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汉室商业空间设计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论文以笔者亲自实践设计的星巴克项目为依据,通过分析Revit软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对该软件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实践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本论文的探讨,目的是梳理Revit技术在商业空间中的使用方法,从而从技术角度为商业空间设计予以价值提升。
Revit技术及其代表的BIM技术,潜力巨大。在学习与借鉴现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商业空间设计中的技术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Revit;星巴克;商业空间设计;Wework
引言
BIM(建筑信息化管理)进入国内有段时间了,然而在实际运用上总有点迟缓。一方面,国家在战略层面一直大力推行,另一方面,企业在使用中却有些不情不愿。Revit,作为目前BIM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个软件,在室内设计项目中运用的还比较少,即使在建筑中的运用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著名的跨国连锁企业星巴克。早在2010年,星巴克就要求在中国的店面设计中全面推行Revit来进行设计,并一直坚持至今。笔者长期为星巴克提供设计服务,本文就以星巴克为研究基础,探讨一下Revit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发展。
1Revit技术在星巴克项目中的具体使用
1.1在星巴克项目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星巴克是美国企业。在美国,自2003年起,政府就实行国家级3D-4D-BIM计划;而自2007年起,规定所有重要项目都要通过BIM进行空间规划。星巴克进入中国,也将这一制图模式带入了国内。2010年之前,中国星巴克所有店铺的设计工作都是在美国完成的,2010年之后,开始逐步在中国建立自己的设计团队,除非特别重要的店(比如最近上海的烘培工厂),否则基本都在上海总部完成店铺设计工作,使用的软件主要就是Revit。常规情况下,1个星巴克设计团队由1个设计经理(DM)和1个助理设计师(SPD)构成。设计经理主导项目的所有设计创意和落地,对最终设计效果负责;助理设计师的主要工作是方案创意选材支持、施工图绘制、行政商务协调(比如外包)等。设计经理如果能力很强,对软件Revit能力没有要求,有些外籍设计师还是习惯手绘创作;但对助理设计师而言,必须要对Revit软件的使用十分熟悉。
星巴克的店铺设计通常分为下面几步。
一,建壳阶段。开发团队会先提供新店场地的基础尺度和周边情况照片。在此基础上,助理设计师自己或请外包设计团队用Revit将场地的外壳建模完成。通常情况下,一家一层店的建壳工作1天即可完成。
二,方案平面阶段。设计经理在“壳子”里排出平面和外立面,交设计总监确认。由于Revit的三维模型可以导出CAD,所以设计经理并不需要掌握Revit。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熟练的设计师两到三天即可完成。
三,深化设计阶段,俗称DIP。这个阶段要用Revit把整个星巴克的内部设计都用建模来表达出来,会花费不少时间。完成之后,同样要设计总监最终确认。DIP过程常规需要至少5天,长的也有做2~3星期的。重点项目,设计总监还有要求设计师用Lumin把效果做成动画,以便更好观察判断。
四,施工图阶段,俗称DD。助理设计师用Revit把全部设计完善到施工图程度,并最终按要求作排版、出图。不少项目还要根据要求先出消防图。DD阶段工作量较大,但由于反复较少,故常规也能在5~7天内完成工作。
以上四个步骤之后,装饰图纸就已完成。至于后续的机电设计,星巴克并没有使用Revit的要求,常规都是交由安装公司深化完成的。因此,室内和店面阶段的星巴克设计,通常的完成时间是3~4周(不含机电设计阶段),和其他国际型连锁餐饮店的设计周期相比,并没有显示突出的效率优势。而且,以上这些时间,还不包含星巴克为每一个标准化构件或设备的建“族”的时间。所谓“族”,有点类似于CAD里的“块”,但Revit由于是三维构建的,所以建一个“族”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建“块”的时间。
既然完整的出图时间并没有节省,那么星巴克使用Revit在设计端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便于方案的探讨。Revit的三维模型导出方便,加上各种渲染或动画插件后生成效果图甚至动画也很快速。和传统的3D软件相比,及提升了准确性又提升了效果展示的速度,这非常有助于设计方和市场、运营在方案阶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从而提高方案的准确性。
此外,使用Revit软件制作完成的模型,天然就存储有相比CAD更加多的信息。连锁商业空间又常有大量的改造项目(即同一物业空间的升级改造),这些项目在重新设计时,原有的设计人员往往已离职,项目信息只有从图纸或文件中去寻找。此时,Revit文件的信息量优势便可显现,使得新设计师可以更快更全面的了解项目信息。大到建筑构件,小到每一个家具,即使不去现场,也基本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资料。
1.2在星巴克项目设计外的使用
目前而言,笔者接触到的星巴克现场施工工程师很多还不会使用Revit。虽然有传闻,统一星巴克合并到星巴克中国后,施工团队今后也要使用Revit,但至少,“设计使用了7年而施工却至今不会使用Revit”是一个事实。这说明,星巴克并没有用Revit来解决施工中所谓的“碰撞问题”,也没有用Revit来做施工的合理化规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施工的规范化程度还不高,施工中根据现场突发情况而进行设计变更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施工人员的人力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还是偏低的。相信随着国内技术的发展,星巴克将Revit技术全面运用到国内店铺施工之中是指日可待的。
