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券稳定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场波动,异常交易,熔断机制,自律监管
证券稳定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贵春[1](2018)在《证券市场稳定机制比较、趋势与中国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87年美股崩盘使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和交易场所开始重视将市场稳定机制嵌入证券法制以及交易机制中。在此之后,技术革命、市场重构、主体变革等驱动因素重新塑造着全球证券市场的格局,境内外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市场秩序新策略,并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国内也采取了降低杠杆比率、优化交易机制、调整异常交易监管模式以及加强全市场的风险监测与防控等市场稳定措施。证券交易所作为市场稳定的一线力量,在建立和完善交易所的市场稳定机制时,应考虑散户占多数的市场差异特征,在证券法中明确交易所的权能,并从引入"价格笼子"机制、错误交易取消制度,明确对异常交易行为的量化标准和裁量尺度,以及引入善意自律监管免责原则等几个方面健全微观制度规则。(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18年12期)
周龙[2](2014)在《基于资产证券化微观金融视角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持两种观点。传统主流观点指出资产证券化益于金融稳定。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极其复杂。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发展初期,其对微观主体负面作用不明显,金融创新工具对金融稳定发挥正向作用。随着资产证券化等工具的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的"微观主体"行为动机受到影响及转变,给金融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负面影响,需采取"严控贷款质量、完善信息披露体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金融监管的标准范围及手段"等措施,提升金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金融评论》期刊2014年04期)
龚攀,王兵[3](2013)在《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微观金融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改进现有文献的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金融视角研究单个银行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决策行为及决策效果,从包括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内的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放大了银行的财务杠杆加剧了资产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金融稳定;资产证券化将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促使资本市场上的波动演变为实体经济的波动;而当银行在危急中获得救助时,并不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反而会更加惜贷并倾向于增加其在中央银行的储备资金或持有证券化资产,从而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因此,有效的救市措施应是从资产方处理银行的"问题资产",而不仅仅是从负债方解决其融资来源问题。(本文来源于《南方金融》期刊2013年02期)
许志峰,李赫然[4](2010)在《资本市场将增“稳定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备工作是否就绪 ——中金所组织开展了股指期货模拟交易,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反复验证 据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2月,证监会即成立“金融期货筹备领导小组”,开始推进股指期货上市工作。2006年9月,证监会批准成立了中国金融(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0-01-11)
顾海峰[5](2009)在《投资者教育与证券市场稳定的传导机制研究——行为金融学视角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传统金融学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文章在分析我国投资者存在非理性行为金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者教育机制可以有效治理行为金融的非理性问题,同时,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投资者教育实现证券市场稳定的动力学特征,在理论上解释了投资者教育对于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对于构建完备有效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体系,维护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决策》期刊2009年06期)
黄涛[6](2009)在《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与股票市场稳定机制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是股票市场稳定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尽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尚未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这既受到外部投资环境不完善的制约,也受到投资基金业自身不成熟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必须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法律和制度,同时,通过引导基金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完善基金制度、加强基金投资者教育等措施规范投资基金的发展,发挥作为市场稳定机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区域金融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陆岷峰,张越[7](2008)在《建立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联动机制,稳定我国股票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使用来调节金融市场的失衡,把握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本为分别从利率、汇率、物价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来分析他们与股价之间的联动效应。针对当前抑制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中国利率的上调空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等情形,分析怎样稳定发展证券市场,如何提出可以行之有效的联动措施和手段。(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08年18期)
