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废气二次膨胀压力场研究(英文)

底部废气二次膨胀压力场研究(英文)

一、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压力场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觅杰[1](2020)在《城市更新项目BIM+VR设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务院及建设主管单位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市规划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协调、“摊大饼式”盲目扩张、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保障欠缺、公共服务水平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和研究,提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城市更新成为了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功能性替换的重要抓手。2016年8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BIM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基于BIM的集成系统也是联翩而至,BIM+VR场景模拟技术得到开发和应用。但几年下来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建筑的模拟分析、可视化沟通、设计质量体系的搭建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的BIM+VR设计质量管理进行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城市更新项目设计质量及国内外BIM+VR相关技术理论出发,通过理论综述阐述相关发展情况;其次,对城市更新项目的BIM+VR设计质量现状进行探究,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并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再有,通过对汽修厂城市更新项目案例的剖析,从前期策划到建模设计再到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全过程、全方面提出设计质量管理要求;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设计成果进行了评审,展示了评价要点,也肯定了BIM+VR技术对设计质量及设计效率的提高作用。城市更新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一片热土,BIM+VR的场景模拟技术对于城市更新项目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更大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更好的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更佳的实现设计效率提升,更多的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本论文对于设计质量管理的研究,旨在深化相关设计标准和方法,丰富设计管理管控理论,以此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同时,为更多的建设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恩华[2](2020)在《滑翔增程制导炮弹跟踪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滑翔增程制导炮弹是我国正全力研制的增程效果卓越、能够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的一类新型制导弹药。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滑翔制导炮弹具有增程率、制导精度、经济成本等多种优点,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研究滑翔增程制导炮弹的外弹道特性和跟踪控制规律,对其进行高效的增程设计和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概述了滑翔增程制导炮弹的结构特点,通过对该制导炮弹滑翔增程与精度控制过程的受力分析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采用最大升阻比滑翔策略和以最大滑翔距离为目标对滑翔控制段的方案弹道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分析了炮口动能(初速)、火箭发动机参数、射角、滑控点时间和滑翔启控角等对无控段和滑翔段弹道的影响。选取易于工程实践的参数,设计出了满足一定技术指标要求的滑翔增程制导炮弹方案弹道。设计了滑翔增程制导炮弹的控制系统方案,中段弹道上采用方案弹道追踪控制,弹道末段采用改进比例导引控制算法;在方案弹道追踪控制中增加阻尼回路(弹体角速率反馈回路),增加弹体阻尼,通过调节控制参数,获得满意的控制特性。通过Monte Carlo方法模拟炮射试验开展弹道误差的仿真分析;考虑了发射条件(起始扰动等)、气动参数、初速、发动机推力和控制系统误差等参量变化,进行了不同扰动下的弹道跟踪与控制仿真,验证了论文所设计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工作为滑翔增程制导弹箭方案弹道设计和控制系统研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马龙泽[3](2020)在《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底部排气弹出炮口瞬间,底排装置经历强瞬态降压扰动,底排药剂振荡燃烧甚至熄火,点火具继续对底排药剂进行点火,但点火延迟时间不一致导致底排弹落点散布大,严重影响了大口径火炮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为提高底排药剂点火一致性,必须清楚地了解底排装置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燃烧火焰对底排药剂点火过程的内在物理机制,以及点火延迟时间不一致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药剂瞬间熄火,点火具对底排药剂进行点火这一过程为重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了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不同工作环境中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采用高速录像仪对不同孔径和装载不同烟火药的7种三类点火具在大气环境中的稳态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然后搭建了快速降压实验平台,观测了不同烟火型点火具的非稳态燃烧特性,获得了多角度观测结果。结果表明:常压下,镁/聚四氟乙烯(MT)点火具和硝酸钡(Ba(NO3)2)点火具燃烧射流主体为高温燃气,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对底排药剂点火,底排药剂燃烧符合“平行层”燃烧规律,而氢化锆/氧化铅(Zr H2/Pb O2)点火具燃烧射流主要为凝聚相粒子流,主要以热传导方式实现点火,会严重破坏底排药剂的“平行层”燃烧规律。快速降压条件下,MT点火具和Ba(NO3)2点火具火焰脉动小,抗扰动能力强,但MT点火具的工作持续能力强于Ba(NO3)2点火具,而Zr H2/Pb O2点火具燃烧射流首先出现的是凝聚相粒子流,降压结束后才出现气态火焰,且工作持续能力较弱。(2)底排点火具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开展了二维MT烟火药柱和三维MT烟火型六孔点火具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揭示了MT烟火药燃烧射流场特征参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MT烟火药柱燃烧时,随着压力增大,反应速率增大,CF2分布核心和Mg+CF2=Mg F2+C的反应核心往下游移动,C分布核心和C-C结合反应核心由一个中心反应核心分裂后,在反应区两侧形成一对小的反应核心。MT烟火型六孔点火具燃烧时,其三维燃烧流场沿轴向由射流会聚区和射流联合区构成,且射流会聚区中每股射流在喷孔上方都存在一个势流核心区。六股燃烧射流的势流核上方温度最高,势流核周侧速度最大。在射流会聚区,动量、能量和组分从每股射流向中心传递扩散。在射流联合区,中心轴线上速度、温度和组分质量分数最大,不同横向剖面参数分布表现出相似性,射流呈单股自由射流特征。(3)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针对快速降压过程中底排药剂二次点火的模拟实验装置,数值计算获得了喷焰羽流形态演变过程,并与实验观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揭示了降压瞬间不同初始喷压比下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快速降压条件下,初始阶段,点火具火焰被压制在其端面,发射药燃气出喷口后形成超音速欠膨胀喷焰羽流。