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镜分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级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胃镜分级论文文献综述
连琳琳,刘晓斌,刘莹[1](2018)在《分级护理对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对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UGH)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UGH患者90例,将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的45例患者纳入传统组,将采用临床分级护理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4周后,观察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健康生活质量测评表(HRQOL)评分及Blatchford入院危险性积分(BRS)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明显改变,且护理后观察组评分低于传统组(P <0. 05);护理后观察组处于低危区的患者例数少于传统组(P <0. 05);两组护理前后HRQOL各项因子及总评分均改善明显,且观察组显着高于传统组(P <0. 05)。结论:分级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胃镜治疗UGH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朱蔓然,卢如相,郭勇杭[2](2018)在《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行无痛胃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安全性及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行无痛胃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麻醉安全性及近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粤北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24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行无痛胃镜EVL患者,按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组,49例肝功A级为A组,46例B级为B组,29例C级为C组;对比分析叁组麻醉安全性指标: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严重麻醉意外事件;近期疗效指标:手术成功率、术中大出血、术后感染、术后1个月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结果叁组麻醉效果优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2,P=0.548)。叁组间术前、术中、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大出血率、术后感染率、术后1个月内出血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掌握好无痛胃镜套扎适应证,不同肝功能分级麻醉均安全、麻醉效果满意,手术近期疗效可、并发症少;但肝功能C级注意预防可控呼吸抑制。(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苗静[3](2017)在《肝硬化门脉血流变化与舌下络脉、胃镜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变化与舌下络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观察60例肝硬化患者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门脉血流情况,分析其与中医舌下络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2.研究结果 2.1门脉血流改变与舌下络脉积分的关系肝硬化门脉血流减少组患者的舌下络脉积分明显高于门脉血流正常组(P<0.01,见表1)。表1门脉血流与舌下络脉积分的关系门脉血流N舌下络脉积分正常组308.30±1.66减少组3011.8±1.79两组比较P<0.01 2.2门脉血流改变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积分的关系肝硬化门脉血流减少组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积分明显高于门脉血流正常组(P<0.01,见表2)。表2门脉血流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积分的关系门脉血流N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积分正常组308.30±1.66减少组3011.8±1.79两组比较P<0.01 2.3门脉血流改变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肝硬化门脉血流减少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C级为主,见表3。表3门脉血流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门脉血流N Child-pugh分级(n/%) A级B级C级正常组30 24(80.0) 4(13.3) 2(6.7)减少组30 5(16.7) 12(40.0) 13(43.3)结论:肝硬化(cirrhosis)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共同结局,其病理学定义是弥漫性纤维化伴有再生结节形成。肝脏本身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代偿期肝硬化的门脉高压表现相对较轻;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失代偿期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表现逐渐明显。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全身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致使门静脉系统附属静脉发生瘀血扩张,产生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瘀滞、脉道迂曲、怒张等病理变化。因此,临床观察肝硬化外周血液动力学情况也可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帮助。目前比较公认的肝脏微循环障碍是肝硬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即肝窦毛细血管化,窦状隙缩小及肝内血管交通支的形成。肝硬化可导致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肝小叶结构改建和弥漫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内血循环障碍,即瘀血状态,亦符合中医学“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理论。王淑英和李乃民等[4-5]的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的瘀阻程度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现的比例呈正相关,因此,也进一步印证了该病存在血瘀的病机。临床观察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颇多,陈秋兰等[6]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门静脉系统,失代偿期较之代偿期肝硬化的门静脉主干内径、门脉截面积、门脉充血指数是逐渐增加的,而门脉血流量及血流速度是逐渐减少的;并认为肝硬化门脉血流是评判门静脉高压程度指标。谭友文等[7]针对10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来量化门静脉高压与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发现肝功能分级和门静脉流速呈正相关,即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越重,门静脉血流速度越低。我们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门脉血流的改变与舌下络脉积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积分和肝功能分级有关。