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堵汊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洋山海域,岛链,堵汊工程,潮流运动
堵汊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庄骅[1](2014)在《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中堵汊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洋山深水港是我国首个海岛型大港,辟建在以小洋山为主体的北岛链上,与其隔水相遥的是以大洋山为主体的南岛链,两岛链合围成一平面上呈漏斗状海域,斗口西张,直对悬沙浓度极高的杭州湾。为了获取足够的港区陆域和顺直岸线,工程封堵了北岛链的3个汊道,陆联诸岛,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本文根据大量伴随工程进行的水文和地形观测资料,以洋山海域所处特殊环境为基础,从堵汊工程前后进出海域的潮致环流的作用以及港区主通道流场结构的变化等,阐明不同工程期对海域水沙运动和海床冲淤的影响,并据此推断,调整洋山深水港最初建港方案,保存颗珠山汊道的畅通是科学合理的。(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潘保存[2](2011)在《基于水文水力计算的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防洪影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的方法。依据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的特点,结合相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范,首先,从整理堵汊工程及其所在河道的基本资料入手,分析河道的历史及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而进行堵汊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计算,得出防洪影响评价结论,最后对修建该工程的评价结论提出防治与补救措施,以期为今后同类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1年06期)
张志林,朱巧云,陈建民,虞志英,李身铎[3](2010)在《崎岖列岛堵汊工程对洋山深水港区冲淤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所在崎岖列岛海域水、沙运动规律和冲淤环境的调查研究,对港口建设过程中小洋山岛链3个汊道的封堵而导致汊道潮流量的丧失,港区淤积体的生成,进而引起洋山港区海床地形冲淤环境变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堵汊工程后,在新的边界条件下,经过水沙和地形冲淤的不断调整,原来"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环境逐渐得到恢复,港内水深得到良好维护,确保了深水港的成功建设。(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0年12期)
杜景龙[4](2010)在《洋山港堵汊工程对邻近海底冲淤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比例尺地形测量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洋山港堵汉工程前后周边海底冲淤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前(1998-2004年),洋山港域的冲蚀速率大于外周海域。工程建设后的2004和2005年,洋山港域的平均刷深幅度明小于外围海域;2005和2006年,洋山港域出现显着淤积(平均淤厚度0.29m),而外围海域仍维持冲蚀状态。主要原因为建港期间的系列堵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港域内的动力条件,导致冲蚀减弱并出现一定的淤积。(本文来源于《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期刊2010-11-01)
杨忠勇,李娜,虞志英,程和琴,李身铎[5](2010)在《洋山港区堵汊工程对海底地形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洋山港海域内长系列ADCP断面走航及定点的水文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洋山港区在Ⅰ—Ⅲ期工程影响下海域内潮动力的变化及其对海床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小洋山—镬盖塘、大乌龟—颗珠山及将军帽—大指头岛叁个汊道的封堵及填海,在北岛链以小洋山岛为基础形成一长方形陆域,且在陆域南沿形成一长约5.7km的顺直岸线。工程后由于潮流运动的底、侧边界发生改变,流场随之发生变化,突显潮波运动的非线性效应和科氏力效应,在以潮动力为绝对主要的水动力自然环境下:北港区潮流速随着工程的进行先剧减后又回增;工程后海域在涨、落潮流转流时段形成潮流弱环流;主通道北侧涨潮流增强,南侧落潮流增强。海床冲淤环境也随之改变,北港区前沿水域海床发生微冲,主通道西南海床则淤积,海域内的-10m等深线也东西向呈现波状移动。(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0年02期)
李娜[6](2009)在《崎岖列岛海域洋山岛链堵汊工程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港区海床冲淤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港口码头水深是港口得以生存的基石,而港口海床冲淤变化直接反映港口水深维护的好坏。因上海自然条件受限,其原有港口的码头水深已不能满足上海经济的发展,而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的崎岖列岛海域具有15m以上水深条件,距离上海芦潮港仅30km,因此选择在崎岖列岛海域进行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洋山深水港工程的实施,使北岛链南岸形成了一条长达5.7km的顺直岸线,北岛链岸线边界条件变化,引起港区内水沙条件的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港区原有的自然海床冲淤趋势和地形格局发生改变。工程期间,每进行一次汊道的封堵,都会引起港区的冲淤变化,给港区水深维护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研究港区工程后水沙条件变化对港区海床冲淤产生的影响,探讨港区冲淤演变机制,对港区后期工程规划与建设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洋山海域丰富的水文、泥沙、地形实测资料,分析工程前后港区潮流、含沙量等动力要素的变化和海床冲淤变化过程,揭示工程引起的水沙条件变化对港区海床冲淤特征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流速变化:北岛链工程的实施总体上使得a)现北岛链码头前沿水域落潮动力减弱,落潮平均流速降幅32%;b)主通道水域落潮动力增强,落潮平均流速增幅13%;c)颗珠山~小洋山汊道成为排水排沙的重要通道,表现为颗珠山~小洋山汊道西侧(近颗珠山侧)涨潮优势加强,落涨比降幅30%;东侧(近蒋公柱侧)落潮优势加强,落涨比增幅4%。(2)潮量变化:从东港区抛填成陆工程实施后开始分析,该工程实施后a)颗珠山~小洋山汊道落潮流优势不断增强,对落潮排水排沙起重要作用,表现为落潮潮量所占比重增加2个百分点,而涨潮潮量所占比重降低2个百分点;b)主通道潮动力不断加强,表现为主通道各断面涨、落潮潮量所占比重平均增加5个百分点;c)港区主通道西南部潮动力有所减弱,表现为双连山~大山塘汊道涨、落潮潮量所占比重均降低4个百分点。