工过程中刀具磨损对工件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的影响,并有效利用刀具切削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加工效率,需要对机械加工的切削振动信息进行采集,实时监测刀具磨损状态。在铣削加工中,切削振动监测的传统方法是在工件或主轴上粘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振动信号的采集,这种监测方法可重复性较差,不能有效消除位置偏移的影响。且由于传感器距离切削加工区域太远,监测到的振动信号很弱,很难满足振动信号在线监测的需求。为此,本文对集成加速度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电路的铣削测振刀柄进行了设计及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将集成传感器的测振刀柄方案进行了总体设计,包括传感器的选型以及针对动平衡和刚度问题的刀柄系统结构设计,并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刀柄结构进行了刚度、固有频率以及振动信号的分析和验证。(2)对测振刀柄系统的振动信号采集系统以及无线传输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通过WiFi实现振动信号的无线传输,使用Qt与MATLAB混合编程编写了上位机软件界面,实现刀柄振动信号采集传输控制,并且对振动信号进行实时显示和分析。(3)对研发的测振刀柄进行了动平衡调节,在叁轴数控铣床上搭建了测振刀柄系统实验平台。使用无线测振刀柄进行了空转和铣削实验,分析了主轴空转对于振动信号采集的影响,对比了测振刀柄与传统测振方式的测振性能,并研究了切削参数对振动信号的影响,验证了测振刀柄用于铣削加工的振动监测性能。(4)研究了振动信号处理方法,构建了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模型。基于测振刀柄铣削加工的振动信号数据,分析了信号降噪方法,提取时频域信号特征、信号分形特征以及小波包频带能量分布特征。以上述信号特征以及主轴转速为输入节点,四种刀具磨损状态为输出节点,对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得到了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模型,并通过刀具磨损实验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媛媛[7](2019)在《TC4和Ti40电解铣削加工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因其独特的耐腐蚀性和高强度比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军工制造及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电解铣削加工技术可针对各类复杂形状的钛合金零件,使用简单形状的阴极来进行加工,因其加工灵活,故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管电极电解铣削加工中,钛合金表面会经历活化—钝化—超钝化的变化过程,因而表面生成的钝化膜对电解铣削加工过程有很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进行了钛合金的电化学特性测试和钝化膜破碎行为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沟槽电解铣削加工过程的仿真分析以及一系列基础性的试验。完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钛合金TC4和Ti40材料的电化学特性测试,主要包括极化曲线和电流效率曲线的测量和分析,为仿真提供依据;分别对TC4和Ti40材料表面钝化膜在20%NaNO_3电解液加工过程中的破碎时间进行测试,得出电流密度和破碎时间之间、钝化膜破碎所需电量和电流密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针对管电极电解铣削加工沟槽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电解铣削加工沟槽的叁维模型,仿真得到电解铣削加工后的沟槽轮廓以及阳极工件表面上任一点的电流密度及电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通过试验确定了钝化膜破碎所需的电量值,从而确定了加工过程中阳极工件表面上任一点的钝化膜破碎时间。(3)开展TC4和Ti40材料管电极电解铣削加工试验,研究加工间隙、加工电压、进给速度、铣削进给深度和电极跨距参数对加工沟槽和平面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参数试验及结果对比,优化出加工参数范围和加工路径选择策略。(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胡涛,文闻,熊翔,孙楠[8](2018)在《型腔及薄壁类零件的高速铣削加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介绍高速加工技术特点基础上,通过切削用量的选择和加工工序的排序,设计了铝合金材料型腔及薄壁类零件高速铣削加工试验,试验过程可分析出高速加工对于常规加工工艺的改进。同时展示了高速加工的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本文来源于《金属加工(冷加工)》期刊2018年09期)
王绪昌,周咏辉,赵军[9](2018)在《基于正交试验的淬硬模具钢球头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整体硬质合金球头铣刀铣削加工淬硬模具钢Cr12Mo V时切削参数对零件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设计了以主轴转速、每齿进给量、径向切深、侧偏角和前倾角为主要因素的5水平5因素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明确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随每齿进给量和径向切深的增大而增大,随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小,随侧偏角和前倾角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每齿进给量、径向切深、主轴转速、侧偏角、前倾角。(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王立新,胡斌[10](2018)在《面向胶连接密封性能的铣削加工表面质量控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发动机铝合金加工平面之间用胶连接的密封性问题,设计了一种试验方法,研究铝合金加工表面质量与胶连接的密封性能关系。通过分析铣削加工策略和铣削加工后表面质量,获得了具有最优密封性能的加工表面质量和加工策略。试验结果表明:经高温机油老化后,胶连接密封性能明显下降;通过对铣削加工过程的加工参数进行设计,使加工表面质量能保持在粗糙度Ra1.80左右,加工表面胶连接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柴油机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2期)
微铣削加工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短电弧铣削加工过程中熔融电蚀产物排除不畅和工件端面烧蚀现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内充液作用下工作介质流场进行仿真研究.分析电极内直径、电极结构分别对加工过程中极间速度场、压力场分布规律,并试验验证了极间冲液效果.结果表明:电极内直径为6 mm时取得最大流速和速度梯度,提高了电蚀产物的排除速度和工件表面质量;中空和环孔配合电极提高了有效放电区域工作介质流速和加工稳定性,解决侧面进刀无有效工作介质注入极间而烧蚀工件表面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铣削加工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丹,周建平,王恪典.7075铝合金短电弧铣削加工工艺试验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胡国玉,周建平,毛俊豪.短电弧铣削加工极间流场仿真与试验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吴明明,周涛.基于田口试验法的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与铣削参数优化[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4].张翔宇,田永军.基于正交试验的锡铋合金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9
[5].郭昌盛.300M钢铣削力与铣削加工表面质量的试验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6].陈奇伟.面向铣削加工的测振刀柄设计与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7].王媛媛.TC4和Ti40电解铣削加工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8].胡涛,文闻,熊翔,孙楠.型腔及薄壁类零件的高速铣削加工试验[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8
[9].王绪昌,周咏辉,赵军.基于正交试验的淬硬模具钢球头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研究[J].工具技术.2018
[10].王立新,胡斌.面向胶连接密封性能的铣削加工表面质量控制试验研究[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