中期阶段,点火具火焰渐成竖立的“ω”形态,发射药燃气超音速欠膨胀羽流变为混合点火具燃气的超音速欠膨胀羽流,随着点火具火焰往下游扩展,点火具火焰逐渐转变为锥形,射流下游径向温度梯度变小,热对流和热扩散比上游更强烈,喷焰羽流形成周期性菱形火焰串。临终阶段,混合燃气超音速欠膨胀羽流逐渐转变为点火具燃气亚音速羽流。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越大,燃气膨胀热损失越大,点火具燃气射流径向热对流和热扩散越弱。(4)底排装置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针对静止的实际底排装置,数值研究了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燃气和发射药燃气的耦合流动特性,并提出以等效恒定对流热流密度估算二次点火延迟时间,揭示了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MT粒度和质量比等参数变化对点火具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底排装置降压开始时,降压扰动从喷口向燃烧室上游传递,扰动强度沿程衰减。随着时间推移,燃烧室各处压力逐渐以大小相近的降压速率平稳下降。点火具燃气与其周侧的发射药燃气存在速度差,引起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随着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减小、PTFE粒度增大、Mg粒度减小以及Mg含量增大,底排药剂表面燃气温度变高,底排药剂二次点火延迟时间缩短。(5)底排弹出膛口后效期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针对某155mm底排弹发射工况,数值研究了低温、常温和高温三种发射药初始温度条件下,底排装置出膛口后的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底排装置出膛口降压过程中,点火具射流火焰反复伸展收缩三次,射流出现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降压开始短时间内,随着点火具射流火焰收缩,燃烧室上下游的点火具燃气出现轴向速度差,形成接触间断,但随着点火具射流火焰伸展而消失。1.5ms后,接触间断一直存在,且其随点火具射流火焰伸展向下游移动直到喷口为止。点火具高温燃气对底排药剂对流加热过程中,最大热流密度及其位置均会振荡波动,降压快结束时,最大热流密度稳定在1200W/cm2左右,位置稳定在燃烧室上游。

李连波[4](2019)在《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及颗粒团聚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Solid Fuel Ramjet,SFRJ)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比冲高、成本低等优点,且自身带有固体燃料,存储运输安全,可以用作超音速飞行的各种导弹以及炮弹的动力装置。但是,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工作性能较为复杂,还需要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进行更广泛的基础研究工作,如火焰稳定性差,容易熄火,金属颗粒的燃烧效率低等,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工程应用。本文对铝镁贫氧推进剂的点火燃烧性能、多相非平衡化学反应、金属颗粒的团聚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燃烧流动综合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CO2激光点火燃烧实验系统,对铝镁贫氧推进剂点火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详细分析了铝镁贫氧推进剂点火的物理化学过程,建立了点火模型和燃烧动力学模型。对铝镁贫氧推进剂的点火延迟时间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激光热流密度、环境压强和初始温度与推进剂点火延迟时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固体硝铵推进剂和铝镁贫氧推进剂的实验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2)在CO2激光点火实验系统上对铝镁贫氧推进剂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铝镁贫氧推进剂在不同环境压强、氧浓度和Al/Mg含量比下的燃烧特性。基于B数理论建立了环境压强和氧浓度对燃烧速率综合影响的理论数学模型,该模型与实验测量结果拟合良好,表明其适用于不同压强和氧浓度条件下预测铝镁贫氧推进剂的燃烧速率。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环境压强和氧浓度对燃烧波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3)开发了一套燃烧仿真软件,用于研究贫氧推进剂在近燃烧表面区域的分解、燃烧特性。基于具有16个组分和16个化学反应的详细燃烧动力学模型和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气相N-S方程组、固相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分析了压强、氧浓度和镁含量对贫氧推进剂的燃烧波温度、湍流粘性系数、燃烧产物各组分含量的影响规律。(4)采用高速摄像机、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铝镁贫氧推进剂的团聚过程和团聚机理进行研究。高速摄像机记录了铝镁贫氧推进剂的燃烧过程,观察到铝颗粒在燃烧表面上团聚后会脱离燃烧表面,并发生二次团聚。在不同环境压强下,对燃烧后产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铝颗粒的团聚行为。基于经典口袋理论,在对团聚物进行粒度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聚团尺寸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贫氧推进剂中燃烧表面上的聚团尺寸和脱离燃烧表面后的二次团聚形成的新聚团尺寸,该模型与经验模型和典型口袋模型相比,更符合实验结果。(5)建立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直连式试验系统平台,完成了以铝镁贫氧推进剂为燃料的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地面直连实验,研究不同来流温度对团聚物微观结构和粒径的影响,以及团聚物对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影响。随着来流温度的升高,团聚物的粒径减小,补燃室内的压强、温度随之增加,发动机推力增加,使得推进剂燃烧得更充分,发动机特征速度、比冲、燃烧效率提高。

董海波[5](2018)在《化学非平衡流计算方法改进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相对于量热完全气体流动控制方程组的求解过程,超声速化学非平衡流动属于典型的时空多尺度物理问题,其控制方程组存在严重的刚性,给数值求解带来了很大困难。隐式方法和解耦方法是两种常用的求解刚性问题的计算方法:隐式方法的时间步长可以不受稳定性的限制,但是其缺点是计算量较大,在每一个时间步内的迭代都需要对矩阵进行求逆计算。解耦方法将多物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计算过程中避免了矩阵求逆所带来的巨大计算量,其缺点体现在不同方法的数值不稳定性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改进解耦方法中引入等效能量和等效比热比,对能量方程进行改造后将控制方程组分解成流动和化学反应相互独立的两部分,每一部分可以采取各自的成熟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本文在改进解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对超声速流动中混合气体的燃烧现象进行数值模拟,以提高计算效率为目的开展相关理论研究。针对化学反应常微分方程组进行线性化改造,使其满足精细积分方法的求解形式。采用精细积分方法对多个数值算例进行模拟,与其他两种传统计算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体现精细积分方法求解化学反应常微分方程组的优良特性。流动部分控制方程组描述的是多组元混合气体的冻结流动,根据流动现象的本质,提出了流动算子优化方法:在更新求解变量的过程中,采用记录进出相邻单元边界的对流通量和扩散通量对组元密度进行时间更新,方程求解数目的减少可以提高流动算子的计算效率。针对经典的弹道靶实验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的对比,体现流动算子优化方法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在未发生化学反应或反应达到平衡的空间区域内组元质量生成率接近为零,结合反应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反应算子空间自适应方法:对全场计算单元进行判断,满足准则条件的单元进行化学反应的迭代求解,最终实现化学反应自适应开启/关闭的功能。采用该方法对多个超声速流动中混合气体的燃烧问题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据结果的对比表明反应算子空间自适应方法对计算效率的影响。结合流动算子优化方法和反应算子空间自适应方法对三维问题进行综合测试,针对存在侧向喷流干扰的超声速流动问题,考虑化学非平衡流模拟方法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于实验数据;将侧喷发动机作为提供气动力的辅助装置,验证了两级入轨飞行器分离方案设计,同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数值模拟。

