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民投票行为论文-岳春颖,王大鹏,严洁

选民投票行为论文-岳春颖,王大鹏,严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选民投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交媒体,投票行为,美国选举,政治参与

选民投票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岳春颖,王大鹏,严洁[1](2018)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选民投票行为研究——以美国2012年与2016年总统选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首次在总统选举宣传中使用社交媒体。自那时起,选举宣传开始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对选民进行选举宣传的媒体平台。然而,社交媒体是否对选民的投票行为有影响,这仍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本文通过准实验设计对美国全国选举数据库(ANES)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2012年与2016年总统选举,本研究发现主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选民更可能投票给选举候选人,而被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政治活动的选民,其投票行为则与不使用社交媒体的选民无二。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的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但是,这一点却被美国的精英所忽视,当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本文来源于《北大政治学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文竹[2](2017)在《政治情绪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举投票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并且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在全球民主化大背景影响之下,我们可以感觉到大众的政治行为,不仅左右着选举的结果,并且越来越成为影响政治政策的主要力量。因此,政治家也越来越重视各种媒介工具的使用,通过塑造各种政治形象来强化自己在选民心中的印象。换句话说,在政治人物与政党竞争以争取选民大众为目标的民主化时代,政治认知与政治情绪的作用,对于选民的政治判断与选择,具有巨大而显着的影响效果。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情绪涵义的界定,阐述了情绪的来源与情绪对行为的驱动作用。其次,引用了普拉奇克的情绪叁维理论。人类情绪不但可以由单纯情绪转变为复合情绪,并且还具有两极性、程度性。第二章先介绍了关于投票行为分析的四大主要的研究途径,其中本文将采用美国政治心理学中密歇根学派的理论,认为选民在选举并不是理性的,并以此展开文章的后续讨论。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本章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简单介绍了新加坡的政治环境,包括新加坡的政治体制以及新加坡的国会选举制度。第二部分则是总结了新加坡2015年大选中出现的热点政治事件,并分别讨论了其对新加坡选民政治情绪影响。此次新加坡大选中有五件值得关注的情绪性事件:一是2015年初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民众深刻缅怀新加坡国父;二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增强了新加坡民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叁是反对党在大选中的全面竞争,另不少保守选民恐“政治变天”;四是“市镇会账目风波”事件暴露工人党不成熟的危机处理能力,选民质疑工人党诚信与能力;五是网络媒体应用造成沉默螺旋的假象,选民变得更易焦虑。本文在第四章试图对大选中的政治情绪进行解读,分析选民对政党及候选人的态度,研究在新加坡2015年大选中政治情绪对选举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解释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此次大选获胜背后的政治情绪因素。(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关婧雯[3](2016)在《加拿大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在加拿大执政10年的保守党在联邦大选中落败,加拿大进入自由党领导的新时代。大选前夕的民意调查显示,选民迫切希望有一个新的政党来领导加拿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加拿大选民对保守党由支持到冷淡,为何在执政十年后,本轮大选会出现政党轮替。本文据此对影响加拿大选民选举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四个维度对加拿大选民的选举行为进行分析。政党认同维度上,尽管在加拿大依然存在着对政党的偏好随地域、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倾向,但总体来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及现代政党制发展的转变,加拿大选民的认同度并不高;经济维度上,选民普遍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和驱动投票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近几轮大选中,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并没有直观的反映到选举结果中;议题维度,受实用主义的政治文化影响,加拿大选民对议题取向的偏好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维度,加拿大选民整体对政治的兴趣度高于其他希望国家选民,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进行判定和投票选择;候选人议题是2015年大选中发挥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该因素在长期影响并不明显,呈波动式显现。结合2015年大选的调查和整体趋势看,加拿大选民有别于传统西方选民,在政党认同度上较低,也许是受后物质主义影响经济问题尽管被看重,但也没有在每届大选中直观的反映到选举结果上,总体来讲,加拿大选民更偏重于实用主义的议题投票,以此来预估加拿大选民的投票选择和大选结果更具有参考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15)

