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关制度论文-余清良

钞关制度论文-余清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钞关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钞关制度,理论思考

钞关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余清良[1](2009)在《明代钞关制度研究中的四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钞关制度是明代的一种重要社会经济制度,其关涉到政治、经济、商业、赋税等许多领域的相关理论问题。明代钞关的建置沿革是由明代区域商品经济和商品贸易发展的情况所决定的,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两者之间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差官方式的调整、变更实质上是根据明王朝对地方控制的需要以及这种控制力的强弱来进行的,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一种利益博弈关系;征课客体的演变和不时反复,其本质是因明皇室和政府两者对其所需的不同而引起的,反映了明代皇室和政府在钞关税上的一种争夺和分配关系;税额的多寡则由明代商业贸易的规模所决定的,明后期南、北钞关税额的消长变迁,体现了当时经济和商业重心的逐渐南移趋势。(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9年11期)

余清良[2](2008)在《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明代钞关制度和浒墅、北新两个具体钞关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的史料考实基础上,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厘清其制度的具体内容,把握其制度内核,同时兼以探讨其与明代财政和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以期能从一个侧面解析明代社会的财政和商品经济结构,加深对中国历史上榷关制度与经济体系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为我国当前推进的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历史性的思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并简要地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资料、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从明代商税的制度内容、钞关的制度本源、明初设置钞关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因等方面考察明代创制钞关制度的历史背景。文章认为明政府之所以创行钞关制度,有着广泛的历史背景,其既是明政府对传统商税内容的一种扩展,又是对历代榷关制度的一种承继,亦和明初社会经济、水陆交通的发展及迁都北京等客观条件的具备密不可分,同时又先后贯有明政府为了疏通钞法、加强对长距离行商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满足皇室贵族消费等主观动机和目的。第叁章主要是对明代钞关建置的整体发展脉络和浒墅、北新二钞关的具体建置沿革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考证和梳理。文章认为明代钞关制度从其创制到最后完善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不同钞关的具体兴革不一。其整体建置沿革主要经历了宣德四年(1429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的两次大规模创建以及正统年间和成化元年(1465)、四年(1468年)的叁次大规模兴革,到明中期以后,钞关的整体建置已基本稳定,但亦有个别钞关的增建和裁废,至万历中后期时,其还经历了一段制度外的建置过程。终明一世,明政府共前后建置过十五个钞关,至明亡时则止存有十一个,其中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九江、苏州、杭州以及崇文门宣课分司等八大钞关为其核心和主体。第四章主要是对明代钞关的整体差官制度及浒墅、北新二钞关的具体差官方式进行了全面地探讨和考述,并分析了其中频繁变更的原因。文章认为明代钞关的差官制度同其建置一样,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以完全建立的,而是伴随着其建置的变革,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变更,经历了一个从创制到确立再到逐步完善的长期变迁过程。终明一世,明政府在制度内先后共尝试、施行了派遣钞关御史和户部官共同监收、由“收粮官兼管”或“原设官员收受”、单独由户部差官监收、由地方官选委佐贰官监收和由南京户部差官监收等五种不同的具体差官方式,直至弘治六年(1493年)时才最终确立了因关而异,由户部、南京户部和地方官府叁者分别差官监收船料钞的差官制度模式,其中八大主体钞关主要由南、北两户部进行差官。在确立这种因关而异的差官制度之后,明政府又先后对其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在万历中后期时,还一度出现了由税监衔命坐镇钞关监榷这种制度外的差官方式。第五章主要是全面总结明代钞关制度在明代财政和社会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对明代钞关制度内容中所蕴含着的各种理论问题进行简要地概括并加以思考,并简要地谈谈进一步深化、拓展明代钞关制度研究的几个思路。本文既有整体认识,又有个案分析,即从宏观进行把握,又从微观进行论证,并兼顾到其历时性与共时性,制度规定与实际操作,理论阐释与史料佐证等标准相统一的双重要求,力求能较为全面、系统地阐明明代钞关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所起的社会作用和明代商品经济变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11-01)

桥本英一[3](1995)在《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绪言在宜德四年国家为要在民间流通钞法,设置了钞关的事实已经是通说了。从北京到南京的交通要所七处设置,这钞关不要说是清代的常关的前身。钞关、常关征收的关税就是国家财政内部的重要收入项目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1995-08-01)

李龙潜[4](1994)在《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钞关是明政府征收以过税为主的机关。它的产生,行政管理,征税客体的变化和财政的关系, 以及其性质和特点,是研究明代钞关制度必需弄清楚的重要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明代钞关制度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我不揣谫陋,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有不妥之处,盼指正。(本文来源于《明史研究》期刊1994年00期)

李龙潜[5](1994)在《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钞关是明政府征收以过税为主的机关。它的产生,行政管理,征税客体的变化和财政的关系, 以及其性质和特点,是研究明代钞关制度必需弄清楚的重要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明代钞关制度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我不揣谫陋,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有不妥之处,盼指正。(本文来源于《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期刊1994-12-01)

