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学地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学,南朝,皇室教育,孝经
儒学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张迎朝[1](2018)在《论儒学在南朝皇室教育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来,以"六经"为主要研习内容的儒学基本成为官私教育的主体部分,更是皇室教育的主要内容。东汉末年黄巾乱后,战乱频仍,学术不昌。魏晋以降,玄学大盛,佛学勃兴。永嘉乱后,衣冠南渡,外患不止,内忧时作。儒学教育屡振不起,颇有中衰欲绝之象。本文试从皇室教育中太子与诸皇子的受学方式、教师的择选与学习内容的角度出发,探析儒学在南朝皇室教育中的地位。(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韦性吕[2](2017)在《莫与俦、莫友芝儒学思想在黔南民族地区文化构建中的地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莫与俦、莫友芝父子,是清代贵州儒学的佼佼者,影响着清代贵州以至现今贵州文化的发展进程,身为黔南独山一带的莫氏父子,他们为这一带及其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莫与俦对黔南民族地区文化作出的贡献要从他在家乡设馆授徒说起,后决意弃政从教,对教授从不懈怠。莫友芝则在他先后六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后,这使他发现科场作弊的黑暗,逐渐对科举功名淡漠,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整理古籍、学术研究的事业中。(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吕琦[3](2017)在《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形成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儒学作为我国身份认同以及文化心理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王冠上的明珠,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本文针对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希望给予我国文化领域以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7年11期)
陈晨捷[4](2017)在《论生活儒学中“仁爱”之地位的合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客套话我就不说了,直奔主题。我没有提交会议论文,只有一个发言提纲。这个发言提纲,题目叫"'仁'字臆源——论生活儒学中仁爱情感的合法性地位",是对生活儒学当中仁爱情感的逻辑地位的一个质疑,也就是通过探究"仁"的本义,来看看黄老师对仁爱情感的处理是否得当。(本文来源于《当代儒学》期刊2017年01期)
任红敏[5](2016)在《忽必烈藩府文人与元代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忽必烈幕府文人志在救世行道,以道为己任,推进儒治,促进儒户制度的执行,恢复发展中原文化,建立学校,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蒙古政权按照中原王朝的政体和运作模式,建成了继唐、宋之后一代正统王朝"大元"。学术也由湮晦渐复昌明,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程朱之学成为元代之"官学"。儒学与文学的全面融会,使得元代文学思想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形成以儒学为精神底蕴的诗风文风,如平易正大、冲淡悠远、纡徐雍容、涵淳茹和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2016年03期)
姜海军[6](2016)在《元代的儒学传播与大都文化中心地位的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宋代以前,北京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随着蒙古将首都迁往北京,北京由此成为全国性的中心大都市。为了进一步强化首都北京的核心位置,元朝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加强之外,还从文化领域进一步进行建设。其中,元朝积极认同并推广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意识形态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可以说,元代大都文化的儒学化及程朱理学的意识形态化,不仅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加速了蒙元政权的汉化,也增强了北京作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地位,由此也赢得了中原儒士大夫们对其政权的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吕金钊[7](2016)在《论西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儒家在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的巨大灾难之后,在这一时期慢慢走向复兴,并且最终取得了西汉统治思想地位,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本文认为西汉之所以能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与汉代儒学呈现出的体系化特点息息相关。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形成了一套包含哲学基础、政治模式、纲常伦理秩序、践行主体、延续措施的完备理论体系。体系设计极为完整,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得一整套体系运行起来,生命力极其顽强,能够迅速扎根于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异常稳定。而这正是汉代其他学派所不具有的优点。秦末连年战争,致使社会经济疲惫不堪。所以,汉初的统治者取得天下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至于选择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汉初的统治者积极吸取秦朝因法而亡的惨痛教训,希望对法家思想敬而远之,但是“汉承秦制”的汉初政治现实要求新的指导思想必须要能对法家思想客观影响汉初政治给与合理的解释。于是,道法结合的“黄老之学”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黄老思想在肯定法制作用的同时,主张“清静无为”,由此而在汉初营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儒家思想在这一环境下得到不断的恢复和发展。以叔孙通为代表的汉初儒生积极发挥儒家的“入世”精神,对儒家传统礼制加以改造,制定出符合汉初政治的“礼仪制度”,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是儒家登上汉代政治舞台的开端。