符新建[6](2017)在《一种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中试及其优化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研究发现提高系统活性污泥浓度可以显着提高其污水处理能力,因此高浓度活性污泥法随之被发明问世。实现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途径有多种,对比研究发现,通过利用低表面负荷高污泥回流比二沉池这一途径来实现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具有简便易行且成本低等优点。鉴于此开发并优化改良一种低表面水力负荷的沉淀池,使其能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给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将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本文通过中试试验,证实了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具有较强的沉淀性能。发现在将其作为普通沉淀池时,其具有较大的表面水力负荷,能够节约沉淀池的占地;将其作为二沉池时其具有极强的维持系统活性污泥浓度的能力。中试试验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中试设备沉淀池在加入多层平板单元后,沉淀池可以承受更高的表面水力负荷。在阶段5与阶段7的污泥沉降性能条件下,临界表面水力负荷提高的倍数n与污泥浓度X之间存在关系式n=5.1553X-0.147;在污泥回流大于1条件下,污泥回流比对中式设备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与可维持的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显着影响;在污泥浓度小于14g/L时,降低多层平板单元刮泥机构转速能够显着提高沉淀池的沉淀能力,当污泥浓度大于14g/L时,效果不明显。由于中试试验并未对中试设备开展优化研究,因此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建立了三维模型。在不同的参数情况下,对沉淀池水流流态和污泥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多层平板单元能够发挥较好的强化沉淀作用,多层平板单元平板数目为4时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最好。在多层平板单元平板数目为4的最优条件下,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对高浓度污泥同样具有较好的沉淀效果;沉淀池池长为8m且放置两组平板单元情况下,能够将沉淀池最大表面水力负荷提高46%,此结果表明将多层平板单元应用于更长的池型是可行的。综合中试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中式设备提出以下优化改进途径:按照中试设备的多层平板单元布置形式,建议多层平板单元采取的层数为4;适当增加平板后端与沉淀池后壁的间距,建议采用1.5m至2m;未来设计与运行应采用较小的污泥回流比和平板刮泥机转速,以减少设备的造价与运行能耗。

饶映明[7](2013)在《高热旋流燃烧器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烧器是工业炉等炉窑的关键性设备,高热旋流燃烧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燃气燃烧器,它具有很高的燃烧火焰温度,很短的火焰长度,很均匀的炉内温度,很稳定的点火源,尾气中很低的NOx浓度。当前,一次能源结构的变化、“煤改气”政策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都促使着新的优质、高效、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由此,开发高效节能低污染燃气燃烧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旋流燃烧能够有效强化高温燃烧产物和未燃烧燃料在回流区的混合过程,并形成稳定的点火源,从而使火焰稳定,其燃烧火焰温度可高达1200-1800℃。旋流燃烧也是降低NOx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满足一些工件特殊加热工艺的需要。它具有燃烧室结构紧凑,可以控制火焰的形状,改变火焰的扩张角和射程。燃烧火焰稳定性好,节能、高效、低污染,燃烧器负荷调节比大,火焰动量可调节等明显优势,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轧钢、轧制炉,锻造炉,热处理加热工艺炉和窑业加热炉等加热设备和加工工艺中。本文首先分析旋流燃烧技术发展状况,阐述了旋流燃烧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前景,其次结合相关知识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工业燃气燃烧器。最后对加工试制的高热旋流盘焰燃烧器样机进行了5种不同工况下的热态燃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热负荷和过剩空气系数α对燃烧特性、回流区、温度均匀性以及NOx浓度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该高热旋流燃烧器在不同热负荷的各工况下均能稳定地燃烧,燃烧器负荷调节比较大;2)随着热负荷的增加,相对应的燃烧火焰测点温度都上升;在热负荷一定时,过剩空气系数偏大,燃烧火焰体积小,火焰短,相反过剩空气系数小,火焰体积大,燃烧空间更大、更长,故可以调整控制热负荷和过剩空气系数来控制火焰温度和火焰长度,满足不同工艺的需要;3)在热负荷一定时,烟气中的NO和NOx的浓度都是过剩空气系数α偏大的工况下就小,偏小的工况下就大,与总体上燃烧火焰温度的变化曲线相似;烟气中的O2的浓度变化则是过剩空气系数α偏大的工况下大,偏小的工况下小。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采用雷诺平均法中的标准k-双方程模型结合简化的PDF燃烧模型对选定的工况下的非预混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模拟计算流场、温度场和NOx浓度场,并与热态实验做比较,发现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的大体趋势是一致的,说明数值模拟在对旋流燃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对后面继续研究旋流燃烧有很重要的意义。

唐洪[8](2013)在《同心筒发射装置燃气流场数值模拟及排导结构改进设计》文中指出同心筒是一种先进的新型垂直发射装置,它易于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维护保障简便,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使其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各国海军青睐。由于同心筒在发射导弹过程中要承受高温燃气的冲击,其燃气排导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同心筒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论文以某型同心筒发射装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导弹发射过程中筒内外复杂燃气流场的特点,得到了弹体、导流锥、筒底和筒口等主要位置的温度、压力等参数分布情况,深入研究了影响燃气排导性能的三个因素。首先,以二维和三维非定常Euler方程组为基础,利用Roe格式的有限体积离散形式进行数值计算。选取经典Emery前台阶绕流问题和超音速射流冲击斜板算例进行计算,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由于同心筒发射流场计算区域极不规则,采用分块化网格生成方法,将计算区域划分为结构化网格。运用动网格技术模拟了导弹运动所产生的非定常燃气冲击流场。