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73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红[1](2020)在《RNA结合蛋白PCBP1联合辐射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颈癌是一种女性最为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大约有一半的患者被发现时已属于疾病晚期并错失传统治疗的最佳时机。放射治疗作为医治宫颈癌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总因存在肿瘤细胞辐射抗拒问题而使得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1(Poly C binding protein 1,PCBP1)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参与调控基因转录、RNA稳定性、RNA选择性剪接等多种功能,还能调控下游的与DNA损伤修复、凋亡等相关信号通路。最新研究证明RNA结合蛋白PCBP1在抑制肿瘤发生及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其在肿瘤辐射抗拒中的机理尚未阐明。我们用脂质体把pEGFP-N1-PCBP1转染入人类宫颈癌HeLa细胞中,探讨了HeLa细胞中高表达PCBP1后对细胞存活、增殖、周期、凋亡及p73信号通路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 PCBP1对HeLa细胞辐射耐受性的影响。初步的实验结果显示:PCBP1可有效抑制HeLa细胞生长与增殖;高表达PCBP1引起了 HeLa细胞的周期阻滞和凋亡,还可通过调控p73选择性剪接上调剪接突变体Tap73/△Np73的比率,从而有效提高了 Bax/Bcl-2比率,促进了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的表达,诱导了 HeLa细胞以线粒体途径凋亡,这表明PCBP1可能是宫颈癌治疗药物的靶标。此外,高表达PCBP1与2 Gy X射线及12C6+离子束辐照叠加可以更有效的抑制HeLa细胞的存活和增殖。高表达PCBP1叠加X射线的细胞凋亡率约15%,而高表达PCBP1叠加2 Gy 12C6+处理的细胞凋亡率则达到了约27%,这说明高表达PCBP1与2 Gy 12C6+离子束辐照叠加会更显着地诱导HeLa细胞凋亡。因此,相比于X射线,重离子具有更高的杀伤作用。本研究为宫颈癌的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杨彬[2](2020)在《酒依赖大鼠海马脑区的miRNA和mRNA表达分析及miR-96-5p靶基因与功能验证》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酒依赖相关miRNA调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大多数基因受miRNA调控,miRNA在脑组织中表达丰富,参与如神经元增殖、分化、突触的形成和可塑性等过程,并影响物质依赖引起的细胞适应性。研究发现,大鼠过度摄取酒精后诱导miRNA表达异常,通过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相关蛋白及营养因子等进而调节酒依赖的形成,并在临床或行为表征(渴求、戒断、复饮、认知损害等)演变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但miRNA及靶基因在酒依赖的形成和临床表征演变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明确。目的筛选酒依赖模型大鼠海马脑区中差异表达的miRNA和mRNA,并验证miRNA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探究miR-96-5p调控Tp73作用,进一步研究miR-96-5p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提取酒依赖组大鼠(n=6)和对照组大鼠(n=6)海马脑区总RNA,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法进行miRNA和mRNA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二者的关联性,构建miRNA-mRNA负调控网络。2.利用NCBI、GCBI等数据库,筛选酒依赖大鼠海马脑区中差异表达的mRNA,结合构建的miRNA-mRNA负调控网络,并利用miRWalk等软件预测miRNA,筛选miRNA-mRNA。3.在组织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筛选的mRNA和miRNA表达情况。4.miRNA mimic/inhibitor干预PC12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从细胞水平验证miRNA对mRNA的靶向调控作用。5.利用Western Blot检测miR-96-5p干预后的Tp73蛋白水平,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96-5p对Tp73的3’端非翻译区结合情况,验证miR-96-5p对Tp73的靶向调控作用。6.设置miR-96-5p inhibitor转染浓度梯度和转染时间梯度,利用CCK-8试剂盒分别检测PC12细胞转染后的存活率变化情况。7.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miR-96-5p inhibitor转染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酒依赖大鼠海马脑区高通量测序结果:mRNA显着差异表达总数47个,其中上调16个,下调31个;miRNA显着差异表达总数38个,其中上调4个,下调34个,并进一步对mRNA和miRNA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构建miRNA-mRNA负调控网络(P均<0.05)。2.筛选出与酒依赖、物质成瘾、神经发育、神经细胞凋亡等可能相关基因,如Clic6、Tp73、Pla2g3、Ak7、Gli1、Cckbr和miR-6215、miR-183-5p、miR-96-5p、miR-196a-5p、miR-206-3p、miR-34b-3p,并在酒依赖大鼠海马组织中,验证基因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P均<0.05)。3.利用miRNA mimic/inhibitor干预细胞,模拟miRNA在酒依赖大鼠海马脑区中的表达水平,上调/下调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96-5p inhibitor预测靶基因Tp73表达上调、miR-34b-3p mimic预测靶基因Cckbr表达下调,初步证实上述两组miRNA-mRNA的靶向调控作用(P均<0.05)。4.转染miR-96-5p inhibitor后,Tp7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转染了miR-96-5p mimic后,野生型载体r-Tp73-WT的报告荧光出现了明显的下调;对其预测靶位点进行突变后,突变型载体r-Tp73-MUT中的报告荧光出现了明显的回升(P均<0.05)。5.在不同转染浓度和不同转染时间下,miR-96-5p inhibitor转染组细胞的存活率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miR-96-5p inhibitor转染组PC12细胞凋亡数目增加(P均<0.05)。结论1.miR-6215、miR-183-5p、miR-96-5p、miR-196a-5p、miR-206-3p、miR-34b-3p和Clic6、Tp73、Pla2g3、Ak7、Gli1、Cckbr在酒依赖模型大鼠海马脑区中差异表达。2.初步验证了miR-96-5p和Tp73、miR-34b-3p和Cckbr靶向调控关系,进一步验证了miR-96-5p靶向调控Tp73基因表达。3.miR-96-5p对PC12细胞的凋亡有调控作用。