其改造儒学,适应现实政治需要,以达到“入世”的方法,开汉代儒生改造儒学之先河,此后的儒学一改先秦儒学的理想化特点,和现实政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而陆贾和贾谊将儒家和道家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迨至武帝,儒家体系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为了迎合武帝转变统治思想的需求,经学大家董仲舒以传统儒家理论为基础,融合道、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精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这个体系以天人理论为基础,董仲舒从《春秋》中提炼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观点,认为“君权神授”,在肯定天的权威的基础上,提高君主的地位。德主刑辅的政治模式是这个体系的核心政治主张,董仲舒认为“德”为阳,“刑”为阴,阴为阳之助,所以统治者应该顺应天道,实行“德主刑辅”,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统治模式。儒家纲常伦理思想是这个体系所提倡的社会秩序,董仲舒认为“叁纲五常”是天道秩序在人道中的体现,所以,人君作为天的代言人,应该在人道中维护纲常伦理以维护天道秩序。儒生政治是该体系的践行主体,董仲舒认为政府选拔官员应该以儒家的“德”“才”为标准,做到“录德以定位,量才以授官”,让儒生更多的参与到现实政治之中。最后,在儒学体系的保障和延续方面,董仲舒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化的作用。首先,设立太学,提高经学的地位;再以博士为师,对官员进行儒学教育;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学校,教授儒家经典,而在社会教育方面,他则建议树立“忠孝”典范,鼓励人们崇尚儒家伦理。这个新儒学体系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大一统”,政治一统于中央,权力一统于皇权,文化则一统于儒家。董仲舒所构建的“新儒学”是一套非常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理论基础,政治建设,伦理建设,践行主体,延续手段,终极目的。所以,即使其中有一两项暂时没有得到采纳,其他环节也会慢慢的将其拉起来,从而完成一整套体系的确立。武帝虽然部分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但是在他在位的中、后期“多任法”的政策倾向,使他偏离了新儒学所提倡的“德主刑辅”的政治轨道,新儒学和儒生的地位逐渐边缘化。昭宣时期,经过叁十余年儒学选官制度和儒家教育的发展,儒生群体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利,要求国家回到新儒学所主张的政治轨道之中。这一时期新儒学体系的完善,集中表现在儒生政治的崛起和“德主刑辅”,霸王道杂之政治模式的实践上。宣帝时期,经学权威的树立,标志着新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在西汉最终确立。自此,儒学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董仲舒对新儒学体系的构建居功至伟。(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孙铁骑[8](2016)在《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历史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只有明确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才能理解儒学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独具特质,从而给儒学复兴以合法性依据。儒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的基础,是抵御外族文化入侵的核心力量,是维护中国社会安定和谐的精神力量。没有儒学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孙雪[9](2016)在《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元前213年秦朝的焚书坑儒到公元前134年汉代的独尊儒术,儒学在短短不足百年间便重现辉煌,并更进一步奠定了其国家意识形态的至高地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儒学在汉代的新发展和汉武帝的统治特点叁方面来探讨儒学在汉代能够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求知导刊》期刊2016年04期)
刘梦溪[10](2016)在《如何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蔡元培先生是何等样人,中国现代教育泰斗的称谓,他比任何人都当之无愧。但他不赞成读经,致使被请来与之共襄民国初立之教部的马一浮离他而去。当然不伤友情,十五年后蔡先生出掌(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01-18)
儒学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莫与俦、莫友芝父子,是清代贵州儒学的佼佼者,影响着清代贵州以至现今贵州文化的发展进程,身为黔南独山一带的莫氏父子,他们为这一带及其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莫与俦对黔南民族地区文化作出的贡献要从他在家乡设馆授徒说起,后决意弃政从教,对教授从不懈怠。莫友芝则在他先后六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后,这使他发现科场作弊的黑暗,逐渐对科举功名淡漠,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整理古籍、学术研究的事业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学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1].张迎朝.论儒学在南朝皇室教育中的地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2].韦性吕.莫与俦、莫友芝儒学思想在黔南民族地区文化构建中的地位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
[3].吕琦.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J].参花(下).2017
[4].陈晨捷.论生活儒学中“仁爱”之地位的合法性[J].当代儒学.2017
[5].任红敏.忽必烈藩府文人与元代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
[6].姜海军.元代的儒学传播与大都文化中心地位的强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吕金钊.论西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D].南昌大学.2016
[8].孙铁骑.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历史地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孙雪.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J].求知导刊.2016
[10].刘梦溪.如何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N].光明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