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逸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廷圭,隐逸诗人
隐逸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任祖镛[1](2019)在《解读元末着名隐逸诗人成廷圭》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廷圭(1289~约1362),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兴化人,元末着名诗人。博学工诗,好学不倦,孝敬母亲,植竹庭院,题匾曰"居竹轩",因自号"居竹"。兴化地方志里称成廷圭为"高士",大约是把他与同时代的倪瓒一样看作那个时代的隐逸群体中的一员。(本文来源于《江苏地方志》期刊2019年03期)
范新阳[2](2018)在《隐逸诗人之宗 平淡自然之美——《归园田居》(其一)、《过故人庄》赏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崇尚"平淡自然"之美,可以说是中国文学自诞生之初就开始的自发性审美追求,从"诗叁百"到"汉乐府",凡取自民间歌谣者,莫不如此。其典型特征是:去雕饰,直指人心,语淡而情真。如果说"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核心表达,那么"平淡自然"就是道家美学的经典概括。即以诗歌而论,第一次自觉地将"平淡自然"作为审美追求的,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所开创的田园诗风,直接影响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8期)
顾农[3](2016)在《略谈隐逸诗人陶渊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演讲人简介:顾农,着名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他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为扬州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古代及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着有《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叁国两晋文学史论衡》、《与鲁迅有关》、《四望亭文史随笔》等10余部专着(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6-09-05)
高智[4](2016)在《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个身份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究其原因,这和陶渊明隐逸特殊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出"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与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孙赫远[5](2016)在《陶渊明隐逸思想价值以及对后代诗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陶渊明隐逸思想价值陶渊明追求隐逸的思想固然是受到了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逸观点,也受到了庄子出世哲学和当时江州地带隐逸风气的影响,但主要还是来自于诗人本身对于混乱、黑暗、残酷、腐败的现实世界的认知。可以说正是陶渊明心中深埋的这份强烈的对官场的不满情结,使得他和整个社会保持着一个适当的尺度,对现世更增(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6年02期)
莫砺锋[6](2015)在《隐逸诗人陶渊明(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简朴生活的诗意升华朱熹评陶渊明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子语类》)此语真是知人论世的名言。陶渊明少时胸怀大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之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之八)此志虽然未能实现,但始终蕴藏在心,一不小心就会(本文来源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期刊2015年07期)
莫砺锋[7](2015)在《隐逸诗人陶渊明(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躬耕陇亩的隐士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不但没有名垂青史的功业建树,而且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经历。他曾做过几任小官,后来便在家乡浔阳隐居终老。他留下的作品只有120多首诗歌和12篇辞赋、散文,这些作品内容朴实,风格平淡,并不以奇情壮采见长,当时几乎没有受到文坛的注意。但是陶渊明身后的声名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受到后代(本文来源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期刊2015年06期)
钟评[8](2015)在《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一文中研究指出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年名将,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显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本文来源于《人才资源开发》期刊2015年11期)
黄珍妹[9](2015)在《隐逸诗人孟浩然的道家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论析隐逸诗人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从叁点展开论述:第一,他所写的"涉道诗"中;第二,道家情怀在他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第叁,道家情怀对治愈他仕途失意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5年03期)
林晓娜[10](2014)在《论宋初隐逸诗人的隐逸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初隐逸之风兴盛,隐逸诗人潘阆、魏野、林逋特立独行、不偶于俗,留下许多隐逸典故,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本文专论潘阆、魏野、林逋形成的隐逸文化符号。潘阆在宋初士人中有极高的清誉,但他归隐前的用世之志颇受后人诟病,本文着重辨析潘阆归隐前的人品是光明磊落、清高自守的,他形成的最着名的隐逸典故是潘郎倒骑驴。逾垣避诏、弹琴戏鹤、击筇舞鹤是魏野留给后世的隐逸典故。经由林逋的隐逸人格、隐逸行为及隐逸诗演绎阐释的隐逸文化符号,有西湖孤山、梅妻鹤子、封禅死无书。(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22期)
隐逸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崇尚"平淡自然"之美,可以说是中国文学自诞生之初就开始的自发性审美追求,从"诗叁百"到"汉乐府",凡取自民间歌谣者,莫不如此。其典型特征是:去雕饰,直指人心,语淡而情真。如果说"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核心表达,那么"平淡自然"就是道家美学的经典概括。即以诗歌而论,第一次自觉地将"平淡自然"作为审美追求的,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所开创的田园诗风,直接影响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逸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1].任祖镛.解读元末着名隐逸诗人成廷圭[J].江苏地方志.2019
[2].范新阳.隐逸诗人之宗平淡自然之美——《归园田居》(其一)、《过故人庄》赏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3].顾农.略谈隐逸诗人陶渊明[N].人民政协报.2016
[4].高智.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考论[J].铜仁学院学报.2016
[5].孙赫远.陶渊明隐逸思想价值以及对后代诗人的影响[J].新课程(中学).2016
[6].莫砺锋.隐逸诗人陶渊明(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
[7].莫砺锋.隐逸诗人陶渊明(上)[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
[8].钟评.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J].人才资源开发.2015
[9].黄珍妹.隐逸诗人孟浩然的道家情怀[J].中国民族博览.2015
[10].林晓娜.论宋初隐逸诗人的隐逸象征[J].语文学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