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效应论文-范月娇

聚散效应论文-范月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散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流通道,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区域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聚散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范月娇[1](2018)在《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集聚效应检验——基于中国11条物流通道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流通道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骨干物流服务系统,不仅在其干线上承担货物运输功能,在其物流节点上也提供包括储存、分拣、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物流服务,以支持物流通道沿线区域的经济流通,是由物流实体通道和物流信息通道共同构成的现代物流通道。首先,本文以交通区位论、集聚经济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对沿线区域的集聚效应;其次结合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交通干线的建设状况,梳理出中国11条综合性物流通道,同时考虑了物流信息通道作用,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对其技术水平做了综合评价;最后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物流通道的区域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中国物流通道都具有显着的区域集聚效应;从各通道层面看,综合反映物流通道区域集聚效应的规模、密度和专业化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为:同柳、京沪物流通道的规模效应和密度效应较大,而沿海、京广物流通道较小,且在研究期表现为在地处中西部和横跨东中西部的物流通道规模效应和密度效应更明显;长江、沿海、京哈、陇海兰新及沪昆物流通道的专业化效应较大,而相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纵贯西部地区的宝昆物流通道、横跨中西部青海和西藏等省市的京拉物流通道专业化效应还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孙雅颖[2](2017)在《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运输是生产要素及产品等空间位移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提升区域集聚作用,增强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开放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内经济的规模、结构以及空间布局有着反馈和引导的作用,诱导交通优势能够成为经济优势促进地区发展。本文以兰新高铁为例,对比分析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相对影响力及可达性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确定城市场的强度及范围。首先,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交通基础设施及高速铁路建设与节点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和阐述,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建立了对本文定性分析的逻辑框架。然后,进行高铁的建设运营对沿线节点城市产生聚散效应的理论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多方面参照各种影响因素对高铁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效应、聚散的方式以及聚散的时空特性进行定性分析,提出集聚与扩散虽相互对立但始终并存,二者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发挥不同作用。其次,通过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思想,建立了改进场模型。对高铁沿线节点城市的影响力指数的测算,选取了7个大方面15个指标形成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认各项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影响力指数。选取基于交通时间成本的测度方法,以GIS技术为实现方式,确定节点城市可达性的强度。在对城市影响力指数构建和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完成对传统场模型的改进。最后,以兰新高铁为具体研究实例,分析了兰新高铁的线路情况、建设意义及必要性,选取2008年和2015年为时间断面,选取兰新高铁沿线7个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作为研究节点城市,运用建立的改进场模型,基于熵值法确认各年份各节点城市影响力指数,以ArcGIS软件为平台,测算节点城市可达性,进而得到各城市场强变化情况,并对研究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演变格局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对GIS平台的综合运用测度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结果直观。充分考虑到城市自身的综合规模与城市可达性对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的双重影响,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较为贴合,较好地实现了高速铁路对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的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5)

何甜,朱翔,郑亮[3](2016)在《基于运输通道场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聚散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株潭城市群中的12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连接长沙、株洲和湘潭的主要高速路或高等级公路为运输通道,构造了"两横叁纵"的运输通道网。通过运输通道场理论计算并对比了2005年与2012年"两横叁纵"运输通道网内12个节点城市经济发展因子、聚散规模量因子、聚散规模质因子、广义运输成本、场势和场势差,探索分析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1道路交通的改善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为缩短运输通道距离和降低城市广义运输成本。2城市势能高低反映区域辐射力强弱,势能高则辐射力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越强,反之则相反。3城市势能差所产生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城市发展阶段有着紧密联系,表现为发展中的地区以集聚效应为主,吸纳优势资源促进自身发展;较发达地区以扩散效应为主,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促进共同繁荣。(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6年02期)

张佳玮,陆剑于[4](2011)在《一把盐的聚散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   当前,我市的区划调整、乡镇重组正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力量,本报专程赴区划调整先行区的嘉兴、宁波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如实展示上述地区在经过区划调整之后,业已取得的成效,从而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为我市的区划调整(本文来源于《温州日报》期刊2011-04-06)

