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论文-杨昭莹

中华本草论文-杨昭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本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化展示,视觉设计,用户界面,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论文文献综述

杨昭莹[1](2019)在《面向中华本草科普的数字化展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获取信息的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展示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广泛应用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各个方面。中华本草作为经历漫长风雨而得以流传的智慧成果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然而现在关于本草文化的科普活动还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节目等。这些传统方式已经逐渐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脱节,因此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需要运用数字化视觉设计的方式来普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想。本文以数字交互产品的设计原则为重点研究,以中华本草科普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为对象,首先介绍了本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列举几种经典本草的特性来为接下来APP元素的制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其次,对本草科普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有科普途径的缺点和采用APP形式传播本草文化的必要性。然后详细梳理了APP用户界面的组成和设计原理及方法,通过对结构、色彩、布局、文字等方面的学习来支撑后续的设计过程。最后以“药言妙道”APP设计实践为创作项目,在完成前期的调研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后,把重点研究的设计原则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通过优化布局结构,根据本草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图标字体,选取黄色为主色调,设计出一款符合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本草科普性APP。(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齐彪,胡小勤,杜正彩,张明哲,蒙玉梅[2](2018)在《《中华本草》收载通络类中药药性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通络类中药药性分布规律,为通络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并为寻找更多的通络类中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检索出具有通络功效的中药455味,整理建立通络类中药数据库,分析药物来源、四性、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华本草》收载的通络类药物以植物药居多,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全草、茎木、皮为主,主要分布在五加科、菊科、桑科、豆科、葡萄科、毛茛科、夹竹桃科、唇形科、伞形科、卫矛科;药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偏于苦、辛、甘;归经以肝经为主;约1/7的药物记载有毒性;高频功效为祛风、活血、止痛、舒筋、除湿;高频主治包括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腰痛、肢体麻木。结论:统计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及络病理论基本符合,能够为通络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尤婷,江舟[3](2018)在《品读中华本草 参悟为师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系列人文题材纪录片以恢宏的视野和精微的视点成为我们解读大千世界的"无字之书"。《水果传》将我们带入色彩缤纷、活力四射的水果世界,更展现了美味水果疗愈疾病的重要功能;《舌尖上的中国》(第叁季)在深度讨论人与食物关系的同时,展现了"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本草中华》展现了神秘而充满生命力的中药世界,让我们领略到疗愈生命的中华智慧。品读这些作品,感悟中华本草的生长过程、炮制历程、疗愈生命的流程,我们不仅收获了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9期)

李雪昆[4](2017)在《上海台“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雪昆)9月6日下午,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今年4月起,东方卫视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文化类节目,从《诗书中华》到《喝彩中华》,再到正在播出的大型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华》、正在筹备制作的《唱响中华》等,形成了(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7-09-08)

丁曼旎[5](2015)在《《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蒿属艾组植物,即艾、蒙古蒿、魁蒿、五月艾、野艾蒿、红足蒿与北艾均可作为"艾"使用的主要原因。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对上述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这7种蒿属植物的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也相似。结论由于仅凭人的主观感受很难以从形态、气味与治疗效果上对上述七种蒿属艾组植物进行准确分类,故长期以来上述7种植物均被作为"艾"来使用并被收集于《中华本草》之中。(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5年05期)

史雪,郭瑞华[6](2014)在《《中华本草》收载具有利水功效的大戟科药物的药性规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本草》是针对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系统整理研究,共收载药物8980味,其中有关利水药物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权威的总结。文章基于文献研究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运用统计学方法,以"利水"为线索,从《中华本草》中筛选出具有利水功效的大戟科药物(以下简称大戟科利水药物)共计28味,建立数据集,分析各项统计数据,从大戟科利水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探析出大戟科利水药物的共性和个性规律,为利水药物的药性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史雪[7](2013)在《《中华本草》中具有利水功效的葫芦科药物药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本草》所收载的来源为葫芦科的利水药物共计24味,仅一味罗锅底有小毒,其余均无毒性,用药安全性大。四气和五味有明确记载的是23味。药性多偏于寒凉,药味以甘味为多。归经有明确记载的是16味,归肺经、脾经为多。功效多为利水消肿、解毒、清热除烦、解暑、生津止渴、通淋等,治疗水肿、疮痈肿毒、暑热烦渴、消渴、淋证为主。(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3年09期)