李龙潜[6](1993)在《略论明代钞关制度(提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钞关是传统的关榷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其建立是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疏通钞法,只是导线。当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关系。钞关属户、工两部系统,是独立的税收机关。其管理有关闸启闭,监察考核,征税则例、稽考、挂号簿籍制度等。管理上逐步完善。(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叁届年会论文集》期刊1993-08-01)

魏林[7](1989)在《明钞关制度对商人资本发展的阻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增多,国内市场逐渐扩大,商人资本也空前活跃,封建经济已经出现了解体的征候,即在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这种新生产关系的演进与发展又是十分的迟滞和缓慢,这与封建统治势力对商人资本发展的扼制、阻碍作用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这一点,过去史学界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对明代万历时期征商狂潮的论述。笔者通过对明钞关制度的考察,试图从封建统治机构内部机制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9年01期)

魏林[8](1986)在《明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钞关,是明代榷关中最主要的一种,它主要设置于运河与长江这两条国内最重要商道的要冲之处,掌国货之节,是明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钞关,前人论着中虽已有所涉及,但对之系统论述的专文目前尚不多见,本文主要就钞关设置的历史背景、沿革变化及其管理制度作一试探性论述,以求教于大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6年01期)

钞关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明代钞关制度和浒墅、北新两个具体钞关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的史料考实基础上,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厘清其制度的具体内容,把握其制度内核,同时兼以探讨其与明代财政和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以期能从一个侧面解析明代社会的财政和商品经济结构,加深对中国历史上榷关制度与经济体系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为我国当前推进的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历史性的思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并简要地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资料、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从明代商税的制度内容、钞关的制度本源、明初设置钞关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因等方面考察明代创制钞关制度的历史背景。文章认为明政府之所以创行钞关制度,有着广泛的历史背景,其既是明政府对传统商税内容的一种扩展,又是对历代榷关制度的一种承继,亦和明初社会经济、水陆交通的发展及迁都北京等客观条件的具备密不可分,同时又先后贯有明政府为了疏通钞法、加强对长距离行商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满足皇室贵族消费等主观动机和目的。第叁章主要是对明代钞关建置的整体发展脉络和浒墅、北新二钞关的具体建置沿革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考证和梳理。文章认为明代钞关制度从其创制到最后完善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不同钞关的具体兴革不一。其整体建置沿革主要经历了宣德四年(1429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的两次大规模创建以及正统年间和成化元年(1465)、四年(1468年)的叁次大规模兴革,到明中期以后,钞关的整体建置已基本稳定,但亦有个别钞关的增建和裁废,至万历中后期时,其还经历了一段制度外的建置过程。终明一世,明政府共前后建置过十五个钞关,至明亡时则止存有十一个,其中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九江、苏州、杭州以及崇文门宣课分司等八大钞关为其核心和主体。第四章主要是对明代钞关的整体差官制度及浒墅、北新二钞关的具体差官方式进行了全面地探讨和考述,并分析了其中频繁变更的原因。文章认为明代钞关的差官制度同其建置一样,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以完全建立的,而是伴随着其建置的变革,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变更,经历了一个从创制到确立再到逐步完善的长期变迁过程。终明一世,明政府在制度内先后共尝试、施行了派遣钞关御史和户部官共同监收、由“收粮官兼管”或“原设官员收受”、单独由户部差官监收、由地方官选委佐贰官监收和由南京户部差官监收等五种不同的具体差官方式,直至弘治六年(1493年)时才最终确立了因关而异,由户部、南京户部和地方官府叁者分别差官监收船料钞的差官制度模式,其中八大主体钞关主要由南、北两户部进行差官。在确立这种因关而异的差官制度之后,明政府又先后对其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在万历中后期时,还一度出现了由税监衔命坐镇钞关监榷这种制度外的差官方式。第五章主要是全面总结明代钞关制度在明代财政和社会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对明代钞关制度内容中所蕴含着的各种理论问题进行简要地概括并加以思考,并简要地谈谈进一步深化、拓展明代钞关制度研究的几个思路。本文既有整体认识,又有个案分析,即从宏观进行把握,又从微观进行论证,并兼顾到其历时性与共时性,制度规定与实际操作,理论阐释与史料佐证等标准相统一的双重要求,力求能较为全面、系统地阐明明代钞关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所起的社会作用和明代商品经济变之间的互动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钞关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中的四个问题[J].学术月刊.2009

[2].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D].厦门大学.2008

[3].桥本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C].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

[4].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J].明史研究.1994

[5].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C].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1994

[6].李龙潜.略论明代钞关制度(提要)[C].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叁届年会论文集.1993

[7].魏林.明钞关制度对商人资本发展的阻碍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8].魏林.明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标签:;  ;  ;  

钞关制度论文-余清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