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类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2”高职护生,负性情绪,攻击行为,潜在类别分析
情绪类别论文文献综述
李萌[1](2019)在《“3+2”高职护生情绪行为问题的潜在类别及其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山东省某卫生职业学校“3+2”五年制高职护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分析其情绪行为问题的潜在类别,探讨不同类别间的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18年4月选取山东省某卫生职业学校叁年级和四年级的764名“3+2”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使用一般资料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DASS-21)简体中文版、攻击问卷(12-item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12-AQ)、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分别评估负性情绪(抑郁、焦虑和压力)、攻击行为和相关外在风险因素(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逆境)。采用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确定情绪行为问题的潜在类别,探讨累积风险与不同类别间的关系及其在性别差异。结果:(1)“3+2”高职护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阳性率分别为24.7%、53.0%、18.5%;女生的抑郁水平显着低于男生(P<0.001)。(2)攻击行为总分均值为(22.26±8.08),且无显着的性别差异。各个维度按照得分均值高低进行排序为:言语攻击>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女生的愤怒水平高于男生(P<0.05)。(3)LCA结果显示,情绪行为问题可分为3类,分别被命名为“行为问题组”(类别1)、“情绪问题组”(类别2)和“良好组”(类别3)。(4)与良好组相比:女生在行为问题组中所占比例高于男生,男生在情绪问题组中所占比例高于女生;叁年级学生在行为问题组中所占比例要高于四年级学生的比例,而四年级学生在情绪问题组中的比例更高;父亲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被试在情绪问题组中所占比例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被试;吸烟和饮酒者在行为问题组中所占比例均更高。叁个类别在低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和童年期创伤单一风险的发生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5)叁组的累积风险指数的高低排序为:行为问题组(6.23±2.49)>情绪问题组(5.34±2.42)>良好组(4.21±2.67)。女生和男生经历的累积风险指数均值分别为(5.05±2.71)和(5.70±2.75),男生高于女生。(6)在控制了一般资料变量后,相较于单风险组,低、中、高风险组的被试更倾向于分到行为问题组(OR值分别为2.17、4.10和7.87),中、高风险组的被试更倾向于被分到情绪问题组(OR值分别为3.96和5.63)。在女生中,随着风险分组等级的升高,被分到行为问题组的风险增加,低、中、高风险组的OR值分别为2.85、4.53和10.44;中、高风险组被分到情绪问题组的风险也增加(OR值分别为4.52和8.34)。但在男生中,情绪和行为的类别与累积风险分组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3+2”高职护生的负性情绪和攻击行为较普遍,焦虑和言语攻击尤为明显。(2)“3+2”高职护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分类特征明显,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行为问题组”(类别1)、“情绪问题组”(类别2)和“良好组”(类别3)。(3)女生、叁年级学生、吸烟和饮酒者的行为问题更突出,男生、四年级学生和父亲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被试的情绪问题更突出。(4)风险因素对“3+2”高职护生的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女生对累积风险更敏感。(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龚玲[2](2019)在《农村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潜在类别及情绪和行为问题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致力于在多维情绪调节策略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方法探讨农村初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潜在类别特征,以及不同类别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上的差异。方法:1225名学生报告了他们在焦虑、伤心、愤怒和孤独时对十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习惯性使用特征,以及过去六个月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结果:农村初中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可以分为五种潜在类别:"表达抑制和责备自己组"(15%)、"高调节组"(14%)、"责难攻击他人组"(10%)、"低调节组"(19%)和"适应性-回避性调节组"(42%)。总的来说,相比于"表达抑制和责备自己组"、"高调节组"和"责难攻击他人组"来说,"低调节组"和"适应性-回避性调节组"明显具有更少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结论:农村初中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并且不同分类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上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林江豪,顾也力,周咏梅,阳爱民[3](2019)在《基于PLSA的新闻评论情绪类别自动标注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规模语料手动标注困难的问题,提出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模型的新闻评论自动标注方法.利用PLSA计算获得语料集的"文档-主题"和"词语-主题"概率矩阵;基于情感本体库和"词语-主题"概率矩阵,认为某一类情绪词汇出现的概率最高的主题与词汇的情绪类别相同,对主题进行情绪类别标注;最后,基于"文档-主题"概率矩阵,认为出现在某一主题概率最高的文档与主题的情绪类别相同,通过"词汇-主题-文档"叁者的关系,达到自动标注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方跃艳,康晓菲,冯秀娟,赵迪,厉萍[4](2018)在《临床护士的正念潜在类别及其在情绪状态、心理弹性上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临床护士正念特征类型及其在情绪状态及心理弹性上的差异。