刘智伟[3](2020)在《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损伤效应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在不同脉冲场强参数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损伤效果及Caspase-3、Bcl-2、K-Ras、P16、P73和Ki-67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高频方波电脉冲对PANC-1细胞的损伤效应及意义,筛选合适脉冲场强参数。为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场强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新型高频方波电脉按照电场强度共分为11组,其中0V/cm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场强设定为500V/cm、750V/cm、1000V/cm、1250V/cm、1500V/cm、1750V/cm、2000V/cm、2250V/cm、2500V/cm和2750V/cm;固定脉冲宽度100μs,脉冲频率1Hz。按照设定的脉冲电场参数对体外培养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悬液模型进行脉冲放电处理,记录脉冲前后各组细胞悬液温度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脉冲后即刻、脉冲后第1天和脉冲后第28天的PANC-1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测定脉冲处理后即刻和脉冲后1h、2h、4h的PANC-1细胞增殖活力;TUNEL法检测脉冲当日细胞凋亡情况,并通过TUNEL指数测定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法(q PCR)检测脉冲后第1天各组PANC-1细胞Caspase-3、Bcl-2、K-Ras、P16、P73和Ki-67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经不同电场强度的高频方波电脉冲处理后,各组PANC-1细胞悬液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3,P=0.237),且各组组内脉冲后温度水平与脉冲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脉冲处理过程中实验组平均温度为(27.26±1.31)℃,表明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损伤过程属于非热量损伤。观察脉冲后即刻的PANC-1细胞,空白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实验组场强为500V/cm~1000V/cm时,仅少部分PANC-1细胞可见肿胀及细胞膜破碎,大部分细胞仍维持正常形态;场强为1250V/cm~2750V/cm时,细胞肿胀和胞膜破碎增多,细胞肿胀程度和细胞破裂数量与脉冲场强增加呈正相关,各实验组正常形态的PANC-1细胞随脉冲场强增加而减少。脉冲后第1天PANC-1细胞,空白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场强为500V/cm~1000V/cm的实验组细胞贴壁生长但细胞数量较空白对照组低;场强为1250V/cm~2750V/cm的实验组细胞数量较脉冲后即刻进一步减少,细胞仍保持悬浮状态。培养至脉冲后第28天,空白对照组PANC-1细胞生长良好,细胞融合度正常;场强为500V/cm~1000V/cm的实验组细胞生长状态和细胞融合度均较空白对照组低;场强为1250V/cm~2750V/cm的实验组细胞增殖程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场强为500V/cm~1000V/cm的实验组,提示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程度与脉冲场强的增加呈正相关。各实验组PANC-1细胞增殖活力在脉冲后即刻和脉冲后1h、2h、4h逐渐下降并在脉冲后4h趋于稳定。各组脉冲后4h的PANC-1细胞增殖活力随着脉冲场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场强升高至2500V/cm~2700V/cm时,细胞增殖活力降至最低(P=0.323),此时细胞增殖活力降至(19.15±2.38)%。CCK-8实验证明高频方波电脉冲能有效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能力,其抑制细胞增殖能力与脉冲电场强度呈正相关。TUNEL法发现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细胞的损伤效应主要为诱导细胞凋亡,脉冲场强介于1250V/cm~1500V/cm时PANC-1细胞凋亡率达到峰值(P=0.826),此时细胞凋亡率为(53.47±2.56)%;随着场强逐渐增加至2750V/cm,PANC-1细胞的凋亡率出现缓慢下降。qPCR结果表明,各实验组PANC-1细胞的Caspase-3、P16和P73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上升(P=0.000),1250V/cm~1750V/cm脉冲场强的PANC-1细胞Caspase-3表达量达到峰值水平(P>0.05),1250V/cm~2750V/cm脉冲场强的P16表达量上升至峰值水平(P>0.05),1250V/cm~1500V/cm脉冲场强的P73表达量上升至到峰值水平(P=0.054)。Bcl-2、K-Ras和Ki-67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下调(P=0.000),2250V/cm~2750V/cm脉冲场强的Bcl-2表达量下降至最低(P>0.05),1250V/cm~2750V/cm脉冲场强的K-Ras表达量下降至最低并保持稳定(P>0.05),1500V/cm~2750V/cm脉冲场强的Ki-67表达量下降至最低并保持稳定(P>0.05)。因此,当脉冲场强大于1250V/cm时,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Caspase-3、Bcl-2、K-Ras、P16、P73和Ki-67基因的表达影响最强。结论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以非热量损伤方式诱导人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通过上调细胞Caspase-3的表达和下调Bcl-2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下调,表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同时下调K-Ras基因的表达和上调P16、P73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当脉冲场强参数设定为1250V/cm~1500V/cm时,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凋亡效应最为明显。