史雪[8](2013)在《《中华本草》收载具有利水功效药物的药性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系统整理《中华本草》中收载的898味具有利水功效药物(以下简称利水药物)的来源、毒性、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相关记述,建立利水药物数据集,探讨其药性规律及性-效关联规律,以期能为利水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中医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以《中华本草》药物功效索引中主题词为“利水”的药物编号为线索,检索出具有利水功效的药物,建立利水药物的总数据集和科属、毒性、四性、药味、归经、功效、主治等7个子数据集,分析各项统计数据,总结归纳利水药物的药性规律和性-效关联规律。研究结果:利水药物主要来源于豆科、禾本科、菊科、鱼类、大戟科、葫芦科、唇形科、水龙骨科、蔷薇科、十字花科、哺乳类、毛茛科等,以植物药为多。绝大多数药物安全无毒。四性多偏于寒性,其次是平性,温性最少。苦味药物最多,其次为甘味和辛味。归肺经的药物最多,其次为肝经、脾经和心经。高频功效为利水消肿、清热泻火解毒、清热利湿、止痛、活血、止咳平喘、行气等,主治水肿、疮痈肿毒、淋证、咳喘痰多、痹证、跌打损伤、脘腹胀痛、虫蛇咬伤等病证。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利水药物的来源、四性、药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的深入研究,探讨出了利水药物的药性规律,得出了很多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论,可以为临床上筛选使用利水药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6-09)

杨雪梅,林端宜,赖新梅,陈梅妹,黄璐琦[9](2013)在《《中华本草》药性数据中的四气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四气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气与味、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56味具有四气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四气与辛、甘2味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与苦、淡2味存在显着负相关(P<0.01);与脾、胃、肾叁经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与大肠、心、膀胱、胆、小肠、肺六经(按相关性递减排序)存在显着负相关(P<0.01);与毒性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药性越"热"则越可能具有辛、甘2味,越常入脾、胃、肾叁经,其毒性更大;药性越"寒"则越可能具有苦、淡2味,越常入大肠等六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史雪,郭瑞华[10](2013)在《《中华本草》收载具有利水功效的禾本科药物的药性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本草》是对历代中药的一次大集结,共收载药物8 980味,是本草学发展过程中一部跨时代的巨着。本文基于文献研究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运用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华本草》收载的8 980味药物中筛选出具有利水功效的禾本科药物(以下简称禾本科利水药物)共计40味,建立数据集,分析各项统计数据,从禾本科利水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找出禾本科利水药物的共性,以期能为利水药物的药性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13年04期)

中华本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探讨通络类中药药性分布规律,为通络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并为寻找更多的通络类中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检索出具有通络功效的中药455味,整理建立通络类中药数据库,分析药物来源、四性、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华本草》收载的通络类药物以植物药居多,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全草、茎木、皮为主,主要分布在五加科、菊科、桑科、豆科、葡萄科、毛茛科、夹竹桃科、唇形科、伞形科、卫矛科;药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偏于苦、辛、甘;归经以肝经为主;约1/7的药物记载有毒性;高频功效为祛风、活血、止痛、舒筋、除湿;高频主治包括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腰痛、肢体麻木。结论:统计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及络病理论基本符合,能够为通络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本草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昭莹.面向中华本草科普的数字化展示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齐彪,胡小勤,杜正彩,张明哲,蒙玉梅.《中华本草》收载通络类中药药性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8

[3].尤婷,江舟.品读中华本草参悟为师之道[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

[4].李雪昆.上海台“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

[5].丁曼旎.《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5

[6].史雪,郭瑞华.《中华本草》收载具有利水功效的大戟科药物的药性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

[7].史雪.《中华本草》中具有利水功效的葫芦科药物药性探析[J].河南中医.2013

[8].史雪.《中华本草》收载具有利水功效药物的药性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9].杨雪梅,林端宜,赖新梅,陈梅妹,黄璐琦.《中华本草》药性数据中的四气规律[J].中国中药杂志.2013

[10].史雪,郭瑞华.《中华本草》收载具有利水功效的禾本科药物的药性规律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3

标签:;  ;  ;  ;  

中华本草论文-杨昭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