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优势位点定位论文-朱亚军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论文-朱亚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种优势位点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耐冷性,杂种优势,恢复系多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朱亚军[1](2017)在《水稻耐冷和杂种优势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胁迫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配置不同的遗传群体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开展了耐冷和杂种优势QTL定位研究,结果如下:耐冷QLT定位。首次利用水稻相互关联育种群体开展了水稻耐冷QTL定位研究。相互关联的育种群体由8个不同来源的供体亲本导入固定受体亲本黄华占培育。群体的基因型和孕穗期耐冷性均表现出丰富多样性。4个环境共计鉴定到6个独立的耐冷QTL,分布于第3、4和12染色体上。多数QTL仅在在1到2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贡献率从4.0-8.5%。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的qCT-3-2在所有环境下均为定位到,是一个环境独立的稳定表达耐冷位点,4个环境下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0%。进一步通过物理作图的方法将qCT-3-2精细定位到192 kb的物理区间,其有利等位基因来自高产优质品种黄华占。此外,我们发现qCT-3-2在水稻苗期耐冷中也发挥作用。结果表明,qCT-3-2在水稻耐冷分子育种中有较大价值。恢复系的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我国不同生态区收集的不同年代育成的759份籼型叁系恢复系高通量SNP分型和主要农艺表型鉴定。结果发现,我国不同年代育成的叁系籼型不育系在产量和主要农艺表型上变异丰富,遗传上可以分成2个大亚群,4个小亚群,没有明显的群体结构,来自特定地域的材料均表现出以某一个亚群占据主导,多种类型交叉存在的现象。来自国外引进的材料其遗传组成已经和我国恢复系存在巨大差异。上述研究揭示了我国籼型恢复系的多样性分布特征,提示我国不同省份恢复系多样性已经有了逐步提高,但不同地域的多样性存在差异性,如广东多样性最低,其次是四川和重庆,而云贵、安徽和江西的多样性较高。杂种优势位点定位。以中亲优势作为杂种优势评价指标。方差分析表明,除分蘖数外的其余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在4个环境下均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不同恢复系配置的组合其杂种优势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中亲优势均值比较发现,分蘖数和剑叶长存在负向杂种优势趋势,而其余性状表现出具有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趋势,其中株高、单株产量、千粒重、每穗总粒数、每穗粒数及结实率等6个性状杂种优势强劲,相比中亲值其杂种优势度均增加了 5%以上。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杂交组合增产的重要途径。4个环境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计定位到51个独立的杂种优势位点,分布于除chr12外的其余11条染色体上。在这些位点中,qHHD7.1和qHHD7.2在4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qHGNPP1在3个环境下检测到,qHPH1、qHHD2、qHGL3、qHHD4、qHPH7.1、qHHD8.1、qHPH10 和 qHSP10.1 等8个位点在两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进一步发现27个控制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位点分布在10个富集区域,且有6个已经被多次报道,1个被克隆(RH8)。将父本群体检测到的位点和杂种优势位点进行比较,我们发现26个位点在两个群体中均能检测到,其中不少位于杂种优势位点富集区或包含已克隆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基因如GS3、GW5、RFL、NAL、Hd1,Ghd7和Ghd8等。暗示这些位点不仅控制纯合型亲本的相应表型,而且也贡献于杂种优势。在这类位点中,我们发现位于第7和8染色体长臂上的两个新的热点区域,在两个群体和多个环境下被检测控制多个性状。暗示2个热点区域,无论对常规育种还是杂交育均具有很高的研理论和使用价值。进一步我们推论水稻的杂种优势是由少数发挥多效应的富集区和大量微效位点共同控制的。综上,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水稻耐冷和杂种优势位点克隆及其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后续开展耐低温水稻培育和超高产育种提供了导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8-01)

