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界动词论文-李卫芳

有界动词论文-李卫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界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界性,完整体结构,完整体意义

有界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卫芳[1](2019)在《VP的有界性及其体意义贡献——从动词重迭和动词结果补语成分的体地位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有界和无界是VP结构的一对重要语义特征。VP的有界性特征能够为句子提供一个表示完整体意义的算子,是一个重要的隐性语法范畴。为了突出VP有界性的视点体功能,我们把动词重迭式、动结式、动趋式和"V+数量+(N)"几类有界的VP结构称为完整体结构,完整体结构本身包含了完整体的视点义,在句子中可以不加完整体标记直接实现为完整体形式。(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晓烨[2](2019)在《汉俄动词有界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的语言表达式中,谓语动词由于处于核心地位,因而有界化的手段十分丰富,有补语、前附成分、体标记、重迭等方式,其中补语对于动词的有界化作用最显着。在与汉语不同语系的俄语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也很多,但与汉语相同的方式很少。有界化的实现对语法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语法化的成果又丰富了有界化的手段。(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邵晖[3](2016)在《英语时态和体教学中的有界动词和无界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写出或者说出诸如"The cat has died for 2 years."这样的错误句子,追其原因,很多是因为学生对英语时态和体的用法掌握不清,学生不清楚"die"这样的动词到底属于什么动词,而很多英语教师却忽视了对此部分知识的讲解,使得许多大学生都弄不清楚英语中各种时态的区别及具体用法。本文着重论述了英语中的两种动词,即有界动词(bounded verb)和无界动词(unbounded verb)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体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在英语时态和体教学中,尤其要教会学生清楚地分辨开有界动词和无界动词,因为这对学生学好英语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林俊[4](2016)在《从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审视语言中的“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考察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过程,探讨语言中的"界"概念。"无界"与"有界"是事物、动作与状态存在的两种方式。语料分析发现,即使是典型日语持续动词的"无界"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实现有界化。持续动词的有界化是人类认知活动中视点变换的结构性显现。"界"是人类经验在语言中的投射,正如任何事物最终都存在边界一样,有界状态是事态在语言中存在的终极形式。(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丁一[5](2015)在《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有界化功能及其体验认知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切入,探究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有界化功能及其体验认知基础。研究表明,这类结构依凭不定冠词将事件名词勾勒的动作从量上予以限制,令其发挥有界化功能。这种功能的体验认知基础表现在叁个维度:以过程为基体的片断突显、数态的调整以及有界化的虚拟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朱海婷[6](2012)在《论英法运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有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Talmy(1985)在对运动事件框架的概念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中确认了与运动事件密切相关的六种基本的概念成分:图形、背景、运动、路径、方式和原因。用各类形式表达语义是语言的词汇化过程(IexicalizaLion)。语言在表达运动事件基本概念成分的词汇化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Talmy以运动动词所含不同的概念成分为标准区分出了两大类语言: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其中,动词框架语言中的运动动词同时包括运动和路径,方式用单独的句法成分来表示;卫星框架语言中的动词同时包括运动和方式,用其他成分(如介词)来单独表示路径。但Talmy并没有对具体语言进行封闭性调查。英语和法语作为两类语言的典型代表,其运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与Talmy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研究尝试运用有界性,其中包括边界跨越限制和边界重合限制来进一步解释英语和法语的运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差异,通过选取两类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155个英语运动动词和与之对应的99个法语运动动词作为封闭语料库来对比研究两类语言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研究目的、考察范围、分析方法、语料收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国外及国内学者对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及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并指出其不足。第叁章“理论框架”,本文研究尝试运用有界性来解释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词汇化模式差异。第四章“语料分析与讨论”通过选取155个英语运动动词和与之对应的99个法语运动动词作为封闭语料来对比研究两类语言如何表达运动事件。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贡献及不足。本研究的贡献有:第一,首次用封闭英法语料进行逐条统计、分类,归纳出两类语言运动动词所包含的概念成分分布情况。第二,运用有界性来修补Talmy语言分类的标准并提出叁类词汇化模式。最后指出本文欠缺之处,为以后研究提出点滴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2-04-01)

吴迪[7](2009)在《现代汉语已然有界动词的形式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已然有界动作是指发生在过去的有终点的动作,而现代汉语已然有界动词就是指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这一类动作的动词,本文主要探讨这一类动词的形式标准。(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09年11期)

杨玲,王寅[8](2009)在《基于语料库汉语动结构式有界/无界动词与结果补语无间隔体限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oldberg英语动结构式体限制理论及句子有界化原理建立封闭语料库分析发现,汉语动结构式事件句有界与无界动词与结果补语之间无间隔;建议将Goldberg表时间间隔示意图细化为两个分示意图。(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王洁明[9](2008)在《从“有界”、“无界”考察上海方言的动词重迭》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重迭是汉语研究中很早就引起关注的一个语法形式。而在富有海派特色的上海方言中,动词重迭这一形式较之普通话,显得更趋于生动化、多样化。本文拟从"有界"与"无界"这一角度入手,对上海方言中这一现象的几种不同形式,进行一次简单分析,旨在发现其中一些细微差别。(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8年22期)

丛迎旭[10](2008)在《动词名物化的有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动词名物化的意象图式,澄清了不同类型名物化的所指,进一步阐释了造成动词名物化的有界性差异的内在动因。动词名物化是以动词的概念内容为基底,采取不同方式扫描和突显的结果。笔者讨论了两组对立的动词名物化形式:经历体动词和非经历体动词的名物化、整体突显与部分突显的动词名物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有界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汉语的语言表达式中,谓语动词由于处于核心地位,因而有界化的手段十分丰富,有补语、前附成分、体标记、重迭等方式,其中补语对于动词的有界化作用最显着。在与汉语不同语系的俄语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也很多,但与汉语相同的方式很少。有界化的实现对语法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语法化的成果又丰富了有界化的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界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卫芳.VP的有界性及其体意义贡献——从动词重迭和动词结果补语成分的体地位谈起[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

[2].李晓烨.汉俄动词有界化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19

[3].邵晖.英语时态和体教学中的有界动词和无界动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4].陈林俊.从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审视语言中的“界”[J].外语学刊.2016

[5].丁一.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有界化功能及其体验认知基础[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6].朱海婷.论英法运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有界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2

[7].吴迪.现代汉语已然有界动词的形式标准[J].文史博览(理论).2009

[8].杨玲,王寅.基于语料库汉语动结构式有界/无界动词与结果补语无间隔体限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王洁明.从“有界”、“无界”考察上海方言的动词重迭[J].语文学刊.2008

[10].丛迎旭.动词名物化的有界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有界动词论文-李卫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