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注意体能训练

体育课注意体能训练

一、重视在体育课堂中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申文艺[1](202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与德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选取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个例进行调查,该校为德育示范学校,办学以来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校训,曾获“临汾市第十一届‘育人杯’先进集体”、“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等荣誉。本研究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调查,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一个借鉴,在理论上丰富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扩充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推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学科的完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发放问卷,了解该校学生的体育道德现状;第二部分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观摩体育教学过程,了解该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现状,第三部分将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客观认识目前该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解析,提出相关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1)体育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体育学科德育内容包括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意志品质和尊重他人六个维度。(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程度的德育渗透,但是还存在德育渗透认知不足、德育渗透程度低、内容存在偏差,体现为以规则意识为主,意志品质、尊重他人很少涉及、出现无效渗透、缺少德育渗透方法的问题。(3)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对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需求存在偏差,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合理地渗透德育。(4)体育教学的整个环节都可以渗透德育,开始部分可渗透尊重他人与规则意识,准备部分可渗透规则意识与责任感,结束部分可渗透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在基本部分,不同的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内容侧重点不同。(5)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具有相关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完善学生的体育道德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1)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拓宽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场地器材的配备,并定期进行维护。(2)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结合德育目标、体育教学整个环节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渗透德育。(3)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深入到学生之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保持长处,克服短处,有效渗透德育。

韩文娜[2](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认为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刘伟泉[3](2021)在《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速度素质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初中生阶段是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阶段,抓住素质敏感期着重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软梯训练引用到初三女生体育课堂中,目的是帮助提高她们的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为学校体育增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为一线教师制定合理的初中软梯练习方案提供可参考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将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完成最终实验以及论文的撰写,以礼乐中学初三年级女生作为实验对象,选择人数均等,身体无明显差异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根据专家访谈遴选的测试指标从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方面对两组女生均展开速度素质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情态表现访谈及观察,探究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的速度素质的影响效果,为软梯训练提供实践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初三女生进行12周的实验,实验后实验组反应速度指标成绩高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实验组反应速度的测试指标成绩据统计分析显示达到显着差异,但发现对照组成绩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反应速度的效果较优于对照组。2、对初三女生进行12周的实验,实验后实验组的动作速度指标成绩表现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根据统计学分析,在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动作速度这两个指标成绩存在极显着差异。而对照组两项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软梯组合训练比对照组传统速度训练对初三女生动作速度训练效果更为明显。3、对初三女生进行12周实验,实验后实验组的位移速度成绩表现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分析,在实验前后实验组的位移速度的两个指标成绩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对照组两项指标均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位移速度训练效果明显。4、通过对学生教学中进行交谈和观察,学生对软梯组合训练的兴趣和专注程度更优于对照组的传统训练。