为了解决三维非定常移动网格计算机时过长的问题,先对同心筒发射的二维非定常流场多方案模拟和对比,获得同心筒和导流锥等主要部位的燃气流动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并根据弹体表面的温度和内外筒排气流量差异,筛选出优选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同心筒发射装置三维网格模型和流动模型,对以上最优方案实现了三维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三维流动特征,并获得了主要流动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同时,该研究为同心筒发射装置的复杂燃气流场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计算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可用于该发射装置燃气流烧蚀和热防护设计等,也为该发射装置的刚强度设计、校核并为样机的制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胡庆[9](2011)在《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针对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该装置是一套独立完整的大型化工装置,在主装置的工艺控制上采用了当下主流的DCS系统——横河公司CS3000系统,同时为了确保事故状态下人员和设备安全,还配备了HIMA公司的H51q安全仪表系统(SIS)。除此之外,还包含有两个独立的控制系统分管燃烧器单元和鼓风机单元,分别由西门子的PLC系统和TRICONEX的TS3000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几个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该装置的控制体系。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投运后,产品指标好、消耗及成本低、而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原料组成的变化,对含硫量变化引起的控制指标变化有较广的适应性,运行平稳,满足生产要求。

曾劲松[10](2011)在《基于CFD的高浓漂白塔稀释区流场及卸料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高浓纸浆降流漂白塔塔底卸料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高浓纸浆卸料,另一种是将高浓纸浆在塔底稀释后再卸料。直接对高浓纸浆卸料会造成卸料能耗大、占用空间大,而高浓纸浆稀释后再卸料会由于稀释地点固定,纸浆不能均匀稀释,从而影响漂白效果,所以本论文通过研究一种旋转式稀释卸料系统的稀释区及其关键元件(包括喷水管和卸料器)的流场特点,优化关键元件的结构,从而达到卸料和漂白均匀的目的。现在该系统已经申请专利并公开。高浓漂白塔塔底稀释区的流场模拟按照不同角度的等压和连续稳定生产两种过程进行,其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高浓纸浆的堆积密度研究,证明大多数纸浆的压实密度和松散密度之差(ρ-ρo)与高浓纸浆自重产生的压强P建立的回归曲线有临界点W,当压强P大于W时,(ρ-ρo)和P呈幂函数关系;当压强P小于W时,(ρ-ρo)和P呈线性关系;通过对工程塔的计算,知道高浓纸浆会对稀释区产生最大压强小于69000Pa,并确定了稀释区实验系统应该在湍流状态下进行流场研究。2、通过对PIV系统介绍及其实验结果,认为:掩模技巧结合阈值确定作为基本方法,可以将稀释区水的示踪粒子和纸浆纤维粒子实行图像分离,从而各自可以得到较准确的两相流流场信息。3、通过对直型、纺锤型、腰型三种喷水管在正、反转下进行速度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纺锤型喷水管能更好地实现等浓度喷射;喷水管内充满着涡旋和回流等二次流;高速旋转会使喷水管的水流产生脱壁现象。4、纸浆纤维粒子作为圆柱状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主要受到Stokes力、附加质量力和Basset力的作用。按照欧拉粒子流模型结合滑移网格技巧对纸浆悬浮液进行两相流模拟,结果发现:在等压过程和连续生产稳定过程中, S型卸料器比直型卸料器卸料快、均匀,湍动能大,使纸浆更不容易絮聚;立椭圆截面形状的S型卸料器具有卸料快、均匀、湍动能和耗散率高的特点;颗粒直径、黏度、密度三者虽然对卸料效果有影响,从其卸出的对应纸浆体积百分数来看,影响较小,然而转速对卸料效果影响非常显着。对于以上研究内容,采用了PIV系统对水和浓度为0.01%的稀纸浆进行流场测量验证,同时对浓度为3-4%的低浓纸浆进行了卸料效果和流速大小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1)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和PISO算法以及二阶迎风离散格式来进行喷水管流场的数值计算是比较合适的;2)采用欧拉粒子流模型结合滑移网格、分散湍流模型对卸料器及其稀释区流场进行研究是可靠的;3)立椭圆截面的S型卸料器和纺锤型喷水管是这种旋转式稀释卸料系统的优化结构。

二、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压力场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压力场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更新项目BIM+VR设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体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更新项目BIM+VR设计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BIM+VR技术相关理论
    第二节 设计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第三章 城市更新项目BIM+VR设计质量现状分析
    第一节 设计质量现状调查
    第二节 城市更新项目设计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案例:珠海市汽修厂城市更新项目设计质量管理分析
    第一节 汽修厂城市更新项目概况
    第二节 项目设计过程
    第三节 设计质量管理经验总结
    第四节 案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不足之处
第五章 城市更新项目BIM+VR设计质量管理标准研究
    第一节 组织管理
    第二节 专业划分及设计标准
    第三节 审查机制与管理制度
    第四节 设计优化及整理检查
    第五节 设计变更管理
第六章 珠海市汽修厂城市更新项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设计质量管理评价
    第一节 质量评价模型
    第二节 变量设计与分析
    第三节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不足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论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2)滑翔增程制导炮弹跟踪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增程技术的研究
        1.2.2 方案弹道设计研究
        1.2.3 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1.3 制导炮弹未来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2 滑翔弹空间运动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坐标系的建立
        2.2.1 坐标系的定义及坐标转换
        2.2.2 作用在弹体上的力
    2.3 弹体空中运动的数学模型
        2.3.1 舵面转换
        2.3.2 动力学方程
        2.3.3 运动学方程
        2.3.4 质量变化方程
        2.3.5 控制方程
        2.3.6 几何关系方程
        2.3.7 弹体纵向运动方程组
    2.4 本章小结
3 滑翔弹方案弹道设计和仿真
    3.1 无控升弧段设计分析
        3.1.1 不同炮口初速对无控段弹道的影响
        3.1.2 不同射角对无控段弹道的影响
        3.1.3 不同点火时刻对无控段的影响
    3.2 滑翔控制段设计
        3.2.1 最大升阻比设计舵偏角
        3.2.2 启控滑翔角对弹道的影响
        3.2.3 启控时间对弹道的影响
    3.3 全弹道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滑翔增程制导炮弹控制系统设计
    4.1 弹体动态特性分析
        4.1.1 纵向运动的传递函数
        4.1.2 纵向运动的传递系数
        4.1.3 纵向动态特性分析
    4.2 控制系统阻尼回路设计
    4.3 高度跟踪控制回路设计
    4.4 末端比例导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5.1 影响制导性能的因素分析
    5.2 Monte Carlo统计模拟分析