王丹丹[2](2017)在《玉米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迄今为止人类对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还知之甚少。课题组前期构建了一套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单片段代换系以玉米骨干自交系昌7-2为供体,自交系lx9801为受体,并利用郑58为父本组配了一套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以lx9801×郑58为(鲁单9002)对照,筛选出一个单片段代换系10su076-3,该单片段代换系包含穗粗杂种优势位点。本研究利用单片段代换系10su076-3与轮回亲本lx9801构建的BC6F2分离群体为材料,在实验室切取部分胚乳提取DNA,利用供体染色体片段(昌7-2)两端的分子标记进行交换单株筛选,对不同交换单株与自交系郑58的测交组合与对照杂交种鲁单9002的穗粗进行显着性分析,通过分子标记的开发与交换单株基因型的鉴定,最终将控制穗粗杂种优势位点定位在2.04bin上490kb的范围内,预测该区间有8个候选基因。主要结论如下:对玉米基因组中的1000多对公共引物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多态性标记用分离群体进行验证,最终将含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候选基因定位于2.04bin上。通过扩大分离群体的规模至60,000株,同时增加2.04区分子标记的密度,根据昌7-2和lx9801的重测序结果,向后开发了SSR标记、Indel标记和SNP标记,将筛选到所有多态性分子标记用于ZmHbM1的精细定位,其中距离目标基因两侧最近的分子标记是Chr2.04-7HY304(indel)和Chr2.04-S63(SSR),它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大约为490kb。(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王丹丹,李卫华,时夏,刘坤,郭海平[3](2017)在《玉米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自交系C7-2为供体、lx9801为受体所构建的一批含有杂种优势位点的单片段代换系10su076-3为材料,利用供体染色体片段(C7-2)两端的纯合分子标记对单片段代换系与轮回亲本lx9801构建的BC_7F_2分离群体的单粒胚乳进行分析,筛选含有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交换单株,主要目的是对控制穗粗杂种优势的位点进行定位。通过对不同交换单株与自交系郑58的杂交组合、对照杂交种鲁单9002的穗粗表型进行鉴定,最终将控制穗粗杂种优势位点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2.04 bin。(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杨慧丽,林亚楠,张怀胜,卫晓轶,丁冬[4](2017)在《玉米开花期性状的QTL及杂种优势位点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期是玉米进化和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性状,明确开花期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对培育适应不同生态区的优良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以许178为受体,综3为供体构建的包含203个SSSL的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及其与许178的测交群体,通过2年3个试点玉米开花期性状(散粉期、吐丝期和散粉至吐丝间隔)QTL和杂种优势位点(HL)分析,分别鉴定出40个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和37个开花期相关性状的HL。其中6个QTL和4个HL在3个地点被同时检测到。在所检测到的染色体区段中,11个区段同时包含调控开花期的QTL和HL。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玉米开花期遗传机制和开花期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郭战勇,吕盼晴,张向歌,孙高阳,王洪秋[5](2016)在《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定位玉米籽粒性状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粒型性状是玉米百粒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鉴定玉米粒型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可以为粒型性状关键杂种优势位点的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一套中国优良自交系lx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与自交系T7296测交构建包含184个测交种的群体。2013年,在河南浚县和长葛两点对测交群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等材料进行了田间鉴定,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成熟后连续收获10株对粒长、粒宽、粒厚和百粒重进行考种。利用方差分析和t测验比较每个SSSL×T7296测验种单个性状与对照种T7296×lx9801的显着性差异,对玉米粒型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结果】单片段代换系的两个亲本在粒型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昌7-2的粒长和百粒重高于lx9801,而粒厚低于lx9801。测交群体4个籽粒性状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粒长的平均中亲优势在长葛和浚县点分别为19.32%和15.30%,粒宽的中亲优势分别为10.86%和10.07%,粒厚的中亲优势分别为6.23%和4.78%,百粒重的中亲优势分别为20.97%和25.0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粒长与粒宽、百粒重呈显着正相关,粒宽和粒厚与百粒重也呈显着的正相关,粒宽与粒厚呈负相关关系。在2个环境中定位了13个粒长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1杂种优势位点同时被检测到。粒宽定位到14个杂种优势位点,在长葛点和浚县点分别检测到1个主效的杂种优势位点。粒厚检测到25个杂种优势位点,在第2、3、7和9染色体上分别定位到1个共同的杂种优势位点。百粒重在2种环境中共检测到24个杂种优势位点,有6个杂种优势位点同时被检测到,其中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共同的杂种优势位点h KW1a和h KW1b;在第7染色体上检测一个主效的杂种优势位点h KW7a,在长葛点和浚县的贡献分别为20.12%和11.03%;位于第8染色体的杂种优势位点h KW8b在2种环境中的贡献率分别为18.64%和8.76%。【结论】玉米粒型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依次为粒长>粒宽>粒厚,在2种环境中共检测到75个杂种优势位点,其中11个杂种优势位点被同时检测到。