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抑制失败论文-黄璐,宋晓甜,陈洋,姚永明

病毒抑制失败论文-黄璐,宋晓甜,陈洋,姚永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抑制失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影响因素

病毒抑制失败论文文献综述

黄璐,宋晓甜,陈洋,姚永明[1](2019)在《2004-2016年贵州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贵州省2004-2016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病例情况。方法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4-2016年6月在贵州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做过病毒载量检测的4 34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 4 34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占68.5%(2 977/4 349),平均年龄为(45.0±13.7)岁,未婚者居多,占76.2%(3 316/4 349),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67.2%(2 924/4 349)。4 349例病毒抑制失败占20.7%(899/4 3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5岁(OR=0.809,95%CI:0.694~0.9420),婚姻状况为未婚(OR=0.500,95%CI:0.382~0.653)、已婚或同居(OR=0.722,95%CI:0.539~0.967),感染途径为同性性行为(OR=0.282,95%CI:0.205~0.388)和异性性行为(OR=0.735,95%CI:0.608~0.889),治疗时长为6~47个月组(OR=0.782,95%CI:0.634~0.964)与其他组比较,病毒抑制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7例送检病例中耐药占59.5%(147/2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长为6~34个月的病人对耐药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59,95%CI:0.211~0.998,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病毒抑制失败率较高,耐药突变加重。(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王凤英,金涛,胡晓远,倪明健[2](2018)在《新疆1816名艾滋病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耐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新疆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对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耐药状况,并寻找可能导致的耐药因素,给予建议。方法选择HIV在治患者病毒载量大于1 000拷贝/ml的样本1 816份,用in-house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 pol区基因,通过序列测定,用ChromasP ro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分析,进入Stanford HIV耐药数据库序列结果比对,获得耐药位点和耐药程度分析结果。结果 1 816例患者中有916例对至少一种药物产生耐药,占50.44%,南疆四地州的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耐药率比较突出,达到4%~5%,但3类药物当中仍然是非核苷类药物耐药率最高,达到43.61%。并未出现特殊的耐药突变位点。结论新疆艾滋病病毒抑制失败患者中耐药突变率较高,在艾滋病疫情发展较快的南疆四地州出现了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耐药,需要引起关注。(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13期)

劳云飞,楼金成,李惠琴,李侠,安靓[3](2017)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中病毒抑制但免疫失败的AIDS病人更换二线药后的免疫学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在联合抗病毒治疗(ART)中病毒抑制但免疫失败的艾滋病(AIDS)病人,通过更换二线药方案后其免疫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了云南省免费抗病毒治疗的≥15岁青少年和成人AIDS病人的部分数据,回顾性分析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相较于换药前的变化情况。结果纳入分析的331例病人,启动ART时CD4细胞计数平均值是171.5个/mm~3(59.2%<200个/mm~3),更换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二线药方案前,CD4细胞计数平均值降低到125.3个/mm~3(86.4%<200个/mm~3),更换后CD4细胞计数增加到200个/mm~3以上。其中换药后第12、18、24、30、36、42和48个月,CD4细胞计数增加的平均值(个/mm~3)和[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2.5(83.0,122.1)、123.0(95.9,150.2)、140.4(101.9,178.9)、145.6(96.0,195.2)、125.4(53.2,197.5)、179.9(96.0,263.8)和236.0(37.9,434.1)个/mm~3。以更换二线药前的CD4细胞计数作为协变量分析,启动ART时年龄≤50岁与>50岁的比较,CD4细胞计数增加的平均值(个/mm~3)和(95%CI)是65.8(17.61,113.92),计数增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启动ART时CD4细胞计数≤50个/mm~3组和50~100个/mm~3组分别与>200个/mm~3组比较,CD4细胞计数增加的平均值(个/mm~3)和(95%CI)分别是-120.0(-192.31,-47.76)和-73.3(-143.56,-3.07),计数增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41)。结论更换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二线药方案,可以使病毒抑制但免疫失败的艾滋病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增加;启动ART时≤50岁者,其CD4细胞计数增加的程度大于年龄更大的病例;启动ART时CD4细胞>200个/mm~3的病例,换药后CD4细胞计数增加的程度大于初始时CD4细胞≤100个/mm~3者。(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7年09期)