除了设计和施工之外,专家普遍认为,Revit技术最有效的运用应该是在运营维护阶段。BIM在运维的应用,通常可以理解为运用BIM技术与运营维护管理系统相结合,对建筑的空间、设备资产等进行科学管理,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防,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星巴克使用的Revit,在运维阶段的最大功用是在设施维护上。正常营业中的店铺,每张桌椅,每个空调、每个咖啡机的信息都已在设计施工中逐步录入到后台数据库。这些设施,如果使用接近年限了,后台就会自动提醒运营部门进行更换;如果同城其他店铺有类似设施可以调用的,星巴克运营部也能第一时间查询到。通过BIM的自动记录和查询,运营部门既减少了人力成本,也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2Revit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其他运用——Wework
除了星巴克之外,目前国内运用Revit进行较多整体室内设计的应该就是Wework了。WeWork研发团队在每一个独立项目中,都是全程使用BIM方法来处理建筑设计层面的工作内容。公司使用Revit作为其建模工具,使得整个研发团队在数据导入和导出的过程中工作更为便利、沟通更为精准和高效。WeWork使用BIM,不仅仅局限于对于Revit工具的使用,也包括其他技术工作,比如点云模型,用以计算可能会出现的物体碰撞冲突。此外,Navisworks以及Solibri的使用,帮助WeWork研发团队了解建筑产品本身可能出现的物理结构冲突,确保空间内每一个构成部分留有足够的间隙。
通过模型搭建,WeWork的产品研发团队也收集了大量数据,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确保产品不断调整,带给会员更好的体验。通过安排在空间内的传感器及WeWork社区应用软件,研发团队追踪、收集并分析会员使用空间产品的习惯和频次数据,更好地理解会员喜好,不断改进空间产品的设计。
当Wework看中一块新的物业时候,后台存储的大量数据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模拟计算,推算出该新物业可能可容纳的最大办公人数、建筑改造成本、主要设施初期投入和长期运营的成本。基于这些数据,开发团队对于是否购买或租用该物业的决策将更加理性和快速。
和星巴克相比,Wework对Revit的运用范围更广,且更多使用在了项目前期的战略决策环节中。这对于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Revit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推广的问题
当然,Revit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目前也存在一些短板。大致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硬件设备要求较高。现在做星巴克项目,常规需要至少i7内核,加上128兆的内存和独立显卡,基本相当于传统出效果图时使用的电脑配置。由于设计师工作的移动性要求,上述这些配置还往往要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加上软件本身的版权费用,一个使用Revit的设计师的设备花费往往就要近2万元,这对于普通小公司来说是较大的一笔投入成本。
二,图纸模板的开发人员较少。和CAD出图一样,Revit出图也需要类似的“图框”、“线型”、“材料清单”等相关辅助设置。由于Revit的数据信息可以和图纸内容直接关联,但要发生关联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内部设置,这样今后每次使用时候才会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比如图纸里画了10个平米的大理石墙面,要想材料表里也可以自动生成10个平米的该大理石材料面积,就需要设计人员先期在该项目的信息里进行开发设置。为此,我们称之为“图纸模板开发”。虽然并不是很难,但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并不擅长也不感兴趣这方面的工作,而另找人员开发,一来增加人员成本,二来其实开发人员也不了解项目需求,又多了一层沟通成本。
三,建模功能不够全面。Revit对于大多数自由曲线的建模是捉襟见肘的。这时候,需要使用其他插件(比如犀牛)来完成。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想使用Revit建出完美的模型,往往是需要掌握好几个模型软件的。
四,族库建立费时。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CAD里二维的“块“,到了Revit里就成为了三维的”族“,有人甚至把”族“成为四维的数据,因为里面还包含了材料信息的属性。CAD里几分钟的工作,在Revit里变成了数十倍,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在标准化程度并不高、需求瞬息万变的国内设计市场,一个建好的“族”又往往需要不停的修改和调整,实际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以上这些短板,说到底就是“成本“。这里面既有可见的硬件投入成本,也有不太可见的各种协调成本和学习成本。商业空间设计中,业主往往都是对于成本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因此除非像星巴克和WeWork这样业主本身在推行BIM的,否则设计公司是很难投入自行研发并向业主推荐使用Revit软件的。
结论
可喜的是,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业主开始重视并要求运用BIM技术于设计之中。只要标准化程度和综合管理意识跟上,Revit所代表的BIM技术无疑是能大幅减少而非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的。笔者收笔之际,正得知Adidas也已在着手要求其设计团队全面使用Revit软件。
Revit软件,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熟悉和接受。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也势必会向当年的CAD技术一样,全面运用于商业空间乃至所有空间的设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