夏铭蔚[4](2013)在《台湾地区选举行销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一项经常性最基本的政治活动。民主社会以选举作为取得政权合法性的基础。藉由定期的公开选举,选民与政党及其候选人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选举结果是由选民的选票来最终决定的,选民的投票结果足以影响政权的延续与更替。因此,一切能影响选民最终投票决定的因素成为众政治学者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了解并掌握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成为选举与政治学术研究的极为重要课题。台湾选举行销的产生,因其特有政治、社会环境的孕育,表面上来看只是台湾选举过程中激烈的竞争场景,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为赢得选战而运用的一种方法。但在特定的操作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甚至选举结果。如竞选造势活动这一选举行销型式以活动的形式来吸引选民,让候选人与选民进行直接的接触,并透过参加选民及新闻媒体的讯息传播及影响效应,藉以影响参加选民的最终投票决定获得一定的投票支持。选举行销可能成为政权转移的技术性操作,理解掌握选举行销的本质,能更好理解各政党或候选人选举时动员影响选民的方法、手段、策略与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可作为日后观察台湾选举动员行为的理论参考范本、框架之一。本研究探讨四个问题:一.选举行销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二.选举行销是如何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叁.选举行销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程度。四.选举行销对台湾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是台湾地区大选期间相关的选举行销造势活动。针对前述四个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以收集的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假设验证。本研究最后得出以下主要发现:一、台湾选举行销产生与变迁,与时代、环境的变化有高度的相关性,其中包括:竞选阵营拥有的资源多寡、政治经济的发展、传媒的发展、选民的背景、两岸关系等。二、选举行销透过造势活动现场的第一层传播,现场参与支持选民的人际动员与媒体报道等的第二层传播,对选民产生影响。叁、台湾选民自认为会受选举行销影响投票行为的人约占8.09%,可能会有影响者占4.89%。选举行销实际能对候选人的得票率产生影响的比例约在正负2%-5%之内。四、台湾虽有约20%的选民认为竞选中的选举行销会影响选情,但是和其他几项影响选民投票因素相比较,选举行销因素的影响力排在末位。选举行销对选民的影响大多停留在心理感受层面,对选民投票决定并没有产生很深的实质影响。五、选举行销对已有投票人选的选民,并不会改变其投票方向,但会促使约30%的选民进行投票动员;对尚未有投票人选或是未决定投不投票的选民,会促使约20%的选民决定投票,5%的选民进行投票动员。六、认为选举行销活动对其投票行为有影响的,泛绿选民的比例高于泛蓝选民。在台湾选民中约70%的中间选民,其实约有9%的中间选民认为选举行销活动对其投票行为有影响。七、选举行销对台湾民主政治发展同时具有正面与负面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3-12-01)

张华[5](2012)在《2012年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新特点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过去4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以下简称"大选"),2012年"大选"选民出现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要投票取向的新特点,"统独"认同投票被经济投票取向所取代。这说明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已由激情、狂热过渡至理性、成熟,也展现出支持"九二共识"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的主流趋势。同时,经过4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态度出现向好转变。未来,随着台湾民众所获两岸关系和平红利逐渐增多,推动两岸关系继往开来的民意基础必将不断厚植。但因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依旧未提升,两岸关系长远深入发展仍面临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2年05期)

谭融,袁维杰[6](2012)在《美国选民投票行为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美国选民的投票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若干理论观点,形成了不同理论流派。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诸种因素影响着美国选民的投票选择,包括政党认同、选民的社会归属、对现任及非现任候选人的评价、对选民自身经济情况及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评估等。选民自身的政治成熟度以及国家的政治结构状况也左右着选民的投票行为和投票选择。(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张华[7](2010)在《台湾地区中间选民投票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学理论认为,两党制国家或地区的选民结构中存有大量中间选民,其投票行为较为理性,且可左右选举结果。但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中间选民不仅数量偏少,成分复杂,其投票行为也较为分歧。本文在试图厘清台湾地区中间选民概念、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1996年以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间选民的人口特征、投票行为及影响其投票取向的主要变量。(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0年06期)

