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北样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he,North-South,Transect,of,East,China,(NSTEC),forest,ecosystems,ratio,of,transpiration,to,evapotranspiration(T,ET),water,use,efficiency(WUE)
南北样带论文文献综述
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1](2019)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估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ratio of transpiration to evapotranspiration(T/ET) is a key parameter for quantify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ecosystem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system carbon uptake and water cycl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The estimation of T/ET has been pai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globally.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riestly-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PT-JPL) driven by regional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ridded meteorological data, to simulate the T/ET 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 China(NSTEC) during 2001–2010, an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ET, as well a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ariation in T/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PT-JPL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its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in Eastern China, and has relatively good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T 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NSTEC was heterogeneous, i.e., T/ET was higher in the north and lower in the south, with an averaged value of 0.69;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ET showe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rend, with an increment of 0.007/yr(p<0.01).(3)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ET had different dominant factors. Temperature and EVI can explain around 90%(p<0.01)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ET, whil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ET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EVI(53%, p<0.05).(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11期)
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2](2019)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ranspiration/evapotranspiration, T/ET)表征了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是准确量化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参数,对研究植被水分运移的生理生态机理以及碳水循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数据验证PT-JPL模型(Priestly-Taylor Jet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模拟精度,集成遥感数据和气象栅格数据模拟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2001-2010年T/ET,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T-JPL模型适用于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模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②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T/ET空间差异显着,整体呈南部低、北部高,主要由夏季T/ET空间格局主导;样带整体T/ET均值为0.69,2001-2010年呈显着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0.007/yr(p <0.01);③T/ET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控因子不同:温度和EVI是影响T/ET季节变异的关键因子,两者均可解释T/ET季节变异的90%左右(p <0.01);而T/ET的年际变异则主要受EVI影响,解释率为53%(p <0.05)。(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春雷[3](2018)在《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土壤干层时空特征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区域气候条件以及大规模植被建设的影响,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并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人工植被的可持续性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临严重威胁。量化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时空动态特征,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发展态势,为人工植被的可持续性以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论文选取黄土高原典型南北样带土壤干层为研究对象,对南北样带土壤干层及相关环境因素开展了长时间、高频率的调查工作,利用地统计学、主成分分析、偏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域样带土壤干层的时空动态特征、演变规律及主导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土壤干层的间接和直接预测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土壤中,黏粒、粉粒和砂粒的含量随着纬度的增加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土壤质地沿水平方向上的变异要大于垂直方向,黏粒和砂粒的空间变异程度要高于粉粒。