    5.3 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分析
    5.4 控制特性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3)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底排减阻增程技术研究
        1.2.2 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研究
        1.2.3 Mg/PTFE烟火药燃烧机理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不同工作环境中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大气环境中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研究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观测系统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研究
        2.3.1 实验样品
        2.3.2 实验观测系统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底排点火具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3.1 引言
    3.2 MT烟火药柱二维稳态燃烧特性研究
        3.2.1 物理模型
        3.2.2 数学模型
        3.2.3 反应动力学机理
        3.2.4 网格划分与初边界条件
        3.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 底排点火具三维稳态燃烧特性研究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计算模型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3.3.4 数值结果的实验验证
        3.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数理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3 控制方程离散
        4.3.1 空间离散
        4.3.2 AUSM~+格式
        4.3.3 隐式时间推进
    4.4 计算模型
        4.4.1 计算域与初边界条件
        4.4.2 网格无关性验证
    4.5 数值方法的实验验证
        4.5.1 实验系统
        4.5.2 实验结果与数值验证
    4.6 点火具燃气和发射药燃气耦合流动特性研究
        4.6.1 喷焰羽流特性
        4.6.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4.6.3 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对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底排装置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5.1 引言
    5.2 物理模型
    5.3 计算模型
        5.3.1 计算域与初始条件
        5.3.2 边界条件
        5.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5.4 实验工况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分析
        5.4.1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5.4.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5.4.3 底排药柱二次点火延迟时间
    5.5 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对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5.5.1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5.5.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5.5.3 底排药柱二次点火延迟时间
    5.6 Mg/PTFE粒度和质量比对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5.6.1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5.6.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5.6.3 底排药柱二次点火延迟时间
    5.7 本章小结
6 底排弹出膛口后效期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物理模型
    6.3 动网格模型
        6.3.1 动网格方法
        6.3.2 动网格流场计算守恒方程
    6.4 计算模型
        6.4.1 计算域
        6.4.2 网格划分
        6.4.3 动网格设置
        6.4.4 初边界条件
    6.5 发射药初始温度为常温条件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分析
        6.5.1 膛口流场特性
        6.5.2 弹丸运动特性
        6.5.3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6.5.4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6.5.5 底排药柱表面对流传热特性
    6.6 发射药初始温度对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6.6.1 膛口流场特性
        6.6.2 弹丸运动特性
        6.6.3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6.6.4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6.6.5 底排药柱表面对流传热特性
    6.7 底排装置静止与运动条件下点火具射流火焰传热特性的比较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及颗粒团聚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冲压发动机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固体燃料燃烧特性研究综述
        1.3.1 点火特性
        1.3.2 燃烧特性
        1.3.3 金属颗粒燃烧团聚特性
    1.4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流场数值仿真方法研究
        1.4.1 燃烧模型
        1.4.2 两相流动模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铝镁贫氧推进剂点火和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2.1 激光点火燃烧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2.1.1 实验系统
        2.1.2 试件制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点火燃烧模型
        2.2.1 点火理论
        2.2.2 点火模型
        2.2.3 稳态燃烧模型
    2.3 点火燃烧过程分析
    2.4 点火延迟时间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2.4.1 点火延迟时间的理论分析
        2.4.2 固体硝铵推进剂点火延迟时间的实验分析
        2.4.3 铝镁贫氧推进剂点火延迟时间的实验分析
    2.5 铝镁贫氧推进剂燃烧速率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2.5.1 燃烧速率理论模型
        2.5.2 燃烧速率的实验分析
        2.5.3 金属颗粒含量对燃烧速率的影响
    2.6 燃烧波温度分布特性
        2.6.1 燃烧波温度的测量方法
        2.6.2 燃烧波温度的实验测量结果
    2.7 本章小结
3 铝镁贫氧推进剂燃烧过程数值仿真
    3.1 数学模型
        3.1.1 气相控制方程
        3.1.2 固相控制方程
        3.1.3 化学反应模型
        3.1.4 湍流模型
    3.2 数值计算方法
        3.2.1 空间离散
        3.2.2 时间离散
        3.2.3 边界条件
        3.2.4 数值计算流程
    3.3 数值仿真结果
        3.3.1 物理模型
        3.3.2 流场特征与验证
