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土筋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混凝土组合梁,跨坐式单轨,滑移,加速度
混凝土筋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冉,都武,孙亮,任利惠[1](2019)在《跨坐式单轨车辆与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分析和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跨坐式单轨车辆与钢-混凝土组合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了钢-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和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跨坐式单轨钢-混凝土组合梁与单轨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跨坐式单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结合面抗剪刚度较大,组合梁的横向刚度稍小,垂向和扭转刚度较大;车辆动态载荷下的组合梁跨中挠度比静态载荷下大,且随着车速的增加逐渐增大;随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组合梁跨中垂向和横向加速度均在上升到一定值后趋于平稳;在最大运行速度为80 km/h内车辆的平稳性等级为"优"。(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张望喜,刘睿,曹亚栋,张颖波,易伟建[2](2019)在《考虑土-独立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大多采用刚性地基假定,未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在实际地震中部分结构出现了"强梁弱柱"的失效情况,与以刚性地基假定分析的预期结果不一致。本文对某6层办公楼的一榀框架进行Pushover分析,探究了结构在刚性地基假定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两种情况下的固有频率、顶点位移和塑性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RC框架结构自振周期变长,频率降低,结构顶点位移增大,结构底层柱铰增多;有效地再现了忽视土-结构相互作用而设计的框架结构在实际地震中出现"强梁弱柱"的情形,验证了在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必要性;并将动力时程分析与Pushover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Pushover分析的可行性和可信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Rizwan,Jamil[3](2019)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剪切-弯曲相互作用模型及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OpenSees提供有限元模型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弯剪耦合效应进行分析。由于钢筋混凝土(RC)墙体结构强度高、抗侧刚度大等特性,其常用在高层建筑结构中以抵抗地震荷载、风荷载等侧向荷载,对高层建筑结构性能的影响显着。在高烈度区的建筑结构中,抗震墙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让其在大震下仍保持弹性是不合理的,此时应该允许抗震墙在大震作用下产生一定的非线性变形。基于OpenSees提供的在单元层面上考虑弯剪耦合作用的单元族建立了适当高宽比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非线性滞回分析模型,以Fixed-Strut-Angle-Model(FSAM)材料模型和二维多垂直杆单元模型(MVLEM)为基础,考虑弯剪耦合作用的多垂直杆模型(SFIMVLEM)在宏观纤维层面上可以表征墙体的弯剪耦合效应。在OpenSees中对24个在恒定轴向荷载和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悬臂抗震墙进行设计与分析。主要分析参数包括:墙体高宽比(1.6,1.8,2.0,2.2,2.4,2.6,2.8,3.0),轴向轴向荷载大小(0.10Agfc')及墙体剪应力大小(约为4.5(fc')~(1/2)psi,5.5(fc')~(1/2)psi和6.5(fc')~(1/2)psi或0.37 fc'MPa,0.46 fc'MPa和0.54 fc'MPa)。依据各个模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钢筋屈服强度计算得到的试件名义抗弯承载力与名义抗剪承载力比值在0.795~0.86之间。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给出了边缘构件配筋率和墙体高宽比的详细信息;(2)分析不同几何尺寸下剪力墙在轴向和侧向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3)探讨高宽比和抗剪承载力设计水平对剪力墙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影响,并给出了相应模型信息;(4)基于每个墙体试件的图表信息分析了考虑墙体弯剪耦合作用时对墙体性能的影响;(5)给出了研究范围内每个墙体试件的侧向荷载与顶点弯曲位移、顶点剪切位移的关系曲线;(6)比较了弯曲和剪切变形对于剪力墙结构整体侧向变形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樊祥喜,魏海兵,肖禹航,牛晋平,李贺朋[4](2019)在《钢管混凝土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相似物理模型手段,对巷道应力、变形、破坏随外部荷载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其规律,采用铝管内灌注水泥砂浆浆液模拟钢管混凝土支架,极大限度地还原钢管与核心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试验表明,首先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是一种被动封闭式支护形式,当钢管混凝土支架某部位先发生变形,此部分四分之一圆弧拱矢跨比减小,承受围岩荷载、变形能力降低;当钢管混凝土支架某部位随后发生变形,此部分四分之一圆弧拱矢跨比增加,承受围岩荷载、变形能力增加。先发生位移处通常发生在软弱岩层及围岩压力大的方向,或因施工问题,没有保证钢管混凝土支架与围岩完全贴合处。再者,钢管混凝土被动提供围岩径向应力,使得围岩承受荷载的能力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马建,闫晓,昝元峰,卓文彬[5](2018)在《混合与分层熔池形态下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预测和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在熔池-混凝土界面结构、对流传热和熔融物层间传热3个方面的MEDICIS程序建模方法 ,针对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在混合与分层两种熔池形态下的假想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MCCI)事故进行预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熔池形态下,熔池平均温度接近熔融物固化温度,混凝土堆腔的侵蚀表现为各向同性,安全壳内最终温度和压力均未达到设计值;在分层熔池形态下,熔池平均温度远高于熔融物固化温度,混凝土堆腔的侵蚀表现为各向异性且径向占优,安全壳内最终温度和压力都非常接近设计值。两种熔池形态下的混凝土地基侵蚀过程都很缓慢,厚度为4m的地基熔穿时间超过1周;安全壳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以及不可凝结气体CO、CO_2和H2,存在气体燃烧和爆炸风险,对安全壳完整性构成威胁。(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吴振齐[6](2018)在《蜂窝中梁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蜂窝中梁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墙结构中钢板墙与边缘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钢板墙对边缘框架的作用,边缘框架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较纯框架高,但屈服位移较纯框架小。(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3期)