魏涛,朱精强[4](2019)在《p53基因家族与甲状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53基因家族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方法在数据库内对p53基因家族在甲状腺癌中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分析。结果 p53基因家族包括p53、p63及p73。p53在甲状腺癌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进展中;p63不同亚型在甲状腺癌中可能具有不同作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其是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其特定蛋白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p73在甲状腺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可能是矛盾的,取决于很多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各种p73亚型和p53分子网络内的成员之间作用尚不清楚。结论 p53基因家族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还有一些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程超[5](2019)在《DLC2通过调节TAp73α/TAp73β表达比抑制胶质瘤发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TAp73α/TAp73β和DLC2在胶质瘤标本及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两者相关性以及发挥的作用,探讨胶质瘤中DLC2通过调控TAp73α/TAp73β从而发挥抑癌作用的机制。方法1.WB(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级别胶质瘤样本及胶质瘤细胞系(A172,T98G,U251,Shg44)中TAp73α、TAp73β的表达,验证它们与胶质瘤级别及胶质瘤细胞系克隆形成的相关性;2.在U251和Shg44细胞中过表达TAp73β,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WB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等变化;在A172及T98G细胞中过表达TAp73α、TAp73β,检测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WB检测Caspase3、BAX等蛋白变化;3.WB、RT-q PCR检测不同级别胶质瘤样本与正常脑组织中DLC2蛋白及m RNA的表达,基于REMBRANDT和TCGA数据集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中DLC2蛋白及m RNA的表达;同时,分析DLC2与TAp73α、TAp73β表达,以及TAp73α/TAp73β比值的相关性;4.WB检测胶质瘤细胞系(A172,T98G,U251,Shg44)中DLC2的表达;在U251及Shg44中过表达DLC2后,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改变;将DLC2过表达的U251及Shg44注射至裸鼠皮下,构建胶质瘤异位肿瘤模型,对比对照组与DLC2过表达组肿瘤的生长情况;将A172及T98G细胞敲减DLC2后,细胞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情况;5.WB检测U251及Shg44细胞过表达DLC2后TAp73α、TAp73β及TP73下游靶基因Caspase3,BAX的表达;WB检测A172及T98G细胞敲减DLC2后TAp73α、TAp73β蛋白水平改变,RT-q PCR检测TAp73αm RNA变化;将MG132及不同量Myc-DLC2(0,0.5,1.0,1.5μg)处理U251及Shg44细胞,IP检测DLC2对内源性TAp73α的泛素化降解情况;将MG132,His-Ub,Flag-TAp73α及不同量Myc-DLC2(0,0.5,1.0,1.5μg)处理293T细胞,IP检测DLC2对外源性TAp73α的泛素化调控;6.在U251及Shg44中转染Myc-DLC2,IP检测DLC2与内源性TAp73α、TAp73β相互作用情况;在293T细胞中分别或联合转染Myc-DLC2,Flag-TAp73α,His-TAp73β,IP检测DLC2与外源性TAp73α、TAp73β结合情况;将Myc-DLC2,Myc-DLC2-d SAM及TAp73α转染293T细胞后,IP检测DLC2、SAM区域缺失的DLC2突变体与TAp73α相结合情况;用MG132、Myc-DLC2、Myc-DLC2-d SAM处理U251及Shg44细胞,IP检测DLC2及DLC2突变体对内源性TAp73α的泛素化降解情况;用MG132、His-Ub、Flag-TAp73α及Myc-DLC2或Myc-DLC2-d SAM转染293T细胞,IP检测DLC2和DLC2-d SAM对外源性TAp73α的泛素化降解作用;7.将DLC2-d SAM或DLC2过表达的U251及Shg44注射至裸鼠皮下,构建胶质瘤异位肿瘤模型,对比DLC2-SAM过表达组与DLC2过表达组肿瘤的生长情况;同时WB检测异位肿瘤模型来源的肿瘤组织中Caspase3及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TUNEL检测肿瘤组织中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WB显示胶质瘤组织中TAp73α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而TAp73β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胶质瘤细胞系中TAp73α蛋白在U251及Shg44中表达高于A172及T98G细胞,并且细胞克隆实验证实U251、Shg44细胞集落形成多于A172、T98G细胞;2.流式细胞学技术证实TAp73β过表达促进U251及Shg44凋亡,凋亡相关指标如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在A172及T98G中过表达TAp73β,可以抑制细胞增殖,促进Caspase3、BAX的蛋白表达;但在A172及T98G中过表达TAp73α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Caspase3、BAX的蛋白表达;3.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DLC2的蛋白及m RNA表达下降;并且与TAp73α表达负相关(p<0.001),与TAp73β表达相关性不明显(p=0.442),但与TAp73α/TAp73β比负相关(p<0.001);4.WB提示DLC2在A172、T98G中表达高于U251、Shg44;而在U251、Shg44中过表达DLC2抑制细胞凋亡及体外成瘤实验中肿瘤的生长;敲减A172、T98G中DLC2可以促进细胞克隆形成;5.在U251、Shg44中过表达DLC2可以抑制TAp73α的蛋白表达,而m 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同时促进TP73下游相关靶基因,如Caspase3、Bax的蛋白表达,而TAp73β表达不受影响;敲减A172、T98G中DLC2表达后TAp73α表达升高,TAp73β表达不受影响;DLC2可以抑制U251及Shg44细胞中内源性TAp73α以及23T细胞中外源性TAp73α的泛素化降解;6.在U251和Shg44中转染Myc-DLC2后,IP可以检测到DLC2与内源性TAp73α共沉淀,而DLC2与TAp73β未见共沉淀;在293T中共转染Myc-DLC2和Flag-TAp73α、His-TAp73β后,IP检测到DLC2可以与外源性TAp73α而非TAp73β共沉淀;而SAM结构域缺失的DLC2不能与TAp73α共沉淀,并且SAM结构域缺失的DLC2对TAp73α泛素化降解作用减弱;7.将DLC2、SAM区域缺失的DLC2突变体转染U251及Shg44细胞后,构建裸鼠异位胶质瘤模型,对比发现,DLC2过表达组肿瘤重量、体积均大于突变体转染组;WB检测发现突变组肿瘤组织中Caspase3及Bax表达较DLC2过表达组下降;组织TUNEL提示突变组凋亡少于DLC2过表达组。结论在胶质瘤组织中DLC2相对低表达,而TAp73α相对高表达,并且两者表达负性相关。DLC2通过SAM区域与TAp73α相互作用,并调节其泛素化降解,影响TP73下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在胶质瘤中发挥抑癌作用。
