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邻近椎间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限元分析,后路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
邻近椎间盘论文文献综述
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1](2019)在《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限元模型对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以腰椎CT平扫数据在建模软件上建立正常腰椎L3-L5椎体叁维模型(Model),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L4-L5模型(PSF)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L4-L5模型(PSF+PLIF)。采用相同的载荷条件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临近椎间盘的膨出与内陷、纤维环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叁种模型腰椎运动节段功能特点。结果:成功建立了单纯的L3-L5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叁种叁维有限元模型。各种运动负荷下,(PSF+PLIF)模型L3-L4间椎间盘膨出和内陷值较PSF模型明显增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腰椎屈伸、侧弯状态下,纤维环最大应力部位均位于椎间盘被拉伸侧(P<0.05),而且(PSF+PLIF)模型的纤维环应力明显大于PSF模型(P<0.05)。结论: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引起临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改变,是加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18)
于江涛,陶志强,范少勇[2](2019)在《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邻近节段黄韧带囊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管狭窄症等的治疗;腰椎黄韧带囊肿由于发病率极低,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黄韧带囊肿未检索到相关报道。近期本院骨十科收住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邻近节段黄韧带囊肿患者1例,应用单切口脊柱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3](2019)在《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限元模型对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以腰椎CT平扫数据在建模软件上建立正常腰椎L3-L5椎体叁维模型(Model),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L4-L5模型(PSF)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L4-L5模型(PSF+PLIF)。采用相同的载荷条件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临近椎间盘的膨出与内陷、纤维环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叁种模型腰椎运动节段功能特点。结果:成功建立了单纯的L3-L5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叁种叁维有限元模型。各种运动负荷下,(PSF+PLIF)模型L3-L4间椎间盘膨出和内陷值较PSF模型明显增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腰椎屈伸、侧弯状态下,纤维环最大应力部位均位于椎间盘被拉伸侧(P<0.05),而且(PSF+PLIF)模型的纤维环应力明显大于PSF模型(P<0.05)。结论: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引起临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改变,是加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李涛,李莹,吴从俊,刘鏐,张同会[4](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并获得随访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患者进行分析,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以及术后1年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45-83分钟,平均62.5分钟;出血5-20ml,平均出血量约10ml;住院时间为3-14d,平均6.5d。所有患者随访10-31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29±0.61)分,术后3天VAS评分为(2.23±0.41),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23±0.3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JOA评分为(9.95±0.62)分,出院当天评分为(18.17±2.18)分,末次随访评分为(28.20±2.0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腰椎JOA评分标准计算改善率,其中优3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术后1年优良率为91.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需要把握好适应症,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付忠泉,禤天航,曹正霖,陆伟豪,罗荣森[5](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共63例,按照手术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微创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术后腰痛VAS评分、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切口更小[(0.91±0.17)cm vs.(8.48±0.65)cm]、手术时间更短[(45.00±9.85)min vs.(82.71±7.02)min]、住院时间更短[(4.96±1.07)d vs.(9.66±1.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腰痛VAS评分,术后ODI指数均较对照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出血少,能有效避开原内固定,避免延长融合节段,并减少因剥离椎旁肌造成的腰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4期)
戎玉罗,罗勇骏,刘蔚,唐鹏宇,周快[6](2019)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术后吞咽困难及远期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行ACDF治疗的108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9例应用ROI-C固定(A组),49例应用融合器并钛板固定(B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Cobb角、颈椎弓深、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功能。分别采用Odom法及Vaccraro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定,记录2组术后吞咽困难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NDI明显降低,颈椎Cobb角和弓深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术后JOA评分、NDI、手术疗效优良率和同时间点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B组相比,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低、持续时间更短,邻近节段骨化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ACDF中应用ROI-C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相比,ROI-C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邬玉林,李天全,周恩瑜,刘亮[7](2019)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退变及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退变及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DHI)、责任椎Cobb角、下位间盘(LD)、上位间盘(UD) MRI I值,依据术后邻近椎间盘退变情况分为非退变组与退变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邻近椎体骨折率、排除邻近椎体骨折情况下VAS评分与ODI。结果观察组治疗24个月后VAS评分、ODI、%DHI、责任椎Cobb角、LD与UD MRI I值均低于对照组(P <0. 05);非退变组与退变组性别、年龄、BMI、治疗前后VAS评分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退变组责任椎体邻近椎体骨折率高于非退变组(P <0. 05)。结论 PKP治疗可对OVCFs产生良好疗效,加速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退变,尽管不影响临床疗效,但会提高邻近椎体骨折概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陆锡平,张庆祥,王科,闫文千[8](2019)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内固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0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接受传统钉棒系统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下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椎间活动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钉棒系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好,且不会加速邻近节段椎体退变。(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姜海涛,王岸飞,张彦梅[9](2018)在《腰椎间盘退变和邻近椎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磁共振影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和邻近椎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磁共振影像,旨在了解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方法选取21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和45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行1.5T DCE-MRI扫描,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上、下缘椎体感兴趣区的血管外间隙速率(Ktrans)、血容积(BV)和血流速(B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自组内的腰椎间盘上、下缘椎体的Ktrans、BV以及BF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邻近椎体的Ktrans、BV、BF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患者椎间盘上下缘椎体的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其血液渗透到血管外间隙速率、血容积和血流速较低,腰椎间盘退变与邻近椎体血流灌注减少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杨立进,陈博来,林涌鹏,李永津[10](2018)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的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技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我院脊柱科收治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患者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9~77岁,平均60.9岁。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在融合术后48~162个月,平均94.3个月,表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1例。应用PPECD方式治疗,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神经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颈部、上肢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内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病例更改手术方式。手术节段共9节,其中单节段7例,双节段1例。C3~4节段1例,C4~5节段4例,C6~7节段2例,C5~6、C6~7双节段1例。手术时间为62~140min,平均94.8min,平均住院天数为4.8d。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8~33个月,平均(15.9±6.7)个月,术后1周的VAS、NDI及JOA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NDI及JOA较术后1周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手术节段ROM为(5.27±1.26)°,术后1周时为(5.63±1.48)°,末次随访时为(5.44±1.56)°,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和重要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根据Odom标准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为87.5%(优5例,良2例,中1例,差0例),JOA评分改善率78.14%。结论 PPECD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结果。(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邻近椎间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管狭窄症等的治疗;腰椎黄韧带囊肿由于发病率极低,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黄韧带囊肿未检索到相关报道。近期本院骨十科收住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邻近节段黄韧带囊肿患者1例,应用单切口脊柱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邻近椎间盘论文参考文献
[1].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C].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9
[2].于江涛,陶志强,范少勇.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邻近节段黄韧带囊肿1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3].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有限元模型分析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李涛,李莹,吴从俊,刘鏐,张同会.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症的疗效观察[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付忠泉,禤天航,曹正霖,陆伟豪,罗荣森.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19
[6].戎玉罗,罗勇骏,刘蔚,唐鹏宇,周快.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影响[J].脊柱外科杂志.2019
[7].邬玉林,李天全,周恩瑜,刘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退变及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8].陆锡平,张庆祥,王科,闫文千.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内固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9
[9].姜海涛,王岸飞,张彦梅.腰椎间盘退变和邻近椎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磁共振影像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8
[10].杨立进,陈博来,林涌鹏,李永津.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病的应用初探[J].实用骨科杂志.2018
标签:有限元分析; 后路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 椎间盘退变;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