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粗榧论文-于淼,黄圣卓,张宇,王昊,梅文莉

海南粗榧论文-于淼,黄圣卓,张宇,王昊,梅文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南粗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尖杉酯碱,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海南粗榧

海南粗榧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份的研究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7医院获奖情况: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海南粗榧是叁尖杉属的一个种,主产于我国。福建民间有用叁尖杉树皮治疗肿瘤的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7医院曾用海南粗榧粗制剂治疗肿瘤患者。1972年,Powell报道从柱冠日本粗榧分离出有抑制动物肿瘤的4个酯碱,即叁尖杉酯碱、高叁尖杉酯碱、异叁尖杉酯碱和脱氧叁尖杉酯碱,但未做进一步研究。基于以上基础,1973年,中国医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魏丽蓉,王莞婷,王柳妍,李永成[2](2019)在《β-环糊精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叁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是生产抗癌药物叁尖杉酯类生物碱的主要原料。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β-环糊精处理海南粗榧悬浮细胞,通过对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产物含量以及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力分析,研究β-环糊精对海南粗榧生长及次级代谢产物叁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β-环糊精显着提高了叁尖杉酯类碱含量并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添加35 mmol/Lβ-环糊精,产物含量最高(2.26 mg/L),是对照(0.54 mg/L)的4.18倍;悬浮细胞生物量为14.79 g/L,是对照组(9.79 g/L)的1.5倍。同时,β-环糊精提高了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及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酶活力。因此β-环糊精可通过诱导碳通量转移到磷酸戊糖途径从而促进叁尖杉酯类碱的合成,同时也为开发高效诱导子,实现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方向。(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9期)

于淼,黄圣卓,张宇,王昊,梅文莉[3](2019)在《海南粗榧总碱中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的生物碱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海南粗榧总碱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叁尖杉碱(1)、异叁尖杉酮碱(2)、叁尖杉酮碱(3)、叁尖杉胺G(4)、(2R,3S,4S,5S)-2,3-二羟基叁尖杉碱(5)、乙酰叁尖杉碱(6)、脱氧叁尖杉酯碱(7)、(R)-丽江叁尖杉碱(8)、(S)-丽江叁尖杉碱(9)、3-表里哈灭里辛碱异构体(10)、1,4-N-二异丙胺蒽醌(11)、苯甲酸(2-乙基)-正己酯(12)和β-谷甾醇(13)。结论化合物3~6和10~13为首次从海南粗榧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07期)

王荣香,徐子健,于平,孙化鹏,乔飞[4](2019)在《海南粗榧转录组SSR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作为一种濒危孑遗植物,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十分必要。为了深入了解海南粗榧的遗传背景,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TM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海南粗榧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并利用MISA软件对其进行SSR位点搜索和分析,搜索到有25 402个SSR位点,在143 614条Unigenes中,其中20 706条在Unigenes上,出现频率为17.69%,分布密度为131.70个/Mb;SSR位点的重复类型从单碱基到六碱基重复均有包含,其中SSR位点中数量最多的是单碱基重复类型,占比达到67.94%,其次分别为二碱基和叁碱基重复类型;所有重复基元共118种,(A/T)n含量最多,为66.89%;SSR位点的重复次数和序列长度分布较广,重复次数在5~85次之间,序列总体长度范围在10~88 bp。通过对海南粗榧转录组SSR位点的出现频率、分布密度、重复类型、重复次数和序列长度等特点分析,表明海南粗榧具有较长的进化时间和较高的突变频率,同时SSR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潜能,本研究全面了解海南粗榧转录组SSR位点的分布和序列特征,旨在能揭示海南粗榧的遗传背景,以期为其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以及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6期)

孙化鹏,王荣香,丛汉卿,乔飞[5](2018)在《GC-MS联用技术分析海南粗榧中叁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海南粗榧中叁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电离方式:电子轰击离子化(EI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检测模式扫描范围m/z:50~550。结果:该方法能够同时测定海南粗榧中3种叁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含量,同时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相关规定。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为海南粗榧中叁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10期)