,卢荣[8](2008)在《涌金系掌门人魏东意外身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去世的消息获得证实。今日“涌金系”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国金证券和九芝堂同时发布公告称,两公司实际控制人魏东于4月29日意外辞世。两家上市公司都强调,其各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一切正常。 4月30日,由“涌金系”控制的(本文来源于《证券时报》期刊2008-05-05)
喻国平[9](2007)在《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系统稳定影响的理论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融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特点的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转移风险与管理风险、创造信用、管理流动性与增进金融效率的金融创新安排,有利于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本文对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系统稳定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价格月刊》期刊2007年09期)
曹晓华[10](2006)在《证券市场稳定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都把交易机制作为外生变量,认为交易机制在整个价格形成中无关紧要。但是,随着最近几年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兴起,众多研究表明交易机制对于市场流动性、波动性、透明性、有效性都会产生影响,交易机制的科学、合理和有序将极大地促进市场的规模发展和功能深化。市场稳定机制就是与市场波动性相伴随的市场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稳定机制,就是交易所及监管机构在面对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时所采取的、能够限制价格波动幅度的相关机制。稳定机制对于市场的流动性、稳定性和透明性都具有重要影响。1987年10月全球股市发生大崩溃以后,许多市场设立了断路器(Circuit Breaker)、涨跌幅限制(Price Limit)等价格稳定机制,希望以此抑制股价的过度波动。对中国市场来说,证券市场的稳定机制正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G板规模逐渐扩大,关于在G板或者某些指数的成分股适当放开目前10%的涨跌幅限制的讨论日益增多,关于涨跌幅限制效果的争论以及合适的限制幅度的研究更加引人关注。同时,在中国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时机日益成熟,无论是监管层、交易所还是市场人士,都普遍认为中国在未来两年内具备推出金融衍生品的条件。从国际经验看,在衍生品市场中,一般都同时有日价格涨跌幅限制和断路器两种市场稳定机制。可以预料,未来中国对于市场稳定机制的关注将更加普遍。然而,关于稳定机制的经济功能及其隐含的成本与收益,学术界的争论却非常激烈。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或经验证据。为什么关于稳定机制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存在这么多的争议呢?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稳定机制这个问题本身的特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Harris(1998)指出,在以前人们所采用的理论和实证方法中,由于人们无法完全模拟一个没有涨跌幅限制的市场,因此上述方法缺乏必要的严谨性。正因为如此,Harris回顾了相关文献后感慨道:“市场稳定机制(特别是涨跌幅限制)影响了全球大部分股市的运作,但我们却对其所知甚少。”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市场稳定机制的真实效果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由于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实验经济学奠基人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使得人们对实验经济学有了更大的关注,可以说,实验经济学现在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实验研究方法运用于金融学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实验经济学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在中国还是作为一门很新的学科,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目前,实验经济学在国内正在迅速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注意和兴趣。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研究计划和上海交通大学Smith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共同支持下,以证券市场稳定机制为对象,开展了多个实验研究。因为在真实金融市场中,没有任何可能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让市场稳定机制这个因素发生改变,即Harris教授所说的人们无法完全建立一个没有市场稳定限制的市场。而这一点在实验中是可以做到的。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来研究证券市场的稳定机制,可以将其他市场交易机制简化,专门来分析稳定机制对市场和交易者的影响,同时可以进行对照分析,即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对设定实验中的市场稳定机制和没有稳定机制的市场,进行对比研究,因此有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所不具备的优势。本文第一部分对市场稳定机制中的重要手段--市场断路器(circuit breaker)进行了实验研究。借鉴Ackert, Church和Jayaraman(2001)的研究思路,并根据实验状况进行了一些改变,重新进行了实验设计,使得实验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进行。在此基础上通过9个小的金融实验,研究了市场稳定机制对市场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研究中,市场断路器有两种,一是市场在达到一定波动状态后可能会使交易完全停止(trading stopping),即市场关闭,到下一个时期才重新开放;另外一种断路器是交易暂停(trading halt),即市场并不关闭,但市场暂停一段交易,然后投资者可以继续进行交易。我们将没有断路器的自由交易市场作为基准(benchmark),分别在叁种市场状态下进行交易实验,然后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进而探讨断路器这种市场稳定机制的市场运作效率、可能起到的效果、对市场价格、交易者行为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对市场稳定机制中的重要手段——涨跌幅限制(price limit)进行实验研究。实验方案参考了Krahnen,Rieck和Theissen (1999)的实验,根据国内实际状况重新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四场实验,其中两场有涨跌幅限制,两场没有涨跌幅限制。