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性考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类型思维,合同法分则,归列,参照
隐性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俞彦韬[1](2019)在《合同法分则涵摄的“隐性失灵”及其应对——基于委托任意解除的实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合同法》分则各章的先导条款看作立法定义并通过涵摄推论确定系争合同法效果的做法,在系争合同整体利益格局已部分偏离立法者设想之典型状况时,可能造成个别条文援用的不适当。面对这种概念涵摄"隐性失灵"的案件,应回归分则的类型构造,承认分则规范本质上是对制定法命令所指向之规范类型的描述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获取疑问条文背后规范类型的整体形象,顺次对系争合同展开归列判断与相似性判断,最终确定是否援用该条文。(本文来源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翟莹[2](2019)在《美国价值观教育的隐性途径探析——基于对美国高校宿舍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加强青年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手段。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显性教育手段,更需要发挥隐性渗透的独特教育优势。通过宿舍进行价值观教育是美国高校向学生传达国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渗透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是隐性渗透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总结美国在高校宿舍中传递价值观的隐性教育途径,为探寻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升,朱欣,韩海彬[3](2019)在《地方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形成机制:基于融资约束的实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之间的不匹配性越来越突出,地方财政自我平衡能力越来越弱,内源性融资能力由此逐渐减弱,产生了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较大的内部融资约束;同时,我国地区间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外部融资能力。本文采用我国地方政府2012—2016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融资约束对地方债务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越大时,面临的内源性融资约束越大,地方政府在举借债务时会更加谨慎;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越小,越容易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地方债务规模越大;相对于显性债务来说,隐性债务受到内外部融资约束的影响较小,地方政府倾向于超额发行隐性债务。最后,本文对如何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高政府融资效率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嵘均[4](2018)在《网络暴力的显性歧视和隐性歧视及其治理——基于网络暴力与网络宽容合理界限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在享受着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饱受着网络暴力侵害的困扰。网络暴力不仅使得社会失序、道德失范,而且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情绪和心理失常。从政治哲学角度看,网络暴力是网民的一种非理性行为,表现为网民言论自由的异化,其本质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异化存在;而网络宽容则是人们以"共存""共善"的理性容忍、包容网络空间中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网络行为和心理。从治理层面来说,网络暴力治理的前提是区分网络暴力和网络宽容二者之间的合理界限。从法律规定、公共利益维护以及道德层面上来衡量,网络暴力和网络宽容的合理界限应以法律规定为准绳、以秉持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基础和前提。在厘清二者合理界限的基础上,应从政府体制机制、法律以及道德叁个层面上对"网络暴力"进行治理。(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8年10期)
左玉玮[5](2018)在《社会性文学奖与当代文学的隐性运作机制——以《小说月报》“百花奖”为个案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百花奖"的大众评选性质体现了文学评奖从权威向大众的位移,它以读者为中心,将通俗叙事美学作为价值评价尺度,从而在官方意识形态与先锋文学之间创制出一种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文学新类型。"百花奖"促成了从读者—编辑—奖励—作家环环相扣的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这一机制与政府文学奖一同构成了协同治理的文学秩序,并对不在秩序之中的写作者进行召唤。(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刘良灿,吕潮林,宁鑫[6](2018)在《隐性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对西部地区IT企业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企业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隐性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在此过程中吸收能力起到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霞[7](2018)在《“V了又V”结构的隐性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V了又V”结构是现代汉语运用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V了又V”包含叁种子结构“V1了又V1”,“V1了又V2”和“V1了又V2,V2了又V1”。