荣俊杰[4](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建[5](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袁大威[6](2020)在《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体育的德育价值,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我国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把“体育品德”作为构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内容之一。品德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国外对体育品德教育已多有研究。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教学模式正是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而发展并兴起的体育教学模式。迄今为止,TPSR教学模式已被西班牙、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引进,并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就国内而言,关于该教学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探寻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因素和德育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对TPSR教学模式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进行整合,并结合我国上海市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实验。从学生的体育品德变化、学生体能发展、专项技能水平三个方面来探究TPSR教学模式在融入我国高中体育专项化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TPSR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并对他国学者在实验研究中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任务卡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量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大纲内容,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对实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实验流程进行建构。其次,采用访谈法对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进行的访谈,制定专项水平测试标准。最后,结合高中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选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篮球专项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半结构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为尽可能减少先前学习差异对学习效果影响,更好对比学生在两种课程模式中的学习效果,分别选取两个在篮球技能、身体素质方面均等的篮球专项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周期为一学期,共20周,36次课,每次课80分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并对比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TPSR模式融入专项化教学对学生耐力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对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发展无显着差别。实验班学生1000M成绩提升较为明显。在50M、立定跳远、实心球体能测试成绩中并未有显着性差异;2)TPSR教学模式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提高。尤其在投篮命中率等方面,实验班篮球专项测试成绩在三步上篮、传切上篮、突分投篮(进球数)方面高于对照班。3)TPSR模式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实验班在实验后PSRQ问卷方面与对照班有显着差别,在PSRQ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维度中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班。经过学生访谈以及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对体育品德认识导致了问卷分值的降低。4)TPSR模式融入专项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多重契合点,在相互结合后更能够促进学生专项技能以及体育品德的发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有效的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以及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和设计。体育品德的培养需要教师设定互动式的教学情景。在教授单个技术教学单元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合作、配合以及相互帮助,是体育品德培养和教师课程整合的着力点。2)深入挖掘体育隐性资源,运用赛季制度使学生自行参与比赛、组织比赛、裁判执裁、赛后总结。让学生在各种问题和矛盾之中培养体育品德。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矛盾,是对学生在尊重、关心与帮助他人、努力合作以及自我努力等体育品德的有效培养。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正确引导小组之间、同伴之间的尊重与合作。发挥小组核心成员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4)合理设置课堂时间,精简讲解内容。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性,增加练习时间。5)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避免只注重技术忽略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曹萌[7](2020)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翻转课堂的出现、慕课的兴起为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现代化创新打开了一扇窗。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应用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来,是体育教育领域的一场现代化变革,也是完成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由于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具有运动实践性,单纯的慕课教学无法满足这一特性,基于慕课的体育翻转课堂应运而生,它是既能推动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又能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以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排球教学为例,分别设计以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为基础的对照班,和以基于慕课的体育翻转课堂为基础的实验班,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探究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应用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是否会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自信心的形成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带来的转变,为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创新提供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与传统体育教学课堂相比,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更能促进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互动公平,在不改变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本质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角色及其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自主,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更加全面。(2)与传统体育教学课堂相比,基于慕课的体育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学习进度进行灵活的调整,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提升了教学效率。(3)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体育教学课堂,实验班学生在慕课的帮助下,能够更精准的掌握排球中每个技术动作的细节,提升运动技能,使学生获得更优异的成绩。(4)与传统体育教学课堂相比,基于慕课的体育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开展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自我定位的转变,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自信心,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谈水泉[8](2020)在《领会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展校园足球是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其本质在于通过学校足球课程为抓手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校园足球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依据领会教学法实施到球类运动项目的教学经验,发挥该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优势特点,将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足球课程教学中,研究领会教学法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足球教学中提供参考。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领会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解,验证了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阶段足球教学中的可行性。对领会教学法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出领会教学法是把战术意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认识理解运动项目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为了研究领会教学法在小学足球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广州南沙区实验小学三(2)班与四(1)班在学生足球教学后,进行身体素质测试、足球技能测试、情境兴趣测试。足球比赛表现测试、足球基本知识与规则测试,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无论是领会教学法还是传统教学法都能对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2.通过对学生足球技能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足球技能水平测试中各项指标平均分都高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领会教学法对于学生足球技能教学效果更好。3.通过对学生进行足球比赛表现GPAI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应用领会教学法实验组学生在足球比赛表现中情况更好。4.通过对学生进行足球情境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平均分数高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应用领会教学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5.通过对学生进行足球理论与规则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平均分数高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应用领会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牢固掌握足球理论与规则

官永华[9](2020)在《跨越小栏架游戏对小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人体运动时肌肉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它是决定大多数体育项目运动成绩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肢爆发力的发展应以不同的奔跑和跳跃形式为基础,反复刺激下肢肌肉。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体育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采用传统的体育课堂来进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分散,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跑跳内容的学习。跨越小栏架游戏教学,涵盖了跑跳内容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不同形式的跨越小栏架方式为主要教学内容,达到发展小学生运动技能和下肢爆发力的目的,进而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跨越小栏架游戏运用到发展小学生身体素质类项目中,通过学习、练习跨越小栏架技术,达到发展小学生下肢爆发力的目的。对跨越小栏架游戏与发展小学生下肢爆发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寻找和探索出以游戏形式提高小学生下肢爆发力的方法,为以后的体育课堂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市天河区中海康城小学三(1)、三(2)、四(3)和四(4)班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采用跨越小栏架游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对跨越小栏架游戏与发展小学生下肢爆发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为期三个月(36课时)的教学实验研究,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下肢爆发力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并发放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跨越小栏架游戏是以多种不同形式跨越小栏架的游戏,因适应三,四年级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及竞争性,增加了体育课程练习的运动负荷,促进了下肢爆发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2、跨越小栏架游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均对三,四年级小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跨越小栏架游戏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体育教学。

王俭闯[10](2020)在《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一年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进行汇报,初中生体质检测的项目有: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肺活量、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然而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练习手段枯燥乏味且单一,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缺乏创新性、趣味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在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体育课堂中进行游戏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大部分的文章都在关注游戏化教学对身体素质的影响,针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本文以初中体测项目为切入点,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游戏化教学干预,并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较,探讨两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对的建议和对策,以此来对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价值。文章中的实验是以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98名初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经过12周的实验测试,10周的时间用来进行教学干预,一周时间进行实验前的测试,一周时间进行实验后的测试,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在实验前后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心理健康指标的变化。得出主要研究结果为:1.体现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身高、体重,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和试验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发生显着性的差异,说明了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和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身体形态上没有太大的差别。2.体现中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肺活量,在进行教学试验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发生了显着性的变化。并且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对肺活量的影响更加的有效,说明了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相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身体机能更加高效。3.体现中学生身体素质的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仰卧起坐、800米跑、1000米跑等指标,在实验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得到了显着性的提髙,而引体向上和坐位体前屈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后两个班级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实验组的变化要大于对照组的,说明了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和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较,前者更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4.体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中,在进行教学试验之后,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惧症状等维度有了显着性的降低,而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等维度在进行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实验组的各样指标的变化要大于对照组的。说明了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得出主要研究结论为:1.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和传统的体育教学都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2.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仰卧起坐、800米跑、1000米跑等指标方面,实验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3.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在对人焦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惧症状等维度上,在进行实验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的改进效果。