凯丽比努尔·艾尔肯[6](2019)在《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非编码RNA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宫颈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女性中常见的癌症之一。在我国的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其他民族,但其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近几年医学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microRNA及lncRNA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1)探究五个肿瘤相关基因(CDK6、CRY2、FAM109A、TCF12和ZNF609)3’-UTR多态性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易感性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同时,明确这些基因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其与候选SNP之间的关联;2)探究以上5个基因相关的miR-138-5p、miR-7-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潜在靶基因mRNA的表达及候选SNPs的相关性;3)探究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及mi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研究对象616人(宫颈鳞癌病例组306人,健康对照组310人),通过Agena MassARRAY平台对五个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进行了分型。在不同遗传模型下,采用逻辑回归分析评估候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鳞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利用Haploview分析软件(version4.2)构建单倍型,估计位点连锁不平衡。利用SHEsis在线软件平台分析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关联。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利用qRT-PCR检测53例宫颈鳞癌组织样本和46例对照人群正常宫颈组织样本中5个基因、5个miRNA和LncRNA HOTAIR的表达情况。通过Student t检验分析基因、miRNA和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病例样本和对照组织样本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来评估miRNA表达与其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和LncRNA HOTAIR表达与miRNA表达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tudent t检验分析基因型模型、显性模型及隐性模型下候选SNP位点的多态性与基因、mi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遗传模型下,CDK6基因多态位点rs8179和rs42033可能与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的患病风险的相关。分层分析显示TCF12-rs7164298、-rs8035097位点、CDK6-rs8179、-rs42032、-rs42033位点和FAM109A-rs3742004位点显着影响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的患病风险。单体型分析显示FAM109Ars3742004|rs874286|rs10849938-“ACC”与降低宫颈鳞癌发病风险有显着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ZNF609基因和CDK6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下调。ZNF609、TCF12、FAM109A、CDK6和CRY2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特征包括分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深层间质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基因表达与SNP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FAM109A和TCF12基因的表达与它们的候选SNPs位点多态性相关。miRNA表达结果显示,miR-138-5p、miR-218-5p及miR-214-5p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降低,miR-34a-5p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升高。miR-138-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特征包括分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深层间质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miR-138-5p及miR-218-5p与其靶基因mRNA的表达存在相关性。miRNA表达与SNP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38-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的表达与候选SNP位点多态性相关。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降低,且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深层间质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等指标相关。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LncRNA HOTAIR的表达与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CDK6、TCF12、FAM109A和ZNF609基因的3’-UTR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的患病风险相关,其中ZNF609基因和CDK6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着差异;2)miR-138-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异常,且其表达被证实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相关,可作为宫颈鳞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3)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异常,且其表达被发现与临床指标相关,该分子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
