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论文-朱真,杨飞

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论文-朱真,杨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规划,理论创新,实践应用

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朱真,杨飞[1](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省乡村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战略,需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民做工科技化,农村扶贫精准化,农业融资合理化等方面共同推进。以山东省乡村振兴规划运营模式、主要模式、构建要素以及战略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发展中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落实提供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易莹[2](2019)在《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一直存在着经济不够发达、农业不够先进、公共体系不够完善、生态文明不够和谐等问题。因此,致力乡村建设、改善乡村现状、完善乡村体系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对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15期)

杨中柱[3](2019)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观点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的各种观点,对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构筑了"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凝智聚力。(本文来源于《高校社科动态》期刊2019年02期)

吴起民[4](2019)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和革新乡村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进入陕甘宁边区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持续系统地探索。战争环境下的文化动员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文化建设的失衡问题,更难以实现革命文化扎根于乡土的目标。为应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力图通过群众路线实现中国共产党与乡村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知识群体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提高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文化的整合效能,推进新文化扎根于乡村社会。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9年02期)

张建军[5](2019)在《寻路乡土: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来,中国不自主地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洪流之中,乡村开始逐步凋敝和衰败,“成为问题的乡村”如何因应现代化转型逐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梁漱溟与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是对乡土中国如何实现健康的现代转型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乡建实验从总体上看最终都未真正成功。但是他们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即使在今天也是无可回避而必须正视的。按照马克思所描绘的基本趋势,社会发展总体上表现一个从个体只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只是“共同体的财产”的社会状况,逐步迈向“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的状态的进程。本研究基于上述一般性社会历史进程,联系中国近代以来不完全自主的社会转型(包括其中发生的革命和建设运动)来审视梁、晏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二人乡土重建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与实践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当代乡村振兴的价值启示。首先,对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价值取向、现代化方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二人对待西学和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梁漱溟对西方文明始终保持着批判性审视的态度,而晏阳初体现了对西学的肯定与全盘继承的态度。梁漱溟奉行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而晏阳初秉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乡村建设理念,这种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差别也可以概括为“晏阳初的“科学”与梁漱溟的“哲学”,这也是二人乡建理论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梁漱溟、晏阳初基于中国问题的认识差异,形成社会重建和公民建设两条路径。梁漱溟基于文化视角从中国的特殊性中寻找解决方案,强调发扬儒家伦理唤醒农民内力,以文化改造实现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晏阳初立足教育通过平民教育来培育现代公民,力图让农民摆脱贫困愚昧且塑造成为“整个的人”,促使农村能够有效汇入现代文明大潮,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其次,对邹平和定县两地乡村建设实践中的政治取向、社会支持、动员方式和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邹平实验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下而上地采取“社会”动员方式,依靠乡村领袖或绅士等社会强势力量改造乡村;定县在实验初期研究阶段坚持民间化立场,县政改革后则希望借助政权力量,基于教育改造基础以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全方位改造,自下而上采用“社团”动员方式,依靠现代知识精英推动乡建实验。总体可以概况为“文化复兴——中华本色”、“平民教育——西式现代化”两种乡土重建模式。再次,对二人乡村建设“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探讨实验未成功的根本原因。从革命史视角来看,乡村建设者们并触及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无力解决土地问题,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旧中国,通过改良来寻求乡土重建的道路,定然是不现实的。当然在“革命史”范式下审视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参照社会现代化的一般历史进程,联系中国近代以来扭曲、反常的社会转型来看梁漱溟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可以认为,梁漱溟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反工业化、反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他意图通过对传统的社会组织稍加改造来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具有逆历史发展一般进程的反历史倾向;晏阳初有着鲜明的西方现代化价值取向,通过“四大教育”来解决“四大病症”,其根本在实现“新民”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所置身于其中的历史条件缺乏充分体认的非历史性,这使他们虽然殊途但却同归于“失败”的基本症结所在。此外,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取径的政治改革,也即非政治力量的政治建设,离开政府必然会失败。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要改造既有政权,并最终以乡学村学取代基层政权组织,无疑是政府所不允许的。晏阳初抱着教育救国论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注重从个体改造方式来实现新民,但忽视了制度建设,对基层政权的改造也仅仅服务于社会改造,在缺乏强大的、负责任政府背景下,也注定其实验难以成功。当然他们的努力也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知识增量与实践借鉴。最后,如何通过重建乡土社会或乡村现代化而带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梁漱溟晏阳初问题的根本关怀所在。“叁农”问题其实质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已成当今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此而言,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中提出的问题依然是无可回避的。二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当下乡村振兴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价值:一方面必须保障农民作为公民的权利、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民自身的发展,培育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乡村共同体建设,这是乡村“主体力量”的形成过程,也是对乡村社会的重塑,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以增强农民对自身所在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还需积极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本土资源,使之全面参与国民的道德精神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建,实现文化自觉,为中国的“现代性”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吴明亮,刘晓[6](2018)在《深化“两山”理论南京实践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吴明亮 刘晓) 8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两山”理论南京实践现场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进一步对标找差、创新实干,以更高的目标追求建设美丽乡村,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更大成效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省委常(本文来源于《南京日报》期刊2018-08-24)