方伟,汪电雷,丁艳,吴青青,吴洁[6](2018)在《U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海南粗榧内酯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UPLC建立大鼠血浆中海南粗榧内酯醇浓度测定方法,并研究其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初步药代动力学。方法以甲醇-水(47∶53)为流动相,流速0.17 mL·min~(-1),UV检测波长326 nm,以海南粗榧内酯为内标,乙腈沉淀蛋白,测定给药后海南粗榧内酯醇在大鼠体内的浓度,由DAS2.1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海南粗榧内酯醇在0.05~10.0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日内和日间差异RSD均小于6%,提取回收率大于85%,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海南粗榧内酯醇按1、2、4 mg·kg~(-1)尾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_(1/2)分别为(39.82±0.92)、(40.11±0.79)、(41.61±2.07)min,AUC_(0-t)为(65.77±1.08)、(130.48±1.26)、(268.75±1.24)min·mg·L~(-1)。结论该方法对海南粗榧内酯醇的专属性较强、快速方便、灵敏度较高,适合大批量生物样本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孙化鹏,王荣香,丛汉卿,乔飞[7](2018)在《UPLC同时测定海南粗榧中3种叁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海南粗榧中主要活性成分为以叁尖杉碱为母核的叁尖杉酯类生物碱,该研究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叁尖杉碱、叁尖杉酯碱、高叁尖杉酯碱3种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分析海南粗榧不同组织样品中3种生物碱的代谢分布。方法:选用Agilent 1290Ⅱ型超高压液相色谱仪,Agilent Infinitylab EC-C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流动相甲醇-20 mmol·L~(-1)碳酸铵水溶液,梯度洗脱,洗脱流速0.8 m L·min~(-1),检测波长291 nm,进样量5μL,柱温30℃。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色谱图基线平稳,各目标化合物峰型漂亮,分离度好。同时,对照品线性回归结果表明3种叁尖杉生物碱含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学考察实验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方法重复性及回收率均符合定量测定方法要求。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且该方法检测时间短,12 min可以完成海南粗榧样品中3种叁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定量检测,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海南粗榧中叁尖杉碱、叁尖杉酯碱和高叁尖杉酯碱的检测分析和质量控制,为深入研究海南粗榧中叁尖杉酯类生物碱的代谢累积和时空分布等工作奠定方法学基础,同时也为海南粗榧的药用价值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徐传标[8](2017)在《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703分子生物学分类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真菌因其能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次级代谢产物,而成为筛选具有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海南粗榧(CephalotaxushainanensisLi)组织中含有抗白血病功效的叁尖杉酯碱类物质,从该类植物中筛选内生真菌并从其次级代谢产物中筛选具有类似活性的抗癌药物成为获取该类药物的替代途径。本实验室长期从事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相关研究,前期已分离筛选获得了 一株能产生高抗白血病活性物质高叁尖杉酯碱(HHT)的内生真菌CH1307,并初步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对其液态发酵产HHT的发酵条件等进行了优化,使其产量有所提高,但发现该菌株液态发酵合成HHT的产能以及产量水平不稳定,同时其菌落形态特征趋于多变性。通过对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进一步分离纯化,依据PDA平板菌落形态及显微形态将其划分为差异的 10 个形态差异菌株,命名为 CH1307al、CH1307a2、CH1307b2、CH1307b-c、CH1307cl、CH1307c2、CH1307d、CH1307el、CH1307e3、CH1307e4。因此本论文在传代培养中发现CH1307形态多变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多基因序列的分析,探究其各形态差异菌株的关联,并进一步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1)在ITS序列测序的基础上添加了 Alta1 (链格孢过敏原基因),gpd基因,endoPG (内聚半乳糖醛酸酶),β-tubulin (β微管蛋白),EF1-α (延伸因子)和RPB2 (RNA聚合酶Ⅱ)等7个基因进行序列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上述7个基因的发育树上各个形态差异菌株均未出现显着差异,但形态差异菌株与对比序列的差异在endoPG, β-tubulin序列上有所显示。基于ITS间隔区序列,Alta 1和gpd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未能区分其与小孢子种的差异。而基于endoPG和β-tubulin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可清晰辨别CH1307具有很高的自举支持率单独聚一支。由EF1-α和RPB2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也具有高的自举支持率单独聚一支。由多个基因序列横向对比分析,CH1307的形态差异菌株间未显示出任何差异,但能够很好地区分其在链格孢属内种间关系,由此推断CH1307应为链格孢属中的未定种。(2)对CH1307c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粗提物进行抗菌抗肿瘤活性测试,并选择具有活性段的馏分进行重点分离。运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其代谢产物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等方法对提纯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鉴定,共得到7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altenuene,化合物2为4'-epialtenuene,化合物3为5-羟基互隔交链孢霉素,化合物4为5,-epialtenuene, 化合物 5 为 alternariol methyl ether, 化合物 6 为6-hydroxy-5-methylmellein,化合物 7 为对-羟基甲醛。(3)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抗氧化活性和中性红吞噬测试,发现:化合物3对K562和NB4有较弱的毒活性,化合物4对NB4显示有弱的毒活性;7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在中性红吞噬测试中化合物1~4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培[9](2017)在《海南粗榧内生真菌高活性菌株F127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真菌是寄宿在高等植物的一类微生物,是开发具有医药、农业或工业应用价值的新型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寻找高生物活性、新化学结构和(或)宿主植物特有的活性成分,相关研究备受关注。