王生[7](2019)在《miR-21、miR-31、miR-92a及Let-7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人类最常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肿瘤晚期,因此治疗和预后都比较差。研究发现,如果NSCLC在早期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而寻找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对NSCLC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度约20bp的非编码RNA,近来有研究报道其可作为NSCL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患者组织和血浆中miRNA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结合智能算法GO分析、KEGG分析、Meta分析等,初步建立miRNA调控肺癌易感基因的调控网络,为NSCLC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1.探索NSCLC患者组织中miR-21、miR-31和miR-92a和血浆中miR-21、miR-31和let-7的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评估其对诊断NSCLC患者的潜在临床价值。2.在前面研究基础上,通过Meta分析文献挖掘结合GO分析和KEGG数据库初步构建miRNAs调控肺癌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为探索肺癌发生发展机制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0例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iR-21、miR-31和miR-92a的表达水平,比较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iR-21、miR-31和miR-92a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探索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通过建立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估组织miR-21、miR-31和miR-92a的表达在NSCLC诊断方面的价值;釆用Kplan-meire生存分析法探究miR-21、miR-31和miR-92a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0例NSCLC患者和24例正常健康者血浆miR-21、miR-31和let-7的表达水平,比较NSCLC患者和24例正常健康者血浆miR-21、miR-31和let-7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探究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建立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估血浆miR-21、miR-31和let-7的表达在NSCLC诊断方面的价值;釆用Kplan-meire生存分析法探究miR-21、miR-31和let-7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3.通过Meta分析文献挖掘肺癌易感基因,同时结合miR-21、miR-31、let-7对应的靶基因PTEN、ITGA5、KRAS,利用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构建由上述miRNAs及基因组成的肺癌调控网络模型;对本课题前期研究的肺癌相关基因erbB4突变前后的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进行分析,运用KEGG构建erbB4参与的信号通路;将erbB4补充到此次构建的肺癌调控网络,最终初步建立了由miR-21、miR-31、let-7及EGFR、P53、ITGA5、PTEN、KRAS、erbB4组成的肺癌调控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在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iR-21、miR-31和miR-92a表达水平差异比较中,癌组织miR-21、miR-31和miR-92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中,miR-21、miR-31和miR-92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块大小、亚型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组织miR-21、miR-31和miR-92a对NSCLC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而miR-31和miR-92a二者联合对NSCLC的诊断效能更佳;NSCLC患者生存曲线分析表明,miR-21、miR-31和miR-92a高表达组NSCL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均短于低表达组。2.在NSCLC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浆miR-21、miR-31和let-7的表达水平差异比较中,肺癌组miR-21和miR-31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let-7的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中,存在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血浆miR-31和let-7相对表达量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其余临床病理特征与miR-21、miR-31、let-7相对表达量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浆miR-21、miR-31和let-7对NSCLC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而三者联合对NSCLC的诊断效能更佳;NSCLC患者生存曲线分析表明,miR-21和miR-31高表达组NSCL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均短于低表达组,而let-7高表达组NSCL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低表达组。3.利用Meta分析找出了4个肺癌易感基因:KRAS、EGFR、PTEN、P53,同时结合miR-21、miR-31、let-7对应的靶基因PTEN、ITGA5、KRAS,构建肺癌调控网络。此外,基于本课题前期对肺癌相关基因erbB4突变前后的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分析,结合KEGG找到的erbB4参与的信号通路,将erbB4补充到此次构建的肺癌调控网络,最终初步建立了由miR-21、miR-31、let-7及EGFR、P53、ITGA5、PTEN、KRAS、erbB4组成的肺癌调控网络模型。结论本文探究了NSCLC患者组织和血浆miRNAs在NSCLC患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组织miR-21、miR-31和miR-92a以及血浆miR-21、miR-31、let-7均可能作为NSCLC诊断的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结合智能算法GO分析、KEGG分析、Meta分析等,初步建立了由miR-21、miR-31、let-7及EGFR、P53、ITGA5、PTEN、KRAS、erbB4组成的肺癌调控网络,为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