        3.3.3 压强对贫氧推进剂燃烧流动性能的影响
        3.3.4 氧浓度对贫氧推进剂燃烧流动性能的影响
        3.3.5 金属含量对贫氧推进剂燃烧流动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金属颗粒燃烧团聚特性的实验与模型研究
    4.1 团聚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4.1.1 实验系统
        4.1.2 实验方法
    4.2 点火燃烧过程
    4.3 燃烧产物的微观组织分析
        4.3.1 推进剂燃烧表面微观组织分析
        4.3.2 燃烧产物微观组织分析
        4.3.3 团聚物理模型
    4.4 团聚尺寸模型
        4.4.1 团聚粒径实验分析
        4.4.2 团聚尺寸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工作特性实验研究
    5.1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地面直连式模拟试验概述
    5.2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直连式实验方案设计
        5.2.1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直连式实验总体设计方案
        5.2.2 试验发动机设计
        5.2.3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燃烧产物的微观组织分析
        5.3.2 燃烧产物的粒径分析
        5.3.3 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化学非平衡流计算方法改进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RLV关键技术研究
        1.2.1 超声速多体分离问题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1.2.1.1 动态嵌套网格
        1.2.1.2 笛卡尔网格
        1.2.1.3 变形动网格
        1.2.2 化学非平衡流方法研究进展
        1.2.2.1 隐式方法
        1.2.2.2 解耦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控制方程及解耦方法
    2.1 控制方程
    2.2 解耦方法
    2.3 流动算子求解
        2.3.1 空间离散格式
        2.3.1.1 控制方程的半离散形式
        2.3.1.2 离散高阶格式构造
        2.3.1.3 梯度限制函数
        2.3.1.4 梯度重构计算格式
        2.3.2 时间离散格式
        2.3.2.1 一步前向Euler格式
        2.3.2.2 多步Runge-Kutta格式
        2.3.2.3 LU-SGS格式
        2.3.2.4 时间步长的计算
        2.3.3 边界条件
        2.3.3.1 超声速入口/出口边界条件
        2.3.3.2 亚声速远场边界条件
        2.3.3.3 壁面边界条件
    2.4 反应算子求解
        2.4.1 化学动力学模型
        2.4.2 化学反应求解
        2.4.2.1 拟稳态逼近方法
        2.4.2.2 常微分变系数方法
    2.5 湍流模型
    2.6 刚体动力学
    2.7 本章小结
3 反应算子改进
    3.1 精细积分方法
    3.2 数值算例
        3.2.1 零维等容爆炸模拟
        3.2.2 反射激波诱导爆轰
    3.3 本章小结
4 流动算子优化方法
    4.1 优化方法
    4.2 验证模型
    4.3 数值算例
    4.4 超爆轰算例
        4.4.1 网格收敛性
        4.4.2 数值模拟结果
        4.4.3 计算效率分析
    4.5 亚爆轰算例
        4.5.1 数值模拟结果
        4.5.2 计算效率分析
    4.6 跨爆轰算例
        4.6.1 数值模拟结果
        4.6.2 计算效率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反应算子空间自适应方法
    5.1 化学反应判据准则
    5.2 超爆轰算例
        5.2.1 数值模拟结果
        5.2.2 计算效率分析
    5.3 亚爆轰算例
        5.3.1 数值模拟结果
        5.3.2 计算效率分析
    5.4 斜爆轰算例
        5.4.1 计算模型
        5.4.2 数值模拟结果
        5.4.3 计算效率分析
    5.5 超声速燃烧室
        5.5.1 计算模型
        5.5.2 数值模拟结果
        5.5.2.1 混合算例
        5.5.2.2 燃烧算例
        5.5.3 计算效率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数值方法在航天工程应用
    6.1 反作用控制系统数值模拟
        6.1.1 计算模型
        6.1.2 网格收敛性
        6.1.3 模拟结果
        6.1.3.1 无喷模拟
        6.1.3.2 冷喷模拟
        6.1.3.3 热喷模拟
        6.1.3.4 考虑化学非平衡流动方法的热喷模拟
        6.1.4 计算效率分析
    6.2 两级入轨飞行器分离方案研究
        6.2.1 计算模型
        6.2.2 分离方案设计
        6.2.3 模拟结果
        6.2.3.1 无喷模拟
        6.2.3.2 热喷模拟
        6.2.3.3 考虑化学非平衡流动方法的热喷模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解耦方法的计算精度分析
附录B 系数矩阵的推导
附录C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一种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中试及其优化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简介
        1.1.1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概述
        1.1.2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实现途径
    1.2 沉淀池的研究现状
        1.2.1 沉淀池临界沉速与表面负荷的关系
        1.2.2 沉淀构筑物的发展历程
        1.2.3 各类新型沉淀池专利技术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沉淀池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实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中试设备简介及中试试验方案
    2.1 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技术
        2.1.1 技术内容
        2.1.2 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2.2 中试设备主要单元的设计
        2.2.1 混合池
        2.2.2 沉淀池
        2.2.3 出水池
        2.2.4 多层平板单元
        2.2.5 控制和计量
        2.2.6 管道
        2.2.7 中试装置设计参数和设备汇总
    2.3 中试设备图示
    2.4 中试试验方案
        2.4.1 中试流程
        2.4.2 额定参数及调节范围
        2.4.3 试验方法
3 中试设备长期运行效能研究
    3.1 相关数据记录与分析
        3.1.1 MLSS
        3.1.2 MLVSS
        3.1.3 SV30
        3.1.4 SVI
        3.1.5 临界进水流量
        3.1.6 临界表面水力负荷
        3.1.7 污泥回流量
        3.1.8 污泥回流比
        3.1.9 水温
        3.1.10 混合池溶解氧
    3.2 中试试验的结果与研究分析
        3.2.1 沉淀池进口污泥浓度与临界表面水力负荷
        3.2.2 沉淀池有无多层平板单元效果比较分析研究
        3.2.3 污泥回流比对设备效果的影响分析研究
        3.2.4 多层平板单元刮泥机转速对设备效果的影响分析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中试装置沉淀池FLUENT软件模拟研究
    4.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4.1.1 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和求解
