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岛西北海域论文-高慧

吕宋岛西北海域论文-高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吕宋岛西北海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升流,吕宋岛,冬季浮游植物藻华,叶绿素

吕宋岛西北海域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1](2018)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叶绿素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生态系统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的耦合系统。叶绿素浓度是表征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参数,其时空变化特征与温度、光照条件、有效光合辐射、营养盐以及风场、海流场等诸多环境要素密切相关,它可以反映所在海区的生态信息,并具有对环境变化响应的能力。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频繁出现藻华(高叶绿素浓度分布)现象,该现象可能对寡营养盐的南海及其局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研究这种现象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加强对吕宋海峡附近复杂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与理解。本文使用吕宋西北海域1999年至2015年共16年多卫星融合水色遥感资料以及现场观测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长时间序列的Chl-a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展示吕宋西北部海表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而结合海表温度(SST)、风速(WS)、海面高度异常(SLA)数据等以及上述数据计算获得的相关物理环境参数(即由风场计算的埃克曼泵吸(EPV)、埃克曼离岸输运(ET),由海面高度异常计算的地转流、涡动能与相对涡度等),进一步分析其与海表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该区域冬季高叶绿素浓度分布现象的形成机制,最后通过相关分析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研究Chl-a浓度与周边环境的响应关系,探明影响该海域Chl-a浓度变化的关键要素。研究结果表明通常冬季吕宋西北部海域均会出现大约以(119°E,19°N)为中心的高Chl-a浓度现象,平行海岸的风应力以及风应力涡旋引起上升流、表征上层稳定层结的SST以及中尺度涡强度,调控着海洋上层营养盐的输运,很可能是该区域藻华形成的主要机制。且海洋上层不同水层气候态温度及营养盐数据分析证实吕宋西北部存在显着的上升流。复相关与偏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在上述因素中埃克曼离岸输运与温度是影响冬季藻华的更关键因子。同时背景流场的平流效应很可能诱发上升流区与叶绿素藻华中心不一致,引起藻华中心的北移。(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8-06-01)