门脉血流减少的肝硬化患者的舌下络脉积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积分明显高于门脉血流正常组(P<0.01),且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C级为主。该研究与田广俊、戴光荣等[8-11]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舌下络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即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舌下络脉积分升高,提示舌下络脉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具有相关性。此外,我们也发现,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的患者,其门脉高压表现更重,其肝功能损伤亦更重。综上,肝硬化程度的诊断及动态监测,在肝硬化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相关检查手段的有创性、难耐受性以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等问题,而不能实现对患者肝硬化程度的动态评估监测,舌下络脉具有无创、简便易行、重复性高等优势,所以在肝硬化程度评估中具有很大优势,也将是临床医师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册)》期刊2017-12-06)
胡永生,黄海华,廖军,危伸,刘升凡[4](2017)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张茜[5](2017)在《超声胃镜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胃镜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胃间质瘤的潜在恶性危险度分级与年龄、性别、部位、内部回声情况及最大直径的相关性,提高超声胃镜对胃间质瘤危险度的评估,为患者的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超声胃镜下拟诊为胃间质瘤的病例共71例,病变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确诊胃间质瘤共46例,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胃间质瘤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按照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GIST危险度分级标准将其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及极低危组四组,因胃间质瘤的极低危组与低危组两组在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表现相近,且超声胃镜镜下表现不易区分,故将其视为一组,以低危组表示,故本组究共分为叁组,即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内部回声情况及最大直径等单一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EUS诊断胃间质瘤的准确率为64.79%,病理确诊的4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9:1,年龄介于20-81岁,平均年龄57.9岁,临床表现多样,无症状者共22例,占47.8%,有症状者共24例,其中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早饱者共20例,占43.5%,出现黑便者共4例,占8.7%,腹部触及肿块者1例,占2.2%。根据胃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标准对46例病例进行分组,其中高危组共5例,中危组共9例,低危组共32例,由统计学分析得出,年龄、性别均与肿瘤的危险度分级无关(P>0.05);根据胃间质瘤的生长部位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组叁组,其中病变位于胃底、胃体、胃窦部的分别为30例、12例、4例,各占65.22%、26.09%、8.69%,从数据中可看出,胃间质瘤在胃底、胃体部的发病率较高;46例位于胃底部者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各21例、6例、3例;胃体部病变其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各8例、2例、2例;胃窦部病变其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各3例、1例、0例,由统计学分析得出,肿瘤的不同生长部位与其危险度分级无关(P>0.05);根据超声胃镜下的肿瘤内部回声情况,将其分为回声均匀组与不均匀组,高危组回声均匀组0例,不均匀组5例,中危组回声均匀组1例,不均匀组8例,低危组回声均匀组13例,不均匀组19例,由统计学分析得出,肿瘤内部回声越不均匀,危险度分级越高(P<0.05);超声胃镜下胃间质瘤最大径介于0.6-11.0cm,低危组直径介于0.6-3.5cm,平均直径为2.00cm;中危组直径介于1.5-5.5cm,平均直径为3.41cm;高危组直径介于5.0-11.0cm,平均直径7.22cm。通过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肿瘤的直径越大,危险度分级就越高(P<0.05)。结论:超声胃镜是诊断胃间质瘤最主要的方法,其准确率为64.79%,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胃间质瘤在胃底、胃体部的发病率高于胃窦部;本组研究显示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无关,与病灶大小及内部回声相关。(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3)
朱恩超[6](2017)在《反流性食管炎的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表,收集胃镜下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 agitis,RE)患者的基本信息,总结27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以及胃镜下的表现,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将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患者下一步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式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2015年04月-2017年03月云南省中医学院第叁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门诊及病房经胃镜确诊RE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75例,对患者如实进行问卷调查并记录填写,将所得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x|-)±s、χ~2检验、构成比(%)、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结果:1.本研究经胃镜检查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75例,其中男性168例(61.09%),女性107例(38.91%);诱发因素以饮食因素109例(39.64%)为主,情志因素21例(7.64%)次之;患者平素多喜食辛辣、甜腻之品,多发病于餐后,且容易复发,患者夏季发病率较高。2.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肝胃不和99例(36.00%);肝胃郁热66例(24.00%);脾胃虚寒60例(21.82%);气郁痰热18例(6.54%);气滞血瘀13例(4.73%);脾虚痰阻11例(4.00%);胃阴不足8例(2.91%)。3.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分布,0级55例(20.00%);I级(Ia、Ib)155例(56.36%);II级38例(13.82%);III级27例(9.82%)。4.本课题中患者胃镜检查分级与中医证型的调查研究,0级以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证为主,I级以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证为主,II级以肝胃不和证为主,III级以肝胃郁热、气滞血瘀证为主。