(3)含沙量变化:a)时间上,自1998年到2007年整个北岛链堵汊工程完成,洋山港区海域多年平均含沙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幅为4%,但多年月平均含沙量仍保持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点;b)空间上,整个北岛链堵汊工程完成后,港区海域含沙量除继续保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外,港区中部含沙量大大增加,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增幅155%,表明整个北岛链堵汊工程后洋山港区主通道水域潮动力增强。(4)冲淤变化:在整个北岛链堵汊工程实施过程中,每进行一次堵汊工程,都相应产生一个不同规模的淤积带。其中,小洋山~镬盖塘堵汊工程后,形成一、二期码头前沿淤积带;大乌龟岛~颗珠山汊道堵汊工程后,形成汊道区域淤积带;将军帽岛~大指头岛堵汊工程后,整个港区主通道南侧产生大面积淤积带。(5)洋山深水港工程对港区水动力和泥沙输移作用下的海床冲淤产生了重要影响。堵汊工程的实施,使得现北岛链码头前沿水域在涨、落憩弱流阶段弱流点、弱流区间增多以及导致港区主通道平面环流现象产生,从而港区现北岛链码头前沿水域以及港区南部、大山塘北侧弱流范围扩大,弱流时间延长,进而相应在弱流区域附近海床出现淤积带;叁个堵汊工程完成后,港区主通道水域潮动力增强,并且颗珠山~小洋山汊道成为洋山港区北侧仅存的一个排水排沙的通道,部分落潮流携带的泥沙通过颗珠山汊道流出,对北港区水深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杜景龙,杨世伦,贺松林,郜昂,徐晓君[7](2008)在《洋山港堵汊工程对邻近海底冲淤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比例尺地形测量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洋山港堵汊工程前后周边海底冲淤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前(1998~2004年),洋山港域的冲蚀速率大于外围海域。工程建设后的2004和2005年,洋山港域的平均刷深幅度明显小于外围海域;2005和2006年,洋山港域出现显着淤积(平均淤厚度0.29 m),而外围海域仍维持冲蚀状态。主要原因为建港期间的系列堵汊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港域内的动力条件,导致冲蚀减弱并出现一定的淤积。(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08年04期)
胡飞,林丹丹,张宝龙,傅华明,刘跃民[8](2003)在《都昌县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阐明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为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防利弊关系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收集都昌县新妙湖和西湖流域 41座有螺湖汊建坝蓄水后的水位以及螺情和病情资料 ;调查新妙湖区 2个自然村的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人、畜感染率和钉螺密度 ;分析水位变幅与螺口消亡的相关性。结果 该县各湖汊建坝后的坝内最低限止水位为 12 - 13 m,最高水位在一般年份为 16- 18m,洪水年可达 19m以上 ;在被调查的 41座堵汊蓄水工程中 ,约有 5 0 %在 7年内达到无螺标准 ,全部无螺需 15 - 17年 ;病情下降趋势与螺情一致 ,且下降后无反弹现象 ,本次调查 2个自然村的人、畜粪检阳性率均为零 ,村旁洲滩无螺。结论 堵汊蓄水后不断出现的不利于钉螺生存和繁殖的水位年份 ,可导致有螺面积逐年压缩 ,最终达到无螺和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李键庸,夏细禾[9](2000)在《堵汊工程在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整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控制河势 ,防害兴利 ,在长江中下城陵矶至江阴河段的 41处分汊河道中 ,选择了 7处支汊进行堵汊 ,实施后未对长江河道带来不利影响 ,而且这些工程在防洪、防止崩岸发展、消灭钉螺、稳定河势、航运、洲滩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 :对长江中下游复杂多汊河道的整治应堵塞分流比较小的支汊 ,使多汊型河道向两汊型方向转化 ,对分汊河道的稳定十分有利。(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00年09期)
堵汊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的方法。依据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的特点,结合相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范,首先,从整理堵汊工程及其所在河道的基本资料入手,分析河道的历史及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而进行堵汊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计算,得出防洪影响评价结论,最后对修建该工程的评价结论提出防治与补救措施,以期为今后同类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堵汊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庄骅.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中堵汊问题的思考[J].水运工程.2014
[2].潘保存.基于水文水力计算的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防洪影响评价[J].地下水.2011
[3].张志林,朱巧云,陈建民,虞志英,李身铎.崎岖列岛堵汊工程对洋山深水港区冲淤影响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
[4].杜景龙.洋山港堵汊工程对邻近海底冲淤影响的分析[C].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2010
[5].杨忠勇,李娜,虞志英,程和琴,李身铎.洋山港区堵汊工程对海底地形影响初探[J].海洋通报.2010
[6].李娜.崎岖列岛海域洋山岛链堵汊工程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港区海床冲淤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杜景龙,杨世伦,贺松林,郜昂,徐晓君.洋山港堵汊工程对邻近海底冲淤影响分析[J].海洋工程.2008
[8].胡飞,林丹丹,张宝龙,傅华明,刘跃民.都昌县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3
[9].李键庸,夏细禾.堵汊工程在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整治中的作用[J].水力发电.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