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样带上呈现由南到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最终在1.5 m以下土层趋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表层土壤(0~0.4 m)饱和导水率随着纬度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容重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趋势与饱和导水率相近,与饱和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田间持水量和凋萎含水量沿样带的变化趋势相近,且整体上均表现为由南到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仅在黄土高原北部有一定升高。(2)不同季节中,土壤水分在样带剖面土层平均含量相近,但春季和冬季土壤含水量的空间相似性大于夏季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在区域样带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不同季节均表现为由南到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样带末端一定的回升。不同时期剖面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层0~1.6 m,其中以秋季的土壤水分状况最好。整体来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剖面中参与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统一体水分交换过程的主要土层深度范围为表层0~2 m。样带土壤水分活跃层的厚度、活跃层内水分变异程度和活跃层内水分含量均随纬度的增加呈二次函数分布,样带中部活跃层厚度较大,部分样点厚度超过了4 m。水分活跃层的空间分布是气候和局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因素的贡献率更高。(3)在不同季节下,样带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土壤干层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部分样点干层厚度达到了5 m。从研究期平均水平来看,土壤干层的分布面积占样带断面总面积的28.38%,起始深度均值约为1 m,厚度在3 m左右。在不同季节中,夏季土壤干层的分布面积最大,秋季土壤干层的分布范围最小,水分状况最好。土壤干层各量化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出了一定的周期性,但各指标增减规律在时间上不完全重合,土壤干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相较于另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各指标随时间的变异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别,整体而言,干层内平均干燥化指数的变异程度最大,干层厚度的变异程度最小。(4)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干层在剖面的分布范围及干层内的干燥化程度不同,其中农地的土壤干层分布最浅,主要分布在0.12~1.38 m深度范围内,林地和草地土壤干层在剖面的分布范围相似,均在0.32~3.70 m的范围内。土壤干层的干燥化程度依次为农地<林地<草地。土壤干层厚度的增减过程通常是上、下边界同时进行,上、下边界的增减速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农地中上边界的增减速度小于下边界,林地和草地相反。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干层量化指标中,干层内干燥化指数随时间的变异程度均高于干层起始深度和干层厚度。(5)在极端条件下,土壤干层的分布范围具有显着差异,样带土壤干层分布面积的最小值仅为最大值的53.8%,因此,长时间序列观测在土壤干层的研究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永久性干层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区,由于其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和其严重的负效应,永久性干层在干层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中应给予更多的重视。调控土壤干层的措施和精力应该主要放在永久性干层分布的区域,以减轻其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提高干层治理措施的功效。干层修复工作中应加强与局地因素相关的措施,如土地利用的改变、植被种类的选择、合理种植密度和微地形重建等,这是修复永久性干层的关键。(6)在土壤干层的模拟中,通过预测土壤干燥化指数,进而计算出土壤干层各指标的间接预测方法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通过间接方法预测土壤干层是一种有效的干层模拟手段。此外,不论是间接方法中对样带0~5 m土层土壤干燥化指数的预测,还是直接方法中对干层3个指标的模拟,在相同变量的情况下,人工神经网络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均表现出了更强的刻画能力。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燥化指数及干层的相关模拟中,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其前景和优势相较于多元线性回归更为显着。论文在理解土壤干层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分析了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土壤干层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演变规律,阐明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永久性干层应作为干层调控的重点,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配合间接方法的土壤干层预测模型。这些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防控形势、提高区域土壤干层调控措施的针对性、促进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长效可持续,进而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科学管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推进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任广琦,贾小旭,贾玉华,郭成久[4](2018)在《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南北方向布设一条长860 km具有明显环境梯度的样带,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0~500 cm剖面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在水平方向上由南到北逐渐降低,垂直方向上0~100 cm随土层逐渐降低,100 cm以下趋于稳定;0~500 cm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均呈中等程度变异,变程60~270 km;0~40 cm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主要受降水和坡度的影响,40 cm以下主要受土壤质地和气候的影响,表明区域尺度浅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取决于气候和地形条件,深层土壤有机碳主要受土壤质地和气候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易小波,邵明安,赵春雷,张晨成[5](2017)在《黄土高原南北样带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变异分析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特征,为土壤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提供水力参数,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样带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用多元逐步回归、传递函数方程和一阶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方法分别对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样带0~20 cm深度土壤容重的变异为中等程度变异,20~40 cm为弱变异。