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鼓灯灯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怀远花鼓灯,灯歌,唱词,曲调
花鼓灯灯歌论文文献综述
赵晶晶,魏双双[1](2016)在《浅析怀远花鼓灯中灯歌的艺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怀远花鼓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怀远花鼓灯中演员说唱部分俗称灯歌,是怀远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灯歌主要由唱词和曲调两部分组成。唱词多用方言,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句子组织结构严谨有序,讲究文学性和艺术性,题材与内容也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灯歌的曲调有时高亢嘹亮,有时细腻优雅,有时欢快风趣。演员表演灯歌时用特定的曲调配合唱词以表达不同的情感,灯歌符合怀远民众的区域性审美需求。艺术家在进行灯歌创作时还运用矛盾冲突、象征隐喻、联想造势与相反相成等艺术手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陈德琥,王荣梅,汤虹,张楚楚[2](2015)在《基于花鼓灯抗战灯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民间艺术出场场域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民族民间艺术出场场域的建构的分析,指出是基于整生工作范式的教育教学策略。其中,"课堂教学型"场域、"课外生活型"场域、"社会实践型"场域和"基地共建型"场域是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出场空间。建构诸如花鼓灯抗战灯歌为课程资源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既有利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情意功能的充分开掘,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自然传衍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于德华[3](2014)在《论花鼓灯歌舞剧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花鼓灯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集歌、舞、乐、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花鼓灯歌舞剧是建国后诞生的新型的歌舞剧种,它之所以被专家及群众认可,主要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手法,将花鼓灯原有的风貌、神韵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示出来,使它们既统一和谐又相辅相成。为我国戏曲百花园中又增添一朵多姿多彩、香气四溢的奇葩。(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13期)
王晓东[4](2014)在《俗雅兼备 众美具瑧——浅析花鼓灯灯歌的审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鼓灯作为民间艺术,灯歌面对的是广大民众,它同高雅艺术相比,自应有所区别,因而语言更加大众化,浅显化、通俗化。不过,它通俗而不庸俗,浅显而不寻常,加上它曲调优美,唱腔固定符合民众的审美需求,故而雅俗共赏,赢得了淮河人的喜爱。本文就花鼓灯灯歌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喻林[5](2014)在《花鼓灯歌语言特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关花鼓灯歌的研究主要围绕灯歌的分类和社会功能、灯歌意象的文化内涵等展开,对于灯歌的语言特色少有阐述。文章从花鼓灯歌的语言形式入手,概括了花鼓灯歌的语言具有四大特点,即多用方言口语;多用衬字、衬词和衬句;首句常押韵、以方言读音选择韵脚、多用宽韵和洪声韵;经常使用比兴、夸张、谐音等修辞手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陈德琥,沈学习[6](2013)在《花鼓灯抗战灯歌与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鼓灯抗战灯歌顺应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时代需要,打破了日常表演以家园空间想象为主的惯常出场方式,致力于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为此,国族意识包括疆域感、方位感、空间感等民族国家空间意识的强化成其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从场域学说角度审视抗战灯歌的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既是对当代社会空间理论的积极呼应,也是深刻释读抗日战争时期花鼓灯灯歌艺术场域特征和文化表征的重要向度。(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永芳[7](2012)在《关于花鼓灯歌艺术特性的美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鼓灯歌是淮河流域汉族民间歌舞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河流域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吟唱,它承载着淮河两岸人民的情感和希望,记写着百姓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他们多彩生活的生动写照,体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从花鼓灯歌的曲调抒情性、歌体简约性、歌词叙事性和歌者创造性四个方面进行美学思考。(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14期)
陈德琥[8](2011)在《花鼓灯抗战灯歌宣传功能浅探——基于演艺类遗产社会价值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演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并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表演艺术的精华,具有推进社会发展、调节人际关系等特殊社会价值。其敬神娱人、祛恶扬善、融洽(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1年06期)
钱烨,周庆繁[9](2011)在《皖北花鼓灯灯歌中红色能指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语言学原理分析花鼓灯灯歌中的红色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灯歌的红色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丰富的审美语义,创造了更多的言外之意,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之间形成了语义张力,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使人们从语言的能指形式中获得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审美经验。(本文来源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陈德琥[10](2009)在《从灯歌意象看花鼓灯艺术的文化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鼓灯灯歌作为我国民歌的特殊形式,它的审美意象是挖掘花鼓灯艺术文化特质的重要凭藉。灯歌意象以丰富的审美内蕴和独特的组合规律凸显了花鼓灯在艺术整体上的刚柔相济、刚胜于柔的风格特征,体现了花鼓灯文化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而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根本特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9年11期)
花鼓灯灯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民族民间艺术出场场域的建构的分析,指出是基于整生工作范式的教育教学策略。其中,"课堂教学型"场域、"课外生活型"场域、"社会实践型"场域和"基地共建型"场域是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出场空间。建构诸如花鼓灯抗战灯歌为课程资源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既有利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情意功能的充分开掘,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自然传衍有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鼓灯灯歌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晶晶,魏双双.浅析怀远花鼓灯中灯歌的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6
[2].陈德琥,王荣梅,汤虹,张楚楚.基于花鼓灯抗战灯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民间艺术出场场域建构[J].蚌埠学院学报.2015
[3].于德华.论花鼓灯歌舞剧的产生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
[4].王晓东.俗雅兼备众美具瑧——浅析花鼓灯灯歌的审美特征[J].艺术科技.2014
[5].喻林.花鼓灯歌语言特色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6].陈德琥,沈学习.花鼓灯抗战灯歌与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J].蚌埠学院学报.2013
[7].张永芳.关于花鼓灯歌艺术特性的美学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陈德琥.花鼓灯抗战灯歌宣传功能浅探——基于演艺类遗产社会价值的视角[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
[9].钱烨,周庆繁.皖北花鼓灯灯歌中红色能指的文化内涵[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10].陈德琥.从灯歌意象看花鼓灯艺术的文化特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