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书馆移动服务,TAM,信息安全感知,移动性
移动性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徐向东,何丹丹[1](2019)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息安全感知和移动性等变量的技术接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当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使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具体情景和感知行为深入分析,在TAM理论基础上,充分关注用户泛在化和信息安全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互联网相关情景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信息安全感知和移动性对用户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有重要影响,同时得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观点:网络外部性对感知易用性影响不显着,感知成本对使用意愿影响不显着等。(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期刊2019年02期)
王攀,张皓涵,李静林[2](2018)在《基于Pub/Sub模型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星基网络具有时变性,从而导致天地一体化网络难以采用传统地基网络体系完成终端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低轨卫星或天基终端发生移动时主动更新位置信息,由低轨卫星充当天基终端的移动接入网关(MAG),由高轨卫星组成的网络充当天基网络的移动性管理代理(MMA),移动终端和低轨卫星的移动性控制信息由基于Pub/Sub的模型来管理,以维护MAG之间和MAG与地面网关(GW)之间的隧道,从而减少星间移动性管理消息交互和移动过程对传统PMIP网络的LMA和HA的依赖,提升了移动性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MIP相比,基于Pub/Sub模型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以少量信令开销为代价,取得了传输时延方面的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李艾芮[3](2017)在《基于Hadoop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性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呈现飞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从互联网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个过程会产生海量的移动通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移动性数据,我们可以掌握用户的移动规律和活动轨迹,深入理解用户的行为特征和移动模式,帮助我们实现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性预测。移动性预测模型的研究是理解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社交关系、个人喜好等行为的重要课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如应用推荐、疾病预防、城市规划、人口迁徙、国防建设等各种实际问题,对促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大的研究意义。移动通信的过程中,用户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存储和分析要求。所以,本文通过Hadoop分布式软件平台来实现对用户的移动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本文首先介绍了 Hadoop的架构,及其进行大数据存储和计算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在基于Hadoop的平台上,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性预测模型。随后,研究了用户轨迹里重要位置的提取方法,并基于Point of Interests(POI)识别率指标对这些算法进行了评估与对比,选取出最理想的方法完成了数据的预处理。接着,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用户进行了移动性分析,来判断用户位置的可预测性。并在熵算法基础上提出了瞬时熵与转移概率结合的算法,完成了对用户轨迹里的每个访问位置的可预测性的判断。可预测性分析的实验结果为移动性预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本文实现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性预测,并针对传统算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预测性能的方法,提高了移动性预测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01-10)
王晨[4](2015)在《水下传感器网络基于节点移动性模型的路由协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需要对海洋环境、地质变化、海洋资源等进行长时间连续稳定的监测,研究人员对水下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于是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成为各国传感器网络研究的热点。水下传感器网络与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很大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通信方式的不同,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中的衰减非常大,而声波在水中具有更好的传播性,使得声音成为水下通信技术的较好选择。由于声音在水下传输时速度较慢且传播损耗大,并且易受到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导致水下传感器网络带宽窄、网络延迟大,水下信道的上述特性对水下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首先对水下节点的移动模型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几种常见的水下节点移动模型,包括静态移动模型、浅水移动模型以及拉格朗日移动模型。这些模型虽然均能描述二维场景中节点的移动,但却没有考虑水下网络拓扑的叁维特性,因此并不能很好的描述叁维水下场景节点的移动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水下锚节点的叁维移动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出了水下锚节点的运动;本文提出了基于锚节点移动模型的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可以通过发送控制报文并结合锚节点的移动规律尽可能的使网络拓扑中的节点找到可靠邻居节点。