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计算论文-杨小帆,李超超

泛在计算论文-杨小帆,李超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泛在计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泛在计算,运动学习,泛在运动学习

泛在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帆,李超超[1](2019)在《泛在计算技术环境下运动学习模式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自从泛在计算概念的提出后,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技术将晶体管缩小到如此微小的尺寸,以至于我们可以在日常用品中找到计算机芯片,甚至可以在一双鞋中找到。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上网、移动支付、视频聊天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使用的知识门槛降到了最低,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通过语音来进行远程沟通,由此,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作为中介来进行各种交流合作。泛在计算技术环境下对个体的学习发展影响巨大,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模式逐渐区别于传统模式。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出泛在计算的发展背景下对学习模式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运动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搜集关于泛在计算的提出以及发展、泛在学习、泛在计算技术对体育的改变等相关资料,研究泛在计算技术环境下对个体运动行为模式的转变方式与方法;观察个体的体育学习模式的转变及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结果:(一)泛在计算的提出和发展。"Ubiquitous Computing(泛在计算)"的概念是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使的计算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泛在计算的概念发展的灵感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当时这个想法出现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实验室,提出该概念的Mark Weiser因这一想法而广受赞誉。最初的重点放在了硬件开发上,以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随后的技术发展导致了出现了强大的小型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无线收集、处理和传输数据的通信设备的设计。因此,信息处理可以集成到日常对象中,甚至不需要让用户知道它背后的硬件。(二)泛在计算技术环境对个体学习模式的改变最新的方法可以利用泛在技术和泛在计算来支持和增强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得泛在学习概念的产生,泛在学习代表着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环境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无线通信或移动设备访问内容。泛在学习并不等同于使用泛在计算技术进行学习,泛在计算技术不仅强调无线通信的使用,还强调传感器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在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环境中,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包含真实和数字学习信息的学习场景中。也就是说,教与学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员开发了大量的移动学习系统,以支持各种课程的学习活动,并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叁)泛在计算技术环境对运动学习模式的改变:1、可穿戴设备使得运动健身模式的改变。穿戴活动追踪器通常附着在身体上,主要是手腕上,以帮助增强或补充人类的健康管理能力。它们使用户更容易生成与健康相关的数据,并跟踪他们的日常活动,如步数、卡路里燃烧、心率,甚至睡眠模式。可穿戴活动追踪器还可以量化用户行为和健康状况,并自动将数据上传到移动应用程序和链接网站。使个体可以非常专业的反馈下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2、泛在计算技术下的运动反馈模式的改变。在体育运动中,这些泛在计算技术被用来在不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获取、分析和展示成绩数据。信息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与生物力学家、生理学家、运动心理学家、力量和条件反射专家合作开发针对运动的反馈系统。这些反馈系统将嵌入式传感器和设备集成到运动设备中,或者使用附加到运动员身上的传感器来获取所进行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理学、认知和行为参数值。3、自媒体时代对于运动学习的出发点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一般都是固定的,同时课程模式也是非常系统的。不过,其中最大问题在于系统的学习费时费力,事倍功半的学习通常使得学生丧失兴趣。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课程不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个体不必追随固定的教师,而是按照个体学习需要自主在网络中获取学习内容,从而保持极大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学活动中的双方不需要处于同一时间、空间中,从而使得学习活动展现出极大的自由化。4、信息时代对于学习主体的改变。面授的学习活动会受到来自环境中各方面的制约。例如,学习对象的筛选、学习场地的短缺、教学双方的不匹配问题等等。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活动中的双方分别处于中心状态,学习主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学习场地;同时,教的主体自主选择教的内容、教的场地。如此一来,可以使得传统教学活动的双方所产生的矛盾最小化。研究结论:从最新的运动学习活动的变化,发现运动学习活动以个体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先进的技术为支持的发展趋势。泛在计算技术环境对运动学习模式下学习活动开始突破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事实上要想使得运动学习的方式达到理想状态,科技的进步是前提,毕竟很多设想的实现需要环境的支持,同时只有科技的支持下设想的环境才能成为现实。(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青[2](2018)在《慕课与泛在计算技术的聚合——继续教育背景下的“泛在慕课”应用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教育新思维与继续教育多维度需求的影响,现有继续教育模式需要创新与改良,才能满足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现实需求。文章论证两种现代教育理念——慕课与泛在学习融入继续教育领域的可行性,提出"泛在慕课"学习模式,为继续教育学习者创造具有渗入性、移动性、普适性和持续性的学习机会。(本文来源于《成人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杨昭祥[3](2016)在《泛在计算环境中基于社会化标注的情境获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泛在网络、普适计算、传感技术等的发展,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泛在计算环境正在形成。如何从泛在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中获取合适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按需”信息服务需求,成为信息服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情境感知通过传感设备和其他渠道获取用户情境并为用户推送资源或服务,已成为实现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重要途径。情境获取是实现情境感知的基础环节,现有的情境获取方法已不能满足泛在计算环境中海量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情境信息的获取要求。社会化标注中大众参与理念,开放、动态的标注模式为实现以大众为主导、动态开放的情境获取提供可能。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泛在计算环境中社会化驱动的情境感知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项目编号:7147116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智慧旅游的信息搜寻研究—基于社会化情境感知方法”(项目编号:LY15G010010)开展泛在计算环境中基于社会化标注的情境获取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构建基于社会化标注的情境获取模型,从社会化标注和情境获取模型的相似性入手,分析表明社会化标注中资源标签的共享模式可以移植到情境获取模型中,并且为逻辑情境信息的获取提供新的思路,最终引入社会化标注构建基于社会化标注的情境获取模型。(2)分析基于社会化标注的情境获取机制,从情境获取过程入手,详细阐述逻辑情境信息的推荐获取机制、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接口机制、交互选择机制等叁个机制,并详细分析各机制产生的原因、包含的内容及其对情境获取的影响。(3)设计实验探讨不同机制对情境获取的影响,分别针对叁个机制设计逻辑情境信息的推荐获取实验、交互接口实验、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实验等叁个实验,采用问卷调查与模拟仿真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发现所设计的情境信息推荐获取机制能够有效的为用户推荐出合适的逻辑情境信息,同时适当的调整情境信息推荐列表的项数能够提高情境获取能力与效果,用户对物理情境的主动标注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情境信息获取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王莹[4](2013)在《泛在计算时代的嵌入式系统——访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嵌入式系统专委会副主任陈章龙》一文中研究指出据Forrester预计,2016年全球物联网产值可达6200亿美元规模。2020年市场上将有500亿个联网装置。我国物联网也正从概念向落到实处发展。看清物联网趋势,早日定位,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盛大也许就是您!(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期刊2013年02期)