二、重视在体育课堂中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在体育课堂中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1.1.2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4 学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意义、可行性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体育教学
        2.1.2 德育
        2.1.3 德育渗透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简要评述
    2.3 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理论基础
        2.3.1 知行合一理论
        2.3.2 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2.4 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维度总结
        2.4.1 相关政策、文件蕴含的体育学科德育内容
        2.4.2 不同阶段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德育要求
        2.4.3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2.4.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据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体育道德现状
        4.1.1 学生的体育学科德育认知
        4.1.2 学生体育道德行为
    4.2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现状
        4.2.1 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的认知
        4.2.2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行为
    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对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影响
        4.3.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关联分析
        4.3.2 实证分析
    4.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4.4.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认知不足
        4.4.2 体育教师德育目标设立数量少、质量不佳
        4.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内容存在偏差
        4.4.4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方法单调
        4.4.5 学生体育成绩组成因素不完善
    4.5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学校缺乏规定,缺少教师培训
        4.5.2 教师认知不足,行为存在偏差
        4.5.3 体育课时不足,教学任务紧张
        4.5.4 场地器材缺乏,教学形式局限
        4.5.5 师资配置失衡,教师权益缺失
        4.5.6 教学环境多变,失控现象频发
    4.6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4.6.1 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
        4.6.2 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
        4.6.3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
5 研究结论
6 研究建议
7 不足与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学生体育道德行为情况的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情况的调查(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1)
附录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2)
附录5 学生随堂体育道德体验问卷

(2)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软梯训练的研究
        1.4.2 关于速度素质的研究
        1.4.3 关于中学生身体素质及身心发育特征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测试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后反应速度测试结果的比较
        3.1.1 实验前反应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1.2 实验后反应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1.3 实验前后反应速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2 实验前后动作速度测试结果的比较
        3.2.1 实验前动作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2.2 实验后动作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2.3 实验前后动作速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3 实验前后位移速度测试结果的比较
        3.3.1 实验前位移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3.2 实验后位移速度测试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3.3.3 实验前后位移速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4 实验后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分析
    3.5 软梯训练在初中生体育课堂运用的启示
        3.5.1 体育课堂中使用软梯的优势
        3.5.2 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6)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
        1.1.2 体育品德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1.1.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际需求
        1.1.4 TPSR模式为专项化教学中品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品德
        2.1.2 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
        2.1.3 TPSR教学模式
        2.1.4 学习效果
        2.1.5 体育教学模式
    2.2 “TPSR模式”与“上海市体育专项化”的基本特征和对比
        2.2.1 美国TPSR模式的基本特征
        2.2.2 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特征
        2.2.3 “TPSR模式”与“上海市体育专项化”比较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TPSR模式的梳理与课程建构
        2.3.2 TPSR模式的实施与应用
        2.3.3 TPSR模式效益研究
        2.3.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
        3.2.2 问卷调查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访谈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TPSR”融入“体育专项化”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思路与结构
    4.2 教学内容设计
    4.3 教学策略设计
        4.3.1 单元整合——问题导向、结合实际
        4.3.2 课时设计——合理手段、有效实施
    4.4 测试项目选取
5 研究结果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的结果比较
        5.1.1 实验前体能结果比较
        5.1.2 实验前技能结果比较
        5.1.3 实验前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的结果比较
        5.2.1 实验后体能结果比较
        5.2.2 实验后技能结果比较
        5.2.3 实验后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5.3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实验后的结果比较
        5.3.1 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能结果比较
        5.3.2 对照班实验前、后技能结果比较
        5.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6 讨论与分析
    6.1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能发展的影响
    6.2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篮球技能发展的影响
    6.3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教学单元设计流程(选案)
    附件2:传切配合教案(选案)
    附件3:篮球传切配合(1)任务卡(选案)
    附件4: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高一年级篮球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表
    附件5:《高二年级》一般身体素质单项指标评分表
    附件6:《高二年级》专项技能测试评分表
    附件7:PSRQ问卷对应个人责任层级
    附件8:中学生责任行为调查问卷
    附件9:半结构访谈纲要