在该拓扑控制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锚节点移动模型的路由协议AVBF(Vector Based Forwarding Based on Anchor Node Mobility Model),在选择下一跳节点时,节点从可靠邻居表中选择下一跳节点,替代了原有的VBF路由协议中的冗余转发策略,从而解决了VBF协议的传输不可靠以及冗余问题。本文在扩展自NS2的网络仿真工具Aqua-Sim上实现了锚节点的移动模型,并且实现了AVBF协议,并将其与VBF协议在数据传输成功率和网络平均延迟以及网络总能耗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证实AVBF协议要优于VBF协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李兆平[5](2015)在《基于CPN模型的认知无线电系统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无线新业务的多样化增长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增加。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缓解固定频谱分配政策带来的频谱资源匮乏问题。CR系统中用户的频谱接入和频谱切换动作会引起通信时延、丢包、甚至通信中断以及系统拥塞,因此研究随机接入和切换状态下的频谱移动性管理(Spectrum Mobility Management,SMM)问题对于提高通信系统整体性能非常重要。在认知无线电的知识背景下,通过科学合理的随机服务模型描述业务的随机特性,有助于制定好的移动性管理策略并量化其可靠性。传统Markov模型不能够正确反映业务源的记忆特性,而且随着信道数/资源数的增多,模型难免会产生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本文立足于着色Petri网(Colored Petri Nets,CPN)研究频谱移动性管理问题,着重分析了认知无线电网络中频谱接入策略和多业务通信系统中频谱切换策略的CPN模型。主要工作如下:研究了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机会频谱接入策略和基于次用户等待机制的频谱接入策略,建立相应的CPN模型。通过分析用户到达率和系统信道数目对阻塞概率的影响,将CPN模型与传统Markov分析方法加以比较。结果表明CPN模型不但能够实现Markov语义的分析方法,而且其分层结构能够处理复杂系统的状态空间爆炸问题。随后,应用CPN模型研究系统的非稳态统计特性,说明该模型能够克服Markov稳态求解过程的约束。针对系统存在多种业务情况下的频谱移动性管理问题,应用CPN模型分析了四种不同的多业务频谱切换策略。研究表明,CPN模型的分层结构对复杂系统和复杂策略都具有灵活适应性。而且,CPN能够克服传统Markov的无记忆特性问题,实现非Markov数学模型的分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张青林[6](2014)在《基于极端学习机的MANET移动性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自组织网络移动性在管理无线网络带宽资源可用性方面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规划连续服务可用性和有效能源管理以提升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极端学习机的MANET移动性预测模型。利用ELM对MANET中的任意节点进行建模;假设已知每个移动节点当前的移动性信息(位置、速度和运动方向角度),以这种方式预测节点未来的位置和相邻节点之间未来的距离;基于几个标准移动性模型,产生更加真实、精确的移动性预测,从而更好地捕捉任意节点直角坐标系之间现有交互/相关性。使用标准移动性模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模型明显改进了传统基于多层感知器的模型,此外,当预测相邻节点之间未来距离时,避免了当前算法对预测精度的限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4年12期)
李丞[7](2014)在《Ad Hoc网络中基于节点社会性的移动性模型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d Hoc网络打破了蜂窝网等传统网络需要固定基础设施支持,才能完成终端之间通信的禁锢。凭借其自组织、无中心、灵活组网的优势,成为无法建立固定基础设施、临时网络、车载网等应用场景的宠儿,因此得到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关注。对Ad Hoc网络的研究,是基于移动性模型的。构建能如实反映真实场景的移动性模型成为研究工作的前提。本论文从Ad Hoc网络移动性模型构建和相关性质研究方面展开,内容涵盖的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首先,总结了移动性模型的发展趋势,并针对近年研究的热点,提出一种基于节点社会性的移动性模型(Attracting Group Mobility Model,简称AGM)。该模型中采用Markov状态转移图来描述对节点的运动建模,能很好的模拟人类或其他动物的行为规律和惯性特点,通过简单的改变模型参数,可以将模型适用于移动节点有在某些热点周围成簇趋势运动规律的相关场景中。其次,对AGM移动性模型在传统非均匀度测量方法下的非均匀度上界分别给出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并在对AGM模型性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非均匀度测量方法在节点成簇分布时存在缺陷。为了更好的刻画节点的非均匀特性,提出采用欧氏距离的改进的非均匀度测量方法。在对其性质进行初步理论分析后,也分别用理论和仿真分析验证了其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4-13)
刘春娜,李晶[8](2014)在《检查人体腹部移动性浊音教学模型的研发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性浊音检查为诊断腹腔有无大量积液的检查方法,但在学习过程中的频繁反复练习又不可能完全通过医疗临床在患者病体上实现。本教学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医护教学中检查人体腹部移动性浊音的实践练习问题,并可达到清楚理解腹腔大量积液诊断原理、正确掌握诊断操作方法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4期)