黄丹青[8](2018)在《卵巢肿瘤中P7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7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卵巢癌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提供有效的生物学指标。[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96例卵巢肿瘤(65例恶性,13例交界性和17例良性)和非卵巢肿瘤14例患者,手术切除卵的卵巢组织和输卵管组织,手术后取静脉血。基因测序用于检测p73基因rs6695978位点的基因型,并研究不同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卵巢肿瘤发病率、卵巢癌发病风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不同类型肿瘤的基因型分布。[结果]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被检测的110例患者中,共有35例患者发生单个碱基由G碱基置换为A碱基,其中包括对照组2例,良性肿瘤组3例,交界瘤组4例,卵巢癌组26例。2例患者发生等位基因均由G碱基置换为A碱基,均为卵巢癌组病例。2.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表明,P73基因rs6695978位点多态性在良性肿瘤组、交界性肿瘤组、卵巢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说明本实验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3.P73基因检测结果显示,rs6695978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良性肿瘤组、交界性肿瘤组、卵巢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根据病理类型、分期、淋巴结状态把卵巢癌组患者分Ⅰ-Ⅱ期与Ⅲ-Ⅳ期组、浆液性腺癌组与其他组、淋巴结阳性组与淋巴结阴性组、年龄≤50岁与≥50岁组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73基因rs6695978(G>A)位点G等位基因与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在Ⅰ-Ⅱ期与Ⅲ-Ⅳ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以及淋巴结阳性组与淋巴结阴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P73基因rs6695978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首次就诊时年龄小于50岁组与大于50岁组、浆液性腺癌组与其他组中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同一患者的3种组织中P73基因rs6695978位点突变的部位存在差异,卵巢组织突变最高,输卵管伞端组织突变率次之,血液未见突变。[结论]1.P73基因SNP位点rs6695978(G>A)多态性与卵巢肿瘤的发生危险性无明显相关性。2.P73基因SNP位点rs6695978(G>A)多态性与卵巢癌的发病危险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卵巢癌的转移有关,推测携带A基因的患者可能比携带G基因的患者发生盆腔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大,预后更差。3.P73基因SNP位点rs6695978(G>A)多态性与卵巢癌患者的首诊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在不同年龄段的卵巢癌患者中均有P73基因SNP位点rs6695978(G>A)多态性存在,各种病理类型患者中也均有该位点SNP存在。4.具有P73基因SNP位点rs6695978(G>A)多态性的部位中,卵巢组织明显多于输卵管组织,仅有6例同时出现卵巢与输卵管均发生G碱基置换为A碱基,提示本实验中卵巢与输卵管的基因多态性不一致。5.具有P73基因SNP位点rs6695978(G>A)多态性的部位中,卵巢组织最常见,血液中未见多态性的体现,考虑P73基因SNP位点rs6695978(G>A)多态性为后天发生的基因突变,即体系突变。
龙海华,贾安平,尹琦,庞丽萍,刘振鹏[9](2017)在《外周血p73基因联合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周血p73基因甲基化联合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3月本院住院患者142例,将其分为结直肠癌组64例和结直肠瘤组7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42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所有受检者行血浆p73基因甲基化检测,并测定血清CEA。比较单独与联合检测联合血浆p73基因甲基化及血清CE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性、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浆p73基因甲基化、血清CEA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结直肠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直肠瘤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血浆p73基因甲基化测定和血清CE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敏感性优于单独检测(x2=9.581、16.762,P<0.01);阴性预测值高于单独检测,特异性低于单独检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血浆p73基因甲基化测定及血清CEA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徐成[10](2009)在《TAp73、DNp73和p21蛋白在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检测TAp73、DNp73和p21蛋白在舌鳞状上皮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SC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的表达与舌鳞状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52例舌鳞状上皮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TAp73、DNp73和p21蛋白的表达检测。结果显示,癌旁正常组织中TAp73、DNp73和p2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7/15)、13.3%(2/15)和6.7%(1/15),舌鳞状上皮癌组织中TAp73、DNp73和p2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45/52)、76.9%(40/52)和78.8%(41/52),与正常组对比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鳞状上皮癌组织中TAp73、DNp73和p2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和TNM临床分期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TAp7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DNp73蛋白的过度表达呈正相关(P<0.05);TAp7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p21蛋白的过度表达呈正相关(P<0.05);DNp7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p21蛋白的过度表达呈正相关(P<0.01)。以上结果表明,TAp73、DNp73和p21蛋白的过表达均可作为舌鳞状上皮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它们可能是舌鳞状上皮癌发生演进中的早期关键步骤,一旦细胞的恶性转化完成,其表达将无明显变化,而且三者的表达对于舌鳞状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协同作用,表明细胞周期的紊乱和细胞的恶性增殖与口腔舌鳞状上皮癌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为口腔舌鳞状上皮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
