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幻型毒菌论文-李祥玲

致幻型毒菌论文-李祥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幻型毒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致幻型毒菌,苏湄岛菇,粗毒,分离纯化

致幻型毒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祥玲[1](2010)在《五株神经致幻型毒菌的初步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致幻型毒菌又称迷幻菇,这是一类在其子实体或菌丝体中含有致幻型毒素活性色胺类物质,能够引起人或者其他动物致幻型中毒的大型真菌。活性色胺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吲哚环和二甲基氨基基团,包括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等。神经致幻型毒菌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种类很多,包括裸盖菇属、花褶伞属、裸伞属、球盖菇属、丝盖伞属、锥盖伞属、鹅膏属、垂幕菇属、光柄菇属、田头菇属等属的一些种类。神经致幻型毒菌及其所含有的毒素可以引起人或者其他动物神经兴奋,可使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收缩压上升、体温升高、脸面潮红、出汗、发冷、瞳孔放大等症状;引起异常精神状态,有陌生感、思维比较困难、兴奋以及五官和肢体感觉异常,甚至出现幻觉。在一些西方国家,有些年轻人因为滥用迷幻菇或是其毒性成分,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使这类毒菌的吸食和研究遭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这类毒菌或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在治疗精神疾病、恐惧症、神经失调、戒除烟酒、头痛和研究大脑奥秘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所以西方国家学者们并没有间断对它们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致幻型毒菌的生境调查和种的鉴定,活性成分的提取、检测、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代谢与分泌、合成以及在精神疾病方面的诊断和治疗等。而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落后,仅进行了简单的生境调查和毒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对其毒素成分的合成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进行。本文以采集于不同地点的五个菌株为实验材料。利用光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对这五个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和活性成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这五个菌株的生态学和组织学特征,ITS序列测定,菌种分离和菌丝培养条件的优化选择,毒素的试纸及TLC检测,对昆明小白鼠的毒性研究,活性成分的HPLC分离分析和结构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这五个菌株的18SrDNA(部分).-ITS1-5.8SrDNA-ITS2-28SrDNA(部分)序列,并与基因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表明ITS区DNA序列分析可将菌株鉴定至属。其中443-菌株、518-菌株和宁乡采集菌株为裸盖菇属种类,581-菌株和汨罗采集菌株为盔孢伞属种类。但要鉴定至种,还需进一步进行多相分类。2.通过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对这五个菌株进行形态组织学方面的观察。443、518和宁乡菌株形态结构一样,担子棒状,四孢,孢子椭圆形,褐色,萌发孔明显,褶缘囊状体发达,双核菌丝,锁状联合常见。根据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以及ITS序列可以确定443-菌株、518-菌株和宁乡菌株为裸盖伞属苏湄岛菇(Psilocybe samuiensis)。3.通过组织分离获得了苏湄岛菇的菌种。并从基本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和牛粪汁培养基这叁种培养基中筛选出了液体培养菌丝体最优培养基为牛粪汁培养基。4.通过试纸的初步检测和TLC法从粗毒提取液中分离得到紫褐色斑点(Rf=-0.16),初步证明含有裸盖菇素,说明这五个菌株均属于神经致幻型毒菌。利用小白鼠腹腔注射,测定了苏湄岛菇子实体粗毒液的毒性,表明该毒菌可以引起小鼠兴奋,中毒症状和所施用药剂量呈正比关系。在设定的粗毒液实验浓度内,小鼠并没有发生死亡现象,表明致幻型毒菌的毒性较低。5.运用HPLC技术分离苏湄岛菌丝体中的活性成分,得到了4个组分,将它们分别收集,冻干后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其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得到了一种嘧啶核苷类化合物,是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另外3个组分还在谱图解析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何培新,贺新生,张长铠[2](2006)在《神经致幻型毒菌黄褐裸盖伞生物学特性及粗毒提取物动物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神经致幻型毒菌黄褐裸盖伞对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的同化利用情况以及菌丝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结果表明,黄褐裸盖伞不能同化利用d-半乳糖、L-山梨糖、L-阿拉伯糖、甘露醇、乳糖和木聚糖,对D-果糖的同化利用能力最强:对干酪素钠的同化能力最强,不能利用尿素和亚硝酸钠;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40℃,最适25℃;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1.5~13.5,最适pH为7.5.野生子实体的粗毒提取物对小白鼠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够使实验动物兴奋,产生的症状与致幻菌中毒症状相似。研究结果对毒菌和毒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06年06期)