滕涛,冷雪冰,梁淑家,马艳玲,孙喆娅[4](2016)在《静脉吸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发生原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静脉吸毒人群中(injecting drug user,IDU)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状况。方法利用我国耐药监测数据库取得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静脉吸毒HIV/AIDS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抗病毒治疗情况及病毒学数据,分析该人群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发生原因。结果本研究中初始抗病毒治疗的静脉吸毒HIV/AIDS 1 395人,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为23.9个月,病毒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为21.4%(298/1 395),广西和云南地区病毒抑制失败率12.2%(60/493),其他省份的病毒抑制失败率26.4%(238/902),总体耐药率为8.4%(117/1 3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少数民族(AOR=2.1,95%CI:1.6~2.9)、最近治疗方案含LPV/r(克力芝)(AOR=3.6,95%CI:2.4~5.4)、近一个月漏服(AOR=2.0,95%CI:1.4~3.0)、开始治疗时间为2011-2013年(AOR=2.2,95%CI:1.5~3.2)的HIV/AIDS病毒抑制失败率高;年龄>35岁(AOR=0.7,95%CI:0.6~1.0)、广西和云南(AOR=0.3,95%CI:0.2~0.5)的静脉吸毒HIV/AIDS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率低。结论我国静脉吸毒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率较高,但广西和云南地区治疗者的病毒抑制失败率低于其他地区。服药依从性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病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隆素素,席娜娜,左宗力,何勤英,张菊英[5](2015)在《抗病毒治疗1年后的疗效评价及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探索抗病毒治疗(ART)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ART效果的措施。方法收集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所提供的成都市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随访资料,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共收集1682例HIV/AIDS病人,经标准方案治疗1年后CD_4~+T淋巴细胞计数从(184.49±103.82)个/μL上升到(313.11±157.41)个/μL,ART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78,P<0.001)。病毒抑制失败86例,失败率为5.1%。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R)=2.073,95%可信区间(CI)=1.012~4.248,P=0.046]、漏服(OR=5.994,95%CI=2.314~15.528,P<0.001)及治疗方案(OR=2.059,95%CI=1.223~3.467,P=0.007)与病毒抑制失败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服是影响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因素,应关注老年患者的病毒抑制情况,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尽量使用最优治疗方案来降低病毒抑制失败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5年12期)

冷雪冰[6](2015)在《HIV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情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自1987年第一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问世以来,全球在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发展迅速。至20世纪末期,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逐步应用,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在治疗后,不仅抑制了体内病毒复制,免疫功能得以重建,并且艾滋病相关死亡也大幅度下降,生活质量有了显着提高。我国于2003年开始推行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National Fre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Program, NFATP),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已以达到70%以上,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000多个免费抗病毒治疗门诊点,累计治疗的成年AIDS病人多达36万例。但是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毒株也会随之产生和流行,这不单单会影响到个人的治疗效果,加速疾病进展。同时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若不能最大化持续使用一线抗病毒药物,大部分人群则会因耐药而换用二线药物,从而加重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开展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产生情况的研究,同时分析静脉吸毒人群和既往献血员这两个重点亚人群的病毒学效果,为我国今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扩大抗病毒治疗,遏制耐药株的流行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的1、了解2003-2013年HIV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情况2、了解静脉吸毒人群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情况3、了解既往献血员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情况方法研究样本来自于我国耐药监测数据库中于2003-2013年间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抗病毒治疗情况及服药依从性指标,同时采集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人双盲录入,完成录入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并修改错误录入信息。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根据研究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实际收集到10129例患者信息,平均治疗时间为(29.5±25.2)月,中位治疗时间为23.3个月;2094人病毒载量≥1000 copies/ml,病毒抑制失败率为20.7%(2094/101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上文化、广西和云南的患者病毒抑制失败率低;而通过血液传播或静脉吸毒、初始治疗方案含DDI、抗病毒治疗前CD4计数为200-349 cells/mm3或350-499cells/mm3、最近一个月有漏服药物、安徽和河南省的患者病毒抑制失败率高。其中1114人检测到基因型耐药,总体耐药率为11.0%(1114/10129)。在耐药人群中,以NNRTIs类耐药为主,占80.8%,其次是NRTIs类耐药和PIs类耐药,分别为69.0%和4.2%,此外有51.2%同时耐NNRTIs和NRTIs。M184I/V、 M41L和D67G/N是NRTIs类耐药常见的突变位点,而NNRTIs类耐药突变位点以K103E/N/R/S最常见。PIs类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包括M46I/L和154S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传播(AOR=1.3; 95% CI=1.0~1.7)或静脉吸毒传播(AOR=1.9; 95% CI=1.5~2.4),初始治疗方案含DDI (AOR=2.7; 95% CI=2.3~3.2),最近一个月有漏服(AOR=1.5; 95% CI=1.2~1.8),安徽和河南(AOR=1.4; 95% CI=1.1~1.7)的患者耐药率高;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AOR=0.8; 95% CI=0.7~0.9),2008~2010年(AOR=0.8; 95% CI=0.6~0.9)或2011-2013年(AOR=0.6; 95% CI=0.4~0.8)间开始接受治疗,居住于广西和云南(AOR=0.6; 95% CI=0.4~0.8)的患者耐药率低。第二部分调查对象中通过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共1395人,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为(23.9±20.9)月,中位治疗时间为17.0个月。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21.4%(298/1395)出现病毒抑制失败(VI≥ 1000 copies/ml)。对病毒抑制失败患者的血样进行耐药检测,278份血样扩序成功,其中117份检测到基因型耐药。在这些耐药患者中,NRTIs、NNRTIs和PIs叁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5.0%、69.2%和7.7%,此外37.6%出现双重耐药。NRTIs类耐药以耐3TC为主,常见的突变位点是M184I/V; NNRTIs类则以EFV耐药为主,K103N/R是其主要的突变位点。静脉吸毒人群的HIV-1病毒亚型种类较多,以CRF07_BC为主,占54.0%。该人群总体耐药率为8.4%(117/13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少数民族CAOR=2.5:95% CI=1.5~3.9),初始治疗方案含DDT (AOR=6.8:95% CI=2.4~19.4))的静脉吸毒患者耐药率高。第叁部分本次研究中既往献血员共3690人,平均治疗时间为(38.6±30.0)月,中位治疗时间为32.7个月。1178例患者血浆VL≥1000 copies/ml,病毒抑制失败率为31.9%(1178/690)。1178例病毒抑制失败患者中,689人至少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总体耐药率为18.7%(689/3690)。以NRTIs和NNRTIs耐药为主,其中NRTIs类主要耐ABC,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为M41L; NNRTIs类主要耐NVP, K103N/R/S是常见的突变位点。另有22人存在PIs类耐药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毒亚型为B亚型,占9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59岁(AOR=0.7; 95% CI=0.6~0.9)或≥60岁(AOR=0.6; 95% CI=0.4~0.9),初中及以上学历(AOR=0.8; 95% CI=0.7~1.0),务农(AOR=0.5; 95% CI=0.4~0.6)的患者耐药率低,初始治疗方案含DDI (AOR=3.4; 95% CI=2.7~4.2),最近一个月漏服(AOR=1.7; 95% CI=1.3~2.2)的患者耐药率高。结论我国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率较高,尤其见于静脉吸毒人群和既往献血员。初始治疗方案含DDI和漏服是耐药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5-06-30)