本论文对F127(Phomopsis sp. 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是课题组前期从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筛选得到的一株高抗菌、抗肿瘤活性菌株。基于生物活性评价,以最适发酵方式对菌株进行发酵,依次对发酵粗提物、粗提物各粗分段进行不断分离、纯化,以期解析其次级代谢产物中高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寻找可能的新活性或新结构化合物。本研究首先以固态和液态不同方式分别对该菌株进行发酵,通过代谢产物产量、化学成分谱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确定了以大米基质对F127菌株进行大规模固态发酵培养;其次着重测试了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谱、抗肿瘤活性,同时也测试了其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再对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追踪了粗提物粗分段的生物活性,并进一步分离活性粗分段,通过核磁共振分析,鉴定了 10个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最后评价了这些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不同培养基质、经不同培养方式对F127菌株分别进行发酵,发现大米基质的固态发酵代谢产物产量最高、化学成分谱最丰富、还呈现出更好的抗菌活性和更强的白血病细胞毒活性。因此,选取大米固态发酵对F127菌株进行扩大培养。(2) 15.0kg大米基质,经固态发酵,乙酸乙酯萃取,再减压浓缩得粗提物浸膏(520.5g)。试管定性试验发现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包含酚类、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甾体类、蒽醌类及挥发油类七大类物质,说明其代谢产物种类丰富。该粗提物对K562、NB4和HL-60均呈现出强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达到1.92μg /mL、10.29μ /mL和17.12μg/mL。以七株指示菌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其粗提物对五株指示菌(Escherichia coli,Bacillussubtis,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抑制作用显着。在抗氧化活性测试中,粗提物总酚、总黄酮含量也较高,分别达到51.54mg/g、21.39mg/g; 1mg/mL浓度下,其总还原力大小、ABTS·清除率、DPPH·清除率分别为0.642、90.42%、85.32%,表明粗提物还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3)以柱色谱分离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得粗分段F1-F6,对活性粗分段F2、F3、F4采用柱色谱、反相柱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一步分离,最终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再使用NMR波谱技术,依次鉴定为:麦角甾醇(1),oblongolide S (2),对羟基苯甲醛(3),(R)-6-Hydroxymellein (4),phomopsolidone B (5), oblongolide A1 (6), phomopsolide B (7), oblongolide B1 (8), oblongolide T (9),penixanacidA (10)。其中化合物(6)和化合物(8)为未经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10)属于氧杂蒽酮类化合物,且该化合物为首次从Phomopsis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中含有4个oblongolide类物质,这是Phomopsis内生真菌一类常见且研究活跃的代谢物质。(4)以MTT法、MIC法、DPPH法对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做了体外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发现新化合物oblongolide A1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IC50=386.61μg/mL),还对Staphylococcu aureus具有较好抑制作用(MIC=62.5μg/mL);新化合物 oblongolide B1则对Staphylococcu ureus和Escherics coli均呈现出较强抗性,MIC值均为62.5μg/mL,且该化合物还对K562、NB4、HL-60呈现良好细胞毒活性,对HL-60细胞,IC50到达31.03μg/mL。此外,除oblongolide S未表现出实际生物活性,其余9个物质均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生物活性:对羟基苯甲醛,(R)-6-Hydroxymellein表现出较好抗氧化活性(IC50=70.96μg/mL,104.01μg/mL);麦角甾醇,phomopsolidone B,penixanacid A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抑制作用显着(MIC=1.95μg/mL, 7.81μg/mL, 3.9lμg/mL);麦角甾醇,phomopsolide B, penixanacid A对K562、NB4、HL-60均有较强细胞毒活性,且phomopsolide B 的细胞毒活性最强(IC50=7.62μg/mL, 1.44μg/mL, 2.78μg/mL)。上述结果表明,拟茎点霉F127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丰富,活性多样,部分产物生物活性作用较高,还含有新结构化合物,值得对其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为开发海南粗榧内生真菌潜在药效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海军[10](2016)在《海南粗榧内酯(+)-Harringtonolide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萜天然产物海南粗榧内酯(+)-harringtonolide的特殊笼状结构包含环庚叁烯酮,带七个连续手性中心的顺式5/6/6并环、六元内酯桥环和四氢呋喃环。生物学研究表明该分子对烟草和豆类的生长呈现出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尤其对KB肿瘤细胞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IC_(50)=43 nM)。鉴于其独特的化学骨架和显着的生物活性,有机合成化学家对该分子给予了高度关注。我们的合成策略是目标分子的顺式6/6并环结构通过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构建,5/7/6/6四环骨架通过Rh_2(OAc)_4催化分子内[3+2]反应构建。最后,在氧桥环化合物的基础上实现官能团化,依次构建四氢呋喃环,六元内酯环和环庚叁烯酮结构。按照合成策略得到5/7/6/6四环骨架后,构建天然产物的笼状结构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尝试在环加成反应之前,六元环上双键先选择性转化为后续构建内酯环和醚环的邻氯羟基结构。X-ray确定了四环骨架化合物中OH和Cl的相对立体化学后,依次构建了四氢呋喃环和六元内酯环。庆幸的是,七元环上羰基转化为烯醇硅醚活化C-H键后,Me2AlCl促进下环庚叁烯酮结构顺利构建得到了天然产物。应用不对称氢转移的方法得到手性化合物后,按照已经成功的路线实现了(+)-harringtonolide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11-01)