(7)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互联网下的智能移动终端成为生活必需
        1.1.2 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
        1.1.3 慕课进入课堂可以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公平
        1.1.4 互联网时代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1.1.5 基于慕课的体育翻转课堂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国内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相关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国外慕课相关研究
        2.2.2 国外翻转课堂相关研究
        2.2.3 国外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相关研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对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影响分析
        4.1.1 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分析
        4.1.2 对体育教师角色的影响分析
        4.1.3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分析
        4.1.4 对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1.5 对教学互动公平的影响分析
        4.1.6 对教学本质的影响分析
    4.2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与排球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假设
        4.2.3 实验对象和实验时间
        4.2.4 实验平台
        4.2.5 实验控制
        4.2.6 排球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前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正面双手垫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3 实验组与对照组正面双手传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4 实验组与对照组扣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5 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6 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总成绩结果与分析
    4.4 问卷结果与分析
        4.4.1 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4.4.2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4.4.3 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4.4.4 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与分析
        4.5.1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融入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4.5.2 学生掌握精准动作技能的分析
        4.5.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分析
        4.5.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分析
        4.5.5 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附录 8

(8)领会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领会教学法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领会教学法的初次探索
        2.1.2 国外关于领会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2 国内关于领会教学法的研究
        2.2.1 国内关于领会教学法理论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领会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比赛观察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足球教学的理论分析
    4.1 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4.2 领会教学法应用于足球项目的主要思路
    4.3 领会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第五章 领会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5.1 实验时间、地点及实验对象
    5.2 实验步骤
    5.3 实验条件控制
        5.3.1 对于实验对象进行分配
        5.3.2 对于实验变量的控制
        5.3.3 避免实验者效应的产生
    5.4 教学内容
    5.5 实验指标的选取
        5.5.1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及要求
        5.5.2 足球技能实验测量指标及要求
        5.5.3 足球比赛表现测试指标及要求
        5.5.4 足球比赛表现测试方法与评分
    5.6 足球课程中应用领会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5.6.1 进行足球比赛内容和规则的讲解
        5.6.2 学生进行足球比赛/游戏的尝试练习
        5.6.3 进行足球比赛/游戏练习
        5.6.4 教师通过引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讨论
        5.6.5 教师进行问题的反馈并归纳比赛练习要领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身体素质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6.2 足球运动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6.3 情境兴趣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6.4 足球比赛表现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6.5 足球基本知识与规则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体育情景兴趣量表
附件2 足球知识与规则测验
附件3 青少年足球技能测试场地及要求
附件4 对照组(传统教学法)教学进度
附件5 实验组(领会教学法)教学进度
附件6 领会教学法教案
附件7 传统教学法教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跨越小栏架游戏对小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游戏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1.2 素质教育下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为提高小学生下肢爆发力提供参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游戏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1.2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概念及其应用特点
        2.1.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1.4 小结
    2.2 爆发力相关研究
        2.2.1 爆发力的定义
        2.2.2 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2.2.3 爆发力的影响因素
        2.2.4 爆发力的评价手段
        2.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教学实验设计
        4.1.1 实验测试指标的筛选确定
        4.1.2 实验因素的控制
        4.1.3 实验前测
        4.1.4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方法的设计
        4.1.5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计划的设计
        4.1.6 实验后测
    4.2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设计和实施
        4.2.1 游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依据
        4.2.2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设计
        4.2.3 跨越小栏架游戏的干预过程
        4.2.4 跨越小栏架游戏干预中的运动强度安排
    4.3 游戏干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4.3.1 循序渐进原则
        4.3.2 目的性原则
        4.3.3 竞技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原则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下肢爆发力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5.1.1 T字折返跑成绩对比分析
        5.1.2 站立式50米冲刺跑成绩对比分析
        5.1.3 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5.1.4 原地纵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5.2 实验前后两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2.1 体育学习消极兴趣对比分析
        5.2.2 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对比分析
        5.2.3 运动参与程度对比分析
        5.2.4 关注体育程度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 中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1.1.2 导致中学生产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原因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选题的依据
        1.2.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初中体测项目
        2.1.2 游戏化教学
        2.1.3 身心健康
    2.2 体育游戏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体育游戏化教学出现的背景
        2.2.2 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几种重要依据和方法
        2.2.3 体育游戏化教学在中小学的相关研究
    2.3 学生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研究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控制变量
    4.4 实验的具体思路
        4.4.1 实验技术路线图
    4.5 实验步骤
        4.5.1 实验前测
        4.5.2 实施教学干预
        4.5.3 实验后测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对学生身心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健康各项指标的调查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调查分析
    5.2 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
        5.2.1 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健康各项指标的影响分析
        5.2.2 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重视在体育课堂中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D]. 申文艺.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软梯组合训练对初三女生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伟泉.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 袁大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曹萌.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领会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谈水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跨越小栏架游戏对小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官永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10]初中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俭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体育课注意体能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