何培新,郭恒,何冬旭,张长铠[3](2006)在《改良比色法在神经致幻型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改良了神经致幻型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的比色检测方法。利用白灵菇子实体的稀醋酸提取液替代水作为空白对照,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筛选到了不使用硫酸的显色剂配方,降低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探讨了改良的比色法在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半定量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毒菌总活性色胺类物质的半定量检测;结合薄层层析法,还可以用于特定毒素的定量检测。(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何冬旭,何培新,张长铠[4](2006)在《神经致幻型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定性检测试纸的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致幻型毒菌含有毒素———活性色胺类物质,包括光盖伞辛(Psilocin)、光盖伞素(Psilocybin)、Baeocystin和Norbaeocystin等。利用活性色胺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发生专一性颜色反应的原理,研制了毒素定性检测试纸,并应用薄层层析(TLC)验证了试纸的检测效果。以金针菇为对照,对9种可疑野生毒菌进行了检测。结果2种发生紫色反应,4种发生红棕色反应,对照和另外3种样品没有发生颜色反应。TLC验证结果表明,发生颜色反应的样品都显示出斑点,其中发生紫色反应的样品含有光盖伞辛;而没有发生颜色反应的样品则没有显示斑点。研制的试纸可以用于神经致幻型毒菌所含毒素的初步定性检测,不发生颜色反应的样品确定不是毒菌,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样品是毒菌的可能性较大。(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06年02期)

杜秀菊,何培新,魏涛,张长铠[5](2006)在《神经致幻型毒菌裸盖伞205菌株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次对裸盖伞Psilocybesp.-205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和菌株特性的研究。在研究裸盖伞205菌株的过程中,发现205是由纯205和点枝顶孢(AcremoniumstrictumW.Cams.)混生在一起的。本实验用菌丝片段分离法对205进行了分纯。205的菌丝有锁状联合,在琼脂培养基上有子实体扭结现象,其混生菌丝为点枝顶孢,没有锁状联合,有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器。通过对纯化的205进行平板培养、平板插片培养,描述了205的菌落特征,菌丝特征及子实体等宏观上的形态特征,通过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的应用,描述了菌褶、担子和担孢子、菌丝的锁状联合等微观特征。(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06年01期)

杜秀菊[6](2005)在《神经致幻型毒菌205(Psilocybe sp.)的初步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5新菌株(Psilocybe sp.)取自本实验室,是贺新生等人由野生子实体经组织分离所得,其分类地位是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球盖菇科、裸盖伞属。根据文献资料报道,裸盖伞属中有很多种类是产生神经致幻型毒菌,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在研究205的过程中,发现205是由纯205和点枝顶孢(Acremonium strictum W. Cams.)混生在一起的混合菌株。本实验通过单孢分离法和菌丝片段分离法两种分纯方法对205进行了分纯。实验证明,菌丝片段分离法效果良好。通过依次稀释、转管,借助于显微观察将205及其混生菌分离开来,205的菌丝有锁状联合,在琼脂培养基上有子实体扭结现象,其混生菌丝为点枝顶孢,没有锁状联合,有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器。对205的成功分纯,为205菌种的鉴定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是分类和鉴定的基础。通过对纯化的205进行平板培养、平板插片培养,描述了205的菌落特征,菌丝特征及子实体等宏观上的形态特征,通过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的应用,描述了菌褶、担子和担孢子、菌丝的锁状联合等微观特征。 核糖体RNA(rRNA)是细胞中最古老的分子之一,具有结构、功能和进化的同源性。编码其rRNA前体的基因即rDNA,它是基因组DNA中中等重复并有转录活性的基因家族。本身具有进化的高度保守性,同时又富含高可变区域,成为较为理想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学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核糖体rDNA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经纯化后克隆转化,双酶切验证后直接测序,运用相关序列分析软件对ITS区全序列进行分析,并和Genbank中的已有种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发现与序列号为AB158634的Psilocybe coprophila的同源性最高,为99%。 经典的形态分类学方法是分类和鉴定的基础,分子遗传学作为鉴定的辅助手段。本文将传统的分类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首次鉴定205为裸盖伞属中的可能为一新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5-04-10)

致幻型毒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神经致幻型毒菌黄褐裸盖伞对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的同化利用情况以及菌丝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结果表明,黄褐裸盖伞不能同化利用d-半乳糖、L-山梨糖、L-阿拉伯糖、甘露醇、乳糖和木聚糖,对D-果糖的同化利用能力最强:对干酪素钠的同化能力最强,不能利用尿素和亚硝酸钠;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40℃,最适25℃;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1.5~13.5,最适pH为7.5.野生子实体的粗毒提取物对小白鼠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够使实验动物兴奋,产生的症状与致幻菌中毒症状相似。研究结果对毒菌和毒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幻型毒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祥玲.五株神经致幻型毒菌的初步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何培新,贺新生,张长铠.神经致幻型毒菌黄褐裸盖伞生物学特性及粗毒提取物动物实验[J].中国食用菌.2006

[3].何培新,郭恒,何冬旭,张长铠.改良比色法在神经致幻型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J].菌物研究.2006

[4].何冬旭,何培新,张长铠.神经致幻型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定性检测试纸的研制与应用[J].食用菌.2006

[5].杜秀菊,何培新,魏涛,张长铠.神经致幻型毒菌裸盖伞205菌株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2006

[6].杜秀菊.神经致幻型毒菌205(Psilocybesp.)的初步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

标签:;  ;  ;  ;  

致幻型毒菌论文-李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