由于粒长与脱籽率显着相关,而且在育种过程中难以对籽粒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因此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子标记对粒长的杂种优势进行选择,从而选育出脱籽率高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胡德升,谢旭东,张向歌,杨慧丽,许蒙蒙[6](2016)在《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良自交系lx 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与自交系T 7296构建的测交群体,通过1年2点的田间试验,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和杂种优势位点(HL)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在2个环境中定位了16个和13个控制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其中有8个株高和4个穗位高的QTL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测交群体在2个环境中共检测到9个株高和6个穗位高的HL,分别有2个HL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此外,株高和穗位高分别有3个QTL和HL位于相同的染色体片段上,说明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可能有部分相同的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彭倩,薛亚东,张向歌,李慧敏,孙高阳[7](2016)在《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明确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将促进优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但是截至目前其遗传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lx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与自交系T7296的测交群体,对昌7-2和lx9801相应染色体片段与T7296之间存在差异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64个不同穗部性状和产量的杂种优势位点(HL),其中23个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包括4个穗长的HL,4个穗粗的HL,4个穗行数的HL,7个行粒数的HL和4个产量的HL,并在多个染色体片段上鉴定出同时包含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杂种优势位点,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玉米产量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制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智权,江玲,尹长斌,王晓玲,雷建国[8](2013)在《水稻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位点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以籼稻IR24为受体亲本、粳稻Asominori为供体亲本的66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分别与受体亲本IR24杂交构建1套对应的F1群体,研究杂种优势位点。以中亲优势值作为杂种优势QTL检测的基准表型值,结合新构建的基因型图谱,利用QTL IciMapping软件的逐步回归和极大似然估计结合的方法,检测杂种优势QTL。结果表明,各置换系对应的F1群体,在4个环境(2007年南京、2007年南昌、2008年南京、2008年南昌)下,共检测到53个与产量构成性状相关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只发现1个杂种优势位点能在多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即来自第1染色体与标记RM488紧密连锁的位点。该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增加F1的株高。22个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具有增效作用,占总位点数的41.51%;LOD值变幅为3.06~7.25,贡献率变幅为3.74%~18.5%。31个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具有减效作用,LOD值变幅为3.07~9.70,贡献率变幅为0.45%~30.78%,这些具有减效作用的位点主要控制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与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王智权,余传元,刘世家,刘喜,王晓玲[9](2012)在《水稻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位点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以籼稻IR24为受体亲本、粳稻Asominori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简称IAS群体),共66个株系,分别与受体亲本IR24杂交构建了1套对应的杂种F1群体,用于杂种优势位点(Heterotic loci,HL)的定位。大田试验按随机区组设计,两次重复,各置换系及受体亲本与对应F1代组合相间排列种植,成熟后及时取样考种并计算杂种F1代的杂种优势。以中亲优势值HMP作为杂种优势QTL检测的基准表型值,结合新构建的基因型图谱,利用QTL IciMapping软件检测杂种优势QTL。QTL的检测采用逐步回归和极大似然估计相结合的方法(likelihood ratio test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RSTEP-LRT),又称为RSTEP-LRT方法。以LOD值≥3.0作为经验阈值来判断QTL是否存在。结果表明,利用IAS对应杂种F1群体四个环境(2007南京、南昌和2008南京、南昌两年两点)分别定位了53个与产量构成性状相关的杂种优(劣)势标记位点。其中只发现1个杂种优(劣)势标记位点能在多个环境重复检测到,来自第1染色体上的RM488标记位点杂合状态下增加杂种F1的株高。IAS对应F1群体中检测到22个增效位点,占总位点数的41.51%;LOD值变幅在3.06-7.25之间,贡献率变幅在3.74%-18.5%之间。该套F1群体还检测到31个减效位点,LOD值变幅在3.07-9.7之间,贡献率变幅在0.45%-30.78%之间。这些减效位点主要集中在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与籼粳不育基因密切相关的性状,通过广亲和材料的应用或者染色体片段置换技术可以消除减效位点的负向效应。通过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与双亲构建的杂种F1群体将所有与产量杂种优势密切相关的增(减)效位点发掘出来,可为育种过程中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增效位点以及消除减效位点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7)