华建民,刘琦,冯超[7](2018)在《高强混凝土收缩与栓钉内约束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当前工程中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结构普遍开裂工程现象和栓钉约束下混凝土收缩变形研究较少的现实情况,对栓钉约束下高强混凝土收缩应力大小进行相对应的研究分析。采用钢筋内约束改进试验方法,研究栓钉内约束下高强混凝土收缩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栓钉内约束下高强混凝土收缩情况,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讨论出不同组合因素下,内约束强度最优组合。与此同时,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出栓钉与高强混凝土之间相互作用,得出应力集中位置,较好地提供了栓钉约束下早期混凝土开裂的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褚洪岩[8](2017)在《石墨烯改性牺牲混凝土制备、高温性能及与堆芯熔融物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电是一种低碳能源,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牺牲混凝土是欧洲压水反应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种反应堆是世界上第叁代核电技术的代表,该技术的一个重大革新之处在于通过牺牲混凝土的作用,使核电站在严重核事故中对公共与环境安全性更高。首先,本文探究了不同掺量的磺化石墨烯对牺牲净浆、砂浆的力学性能、高温变形和熔蚀速率的影响。基于该部分研究结果,提出了性能更为优良的石墨烯改性牺牲混凝土配合比。其次,探究了石墨烯改性牺牲混凝土的高温性能,采用新型实验装置,测量了其高温中力学性能。研究了高温作用下石墨烯改性牺牲混凝土热工参数变化规律,并且揭示了高温作用下其热工参数变化机理。采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得到不同温度作用下牺牲混凝土试件的超声波波速。根据损伤定义和应力波理论,得到牺牲混凝土损伤与其超声波波速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了不同温度作用下牺牲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模型。再次,开发了高温作用下牺牲混凝土内部蒸汽压力和温度实时测量装置,采用该装置测量了其内部蒸汽压力和温度;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根据细观力学构建了一个牺牲混凝土粘弹性热膨胀模型。最后,本文还通过数值建模研究了牺牲混凝土的热工参数(热传导系数、分解焓变)对MCCI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了性能更为优良的磺化石墨烯改性牺牲混凝土配合比,在该配合比中磺化石墨烯的优选掺量为0.1%(占胶凝材料的比例)。2)采用新型实验设备,探究了牺牲混凝土高温中力学性能。本文研究表明:牺牲混凝土在冷却的过程中存在着损伤恢复,导致高温作用后的强度(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高于高温作用中的强度,因此材料高温作用后的强度不能真实反映材料在高温作用中的状态。本文得到的牺牲混凝土高温作用中的强度(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能够更好的指导牺牲混凝土强度(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设计。3)采用Debye理论,揭示了高温作用下牺牲混凝土比热变化的物理机制,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得到的比热变化规律一致。根据传热学理论,揭示了高温作用下牺牲混凝土热传导系数、热扩散系数变化机理。在25 °C~1000 ℃时,牺牲混凝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传热机制。在25 °C~600 ℃时,牺牲混凝土材料主要通过声子传热,而在600 ℃~1000 ℃时,牺牲混凝土材料则主要通过光子传热。4)自行设计了蒸汽压力测量管,开发了高温作用下牺牲混凝土内部蒸汽压力和温度实时测量装置。通过该实验装置,可以实时测量在高温作用下牺牲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和蒸汽压力。不同种类的牺牲混凝土的温度和蒸汽压力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牺牲混凝土内部温度与时间的关联关系可以用二次多项式来表征,而牺牲混凝土内部蒸汽压力与时间的关联关系可以用分段函数来表征。5)根据细观力学,构建了一个牺牲混凝土粘弹性热膨胀模型。通过该模型得出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比较一致,该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牺牲混凝土的高温变形。6)采用MELCOR程序,构建了一个严重核电事故情况下的MCCI分析模型,探究了牺牲混凝土的热工参数(热传导系数、分解焓变)对MCCI过程的影响。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牺牲混凝土热传导系数或者分解焓变的增大,计算得出的牺牲混凝土轴向熔蚀速率均逐渐降低。因此,提高牺牲混凝土的热传导系数或者分解焓变能够延长牺牲混凝土的熔穿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12-12)
夏玲琼[9](2017)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最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许多大城市位于断层附近或地震带中,历次震害表明,位于地震活动区或地震断裂带的高层建筑可能受到来自于近场地震或近断层地震的严重危害。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对近场地震的考虑还不完善。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围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集中在近场地震极端灾害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试验模拟和计算分析,包括考虑桩-土-结构体系相互作用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不同场地条件下结构反应的规律和易损性分析。本文设计了一个下部结构采用桩基础的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取底部两层和基础为试验子结构,利用试验室内大型土槽进行了缩小比例的拟动力试验。该试验方法以Penzien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考虑桩-土-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采用自由场输入。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获取下部结构状态信息,利用这些测试信息作为反演分析的基础数据,确定桩-土工作状态,实时修正模型中的桩土参数而完成拟动力试验。