郑本锋,刘宏伟,袁源,刘春华,王哲[7](2011)在《HIV抗病毒治疗者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及耐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者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和耐药状况。方法 2009年8月在河南省西华县整群抽取接受抗病毒治疗者371例,进行基本情况和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同时抽取静脉血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对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血液样本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 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进行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 371例中,病毒抑制失败87例,失败率为2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8,95%CI=1.1~3.1,P=0.026 4)、最近1个月有漏服药物(OR=2.3,95%CI=1.2~4.2,P=0.009 2)和现治疗方案为早期一线治疗方案(OR=2.1,95%CI=1.2~3.9,P=0.012 4)与病毒抑制失败率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抑制失败者的耐药率为63.2%(55/87),其中非核苷类药物和核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3.2%(55/87)和49.3%(43/87),未检测到对蛋白酶类药物的耐药。结论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病毒抑制失败率和耐药突变率较高,服药依从性是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1年06期)

病毒抑制失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新疆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对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耐药状况,并寻找可能导致的耐药因素,给予建议。方法选择HIV在治患者病毒载量大于1 000拷贝/ml的样本1 816份,用in-house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 pol区基因,通过序列测定,用ChromasP ro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分析,进入Stanford HIV耐药数据库序列结果比对,获得耐药位点和耐药程度分析结果。结果 1 816例患者中有916例对至少一种药物产生耐药,占50.44%,南疆四地州的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耐药率比较突出,达到4%~5%,但3类药物当中仍然是非核苷类药物耐药率最高,达到43.61%。并未出现特殊的耐药突变位点。结论新疆艾滋病病毒抑制失败患者中耐药突变率较高,在艾滋病疫情发展较快的南疆四地州出现了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耐药,需要引起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抑制失败论文参考文献

[1].黄璐,宋晓甜,陈洋,姚永明.2004-2016年贵州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

[2].王凤英,金涛,胡晓远,倪明健.新疆1816名艾滋病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耐药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

[3].劳云飞,楼金成,李惠琴,李侠,安靓.云南省抗病毒治疗中病毒抑制但免疫失败的AIDS病人更换二线药后的免疫学效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

[4].滕涛,冷雪冰,梁淑家,马艳玲,孙喆娅.静脉吸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发生原因研究[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6

[5].隆素素,席娜娜,左宗力,何勤英,张菊英.抗病毒治疗1年后的疗效评价及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

[6].冷雪冰.HIV抗病毒治疗人群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情况调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

[7].郑本锋,刘宏伟,袁源,刘春华,王哲.HIV抗病毒治疗者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及耐药[J].中国公共卫生.2011

标签:;  ;  ;  ;  

病毒抑制失败论文-黄璐,宋晓甜,陈洋,姚永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