李博[5](2011)在《科技在网球赛事中应用的聚散效应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科技在大型网球赛事中所产生的聚散效应和聚散机制,在对聚合扩散以及聚散效应做出诠释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在四大满贯赛事中的介入和应用,来概括聚合现象主要通过聚合现象来分析科技在大型网球赛事中产生的聚合效应。科技在网球赛事上聚合后必然连带的会产生扩散现象以及扩散效应,聚合效应和扩散效应都对网球赛事、网球运动以及网球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录像观察、社会调查等方法对科技在大型网球赛事发展历程中的变化革新过程做出分析,在技术分类的层面上来描述科技的聚合与扩散,把科技在大型网球赛事中的聚散现象、聚散效应、聚散路径和聚散机制作出了整体分析,形成全文。旨在了解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在大型网球赛事上的聚散现象以及产生的聚散效应表现出科技对网球的影响,同时也映射出科技对体育的影响,科技与体育的关系以及科技与体育的契合。通过研究表明,科技以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在大型网球赛事中聚合,产生聚合现象,同样也是这叁类技术在聚合后产生了扩散现象。这叁类新技术在大型网球赛事中聚合产生了赛事效应,其中包括对赛事的规模、赛事观赏性、赛事技战术变化,聚合还产生了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效应。扩散也产生了叁大效应分别是:赛事效应、网球运动文化效应、产业与社会效应。科技在大型网球赛事中是通过产业化路径、公共化路径和信息化路径产生聚散的,产生聚散效应并形成了市场机制、社会运行机制和自我完善机制。现代科技已经成为大型网球赛事的主导因素之一,科技在网球赛事上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对网球运动的推广以及网球文化的普及都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科技在扩大了网球赛事规模、提升了网球赛事影响覆盖率、推动网球赛事的发展延续的同时也为网球赛事带来了困境,生物技术中的兴奋剂滥用以及科技的过多投入相对降低了人的主体地位、科技的滥用导致竞赛公平程度下降。科技在大型网球赛事中体现的现象,产生的效应,通过的路径,形成的机制首先为大型网球赛事的成功举办、为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为网球运动和文化的推广普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次为企业商家带来了大的市场展示平台和竞争平台。通过本文的研究科技对大型网球赛事所产生的效应是复合型多元化的效应,积极效应占主导。(本文来源于《沈阳体育学院》期刊2011-03-15)

姜建华,张虹薇[6](2009)在《西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结构及聚散效应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由相互竞争、相互协作的旅游企业围绕旅游优势要素形成的资本增值链,是具有协同发展优势的发展路径。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是落实“大文化、大旅游”理念,依托唐曲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创新,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09-12-25)

张铱莹[7](2009)在《基于场论的运输通道聚散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输通道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外交通运输规划、运输经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运输通道的作用不容忽视,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运输通道周围集聚,运输通道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发展。因此,分析运输通道与区域经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用场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来研究运输通道的聚散效应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阐述研究背景、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对运输通道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描述了运输通道的集聚扩散现象,以场论和运输通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运输通道场,并构建了运输通道场论,运用运输通道场论对运输通道场聚散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和观点,介绍了运输通道的定义、分类及构成要素及发展演化阶段;分析了运输通道的技术经济特性及系统特性,提出运输通道具有集聚性和扩散性,集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人口、经济向“节点”城市集中,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带、城市连绵区和经济集聚区;另一方面运输通道逐渐成为工业集聚的轴线,沿线形成若干工业中心和物流中心。运输通道的扩散性则表现在产业、人口、经济活动由枢纽城市向外扩散,使枢纽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运输通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为后续运输通道场理论以及运输通道聚散效应分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论文明确提出运输通道具有聚散性,系统分析了运输通道的聚散现象及聚散方式,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运输通道呈现为“节点”的聚散性和“线路”的聚散性的特点;定性分析了运输通道集聚扩散的成因、空间表现及其时空特性,提出运输通道集聚与扩散是并存的和相对立的。通过对运输通道聚散特点的分析为运输通道场理论以及通道聚散效应的研究奠定了实例基础。(3)通过介绍场论的基本知识及相关应用研究,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思想,引入运输通道场概念,并证明了运输通道场的客观存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运输通道场,从场论的角度分析了运输通道场的构成要素;构建了运输通道场坐标轴。引入聚散规模因子,分析运输通道场的运输通道场势、运输通道场强度、运输通道场力、空间变化率等基本特征量。介绍了运输通道场媒介和边界,并从运输通道场极和运输通道场效应角度研究运输通道场的运行规律。初步构建了运输通道场理论,为具体论述运输通道场聚散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4)运用运输通道场理论,分析运输通道聚散的发生机制、聚散能力和聚散形态。指出运输通道聚散经历了与运输通道发展演化联系的叁个阶段,即场源形成阶段、场源发展阶段、场源稳定阶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运输通道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并构建了运输通道聚散速度模型及聚散效应场函数。(5)实证分析了成渝运输通道的聚散效应。首先简要介绍了成渝运输通道的概况,分析了成渝运输通道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古代成渝运输通道雏形阶段、成渝运输通道形成起始阶段、成渝运输通道成长阶段、成渝综合运输通道成熟阶段。其次,定性分析了成渝运输通道的聚散现象。然后,通过计算成渝运输通道的通道势、通道势差、运输通道场力等数据,定量分析了成渝运输通道的聚散性。最后,对成渝运输通道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构想。上述研究内容和成果为运输通道聚散效应、运输通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初步构建了运输通道场理论体系,揭示了运输通道场的客观存在及规律性,并用来指导现实运输通道规划,为我国综合运输通道的建设和规划以及区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这对于我国构建合理、高效快捷的综合运输系统,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7-01)