经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P=0.03<0.05,患者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存在显着差异;经相关性分析,得出Pearson系数为0.121,P=0.046<0.05,不同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从患者基本信息来看,中年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已婚,职业分布以职员多发,文化水平多为中学,且长期居住于城镇,多为饮食不适引起,多喜嗜辛辣、甜腻之品,喜饮酒,常于餐后症状明显,病程多小于3年,且反复发作。2.从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来看:本病以气机不调为主。3.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来看:多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证。虚证多为脾气虚、气阴阳两虚,实证多为痰、热、气、瘀互结。4.从患者胃镜下分级来看:胃镜下分级的分布情况为I级(Ia、Ib)>0级>II级>III级。5.胃镜下分级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指导患者的下一步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期刊2017-05-01)
范小芊[7](2017)在《127例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分级等相关因素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127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临床特征的总结,分析RE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及其与食管黏膜胃镜表现、Hp(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之间是否有相关性,为中医临床对于本病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从而使中医辨证系统更加标准化、客观化,能更深入了解RE的发病、发展规律,为今后更有效诊疗RE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3月-2016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例127例,收集患者的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他们经电子胃镜检查得到的胃镜资料和HP感染情况资料,并进行RE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得出RE胃镜分级、食管黏膜表现、Hp感染等因素与中医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男性76人,女性51人,男性占59.8%,女性占40.2%,男女比例1.57:1,其中年龄最大77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52.85±12.39岁,表明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中年男性更为多发,病因多为情志不和及饮食不节,病程多在1年以内,占41.7%。2、RE中医分型分布规律:肝胃不和型(36.2%)>肝胃郁热型(26.0%)>脾胃湿热型(20.5%)>中虚气逆型(11.8%)>气郁痰阻型(5.5%)。本病大多以热证、实证为主。3、RE中医分型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肝胃郁热型和脾胃湿热型2种证型发病年龄较小,以青年人、中年人较为多见,中虚气逆型更常见于老年患者。各中医分型间的病程分布存在差异,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及脾胃湿热型3型患者病程大多较短,中虚气逆型及气郁痰阻型持续时间较长。性别在各中医分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RE胃镜下分级与中医分型有相关性,其中中虚气逆型食管黏膜损害程度更大。5、胃镜下表现分布:RE中医分型间食管糜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脾胃湿热型食管糜烂比例最高,与其余4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RE伴Barrette食管在各中医分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虚气逆型伴Barrette食管例数所占比例最大。本次研究中食管溃疡与中医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RE合并萎缩性胃炎、食管裂孔疝、肠胃反流在各中医分型间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肠胃反流例数分别占35.3%、29.4%,与肝相关证型达半数以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7、本次研究RE患者Hp感染率为60.6%,较其他胃病Hp感染率低,Hp感染在各RE中医分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热证、实证Hp感染检出率较高,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1、RE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中年男性最为多见,发病诱因以情志失和及饮食不节为主,病程多在1年以内。2、RE中医分型分布规律: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中虚气逆型>气郁痰阻型。本病大多以热证、实证为主。3、RE年龄、病程与中医分型有相关性,性别与中医分型无相关性。4、RE胃镜下分级与中医分型有相关性,其中中虚气逆型食管黏膜损害程度较重。5、RE伴食管糜烂、Barrette食管与中医分型有相关性,伴食管裂孔疝、萎缩性胃炎与其中医分型无相关性,食管溃疡、胃肠反流与中医分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6、本次研究RE患者Hp感染率,较其他胃病Hp感染率低,Hp感染与RE中医分型的关系有待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1-01)
陈平[8](2016)在《不同肝硬化舌下经脉分级与胃镜检查结果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肝硬化舌下经脉分级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舌下经脉分级,分析不同舌下经脉分级患者胃镜下表现,总结肝硬化舌下经脉分级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舌下经脉分级正常者以肝气郁结型(77.8%)多见,Ⅰ-Ⅱ级者以湿热蕴结型(39.5%、37.2%)多见,Ⅲ级则以瘀血阻络型(81.0%)多见;(2)舌下经脉分级正常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以无曲张(66.7%)多见,Ⅰ级者以轻度曲张(68.2%)多见,Ⅱ级以中度曲张(62.5%)常见,Ⅲ级则以重度曲张(89.3%)多见;(3)舌下经脉分级正常及Ⅰ级者门脉高压胃病程度均以无病变(100.0%、77.3%)多见,Ⅱ、Ⅲ级均以轻度病变(54.2%、67.9%)常见;(4)舌下经脉分级Ⅲ级者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53.6%)最高,其次则为Ⅱ级(13.6%)与Ⅰ级(13.6%)患者。结论:肝硬化患者舌下经脉分级与患者中医证型、食道静脉曲张程度、门脉性高压性胃病及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均有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6年05期)
王晓,王德媛,曹志群[9](2015)在《反流性食管炎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黏膜在胃镜下的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性。方法:对151例符合观察条件RE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组,并对其食管黏膜根据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结果:151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不和占35.10%(53/151,95%CI=27.49%~42.71%),肝胃郁热占40.40%(61/151,95%CI=32.57%~48.22%),痰瘀交阻占11.26%(17/151,95%CI=6.22%~16.30%),脾胃虚弱占13.25%(20/151,95%CI=7.84%~18.65%);其中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分别与痰瘀交阻及脾胃虚弱进行比较(95%CI不重迭,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151例RE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分级比较(χ2=18.552 0,f=3,P<0.01),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组间比较,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的胃镜分级低于脾胃虚弱组(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存在差异;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分级之间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期刊2015年06期)