        4.1.2 湍流与固液两相流模型
        4.1.3 模型算法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4.2.1 模型建立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2.3 计算工况的确定
    4.3 模型稳态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流场分析
        4.3.2 污泥浓度场分析
    4.4 模型可优化改进影响因素分析
        4.4.1 模型在不同平板数目下沉淀结果的对比研究
        4.4.2 模型在高低两种污泥浓度下沉淀池效果的对比研究
        4.4.3 增加模型池长沉淀效果的影响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高热旋流燃烧器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旋流燃烧器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旋流燃烧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旋流燃烧器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方法
2 旋流燃烧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2.1 旋转射流
        2.1.1 引言
        2.1.2 旋流数
    2.2 相交气流
    2.3 旋流燃烧
        2.3.1 旋流强化燃烧
        2.3.2 燃烧对旋流的影响
    2.4 低 NO_x 燃烧技术
        2.4.1 概述低 NO_x 燃烧技术
        2.4.2 NO_x 的生成机理及控制方法
        2.4.3 低 NO_x 燃烧技术措施
    2.5 旋流盘焰燃烧器的应用前景
        2.5.1 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
        2.5.2 锻造炉上的应用
        2.5.3 热处理炉上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用旋流燃烧器的设计
    3.1 燃气的燃烧计算原理
        3.1.1 燃气高低热值的计算
        3.1.2 燃气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的计算
        3.1.3 完全燃烧烟气量的计算
        3.1.4 燃气的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
    3.2 旋流盘焰燃烧器的参数计算
        3.2.1 空气系统的设计计算(应用蜗壳式旋流器)
        3.2.2 燃气系统的设计计算
        3.2.3 盘型火道结构尺寸设计
    3.3 自制燃烧器结构尺寸示意图
    3.4 本章小结
4 旋流盘焰燃烧器热工性能实验设计及研究
    4.1 实验测试装置设计与组成
    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测试内容
    4.4 实验工况及实验方法
        4.4.1 实验工况数据
        4.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5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4.5.1 燃气燃烧火焰特性分析
        4.5.2 燃气燃烧火焰温度分析
        4.5.3 各参数对燃气燃烧产物成分的影响
    4.6 不同火道的旋流火焰形态
    4.7 本章小结
5 旋流盘焰燃烧器燃烧状况的数值模拟
    5.1 Fluent 软件简介
    5.2 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基本理论
        5.2.1 基本控制方程
        5.2.2 数学模型的选取
    5.3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5.3.1 网格的划分
        5.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5.4 求解方法
    5.5 数值模拟结果
        5.5.1 旋流盘焰燃烧器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5.2 旋流盘焰燃烧器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5.5.3 NO_x浓度结果分析
    5.6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实验数据
    附录 C. 实验装置

(8)同心筒发射装置燃气流场数值模拟及排导结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同心筒发射装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燃气射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燃气射流数值计算的研究进展
        1.3.2 燃气射流实验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流动模型
    2.1 控制方程组
        2.1.1 多组份输运方程
        2.1.2 二维燃气射流流动控制方程
        2.1.3 三维燃气射流流动控制方程
    2.2 有限体积法数值离散
        2.2.1 二维欧拉方程的离散
        2.2.2 三维欧拉方程的离散
    2.3 离散格式
        2.3.1 二维Roe格式
        2.3.2 三维Roe格式
    2.4 数值方法的实例验证
        2.4.1 二维验证
        2.4.2 三维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网格生成技术
    3.1 网格生成技术概述
    3.2 单域结构网格
    3.3 分块网格
    3.4 动网格技术
        3.4.1 动网格守恒方程
        3.4.2 动网格更新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初始方案燃气流数值计算与分析
    4.1 物理模型
        4.1.1 导弹和同心筒简化模型
        4.1.2 计算区域
        4.1.3 计算网格
        4.1.4 边界设置
        4.1.5 基本参数
    4.2 二维流场计算分析
        4.2.1 燃气运动分析
        4.2.2 温度分析
        4.2.3 压力分布分析
    4.3 对结构进行改进必要性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主要工作
        4.4.2 主要结论
5 改进方案的设计及计算分析
    5.1 改进方案的提出
    5.2 改进方案1的二维流动计算结果分析
        5.2.1 燃气运动分析
        5.2.2 温度分析
        5.2.3 压力分布分析
    5.3 改进方案2的二维流动计算结果分析
        5.3.1 燃气运动分析
        5.3.2 温度分析
        5.3.3 压力分布分析
    5.4 三种方案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5 改进方案2的三维流动计算
        5.5.1 计算模型和参数设置
        5.5.2 燃气运动分析
        5.5.3 温度分析
        5.5.4 压力分布分析
    5.6 本章小结
        5.6.1 主要工作
        5.6.2 主要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工艺流程简介
        1.1.3 工艺特点
    1.2 主要控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1.2.1 DCS的应用和发展
        1.2.2 SIS的应用和发展
        1.2.3 ITCC的应用和发展
    1.3 全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安排
第2章 含硫废水制酸装置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
    2.1 含硫废水制酸装置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2.2 控制系统设计和CS3000系统配置
        2.2.1 DCS系统的功能概述
        2.2.2 FCS的硬件构成
        2.2.3 CS3000系统配置及功能说明
        2.2.4 DCS系统硬件组成
    2.3 工艺过程、控制方案分析和组态
    2.4 实现及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IS系统设计和实施
    3.1 含硫废水制酸对安全性的要求和SIS系统选用原则