海南粗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是生产抗癌药物叁尖杉酯类生物碱的主要原料。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β-环糊精处理海南粗榧悬浮细胞,通过对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产物含量以及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力分析,研究β-环糊精对海南粗榧生长及次级代谢产物叁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β-环糊精显着提高了叁尖杉酯类碱含量并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添加35 mmol/Lβ-环糊精,产物含量最高(2.26 mg/L),是对照(0.54 mg/L)的4.18倍;悬浮细胞生物量为14.79 g/L,是对照组(9.79 g/L)的1.5倍。同时,β-环糊精提高了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及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酶活力。因此β-环糊精可通过诱导碳通量转移到磷酸戊糖途径从而促进叁尖杉酯类碱的合成,同时也为开发高效诱导子,实现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南粗榧论文参考文献

[1]..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份的研究简介[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9

[2].魏丽蓉,王莞婷,王柳妍,李永成.β-环糊精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叁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于淼,黄圣卓,张宇,王昊,梅文莉.海南粗榧总碱中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9

[4].王荣香,徐子健,于平,孙化鹏,乔飞.海南粗榧转录组SSR特征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5].孙化鹏,王荣香,丛汉卿,乔飞.GC-MS联用技术分析海南粗榧中叁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J].中药材.2018

[6].方伟,汪电雷,丁艳,吴青青,吴洁.U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海南粗榧内酯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

[7].孙化鹏,王荣香,丛汉卿,乔飞.UPLC同时测定海南粗榧中3种叁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8].徐传标.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703分子生物学分类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7

[9].李培.海南粗榧内生真菌高活性菌株F127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海南大学.2017

[10].张海军.海南粗榧内酯(+)-Harringtonolide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6

标签:;  ;  ;  ;  

海南粗榧论文-于淼,黄圣卓,张宇,王昊,梅文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