唐冰[10](2015)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体质及与胃镜分级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150例RE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中医证型、体质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胃镜下分级的相关性,将中医辨证、辨体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平素体质调理和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胃镜下诊断的150例R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如实记录填写观察表,并将所得数据录入、统计,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本研究1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其中男性92人(61.3%),女性58人(38.7%),年龄分布上以中年组35-55岁组分布人数最多(45.3%);病程以<1年者为最多(44%);诱因以饮食不节(44.7%)和情绪因素(29.3%)为主,饮食偏嗜以甜食为主,Hp感染情况中,阳性96例(64%),阴性54例(36%);2.本研究的证型分布,其中脾胃湿热证型最多(28%),按所占比例其他证型依次为肝胃郁热(22%)、肝胃不和(20%)、痰气郁结(12%)、脾胃虚弱(10.7%)、胃阴不足(7.3%);3.本研究体质情况分布: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4.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A级以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为主,B级以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证为主,C级以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为主,D级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证为主,不同胃镜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5.胃镜分级与病程相关性研究中,A级、B级以<1年、1-3年者较多,C级、D级以3-5年、>5年较多,不同胃镜分级的病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胃镜分级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中,A级以湿热质、痰湿质较多,B级以湿热质、气郁质较多,C级以湿热质、血瘀质较多,D级以阴虚质较多,不同胃镜分级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两者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7.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体质类型湿热、痰湿质、气郁质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湿热质、痰湿质和气郁质叁种体质其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脾胃湿热、痰气郁结证和肝胃不和证,叁种不同体质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患者的体质主要有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湿热证型最多;湿热质患者发病易表现脾胃湿热证,痰湿体质者发病易表现痰气郁结证,气郁质者易表现肝胃不和证;胃镜下A、B、C级以实证、热证为主,D级以虚证为主,病程长较长胃镜下分级高,食管粘膜损伤重;A级以湿热质、痰湿质较多,B级以湿热质、气郁质较多,C级以湿热质、血瘀质较多,D级以阴虚质较多。反流性食管炎胃镜分级对中医辨证分型、辨别体质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胃镜分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行无痛胃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麻醉安全性及近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粤北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24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行无痛胃镜EVL患者,按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组,49例肝功A级为A组,46例B级为B组,29例C级为C组;对比分析叁组麻醉安全性指标: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严重麻醉意外事件;近期疗效指标:手术成功率、术中大出血、术后感染、术后1个月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结果叁组麻醉效果优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2,P=0.548)。叁组间术前、术中、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大出血率、术后感染率、术后1个月内出血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掌握好无痛胃镜套扎适应证,不同肝功能分级麻醉均安全、麻醉效果满意,手术近期疗效可、并发症少;但肝功能C级注意预防可控呼吸抑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镜分级论文参考文献
[1].连琳琳,刘晓斌,刘莹.分级护理对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
[2].朱蔓然,卢如相,郭勇杭.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行无痛胃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安全性及疗效对比[J].慢性病学杂志.2018
[3].苗静.肝硬化门脉血流变化与舌下络脉、胃镜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册).2017
[4].胡永生,黄海华,廖军,危伸,刘升凡.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
[5].张茜.超声胃镜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D].青岛大学.2017
[6].朱恩超.反流性食管炎的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的调查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7
[7].范小芊.127例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分级等相关因素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
[8].陈平.不同肝硬化舌下经脉分级与胃镜检查结果的关系分析[J].四川中医.2016
[9].王晓,王德媛,曹志群.反流性食管炎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研究[J].山西中医.2015
[10].唐冰.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体质及与胃镜分级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