    3.2 SIS的设计和H51q-HRS系统配置
        3.2.1 SIS系统的功能概述
        3.2.2 控制站的硬件构成
        3.2.3 系统配置及功能说明
        3.2.4 HIMA系统硬件组成
    3.3 联锁方案说明及组态
        3.3.1 I-1联锁方案
        3.3.2 联锁的组态实现
    3.4 实现及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透平压缩机控制系统和工艺空气预热器控制系统
    4.1 透平压缩机控制系统
        4.1.1 TS3000系统功能及结构
        4.1.2 ITCC系统控制方案
    4.2 工艺空气预热器控制系统
        4.2.1 S7-400H系统
        4.2.2 工艺空气预热器系统冗余结构的实现
    4.3 实现及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CFD的高浓漂白塔稀释区流场及卸料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装备现状
    1.2 高浓纸浆漂白技术与装备
    1.3 高浓漂白技术与清洁生产
    1.4 高浓漂白塔稀释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1 高浓纸浆漂白塔
        1.4.2 高浓过氧化氢漂白塔的卸料器
    1.5 数值计算
        1.5.1 CFD数值模拟的优越性
        1.5.2 湍流数值模拟的种类
        1.5.3 数值模拟的软件包
    1.6 纸浆悬浮液的模拟
        1.6.1 纸浆悬浮液两相流
        1.6.2 目前的两相流模型
    1.7 模拟的验证
        1.7.1 侵入式测试技术
        1.7.2 非侵入式测试技术
        1.7.3 纸浆悬浮液的瞬态流场的测量技术
        1.7.4 PIV系统的组成
    1.8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浓纸浆在高浓降流漂白塔中的堆积密度
    2.1 高浓纸浆降流漂白塔的工作原理
    2.2 高浓纸浆的堆积密度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2.4 实验结果及处理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高浓漂白塔稀释区实验系统
    3.1 回归方程在漂白塔中的工程应用
    3.2 高浓纸浆的堆积对稀释区产生的压强
    3.3 工程中高浓漂白塔稀释区的湍流计算
    3.4 稀释区实验系统的设计
        3.4.1 实验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3.4.2 实验系统的主要元件的计算
        3.4.3 按照临界转速校核搅拌轴(直立管)的直径
    3.5 实验系统关键元件-卸料器的研究内容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漂白塔塔底稀释区喷水管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几何建模软件和划分网格软件的介绍
        4.1.1 UG软件
        4.1.2 ICEM CFD软件
        4.1.3 ICEM CFD软件与其他软件的比较
        4.1.4 网格的选择
    4.2 湍流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
        4.2.1 数值模拟的κ-ε模型
        4.2.2 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4.2.3 流场的控制方程离散形式
    4.3 喷水管的数值模拟
        4.3.1 速度分析
        4.3.2 等浓度喷射的特点
        4.3.3 喷水管的进口大小的确定
        4.3.4 建模和网格划分
        4.3.5 数值计算方程和边界条件
        4.3.6 三种喷水管的出口速度分布
        4.3.7 喷水管的水流脱壁现象
        4.3.8 喷水管内的二次流
    4.4 喷水管流场的测量
        4.4.1 试验PIV系统的组成
        4.4.2 示踪粒子的布撒技术
        4.4.3 喷水管流场的测量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稀释区的纸浆悬浮液流场研究
    5.1 纸浆悬浮液的描述
    5.2 纸浆纤维粒子在流场中的作用力
    5.3 纸浆悬浮液的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方程及其相关算法
        5.3.1 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5.3.2 纸浆悬浮液的欧拉-欧拉两相流方程
        5.3.3 纸浆悬浮液欧拉模型的湍流模型
        5.3.4 纸浆悬浮液欧拉模型的求解方法
    5.4 纸浆纤维粒子的当量直径和纤维密度
        5.4.1 纸浆纤维的当量直径和纤维密度的定义
        5.4.2 纸浆纤维粒子的形状系数和动力修正系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卸料器的结构优化
    6.1 卸料器的几何模型和滑移网格
    6.2 直型卸料器和S型卸料器的流场特点
    6.3 在PIV系统中测量纸浆悬浮液两相流
        6.3.1 二维PIV系统的标定
        6.3.2 纸浆悬浮液在PIV系统中的图像处理方法
        6.3.3 卸料器流场的测量
    6.4 等压过程
        6.4.1 等压过程中直型卸料器和S型卸料器的卸料演化过程
        6.4.2 等压过程的PIV 验证
        6.4.3 等压过程的卸料情况
    6.5 连续稳定过程
        6.5.1 连续稳定过程中模拟的边界条件
        6.5.2 生产连续过程中的PIV验证
        6.5.3 连续稳定过程中的卸料情况
        6.5.4 Ⅰ型结构S型卸料器对稀释区流场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卸料器流场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7.1 卸料效果的验证
        7.1.1 直型卸料器和S型卸料器的卸料快慢比较
        7.1.2 直型卸料器和S型卸料器对不同的纸浆浓度的卸料情况
        7.1.3 不同截面形状的S型卸料器的卸料情况
        7.1.4 不同转速下的S型卸料器的卸料情况
    7.2 卸料器出口低浓纸浆流速比较
        7.2.1 等压过程的流速验证
        7.2.2 生产连续稳定过程的流速验证
    7.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对本研究方向今后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Matlab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底排燃气二次扩张压力场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更新项目BIM+VR设计质量管理研究[D]. 张觅杰. 云南大学, 2020(08)
  • [2]滑翔增程制导炮弹跟踪控制算法研究[D]. 陈恩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研究[D]. 马龙泽.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及颗粒团聚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D]. 李连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9
  • [5]化学非平衡流计算方法改进及其应用[D]. 董海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6]一种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中试及其优化途径研究[D]. 符新建. 重庆大学, 2017(06)
  • [7]高热旋流燃烧器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饶映明. 重庆大学, 2013(03)
  • [8]同心筒发射装置燃气流场数值模拟及排导结构改进设计[D]. 唐洪.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9]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庆.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5)
  • [10]基于CFD的高浓漂白塔稀释区流场及卸料系统的研究[D]. 曾劲松.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底部废气二次膨胀压力场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