二、p73基因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73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RNA结合蛋白PCBP1联合辐射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宫颈癌概述 |
1.2 电离辐射及其种类 |
1.3 放疗与辐射耐受 |
1.4 RNA结合蛋白PCBP1概述 |
1.4.1 PCBP1的结构 |
1.4.2 PCBP1的生物学功能 |
1.4.3 PCBP1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人PCBP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2 细胞培养 |
2.2.3 细胞转染 |
2.2.4 细胞辐照 |
2.2.5 细胞增殖实验 |
2.2.6 克隆形成实验 |
2.2.7 RT-PCR实验 |
2.2.8 细胞周期检测 |
2.2.9 细胞凋亡检测 |
2.2.10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2.11 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和分布 |
2.2.1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PCBP1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
3.1.1 pEGFP-N1-PCBP1的构建 |
3.1.2 PCBP1转染条件的确定 |
3.1.3 PCBP1在HeLa细胞中转染效率的检测 |
3.1.4 PCBP1的空间分布 |
3.1.5 过表达PCBP1抑制了HeLa细胞的生存能力 |
3.1.6 过表达PCBP1抑制了HeLa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
3.1.7 过表达PCBP1诱导了HeLa细胞周期阻滞 |
3.1.8 过表达PCBP1诱导了HeLa细胞凋亡 |
3.1.9 过表达PCBP1上调Tap73且下调ΔNp73的表达 |
3.1.10 过表达PCBP1通过线粒体途径调节了HeLa细胞凋亡 |
3.2 PCBP1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辐射耐受作用评估 |
3.2.1 过表达PCBP1联合X射线抑制了HeLa细胞克隆形成 |
3.2.2 过表达PCBP1联合X射线诱导了HeLa细胞凋亡 |
3.2.3 过表达PCBP1联合12C6+抑制了HeLa细胞存活 |
3.2.4 过表达PCBP1联合12C6+诱导了HeLa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 |
3.2.5 过表达PCBP1联合12C6+上调了HeLa细胞中Tap73的表达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酒依赖大鼠海马脑区的miRNA和mRNA表达分析及miR-96-5p靶基因与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酒依赖大鼠海马脑区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miR-96-5p对 Tp73 靶向调控和PC12 细胞凋亡验证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酒依赖相关miRNA调控功能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2:Tp73在酒依赖中的功能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克隆片段测序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损伤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型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在胰腺癌中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DLC2通过调节TAp73α/TAp73β表达比抑制胶质瘤发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结果 |
2.1 胶质瘤中TAp73α和TAp73β的表达及两者比值 |
2.2 TAp73α和TAp73β在胶质瘤中发挥相反作用 |
2.3 胶质瘤中DLC2 表达下调并与TAp73α /TAp73β表达比相关 |
2.4 DLC2 抑制GBM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和肿瘤发生 |
2.5 DLC2通过负调控TAp73α的表达使TAp73α /TAp73β的比下调 |
2.6 DLC2 通过SAM结构域与TAp73α相互作用,但不与TAp73β相互作用 |
2.7 SAM 结构域是 DLC2 在胶质瘤中发挥抗肿瘤作用所需要的重要结构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73 参与胶质瘤的机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6)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非编码RNA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多基因遗传位点与宫颈鳞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收集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ICRORNA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MICRORNA表达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miR-21、miR-31、miR-92a及Let-7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miR-21、miR-31、miR-92a在 NSCLC组织表达临床意义探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4.1 肺组织样本RNA提取 |
1.4.2 RNA质量检测 |
1.4.3 琼脂糖电泳成像 |
1.4.4 逆转录 |
1.4.5 Real-time PCR |
1.4.6 结果与计算 |
1.4.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iRNA表达差异比较 |
2.2 NSCLC患者临床特征与组织miRNA水平的关系 |
2.3 miRNA联合检测对NSCLC的诊断效能 |
2.4 生存曲线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miR-21、miR-31、let-7在NSCLC血浆表达临床意义探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4.1 血浆总RNA的提取 |
1.4.2 RNA质量检测 |
1.4.3 琼脂糖电泳成像 |
1.4.4 逆转录 |
1.4.5 实时定量PCR |
1.4.6 结果与计算 |
1.4.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肺癌组和正常组血浆miR-21、miR-31、let-7 表达差异比较 |
2.2 NSCLC患者临床特征与血浆miRNA水平的关系 |
2.3 miRNA联合检测对NSCLC的诊断效能 |
2.4 生存曲线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肺癌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 |
前言 |
1 材料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肺癌易感基因的Meta分析 |
1.2.1 易感基因的文献检索 |
1.2.2 软件分析方法 |
1.3 肺癌易感基因的GO分析 |