方法:选取山东省某叁级甲等医院在岗护士292名,平均年龄(29±6)岁,运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以及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施测,对护士正念特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比较不同正念类型护士在情绪和心理弹性指标上得分的差异。结果:护士正念类型可分为低正念(n=115)、不判断地觉知(n=106)、有判断地观察(n=18)、高正念(n=53)4类。不同类型护士在FFMQ总分及正性情绪、负性情绪、CD-RISC-10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其他3组相比,低正念组的正性情绪和CD-RISC-10得分均较低,负性情绪得分偏高;不判断地觉知组正性情绪和CD-RISC-10得分低于高正念组,而有判断地观察组负性情绪得分高于不判断地觉知组和高正念组;高正念组FFMQ总分高于其他3组。结论:临床护士正念特征存在4种潜在类别,且低正念和有判断地观察类型护士心理适应状况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张彩,柯李,张兴慧,陈福美[5](2016)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初中生校园受欺负潜在类别及其与情绪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初中生受欺负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情绪适应的关系。方法:选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含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物质资源)低于全国均值一个标准差的八年级学生10191名,采用校园受欺负量表(CBSS)调查校园受欺负状况,采用儿童青少年幸福感量表(SWB)、儿童抑郁量表自评简版(CDI)、学校态度量表(SASS)调查情绪适应状况。结果:校园受欺负存在言语-身体-关系受欺负组(6.5%),言语-身体受欺负组(11.2%),言语-关系受欺负组(9.9%)和未发生组(72.4%)4个潜在类别。不同校园受欺负潜在类别学生的SWB、CDI、SAS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在"言语-身体受欺负"上发生率高(OR=0.48),留守儿童在"言语-身体-关系受欺负"上发生率高(OR=0.66),女生在"言语-关系受欺负"上发生率高(OR=1.24)。结论:校园受欺负有4个潜在类别。4个潜在类别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不同,不同潜在类别的发生率与性别、是否留守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温雯,吴彪,蔡瑞初,郝志峰,王丽娟[6](2016)在《基于多类别语义词簇的新闻读者情绪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研究文本读者情绪有助于发现互联网的负面信息,是舆情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引起读者不同情绪主要因素在于文本的语义内容,如何抽取文本语义特征因此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首先使用word2vec模型对文本进行初始的语义表达;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情绪类别分别构建有代表性的语义词簇,进而采用一定准则筛选对类别判断有效的词簇,从而将传统的文本词向量表达改进为语义词簇上的向量表达;最后使用多标签分类方法进行情绪标签的学习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现有的代表性方法来说能够获得更好的精度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6年08期)
赵海燕[7](2015)在《词汇类别和语境材料对自我和情绪信息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情绪以及记忆叁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词汇和语境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以往关于自我和情绪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但两者对记忆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因此,从自我相关信息和情绪效价信息的相互关系出发,运用内隐加工的范式,考察词汇和语境两种实验材料对记忆的影响是有意义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R/K判断的任务范式,探讨了不同词性类别的自我相关信息和情绪效价信息对记忆的影响。第二部分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语境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了不同语境条件下自我相关信息和情绪效价信息对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1)被试对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出现了记忆优势;(2)被试对与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的记忆成绩显着好于其他信息;(3)语境材料中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着,词性类别的主效应显着;(4)与自我相关的特质词的记忆优势出现在R判断上,与自我相关的非特质词的记忆优势出现在K判断中。结果表明,词汇类别并不会对自我相关信息和情绪效价信息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但是词性类别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却是有影响的。不论采用何种实验材料,被试都表现出了对与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的记忆优势。语境材料相比词汇有更好的生态效度,能够引起被试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被试在语境材料中能够更好的区分材料的细节信息。研究结果对梳理自我、情绪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自我知觉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朱翠英[8](2014)在《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2288个留守儿童样本进行施测,并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进行探索性的潜在类别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明显的分组特征。统计指标支持了3个潜类别的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在问卷各条目上的条件概率特征分别定义为:"适应困难组","行为冲动组"和"适应良好组",3个潜在类别所占全体样本的比例分别为32%、41%和27%。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相比较适应良好组而言,适应困难组和行为冲动组有着显着的性别和年级水平效应,适应困难组和行为冲动组的男生所占比例更大;同时,这两个组的小学生所占的比例也更大。