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李开明,徐曼华,周娟,喻应贵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李开明,徐曼华,周娟,喻应贵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irrus,HD-OC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青光眼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文献综述

李开明,徐曼华,周娟,喻应贵[1](2019)在《Cirrus 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irrus 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实施OCT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分析两组各象限RNFL厚度、中心凹厚度、平均视网膜厚度。结果观察组受检人员视盘周围平均值(102.34±1.98)μm、颞象限(85.43±1.90)μm、上象限(122.20±1.24)μm、鼻象限(83.21±1.24)μm、下象限(121.42±1.34)μm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人员中心凹厚度(179.02±1.24)μm、平均视网膜厚度(256.98±1.24)μ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rrus 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3期)

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2](2019)在《原发性开角型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和视野缺损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着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着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着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孙晓宇,崔国义,李海岗[3](2019)在《超声乳化、IOL植入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C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1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6个月,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与前房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明显改善C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压、视力与前房深度,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志文[4](2018)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60例,60例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以及黏弹剂房角分离术的治疗方法,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房角变化以及前房深度变化的情况。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提高,眼压较术前也有显着下降,前房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加深,房角开放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的方法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杨楠,马英慧,崔秀成,董志军,许雪妹[5](2018)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CPACG患者58例(58眼)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3组,即早期CPACG组14例,进展期CPACG组23例,晚期CPACG组21例,同时选择23名(23眼)健康无眼疾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TVue-100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其黄斑区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黄斑区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5.62±2.96)μm、(124.21±6.47)μm、(119.74±10.67)μm、(94.95±11.24)μm,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与晚期CPACG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晚期CPACG患者表现为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弥漫性变薄,早期患者仅有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厚度变薄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杨楠[6](2018)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不同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发现青光眼时患者视野视力已经发生不可逆性丢失。现如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多以患者首次就诊时眼压升高、视野缺损、房角关闭、眼底改变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circumpapillary ret inal never fiber layer,cpRNFL)厚度变薄等为依据。据统计,在视野发生缺损之前已经存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丢失。在视野缺损发生前监测神经节细胞的情况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疗、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黄斑区结构变异小,没有大血管,且视网膜约有107万个RGC,其中近一半的RGC位于黄斑区直径4.5 mm的范围内。因此现在青光眼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上。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具有不接触、分辨率高、检查步骤简单快速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光学诊断技术。使我们可以快速无创的获取活体视网膜断层图像,同时还能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结构的厚度。相比于时域OCT,频域OCT具有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的特点,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图像和信息可以被快速准确的采集、分析以及定量测量。目的:利用RTVue-100 OCT比较CPACG患者与正常人黄斑区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与体积各参数间差异,分析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CPACG患者58例(58眼),根据分组标准分为3组,早期CPACG组14例(14眼),进展期CPACG组23例(23眼),晚期CPACG组21例(21眼),选取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23例(23眼)作为对照组。应用RTVue-100 OCT对各组受检者进行检查,并记录黄斑区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内层、外层视网膜的厚度及体积参数值。结果:1.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值差异黄斑区内层视网膜中心凹处对照组、晚期CPACG组厚度值分别为(78.33±8.70)、(62.33±12.10)μm。对照组、早期、进展期以及晚期CPACG组黄斑区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5.62±2.96)、(124.21±6.47)、(119.74±10.67)、(94.95±11.24)μm。黄斑区内层视网膜旁中心凹处对照组、晚期CPACG组厚度值分别为(109.4±5.76)、(89.52±8.62)μm。黄斑区内层视网膜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早期、进展期与晚期CPACG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内层视网膜旁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正常组相比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值差异对照组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厚度值分别为(180.62±8.87)、(192.19±4.69)、(176.19±2.87)μm,晚期CPACG组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厚度值分别为(166.38±14.22)、(174.19±9.79)、(163.43±8.10)μm。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黄斑区内外层视网膜体积值差异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体积明显减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内层视网膜旁中心凹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体积明显减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处、近中心凹处、旁中心凹处对照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CG晚期患者呈现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弥漫性变薄,而早期患者仅有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厚度变薄。CPAC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仅内层近中心凹处、旁中心凹处有明显变化,其余部位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8-03-01)

童俊,杜伟[7](2017)在《分析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已确诊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32眼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6-12月,对两组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及滤过泡的形态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维持有效滤泡、控制眼压方面疗效显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A2期)

马英慧,张铁民,崔秀成,董微丽[8](2016)在《mGCC及RNFL检测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Vl00-2OCT对CPACG患者35例(35眼)及正常人30例(30眼)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问平均、上方、下方mGCC厚度及平均、上方、下方RNFL厚度的差异,评估各检测指标对(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期刊2016-03-18)

李洁[9](2016)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PACG)与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33例CPACG患者(66只眼)作为实验组,其中女性20例(40只眼),男性13例(26只眼);年龄在45-73岁之间,另21例(41只眼)无眼部疾病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13例(26只眼),男性8例(15只眼),年龄在54-72岁之间。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所有研究对象,RNFL厚度可通过OCT本身的图像分析系统获得,从而得出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的RNFL厚度。使用OCT扫描所有研究对象视盘区,对距离视盘边缘0.5DD的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视网膜动脉直径进行测量。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组、对照组年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年龄有无差异,对实验组、对照组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IOP有无差异,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的RNFL厚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RNFL厚度有无差异,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的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8.73±8.589)岁,(61.52±4.686)岁,将两组年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IOP分别为(32.38±10.532)mmHg,(15.12±2.347)mmHg,将两组IOP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组、对照组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的RNFL厚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四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组、对照组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的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四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的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均变窄,颞下方、颞上方、鼻上方和鼻下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变薄。(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卢善立[10](2016)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CPACG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联合治疗方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压、房角宽度等指标改善程度,并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眼压为(16.1±3.9)mm Hg,前方深度为(2.7±0.6)mm,均显着好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3点位房角宽度为(41.7±4.8)°,6点位房角宽度为(43.1±3.3)°,9点位房角宽度为(41.4±3.9)°,12点位房角宽度为(39.0±4.3)°,亦显着好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CPACG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可显着改善眼压,明显提高前方深度与房角宽度,对结构狭窄具有确切的改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6年05期)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着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着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着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开明,徐曼华,周娟,喻应贵.Cirrus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9

[2].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原发性开角型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和视野缺损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

[3].孙晓宇,崔国义,李海岗.超声乳化、IOL植入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

[4].李志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

[5].杨楠,马英慧,崔秀成,董志军,许雪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8

[6].杨楠.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变化分析[D].承德医学院.2018

[7].童俊,杜伟.分析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8].马英慧,张铁民,崔秀成,董微丽.mGCC及RNFL检测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C].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2016

[9].李洁.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临床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6

[10].卢善立.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

标签:;  ;  ;  ;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李开明,徐曼华,周娟,喻应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