1.4 肺癌易感基因的KEGG分析 |
2 结果 |
2.1 Meta分析结果 |
2.1.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1.2 KRAS基因对肺癌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 |
2.1.3 EGFR基因对肺癌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 |
2.1.4 PTEN基因对肺癌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 |
2.1.5 P53 基因对肺癌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 |
2.2 肺癌易感基因的GO分析结果 |
2.3 肺癌基因调控网络模型的构建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相关基因及MiRNA的研究进展 |
1 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 肺癌抑癌基因 |
1.1.1 p53 基因 |
1.1.2 p73 基因 |
1.1.3 PTEN基因 |
1.1.4 FHIT基因 |
1.2 肺癌原癌基因 |
1.2.1 ras基因 |
1.2.2 C-myc基因 |
1.2.3 C-erbB-2 基因 |
1.2.4 Survivin基因 |
2 miRNA |
2.1 miRNA生物合成与功能 |
2.2 miRNA与肺癌的关系 |
2.2.1 miRNA作为肺癌抑癌基因 |
2.2.2 miRNA作为肺癌促癌基因 |
2.3 miRNA与肺癌的治疗 |
3 肺癌易感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
3.2 KEGG通路分析 |
3.3 分析基因间互作及构建互作网络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卵巢肿瘤中P7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样本收集 |
2.实验仪器及试剂 |
3.实验部分 |
4.病理分期标准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外周血p73基因联合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标本处理 |
1.2.3 亚硫酸盐转化 |
1.2.4 p73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 |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的血浆p73基因甲基化及血清CEA阳性率比较 |
2.2 |
3 讨论 |
(10)TAp73、DNp73和p21蛋白在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肿瘤 |
1.1.2 口腔癌 |
1.1.3 舌癌 |
1.1.4 口腔舌鳞状上皮癌的临床分期 |
1.1.5 口腔舌鳞状上皮癌的分级 |
1.1.6 口腔舌鳞状上皮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判断 |
1.2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
1.2.1 p53基因 |
1.2.2 p53与肿瘤的关系 |
1.3 p73基因 |
1.3.1 p73基因的结构 |
1.3.2 p73与p53关系 |
1.3.3 p73亚型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1.3.4 p73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
1.3.5 p73基因的转录激活作用 |
1.3.6 抑癌基因p73的质疑 |
1.4 p21基因 |
1.4.1 p21的发现 |
1.4.2 p21~(WAF1)的结构 |
1.4.3 p21~(WAF1)的功能 |
1.4.4 p21~(WAF1)与肿瘤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剂、仪器和试剂盒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原理 |
2.3.2 实验步骤 |
2.4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HE染色结果 |
3.1.1 TAp73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1.2 DNp73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1.3 p21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1.4 TAp73、DNp73和p21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
3.2 讨论 |
3.2.1 TAp73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2.2 DNp73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2.3 p21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2.4 TAp73、DNp73和p21蛋白在口腔舌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p73基因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RNA结合蛋白PCBP1联合辐射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中的功能研究[D]. 陈玉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2]酒依赖大鼠海马脑区的miRNA和mRNA表达分析及miR-96-5p靶基因与功能验证[D]. 杨彬.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损伤效应观察[D]. 刘智伟.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4]p53基因家族与甲状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J]. 魏涛,朱精强.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11)
- [5]DLC2通过调节TAp73α/TAp73β表达比抑制胶质瘤发生的机制研究[D]. 程超.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6]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非编码RNA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D]. 凯丽比努尔·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7]miR-21、miR-31、miR-92a及Let-7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及机制研究[D]. 王生. 郑州大学, 2019(07)
- [8]卵巢肿瘤中P7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D]. 黄丹青.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9]外周血p73基因联合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意义[J]. 龙海华,贾安平,尹琦,庞丽萍,刘振鹏. 中国医学创新, 2017(27)
- [10]TAp73、DNp73和p21蛋白在舌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徐成. 东北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