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市场断路器稳定机制(1)无论是否存在市场断路器,市场价格整体上向由所有信息(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所决定的股票期望价值收敛,但在市场存在断路器的情况下,这种收敛速度变得不连续,从长期看减慢了达到均衡的速度。特别是在市场断路器为交易暂停的情况下,由于交易有时被暂停,使得这种收敛过程经常被打断,影响了价格达到均衡值的速度,但与交易停止相比,其收盘价格要更加接近股票的内在价值。从市场套利的机会看,由于市场稳定机制阻碍了交易的进一步进行,导致信息难以继续在市场中扩散,因此市场存在少量的套利机会。不同的断路器机制下,收盘时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不一样。相对来说,市场停止的稳定机制,使价格与基础价值的偏离最为严重;而没有稳定机制的自由交易,使价格更加接近基础价值。(2)从市场整体的交易活跃性看,断路器这种市场稳定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市场活跃性,市场整体的交易量显着减小。没有稳定机制的市场,在整个实验中的交易量最多,而引入交易停止的市场总交易量最少。但考虑交易时间因素后,市场稳定机制刺激了交易者在断路器触发前的交易活跃性,即没有断路器触发的情况下,市场的单位时间交易量要大于没有稳定机制的情况。(3)交易者的信息优势能够为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超额收益。本实验的结果明显体现了信息在股票交易过程中的重要性。尽管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只体现在每个交易年度中的B时期,而且也只是关于未来股票内在价值的一个概率性信息,但这仍足以让其获得超过其他投资者的收益。除了交易者的信息状态外,市场稳定机制也是影响交易者收益的显着影响因素。市场稳定机制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情交易者获利的能力。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当知情交易者基于获得的利好或利空信息而大幅买入(或卖出)股票时,使得股票交易触发断路器的概率大大增加。一旦市场交易被停止或暂停,非知情交易者往往会意识到市场中的知情交易者获得了重大利好(或利空)消息,于是价格很快会接近其内在价值,于是知情交易者的收益获取能力下降。(二)涨跌幅限制(1)不论是否存在涨跌幅限制,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者的行为差异都比较明显,但没有涨跌幅限制时差异更加明显。知情交易者的报价同时考虑到私有信息和前一回合市场成交价这两个因素,而非知情交易者的报价则以前一回合市场成交价为基本影响因素。当市场上有涨跌幅限制时,交易者的报价会锁定在某一价格范围内上下波动,知情交易者的报价虽然仍受到私有信息的影响,但私有信息的影响力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是存在涨跌幅限制时,涨跌幅限制会使知情交易者无法报出意愿价格,阻碍知情交易者将其拥有的私有信息完全反映在报价中。(2)在交易的稳定机制不变时(同样有涨跌幅限制或同样无涨跌幅限制),交易者的思考模式具有一致性。当市场中不存在涨跌幅限制时,交易者会偏向理性;而当市场中有涨跌幅限制时,交易者偏向短视。因此,涨跌幅限制这项机制可能会影响交易者在报价时的理性程度。(3)从市场成交价的信息传递效率来看,不论有无涨跌幅限制,市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非效率性。这一结果与Krahnen et al. (1999)的研究结果相似。从定量化的信息效率来看,资产价值波动幅度与市场信息传递效率存在密切关系。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越大,市场的信息效率越差。(4)不管是否存在涨跌幅限制,知情交易者的平均交易收益都多于非知情交易者,但这一点在统计上并不显着。对于不同的市场机制,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可能并不相同。在没有涨跌幅限制的情况下,知情交易者为利用私有信息,可能急于卖出或买入股票,过早地做出了买卖的选择,反而因此损失了部分财富。在存在涨跌幅限制的情况下,价格的锁定阻碍了知情交易者运用私有信息,使得市场价格的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从本次实验研究看,无论是市场断路器还是涨跌幅限制,这些市场稳定机制确实会对证券市场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综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市场稳定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存在着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1)涨跌幅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市场波动,可以考虑继续保留,但价格的限制范围可以考虑适度放宽。涨跌幅限制确实在短期内有抑制股价波动的作用,但也存在降低信息传递效率,降低投资者理性思考模式等弊端,在当前中国的证券市场状况下,可考虑适度放宽股票每日价格的涨跌幅限制,减少股票达到涨跌幅限制价格的概率,从而减少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2)断路器这种市场稳定机制在目前情况下还不需要引入中国证券市场。与涨跌幅限制相比,交易暂停或交易停止的断路器机制属于更加严厉的稳定机制。从实验结果看,这种措施比较明显地影响了市场的定价效率,延缓了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总体看,建议不要采用这类市场稳定机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6-06-01)
证券稳定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持两种观点。传统主流观点指出资产证券化益于金融稳定。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极其复杂。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发展初期,其对微观主体负面作用不明显,金融创新工具对金融稳定发挥正向作用。随着资产证券化等工具的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的"微观主体"行为动机受到影响及转变,给金融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负面影响,需采取"严控贷款质量、完善信息披露体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金融监管的标准范围及手段"等措施,提升金融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券稳定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谢贵春.证券市场稳定机制比较、趋势与中国对策[J].上海金融.2018
[2].周龙.基于资产证券化微观金融视角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2014
[3].龚攀,王兵.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微观金融视角[J].南方金融.2013
[4].许志峰,李赫然.资本市场将增“稳定器”[N].人民日报.2010
[5].顾海峰.投资者教育与证券市场稳定的传导机制研究——行为金融学视角的探讨[J].科学决策.2009
[6].黄涛.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与股票市场稳定机制建设[J].区域金融研究.2009
[7].陆岷峰,张越.建立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联动机制,稳定我国股票市场[J].金融经济.2008
[8].,卢荣.涌金系掌门人魏东意外身亡[N].证券时报.2008
[9].喻国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系统稳定影响的理论机制[J].价格月刊.2007
[10].曹晓华.证券市场稳定机制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