李霞[5](2012)在《泛在计算环境下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泛在计算环境下的微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学习方式,如何对微学习资源及相关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进行设计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泛在计算环境下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的框架,阐述了其功能特点,并对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泛在计算环境下的个性化资源推荐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期刊2012年11期)

陈善为[6](2011)在《泛在计算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泛在计算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同时回顾了泛在计算的历史,对泛在计算的研究现状、泛在计算和泛在网及物联网之间的关系、泛在计算对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山西电教》期刊2011年03期)

陈善为[7](2011)在《泛在计算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辨析泛在计算的相关概念,回顾泛在计算的发展,对泛在计算的研究现状、泛在计算和泛在网及物联网之间的关系、泛在计算对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1年18期)

马文方[8](2010)在《泛在计算:少谈些概念 多做些实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见到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还是2004年5月13日在中科院计算所,当时坂村健手拿带有RFID的白萝卜,正在演示泛在计算的应用。他面前的桌上摆放的用来盛酒、饮料、药品的瓶瓶罐罐都贴着RFID标签。当时,与会者深知RFID技术的价值,却无人知晓物联网,(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机报》期刊2010-05-10)

周文豪[9](2010)在《泛在计算与泛在网》一文中研究指出1泛在计算的提出和发展笔者在2006年8月撰文《亚太主要RFID应用国家的发展特点》一文中,提及了下述事实和观点:日本接受了美国Xerox公司CEO Marx Weiser氏早在台式电脑刚刚开始普及的1986年就提出的观点"Nomadic Issue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这句话虽然可以直译为"计算技术无处不在",但是其内容远远超过上述简单的中文解释。(本文来源于《射频世界》期刊2010年02期)

梁上启[10](2009)在《“泛在计算时代”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模式的发展及其转型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现今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出版模式和流程大致如下:(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09年03期)

泛在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教育新思维与继续教育多维度需求的影响,现有继续教育模式需要创新与改良,才能满足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现实需求。文章论证两种现代教育理念——慕课与泛在学习融入继续教育领域的可行性,提出"泛在慕课"学习模式,为继续教育学习者创造具有渗入性、移动性、普适性和持续性的学习机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在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帆,李超超.泛在计算技术环境下运动学习模式的转变[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李青.慕课与泛在计算技术的聚合——继续教育背景下的“泛在慕课”应用可行性分析[J].成人教育.2018

[3].杨昭祥.泛在计算环境中基于社会化标注的情境获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4].王莹.泛在计算时代的嵌入式系统——访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嵌入式系统专委会副主任陈章龙[J].电子产品世界.2013

[5].李霞.泛在计算环境下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2

[6].陈善为.泛在计算浅谈[J].山西电教.2011

[7].陈善为.泛在计算浅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8].马文方.泛在计算:少谈些概念多做些实事[N].中国计算机报.2010

[9].周文豪.泛在计算与泛在网[J].射频世界.2010

[10].梁上启.“泛在计算时代”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J].编辑之友.2009

标签:;  ;  ;  

泛在计算论文-杨小帆,李超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