王磊[8](2007)在《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聚散效应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高速公路建成后的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提出高速公路经济带概念,并对高速公路经济带的空间聚散效应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07年04期)

张宇星,韩晶[9](2005)在《城镇空间的演替与功能聚散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研究了城镇空间演替的特征和发生机制,提出了空间演替的核心是功能聚散效应的作用过程。进一步对功能聚散效应的历史研究进行了综述,详细分析了功能聚散效应的空间分布与形态特征,并总结出功能聚散效应的四种分布曲线类型。(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05年01期)

谢麟阁[10](1985)在《α-肾上能受体兴奋剂及阻断剂对米虾棕色载色细胞内色素聚散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萘唑啉或肾上腺素能使米虾离体棕色胞内色素集中,此作用被酚妥拉明短时所阻断。异丙肾上腺素对棕色胞无影响。作者认为棕色胞上只具有α受体,可以作为筛选α受体兴奋剂及阻断剂的模型。(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1985年01期)

聚散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通运输是生产要素及产品等空间位移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提升区域集聚作用,增强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开放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内经济的规模、结构以及空间布局有着反馈和引导的作用,诱导交通优势能够成为经济优势促进地区发展。本文以兰新高铁为例,对比分析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相对影响力及可达性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确定城市场的强度及范围。首先,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交通基础设施及高速铁路建设与节点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和阐述,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建立了对本文定性分析的逻辑框架。然后,进行高铁的建设运营对沿线节点城市产生聚散效应的理论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多方面参照各种影响因素对高铁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效应、聚散的方式以及聚散的时空特性进行定性分析,提出集聚与扩散虽相互对立但始终并存,二者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发挥不同作用。其次,通过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思想,建立了改进场模型。对高铁沿线节点城市的影响力指数的测算,选取了7个大方面15个指标形成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认各项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影响力指数。选取基于交通时间成本的测度方法,以GIS技术为实现方式,确定节点城市可达性的强度。在对城市影响力指数构建和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完成对传统场模型的改进。最后,以兰新高铁为具体研究实例,分析了兰新高铁的线路情况、建设意义及必要性,选取2008年和2015年为时间断面,选取兰新高铁沿线7个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作为研究节点城市,运用建立的改进场模型,基于熵值法确认各年份各节点城市影响力指数,以ArcGIS软件为平台,测算节点城市可达性,进而得到各城市场强变化情况,并对研究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演变格局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对GIS平台的综合运用测度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结果直观。充分考虑到城市自身的综合规模与城市可达性对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的双重影响,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较为贴合,较好地实现了高速铁路对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的定量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散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范月娇.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集聚效应检验——基于中国11条物流通道的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8

[2].孙雅颖.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3].何甜,朱翔,郑亮.基于运输通道场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聚散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6

[4].张佳玮,陆剑于.一把盐的聚散效应[N].温州日报.2011

[5].李博.科技在网球赛事中应用的聚散效应及机制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

[6].姜建华,张虹薇.西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结构及聚散效应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9

[7].张铱莹.基于场论的运输通道聚散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8].王磊.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聚散效应初探[J].交通科技.2007

[9].张宇星,韩晶.城镇空间的演替与功能聚散效应研究[J].新建筑.2005

[10].谢麟阁.α-肾上能受体兴奋剂及阻断剂对米虾棕色载色细胞内色素聚散的效应[J].动物学报.1985

标签:;  ;  ;  ;  

聚散效应论文-范月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