(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郑晶,张千,郑新夷,薛美英,唐玲芳[9](2013)在《情绪类别和驾驶任务对变化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交通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变化盲是否受到情绪类别和驾驶任务的影响。研究以大学生驾驶员群体为研究被试,采用两种情绪状态(积极、消极)×四种驾驶任务条件(穿越、右转、根据标牌穿越、根据标牌右转)混合实验设计。通过视频唤起情绪,以160张交通图片为测量变化盲水平的实验材料,运用E-prime软件自编实验程序来考察情绪唤起和驾驶任务对驾驶变化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初始水平的反应时相比,积极情绪组的反应时前后没有显着差异,而消极情绪组的反应时明显增加;而与初始水平的正确率相比,积极组和消极组的变化正确率均显着降低。另外,不同驾驶任务对变化盲有显着的影响,有标牌组比无标牌组更易出现变化盲,执行右转任务比执行穿越任务更易出现变化盲。情绪类别和驾驶任务对变化盲的交互作用不显着。结论:驾驶员的变换觉察受到情绪的唤醒影响,消极情绪对变换觉察的反应增加;不同的驾驶任务对驾驶变换盲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谭藤藤,李函,杨炯炯[10](2012)在《情绪刺激的皮肤电类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证实刺激的效价和唤醒度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加工,负性的或唤醒程度高的刺激更易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并引起被试的皮肤电活动增强、血压升高等心理生理学反应。另一方面,情绪刺激的类别是影响情绪加工的一个重要而却常常被忽略的因素。预存模型(preparedness model)提出,相对于人类近期文化历史中才出现的无生命的威胁刺激(如,枪、机动车辆等),恐惧情绪更容易由长期存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有生命的威胁刺激(如蛇、蜘蛛等)引发且更难以消退。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类别的情绪刺激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但其结果并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类别的情绪刺激具有不同的情绪特性,因而造成了类别与情绪因素的混淆。本研究在控制不同类别刺激的情绪特性基础上,探讨它们是否会引起个体不同的皮肤电反应。本研究的刺激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彩色图片,每种类别包括5种不同的条件,它们分别是负性高唤醒、负性低唤醒、中性、正性高唤醒和正性低唤醒维度,两种类别间的效价、唤醒度、复杂度和熟悉度在5个条件下进行了很好的匹配。在向被试呈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情绪图片刺激的同时测量其皮肤电反应,结果发现:类别与情绪间有显着的交互作用。负性高唤醒维度的有生命的图片引起的皮肤电反应显着强于无生命的图片,而在其他情绪维度下却未发现显着差异。另外,只有在有生命的类别维度下,负性高唤醒的图片引起的皮肤电反应才显着强于其他情绪维度图片,而在无生命的类别维度下却未发现显着差异。结果提示刺激的类别与情绪特性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加工过程。本研究的结果支持预存模型理论,证明了有生命的刺激,即使在与无生命的刺激有着相似的唤醒水平时,仍然能够引起更强的生理反应。这一研究结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绪障碍的产生机制,特别是与有生命刺激有关的障碍,如社交或动物恐惧。(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情绪类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致力于在多维情绪调节策略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方法探讨农村初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潜在类别特征,以及不同类别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上的差异。方法:1225名学生报告了他们在焦虑、伤心、愤怒和孤独时对十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习惯性使用特征,以及过去六个月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结果:农村初中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可以分为五种潜在类别:"表达抑制和责备自己组"(15%)、"高调节组"(14%)、"责难攻击他人组"(10%)、"低调节组"(19%)和"适应性-回避性调节组"(42%)。总的来说,相比于"表达抑制和责备自己组"、"高调节组"和"责难攻击他人组"来说,"低调节组"和"适应性-回避性调节组"明显具有更少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结论:农村初中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并且不同分类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上存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类别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萌.“3+2”高职护生情绪行为问题的潜在类别及其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D].山东大学.2019
[2].龚玲.农村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潜在类别及情绪和行为问题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3].林江豪,顾也力,周咏梅,阳爱民.基于PLSA的新闻评论情绪类别自动标注方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9
[4].方跃艳,康晓菲,冯秀娟,赵迪,厉萍.临床护士的正念潜在类别及其在情绪状态、心理弹性上的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
[5].张彩,柯李,张兴慧,陈福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初中生校园受欺负潜在类别及其与情绪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6].温雯,吴彪,蔡瑞初,郝志峰,王丽娟.基于多类别语义词簇的新闻读者情绪分类[J].计算机应用.2016
[7].赵海燕.词汇类别和语境材料对自我和情绪信息记忆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5
[8].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朱翠英.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
[9].郑晶,张千,郑新夷,薛美英,唐玲芳.情绪类别和驾驶任务对变化盲的影响[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10].谭藤藤,李函,杨炯炯.情绪刺激的皮肤电类别效应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