状态空间方程转换系数表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的影响因素不同,0~10 cm主要为有机碳含量、黏粒和砂粒体积分数,10~20 cm为有机碳含量、黏粒和砂粒体积分数和降水量,20~40 cm为黏粒和砂粒体积分数、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模拟效果均优于经典统计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和传递函数方程,基于黏粒和砂粒体积分数、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可以解释样带20~40 cm容重92.3%的变异。一阶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可用于田间条件下土壤容重分布特征的预测。(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贾小旭,邵明安,张晨成,赵春雷[6](2016)在《黄土高原南北样带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异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布设一条南北方向样带(N=86),动态监测0~5 m剖面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蓄水量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均呈中等程度变异,并由南向北递减,样带0~5 m剖面平均土壤蓄水量为735m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在空间上的变异增强,而在时间上的变异减弱,表明深层土壤水分具有较强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干燥度、黏粒、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坡度是影响区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可作为一定置信水平上预测区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状况的预测变量。(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王情[7](2016)在《中国东部南北森林样带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其分解速率及温度敏感性是反映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参数,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此外,降雨事件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的频度及强度的差异,导致最终微生物呼吸产生不同的等级脉冲响应。在这不同等级的响应中,微生物呼吸的响应非常急剧,瞬间可能就达到脉冲峰值,特别是频发的小降雨事件;然而,大多是基于日尺度进行研究的,因此对于微生物呼吸的降雨脉冲前期响应尚不是很清楚。中国东部南北森林样带,横跨寒温带至热带,具有明显的热量梯度及水热组合梯度,是世界上独特完整的以热量梯度驱动的植被连续带,其中北京东灵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研究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纬度格局及对降雨响应非常好的实验材料。为此,本文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分别进行研究:实验1以中国东部南北森林样带(NSTEC)8种土壤为研究对象,在5-30℃自动变温模式下测定了为期8周的土壤有机分解速率、以及培养期内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氮、pH、电导率和氧化还原电位,以此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在纬度梯度上的差异以及土壤底物、微生物和化学性质对它们的贡献率。实验2以地处暖温带地区的北京东灵山上土壤肥沃的天然林(单优物种为辽东栎)和土壤贫瘠的次生林(严重退化后形成的次生灌丛)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模拟降雨事件,并在小降雨(0.2-0.25 ml·cm-2)发生后48小时内集中的测定了微生物呼吸速率(272次)和微生物生物量(6次),从降雨脉冲峰值、达到峰值的时间以及脉冲持续时间叁个角度探讨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对降雨事件的响应以及土地质量退化对降水脉冲效应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温度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其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来表征(P<0.001)。土壤有机质基础分解速率(20℃)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着,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显着升高(F = 658.98,P0.001)。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着,最高的是太岳山,最低的是尖峰岭;整体来说Q10随着纬度的升高显着升高(F = 184.77,P<0.001);即符合"低温区更敏感假设"。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与碳质量指数(A)呈显着的指数的负相关(F= 77.177,P<0.001)。上述发现证明"碳质量-温度假说"也适合样带尺度。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微生物、土壤底物供应和化学性质共同控制了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47%和温度敏感性70%的变异;其中对分解速率而言,微生物的贡献更大,其次是化学性质;对温度敏感性而言,分解底物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微生物和土壤化学性质。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阐释了样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和温度敏感性的空间格局,还给出了实验证据:土壤有机分解速率和温度敏感性的控制机制存在显着差异(微生物VS底物),其中微生物控制着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底物控制着温度敏感性。实验2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模拟小降水事件的响应强度在次生林和天然林间差异极其显着,具体表现为::次生林在0.09 h就达到脉冲峰值,并极显着的快于天然林(0.31 h);且具有显着高于天然林的脉冲峰值(天然林7.94 ug Cg-1·h-1VS次生林18.69ug C g-1·h-1);以及显着的脉冲持续时间(天然林3.11 hVS次生林0.36 h)。此外,我们还发现达到微生物呼吸速率降低至1/2最大值后的平均速率在两个样点间同样存在显着性差异。