汤继华,马西青,滕文涛,严建兵,吴为人[10](2006)在《利用“永久F_2”群体定位玉米株高的QTL与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大面积推广的优良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一套重组近交系为材料,组配了含441个杂交组合的“永久F2”群体,构建了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永久F2”和RIL群体中分别定位了12个和10个不同的株高QTL,其中有6个在两个群体中同时检测到.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0个玉米株高的杂种优势位点(heterotic loci,HL),分布于玉米的7条染色体上,多数HL表现以超显性效应为主,单个HL可解释株高杂种优势表型变异的1.26%~8.41%.只有少数QTL和HL具有相同的染色体位点,说明玉米株高的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可能由两种不同的遗传机理组成.(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6年24期)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迄今为止人类对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还知之甚少。课题组前期构建了一套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单片段代换系以玉米骨干自交系昌7-2为供体,自交系lx9801为受体,并利用郑58为父本组配了一套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以lx9801×郑58为(鲁单9002)对照,筛选出一个单片段代换系10su076-3,该单片段代换系包含穗粗杂种优势位点。本研究利用单片段代换系10su076-3与轮回亲本lx9801构建的BC6F2分离群体为材料,在实验室切取部分胚乳提取DNA,利用供体染色体片段(昌7-2)两端的分子标记进行交换单株筛选,对不同交换单株与自交系郑58的测交组合与对照杂交种鲁单9002的穗粗进行显着性分析,通过分子标记的开发与交换单株基因型的鉴定,最终将控制穗粗杂种优势位点定位在2.04bin上490kb的范围内,预测该区间有8个候选基因。主要结论如下:对玉米基因组中的1000多对公共引物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多态性标记用分离群体进行验证,最终将含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候选基因定位于2.04bin上。通过扩大分离群体的规模至60,000株,同时增加2.04区分子标记的密度,根据昌7-2和lx9801的重测序结果,向后开发了SSR标记、Indel标记和SNP标记,将筛选到所有多态性分子标记用于ZmHbM1的精细定位,其中距离目标基因两侧最近的分子标记是Chr2.04-7HY304(indel)和Chr2.04-S63(SSR),它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大约为490k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朱亚军.水稻耐冷和杂种优势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王丹丹.玉米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精细定位[D].山西大学.2017

[3].王丹丹,李卫华,时夏,刘坤,郭海平.玉米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初步定位[J].山西农业科学.2017

[4].杨慧丽,林亚楠,张怀胜,卫晓轶,丁冬.玉米开花期性状的QTL及杂种优势位点定位[J].作物学报.2017

[5].郭战勇,吕盼晴,张向歌,孙高阳,王洪秋.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定位玉米籽粒性状杂种优势位点[J].中国农业科学.2016

[6].胡德升,谢旭东,张向歌,杨慧丽,许蒙蒙.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杂种优势位点[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7].彭倩,薛亚东,张向歌,李慧敏,孙高阳.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J].作物学报.2016

[8].王智权,江玲,尹长斌,王晓玲,雷建国.水稻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位点的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3

[9].王智权,余传元,刘世家,刘喜,王晓玲.水稻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位点的定位[C].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10].汤继华,马西青,滕文涛,严建兵,吴为人.利用“永久F_2”群体定位玉米株高的QTL与杂种优势位点[J].科学通报.2006

标签:;  ;  ;  ;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论文-朱亚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