马良灿[7](2018)在《乡土重建的社会组织基础——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社会学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从社会结构视野出发,以乡村社区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从社会意识重建、社会关系协调、社会秩序重构层面,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村建设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开展了7年的乡村建设实践探索。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将乡土重建视为一个系统,把乡村居民视为乡土重建的主体,将改善社会关系、启迪农民自觉、重建社会结构、增进社区团结、促进社会整合作为乡村建设的方向,明确回答了乡村建设依靠谁、为了谁、建设什么、如何建设以及为什么要建设等根本性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情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学转向,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重建与乡村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5期)

杨贵庆[8](2018)在《乡村理论建设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紧接着,在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为当前我国各地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计划提出了总体部署。这标志着,我国城乡发展进入了切实破解城乡二元格局困境的新阶段,此阶段要努力解决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毋庸置疑,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曾婕[9](2017)在《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5年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的面貌确实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新农村建设也是深入人心。到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第一个提出“美丽乡村”计划,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也由此拉开了帷幕。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乡村建设不再仅仅是改造危房、改善环境、除旧立新,还要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友好、文化繁荣,让农民真正的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本文首先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概述。总结其先进经验和规划理念,以供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参考。然后对武汉市的经济、社会、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状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列举了相对应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作为参考,提出了适合武汉市的乡村发展模式。接着以新洲区陶咀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实证研究,分析陶咀村基本情况、建设背景、存在问题,进而定位陶咀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适合陶咀村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路线,并对新居民社区进行了规划,将陶咀村打造成以产业发展、农旅结合的新型美丽乡村。本文最后强调,要始终高度关注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政策是规划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强调规划的可行性,合理有效的规划才能给农村带来出路。同时应该加强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7-05-24)

于孟迟[10](2016)在《心性的深化与落实: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是一名思想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西方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在思想上的坚守成就了他的新儒学事业,也同时构建了新儒学体系。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运动是分不开的,他的宗旨也是为了拯救日益衰败的中国。我们在重新估价此次运动在他思想中地位的同时,不能只看到他是一个叁农专家,而是要看到他的思想已经从儒学的内圣开辟出了新的外王主张。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各个方面,而最重要的却是一场道德实践运动。而从思想走到了实践这一步,也正是一名哲学家的理论归宿,更要看到外王主张的重要。由于当时社会战争、政治、等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无法让此次运动最终成功,他的新儒学主张也没有获得成功。我们不能只看到失败的结果,更要从这次运动中汲取教训,学习经验,其一,这次运动是儒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次重大尝试,为以后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二,这次运动同时也让新农村的建设受到启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梁漱溟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呈现出了一名哲学家的态度和奉献精神,他致力终生去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乡村建设的结果不尽人意,但这种开辟儒家道德文化运动的脚步却不会停止,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也是未完待续。(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3-28)

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一直存在着经济不够发达、农业不够先进、公共体系不够完善、生态文明不够和谐等问题。因此,致力乡村建设、改善乡村现状、完善乡村体系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对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1].朱真,杨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省乡村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2].易莹.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法制博览.2019

[3].杨中柱.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观点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9

[4].吴起民.延安时期毛泽东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求索.2019

[5].张建军.寻路乡土: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吴明亮,刘晓.深化“两山”理论南京实践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N].南京日报.2018

[7].马良灿.乡土重建的社会组织基础——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社会学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18

[8].杨贵庆.乡村理论建设与实践[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9].曾婕.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7

[10].于孟迟.心性的深化与落实: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6

标签:;  ;  ;  ;  

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论文-朱真,杨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