尽管次生林在约1.3 d内激发作用就完全恢复,天然林在2d时还有微弱的激发作用,不考虑土壤本身的有机质含量,两者的累积微生物呼吸量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考虑土质后,次生林的累积呼吸量显着地高于天然林。我们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对降雨事件的脉冲响应非常快,在5-30 min内就能达到峰值,且土地退化后会显着增强土壤微生物呼吸对降雨的响应,土地退化的加剧以及未来全球降雨格局的变化,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得到重视。(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卷乐,苏萍,Elena,A.Grigorieva[8](2016)在《东北亚南北样带2001-2012年土地覆被变化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亚区域是一个资源相对集中,生态环境格局复杂,气候地带性多样,人地关系对比显着的区域。分析该区域的土地覆被格局与变化特征,对于促进全球气候变化在本区域的影响与响应研究,以及中、俄、蒙跨边境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样带分析为研究手段,获取东北亚南北样带2001-2012年逐年的MODIS土地覆被数据集,建立土地覆被变化矩阵。从空间分布来看,12年间东北亚南北样带内林地大量增加,耕地少量增加,草地灌丛则大幅减少。从年际变化来看,草地灌丛的总变化量呈现总体稳定,缓步上升过程中有局部波动的特点;林地总变化量呈现出峰谷相间的起伏波动特点,但总体有上升趋势;耕地的总变化量有明显的锯齿壮起伏波动特征;整个样带区域的综合土地动态度总体稳定,有略微上涨趋势。(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6年01期)
徐新良,赵美燕,刘洛,郭腾蛟[9](2015)在《近30年东北亚南北样带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亚南北样带为研究区,基于NCDC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分析法,对近30 a来东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980~2010年,样带温度变化整体以升温态势为主,1996年后进入偏暖阶段,显着升温区年升温速率在0.05℃/a以上。降水变化整体表现为南减北增的空间分异格局,南部在1999年后进入偏少阶段,北部在2004年后进入偏多阶段,降水显着减少区,年降水量减少速率在5 mm/a以上;降水显着增加区,年降水量增加速率在5 mm/a以上。(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王祥福,李绍森,董莉莉[10](2014)在《南北样带蒙古栎林径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北样带上出现的蒙古栎林进行了调查,从种群结构、更新情况等方面来阐述其基本情况,依据种群结构将其分为3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及受干扰后的波动稳定型种群;叁者不但体现了种群的不同更新阶段,还反映了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重点分析了蒙古栎种群繁殖策略中的两种更新方式对其广泛分布态势的重要意义,萌生更新常在种群发展的前期起到相对重要的作用,使得该种群在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实生更新的作用则主要在种群发展相对成熟的时候才表现的更加明显,两种更新方式的互补作用是使得蒙古栎林能在东北、华北地区广泛分布,并占据一定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南北样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ranspiration/evapotranspiration, T/ET)表征了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是准确量化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参数,对研究植被水分运移的生理生态机理以及碳水循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数据验证PT-JPL模型(Priestly-Taylor Jet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模拟精度,集成遥感数据和气象栅格数据模拟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2001-2010年T/ET,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T-JPL模型适用于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模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②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T/ET空间差异显着,整体呈南部低、北部高,主要由夏季T/ET空间格局主导;样带整体T/ET均值为0.69,2001-2010年呈显着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0.007/yr(p <0.01);③T/ET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控因子不同:温度和EVI是影响T/ET季节变异的关键因子,两者均可解释T/ET季节变异的90%左右(p <0.01);而T/ET的年际变异则主要受EVI影响,解释率为53%(p <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北样带论文参考文献
[1].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估算(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2].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19
[3].赵春雷.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土壤干层时空特征及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任广琦,贾小旭,贾玉华,郭成久.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研究.2018
[5].易小波,邵明安,赵春雷,张晨成.黄土高原南北样带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变异分析与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7
[6].贾小旭,邵明安,张晨成,赵春雷.黄土高原南北样带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异与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6
[7].王情.中国东部南北森林样带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控制因素[D].安徽农业大学.2016
[8].王卷乐,苏萍,Elena,A.Grigorieva.东北亚南北样带2001-2012年土地覆被变化分析(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6
[9].徐新良,赵美燕,刘洛,郭腾蛟.近30年东北亚南北样带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5
[10].王祥福,李绍森,董莉莉.南北样带蒙古栎林径级结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4
标签: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 China; (NSTEC); forest; ecosystems; ratio; transpiration; to; evapotranspiration(T; ET); water; use; efficiency(W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