高慧,赵辉,沈春燕,陈法锦[2](2018)在《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叶绿素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频繁出现藻华现象,本文使用吕宋岛西北部海域1999年11月至2015年2月共16 a冬季多卫星融合水色遥感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长时间序列的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海表温度(SST)、风速(WS)、海面高度异常(SLA)等数据以及上述数据计算获得的相关物理环境参数,分析其与海表Chl-a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吕宋岛西北海域海表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Chl-a质量浓度与周边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常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海表均会出现大约以(19°N,119°E)为中心的高Chl-a质量浓度现象,平行海岸的风应力以及风应力涡旋引起冬季上升流,增加了营养盐的输入,很可能是该区域藻华形成的主要机制。同时背景流场的平流效应很可能诱发上升流区域与叶绿素藻华区中心不一致,可能引起了藻华中心的北移。(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闫桐,王静[3](2011)在《基于HHT的吕宋岛西北海域叶绿素浓度及相关环境物理要素的多时间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而改进的Hilbert-Huang变换(HHT)方法,分析了吕宋岛西北海域从1997年9月至2009年7月近12年的月平均遥感叶绿素浓度观测序列以及相关环境物理要素时间序列,分离出各要素的特征振荡模态(IMFs);在此基础上以叶绿素与相关要素间具有相同或相近频率的IMF对偶之间相位差余弦值的方差为指标,探讨了该海域叶绿素浓度与环境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海区各研究变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振荡特征,叶绿素准年周期模态方差贡献达81%,年际变化中准两年振荡是海区诸要素共同的波动类型,此外叶绿素浓度还具有4年左右周期的振荡。2)除埃克曼抽吸速度在准年周期振荡上与叶绿素浓度显着正相关、Nio3区海表温度在准两年周期上有弱的正相关关系外,其余要素均与叶绿素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HHT是气候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中的一种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孙成学[4](2009)在《吕宋岛西北海域气旋式涡旋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吕宋岛西北海域受到局地风应力和黑潮的共同作用,使其成为南海海洋涡旋的多发地带,也是南海两大季节性气旋式涡旋之一的吕宋冷涡形成区。了解吕宋岛西北海域的海洋涡旋结构,揭示该海域海洋涡旋的生成机制不仅是对南海海洋环流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对边缘海与大洋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贡献。本文首先利用气候态的温盐资料及卫星高度计资料等,分析了吕宋岛西北海域海洋要素场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情况;然后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并结合IPRC提供的平均海平面高度资料,对吕宋岛西北海域气旋式涡旋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借助Okubo-Weiss函数分析了该海域的流场特性,进一步证实了吕宋岛西北海域气旋式涡旋的组成。本文还利用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研究了局地风应力和黑潮与吕宋西北海域气旋式涡旋的关系。最后利用数值试验成功地模拟了黑潮在吕宋岛西北海域诱生的气旋式涡旋。由于本文使用了高时空分辨率的资料和较高水平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对前人有关吕宋冷涡研究中存在的争议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取得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研究指出冬季传统意义下的吕宋冷涡实际上是由两个气旋式涡旋所组成的。一个气旋式涡旋位于吕宋岛的西侧(LCE1),另一个气旋式涡旋位于吕宋岛的西北侧(LCE2)。LCE1的水平尺度约为LCE2水平尺度的两倍,但LCE2的强度要稍强于LCE1。2)研究发现位于吕宋岛西侧的气旋式涡旋(LCE1)只存在于冬季,而位于吕宋岛西北侧的气旋式涡旋(LCE2)则是全年存在。在冬季,两个气旋式涡旋有时会交融在一起,但是大部分时间(约占总样本的3/4),两个涡旋都有各自的中心。3)利用Okubo-Weiss函数对吕宋岛西北海域的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LCE1区和LCE2区的流场均主要以气旋式旋涡形式存在,从而用Okubo-Weiss函数证明了两个气旋式涡旋的存在性。但是相比较而言,LCE2的旋涡特性要强于LCE1。4)对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LCE2的主变化周期约为60天,而吕宋海峡处的黑潮流量除了有60-70天的季节内振荡外,还有周期为100天的振荡;LCE2主要水体构成为南海水,因此可以推断它是由黑潮所诱生的南海局地的气旋式涡旋。5.研究发现吕宋岛西北海域的两个气旋式涡旋的生成机制不同:位于吕宋西部的冬季气旋式涡旋(LCE1)的形成与吕宋岛西北角的正的风应力旋度有关,而位于吕宋岛西北侧的气旋式涡旋(LCE2)则由黑潮所诱生。HYCOM模式的数值试验也证明,当数值试验中没有南海局地风强迫作用时,黑潮会在吕宋岛的西北侧诱生出一个气旋式的涡旋,该气旋式涡旋的强度会随着黑潮强度的增强(减弱)而增强(减弱)。数值试验表明,当黑潮的强度增强(减弱)原来的1/4时,相应的气旋涡的强度会变为原来的2倍(1/2倍)。总之,本论文首次指出前人所描述的冬季吕宋冷涡实际上是由两个形成机制不同的气旋式涡旋组成,一个是由冬季风绕过吕宋岛后的正的风应力旋度驱动,另一个是黑潮进入吕宋海峡后所诱生,前者对冬季吕宋冷涡的贡献是2/3,后者的贡献是1/3。(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01)

吕宋岛西北海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频繁出现藻华现象,本文使用吕宋岛西北部海域1999年11月至2015年2月共16 a冬季多卫星融合水色遥感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长时间序列的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海表温度(SST)、风速(WS)、海面高度异常(SLA)等数据以及上述数据计算获得的相关物理环境参数,分析其与海表Chl-a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吕宋岛西北海域海表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Chl-a质量浓度与周边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常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海表均会出现大约以(19°N,119°E)为中心的高Chl-a质量浓度现象,平行海岸的风应力以及风应力涡旋引起冬季上升流,增加了营养盐的输入,很可能是该区域藻华形成的主要机制。同时背景流场的平流效应很可能诱发上升流区域与叶绿素藻华区中心不一致,可能引起了藻华中心的北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吕宋岛西北海域论文参考文献

[1].高慧.吕宋岛西北海域叶绿素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

[2].高慧,赵辉,沈春燕,陈法锦.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叶绿素时空变化特征[J].海洋学研究.2018

[3].闫桐,王静.基于HHT的吕宋岛西北海域叶绿素浓度及相关环境物理要素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1

[4].孙成学.吕宋岛西北海域气旋式涡旋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标签:;  ;  ;  ;  

吕宋岛西北海域论文-高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