张华[8](2010)在《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候选人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西方社会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愈益重要,甚至成为选民投票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虽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自1996年实施"民选"以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却因受选民既存的政党认同、"统独认同"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直接作用于选民投票行为的成分较少。(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张华[9](2009)在《浅析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民投票行为的政党认同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党认同取向是指选民以其政党认同而非其它变量为主要或唯一投票取向,是政治学理论中研究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对实行西方直接选举制度的台湾地区来讲,选民在自1996年以来的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投票时表现出的强烈政党认同取向,与台湾地区特殊的省籍结构、族群矛盾和统"独"认同密切相关,是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重要取向。一、政党认同理论及其在台湾政治社会中的特殊性(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林俊廷[10](2009)在《选举造势活动对选民投票行为影响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活动,藉由定期公职选举,作为政府治权合法的依据。选民投票结果足以左右政府执政的存续或更替,因此,凡是能影响选民投票行为取向的要素,都成为政治学者考查论证的重点。了解并能掌握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要素,成为选举实务与政治学术研究极重要之课题。台湾地区自1950年起实施地方公职人员民选,至1996年办理首次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职位民选:[造势]的竞选型式从1985年台湾新竹地方选举由一独立后选人开始,至近十多年来已成为台湾选举的轴心活动。造势活动的操作足以影响选情,并可能影响选举结果。针对[选举造势]此一[新的政治要素],所引发的一连串广泛性实务影响,与政治理论的思辩,实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必要。本研究探讨四个核心问题:一、台湾选举造势活动产生的[环境要素]为何:二、造势活动[如何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叁、造势活动对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程度];四、造势活动对[台湾民意政治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以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选举期间相关竞选造势为主。研究采建立理论模式,进行变数关连分析。针对前述四项核心问题,提出主要假设,同时以文献蒐集资料,及对台湾选民实际进行电话问卷调查所得统计数据,进行假设之验证。选民电访采分层随机抽样原则,自2008年8月26日进行,并于2008年9月1日电访完毕,应完成有效问卷1068份,实际完成问卷为1068份。在95%的信心水准下,抽样误差为±3%。本研究结果有以下主要发现:一、台湾选举造势活动的产生与型式变迁,和时代背景因素具有高度关连,包括:竞选阵营的资源差异、政治、法规、媒体生态、经济发展、选民教育水平、两岸关系…等。二、造势透过现场面对面[一层传播],及现场支持选民人际动员与媒体报导等[二层传播],对选民产生影响:造势同时具有[内聚与外扩]影响效应。叁、台湾选民自认会受造势影响投票行为者占9.08%、可能会有影响者占5.81%:造势实际能对竞选阵营得票率产生影响的比率约在±2%~5%以内。四、台湾有虽20.6%选民认为造势会影响选情,但和其他六项影响选民投票因素相比,造势影响因素又排序最后。造势活动对台湾选民的影响,心理感受层面大于实质投票层面。五、造势对[已有投票人选]的选民,并不会改变其投票方向,但会促使此类约叁成(31.5%)选民进行投票动员:造势对[尚未有投票人选或未决定投不投票]的选民,会促使此类约二成(21.22%)选民进行投票决定、5.36%选民进行投票动员。六、认为造势活动对其投票行为有影响的,泛绿选民比率略高于泛蓝选民。七、认为造势活动对其有投票行为有影响的中间选民有9.7%:根据本研究,台湾有约七成(69.29%)选民自认属于中间选民。八、竞选造势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所延伸的民意效应,对台湾民意政治的发展,同时具有潜在负面影响与正面促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4-15)

选民投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举投票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并且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在全球民主化大背景影响之下,我们可以感觉到大众的政治行为,不仅左右着选举的结果,并且越来越成为影响政治政策的主要力量。因此,政治家也越来越重视各种媒介工具的使用,通过塑造各种政治形象来强化自己在选民心中的印象。换句话说,在政治人物与政党竞争以争取选民大众为目标的民主化时代,政治认知与政治情绪的作用,对于选民的政治判断与选择,具有巨大而显着的影响效果。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情绪涵义的界定,阐述了情绪的来源与情绪对行为的驱动作用。其次,引用了普拉奇克的情绪叁维理论。人类情绪不但可以由单纯情绪转变为复合情绪,并且还具有两极性、程度性。第二章先介绍了关于投票行为分析的四大主要的研究途径,其中本文将采用美国政治心理学中密歇根学派的理论,认为选民在选举并不是理性的,并以此展开文章的后续讨论。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本章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简单介绍了新加坡的政治环境,包括新加坡的政治体制以及新加坡的国会选举制度。第二部分则是总结了新加坡2015年大选中出现的热点政治事件,并分别讨论了其对新加坡选民政治情绪影响。此次新加坡大选中有五件值得关注的情绪性事件:一是2015年初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民众深刻缅怀新加坡国父;二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增强了新加坡民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叁是反对党在大选中的全面竞争,另不少保守选民恐“政治变天”;四是“市镇会账目风波”事件暴露工人党不成熟的危机处理能力,选民质疑工人党诚信与能力;五是网络媒体应用造成沉默螺旋的假象,选民变得更易焦虑。本文在第四章试图对大选中的政治情绪进行解读,分析选民对政党及候选人的态度,研究在新加坡2015年大选中政治情绪对选举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解释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此次大选获胜背后的政治情绪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选民投票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岳春颖,王大鹏,严洁.社交媒体时代的选民投票行为研究——以美国2012年与2016年总统选举为例[J].北大政治学评论.2018

[2].文竹.政治情绪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7

[3].关婧雯.加拿大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夏铭蔚.台湾地区选举行销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

[5].张华.2012年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新特点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2

[6].谭融,袁维杰.美国选民投票行为的理论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张华.台湾地区中间选民投票行为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0

[8].张华.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候选人因素分析[J].台湾研究.2010

[9].张华.浅析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民投票行为的政党认同取向[J].台湾研究.2009

[10].林俊廷.选举造势活动对选民投票行为影响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9

标签:;  ;  ;  ;  

选民投票行为论文-岳春颖,王大鹏,严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