以往的研究多从语义方面进行研究,在量范畴方面的考察少之又少,本文将从量的角度分析“V了又V”的表量情况。本文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V了又V”结构,并说明要对其叁个子结构进行细致的量的分析,同时梳理了前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包含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对叁个子结构的表量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将“V1了又V1”归纳为两种表量形式,即间隔重复射线型表量和间断重复射线型表量,都是表无限大量。第叁章讨论了“V1了又V2”在静态语境下都属于线段型表量,但在动态语境环境下分为叁种表量形式,即线段型表量、半环型表量和叁分之一环型表量。线段型是有限量,后两种类型在动态语境中能实现环型的表量特征。第四章是“V1了又V2”的扩展式,“V1了又V2,V2了又V1”即回环型表量。回环型是一种重要的表量结构,其中讨论了回环型结构的动词特点和表量情况。它是由半环型或叁分之一环型补充完整而构成,补充完整后形成一个回环型,表示无限大量。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在动态语境中几种变式的表量情况。第叁部分包含第六章到第七章,第六章主要讨论了“V了又V”结构表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受到了动词、“又”和结构形式的影响,叁个因素都会影响其表大量。我们发现重迭形式一般表示大量,但动词重迭表小量,是因为动词重迭只是一种重迭形式,实际上它是省略了“一”。“V一V”实际上只是“V一下”的变形,而并不是V的重复,所以“V了又V”这种复迭形式也就符合了重迭表大量的特征。第七章结语部分提到了本文的成果和不足。(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房战峰,张建理[8](2017)在《汉语得益型隐性致使构式综合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得益型隐性致使构式采用主动宾形式表述因果事件,其构式义为"致事致使得益事件发生"。致事具有致使性,使事兼施事因默认而被隐含。此构式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分布上,不同于分析型致使构式、施事主语构式和被动构式,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常用构式。此构式背后的社会理据是在商贸服务领域中,消费者借助商家获取某种有益结果;认知理据是致事代使事、动作代结果双转喻操作。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汉语得益型隐性致使构式的本质是一种从分析型致使向词汇型致使过渡的语言形式。(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蒲日材[9](2017)在《岭南之俗与隐性之喻:过癞传说的文学书写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清小说中,作为治疗麻风病方法的过癞,一再被叙写为流传于岭南地区的特有传说。这缘于岭南地区闷热潮湿的自然气候环境,以及明清时期此地曾大面积暴发麻风等传染病的历史人文环境。过癞传说既隐喻了人类社会对女性固有的歧视态度,也隐喻了文化精英重构道德秩序的救世愿望。(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7年02期)
何玉国[10](2016)在《引文:结构与解构的利器——以《一种隐性文学现象之考察》一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引文是当今学术规范的重要标准之一。引文不仅仅是"结构"文章之关键,而且还是"解构"文章之幽灵。以《一种隐性文学现象之考察》一文为例,分析"引文"在文章中的"悖反"作用,认为学术研究中在谨慎引文的同时,要以"自出机杼"为第一要务。(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隐性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加强青年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手段。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显性教育手段,更需要发挥隐性渗透的独特教育优势。通过宿舍进行价值观教育是美国高校向学生传达国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渗透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是隐性渗透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总结美国在高校宿舍中传递价值观的隐性教育途径,为探寻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提供有益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性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1].俞彦韬.合同法分则涵摄的“隐性失灵”及其应对——基于委托任意解除的实例考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9
[2].翟莹.美国价值观教育的隐性途径探析——基于对美国高校宿舍的考察[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
[3].李升,朱欣,韩海彬.地方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形成机制:基于融资约束的实证考察[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9
[4].杨嵘均.网络暴力的显性歧视和隐性歧视及其治理——基于网络暴力与网络宽容合理界限的考察[J].学术界.2018
[5].左玉玮.社会性文学奖与当代文学的隐性运作机制——以《小说月报》“百花奖”为个案的考察[J].现代中文学刊.2018
[6].刘良灿,吕潮林,宁鑫.隐性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对西部地区IT企业的考察[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
[7].王霞.“V了又V”结构的隐性量考察[D].河北大学.2018
[8].房战峰,张建理.汉语得益型隐性致使构式综合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
[9].蒲日材.岭南之俗与隐性之喻:过癞传说的文学书写考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
[10].何玉国.引文:结构与解构的利器——以《一种隐性文学现象之考察》一文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