魏文文[9](2013)在《群移动场景下的移动性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出现在用户的周围,单一的终端和网络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多终端和多网络的协作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无线网络的这种发展需求,有必要提出多网络多终端场景下的群组移动模型,建立符合多终端多网络协作场景下的移动模型,对研究新场景下无线网络通信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模型不仅要反应出群组内部节点的变化,而且还要反应出整个群组的位置变化趋势。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现有的各种移动模型,在分析已有的移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应急救灾下的场景设计的群组移动模型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方面是群组内部节点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场景中群组内部的节点通过虚拟终端的方式实现多终端之间的协作,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的多属性决策算法,帮助用户选择适合终端和网络加入到虚拟终端,采用多网络多终端协作的方式,使用户达到最佳的业务体验。另一方面是群组节点的位置变化,与传统群移动模型中群组内部节点存在相对移动不同的是:在应急救灾场景下,整个终端群组的移动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节点进行的,这个中心节点便是用户本身,多终端多网络的协作通过虚拟终端的方式进行协作,使得群组中节点的移动与用户的移动保持严格的一致性。因此,模拟出虚拟终端移动轨迹成为了研究该模型群组移动的关键。本文给出符合现实场景下的节点移动轨迹。(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4-01)
董月[10](2012)在《基于Xiao模型和基扩展模型的高移动性无线信道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宽带高移动场景下,无线传播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信道会同时经历时间-频率双选择性衰落。为了研究适合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调制、信道估计与均衡等技术,建立相应的无线信道模型非常重要。论文首先讨论了高速铁路无线信道模型的特性,包括无线信道共有的路径损耗、多普勒效应、多径效应,以及相应的快衰落、慢衰落、平坦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高速铁路穿透损耗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建模及仿真方法,平坦衰落主要采用Jakes模型的改进模型(Xiao模型),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仿真主要采用抽头延迟线结构。论文还简要讨论了OFDM系统原理和系统结构。接着,基于Qian Liu等人的思想,提出了适合于高移动性莱斯衰落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在常速运行和加速运行情况下的同相分量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包络平方的自相关函数、概率密度函数。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既可用于固定高速运行也可用于加速运行;当列车沿某一方向以固定速度高速行驶时,改进的模型等同于Xiao模型,克服了Xiao模型只能仿真固定速度的局限性。考虑到超高移动性可能会带来的信道非平稳特性,论文分析了平稳区域和相干区域,并讨论了基于随机生灭过程的时变信道模型。随后,论文针对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信道特有的时间-频率双选择性衰落,重点研究了基扩展模型(B asis Expansion Model, BEM)。基于几种基本的BEM和两种修正模型,本文提出了几种改进方法:(1)结合两种修正模型,改进方法—可保证最大频谱频率等于最大多普勒频移,并减小吉布斯效应的影响;(2)基于CE-BEM(Complex Exponentials BEM)在时间框架两端的建模误差较大,改进方法二采用前后两个时间框架部分重迭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边缘建模误差,建模性能优于原有CE-BEM和modified CE-BEM;(3)针对高移动特性,改进方法叁采用分段建模,保持每段建模阶数Q不变时,建模精确度高于原有模型;Q随分段数改变时,分段数为2时的建模性能最好,分段数再增加,由于Q减小及边缘建模误差增加建模性能则略有下降,但都比原有CE-BEM和modified CE-BEM的建模性能要好。最后,通过采用LMMSE信道估计,并用BEM进行信道重建,仿真了一个简单的OFDM无线通信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改进方法一(即MCE-BEM和modified CE-BEM的结合)的归一化均方误差较MCE-BEM和modified CE-BEM均有所降低,尤其是在高速移动场景下,性能提升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移动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星基网络具有时变性,从而导致天地一体化网络难以采用传统地基网络体系完成终端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低轨卫星或天基终端发生移动时主动更新位置信息,由低轨卫星充当天基终端的移动接入网关(MAG),由高轨卫星组成的网络充当天基网络的移动性管理代理(MMA),移动终端和低轨卫星的移动性控制信息由基于Pub/Sub的模型来管理,以维护MAG之间和MAG与地面网关(GW)之间的隧道,从而减少星间移动性管理消息交互和移动过程对传统PMIP网络的LMA和HA的依赖,提升了移动性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MIP相比,基于Pub/Sub模型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以少量信令开销为代价,取得了传输时延方面的明显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性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徐向东,何丹丹.图书馆移动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息安全感知和移动性等变量的技术接受模型[J].图书馆.2019
[2].王攀,张皓涵,李静林.基于Pub/Sub模型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J].无线电工程.2018
[3].李艾芮.基于Hadoop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性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4].王晨.水下传感器网络基于节点移动性模型的路由协议设计[D].天津大学.2015
[5].李兆平.基于CPN模型的认知无线电系统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5
[6].张青林.基于极端学习机的MANET移动性预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
[7].李丞.AdHoc网络中基于节点社会性的移动性模型及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4
[8].刘春娜,李晶.检查人体腹部移动性浊音教学模型的研发和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
[9].魏文文.群移动场景下的移动性模型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0].董月.基于Xiao模型和基扩展模型的高移动性无线信道建模与仿真[D].西南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