这一试验方法是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的一个新的尝试,试验证明,本文建议的试验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桩-土的真实状态而完成拟动力试验。通过试验得出:(1)近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远大于相同峰值的普通中远场地震下结构的反应,力和位移曲线均表现出强烈的脉冲特征,高强度的速度脉冲使结构产生了很大的永久变形,结构的滞回曲线呈现典型的非对称残余位移;(2)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基础的变形显着增加了结构的顶端位移,其中地基土体的粘塑性使桩基础发生不可恢复的转角,而这大大增加了结构的顶端残余变形,这对于高层建筑,二阶效应的影响将会非常显着。对于近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需对整个桩-土-结构系统做出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对不同层数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考察不同场地条件和不同地震加速度记录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对比结构顶点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发现:(1)相同地震记录作用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顶层位移峰值响应增大,且场地越软,顶层位移响应越大;(2)顶层加速度响应规律与位移响应不一致,上部结构层数较少时,场地越软,顶层加速度放大系数越小,而上部结构层数较多时,场地越软,顶层加速度放大系数越大;(3)结构顶层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傅里叶谱峰值明显左移,对应周期变长,且不同频率的峰值有增加和降低,可见场地土对地震记录的放大作用和滤波作用明显。分别对比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桩-土相互作用影响系数发现:(1)同一结构其场地越软,则影响系数越大大;(2)对于框架结构:当楼层较少时,结构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影响系数变化幅度较小,随层数的增加,底层层间位移影响系数增大,中间楼层剪力影响系数增大;(3)对于剪力墙结构:底部层间位移和剪力影响系数较大,上部楼层影响系数较小,随着楼层数增加,底部最大影响系数增大。按场地条件和震中距进行分类并收集了大量的地震记录,对不同层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在不同地震加速度记录下进行了 IDA分析。IM指标选择峰值地面加速度PGA,DM指标选择层间最大位移角θmax。计算得到了16%,50%,84%的分位线,并获得了不同结构在的OP、IO、LS和CP四项性能点,根据IDA分析结果进行了易损性分析。相同PGA的近场地震作用下结构失效概率比远场地震要大,且结构层数越多,场地越软,失效概率越大。近场地震作用下,结构失效概率对场地类型的敏感性比远场地震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9-26)
马建,闫晓,昝元峰,卓文彬[10](2017)在《混合与分层熔池形态下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预测和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在熔池-混凝土界面结构、对流传热和熔融物层间传热叁个方面的MEDICIS程序建模方法,针对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在混合与分层两种熔池形态下的假想MCCI事故进行预测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形态熔池下,熔池平均温度接近熔融物固化温度,混凝土堆腔的侵蚀表现为各向同性,安全壳内最终温度和压力均未达到设计值:在分层形态熔池下,熔池平均温度远高于熔融物固化温度,混凝土堆腔的侵蚀表现为各向异性且径向占优,安全壳内最终温度和压力都非常接近设计值。在两种熔池形态下的混凝土地基侵蚀过程都很缓慢,厚度为4m的地基熔穿时间超过1个星期:安全壳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汽以及不可凝结气体CO、CO_2和H_2,存在气体燃烧和爆炸风险,对安全壳完整性构成威胁。(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4)
混凝土筋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大多采用刚性地基假定,未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在实际地震中部分结构出现了"强梁弱柱"的失效情况,与以刚性地基假定分析的预期结果不一致。本文对某6层办公楼的一榀框架进行Pushover分析,探究了结构在刚性地基假定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两种情况下的固有频率、顶点位移和塑性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RC框架结构自振周期变长,频率降低,结构顶点位移增大,结构底层柱铰增多;有效地再现了忽视土-结构相互作用而设计的框架结构在实际地震中出现"强梁弱柱"的情形,验证了在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必要性;并将动力时程分析与Pushover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Pushover分析的可行性和可信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土筋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冉,都武,孙亮,任利惠.跨坐式单轨车辆与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相互作用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2].张望喜,刘睿,曹亚栋,张颖波,易伟建.考虑土-独立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3].Rizwan,Jamil.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剪切-弯曲相互作用模型及参数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樊祥喜,魏海兵,肖禹航,牛晋平,李贺朋.钢管混凝土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试验研究[J].煤炭工程.2019
[5].马建,闫晓,昝元峰,卓文彬.混合与分层熔池形态下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预测和对比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6].吴振齐.蜂窝中梁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8
[7].华建民,刘琦,冯超.高强混凝土收缩与栓钉内约束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8
[8].褚洪岩.石墨烯改性牺牲混凝土制备、高温性能及与堆芯熔融物相互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7
[9].夏玲琼.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
[10].马建,闫晓,昝元峰,卓文彬.混合与分层熔池形态下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预测和对比分析[C].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