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武士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士俑,佛教造像艺术,虎头帽
武士俑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华[1](2019)在《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起虎头帽,大家恐怕都不陌生。在中国传统民俗工艺品中,虎头帽极富特色。我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给年幼儿童戴布缝的虎头帽的风俗,陕西、山西民间,还要加上虎头鞋、虎头枕。小小虎头帽,寄托着全家希望儿孙健康成长的殷殷之情。最近,在河北内丘县邢窑博物馆,看到几件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据说,民间给小孩子穿(本文来源于《乡音》期刊2019年04期)
葛庆贤,种坤[2](2018)在《叁门峡市博物馆馆藏西晋武士俑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士俑是墓葬中被塑造为军士形象的一类俑的统称。西晋时期,镇墓武士俑初始萌发并流行。这一时期的武士俑是西晋墓葬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类俑,武士所着的甲胄是西晋时期典型的戎装,反映了战乱纷争的时代背景下尚武的风俗。(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8年17期)
崔贻彤[3](2018)在《考古所见六朝胡人武士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人武士俑是叁国两晋南北朝墓葬中出现的一类特殊随葬品,以胡兵形象为原型并经过艺术创作而成。考古发现的六朝胡人武士俑或执刀、执盾,或持戟、握剑,有的身披铠甲,根据帽式的差异可细分为六类。六朝胡人武士俑与以往胡汉战争图中的胡人形象明显不同,是作为正面形象参与拱卫六朝政权的,其形象演变主要可分为吴晋和南朝两个阶段。胡兵在六朝军事、政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既是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也是南北对峙局面下南朝军事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8年14期)
[4](2018)在《描金石雕武士俑》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明器高40.1厘米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杨思勖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采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文明》第583页)此俑着唐代男子典型装束,幞头和圆领袍衫,气宇轩昂,立于方座。全身披挂弯刀、弓、剑等两套战具。一套武士自用,另一套雕工精美,彩绘涂金,显然是为主人准备。此戎装武士年轻英武,(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画报》期刊2018年03期)
砾华[5](2018)在《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起虎头帽,大家恐怕都不陌生。虎头帽在民俗工艺品中极富特色,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都给初生和年幼的儿童带上布缝的虎头帽,在陕西、山西、河北民间还要加上虎头鞋、虎头枕。小小的虎头帽,寄托着全家希望儿孙健康成长的殷殷之情。那天,在内丘县中国邢窑博物馆,看到几尊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顿时眼前一亮——民间给小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祈福的风俗,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出人意料的是,当我细究有关于此的来龙去脉时,竟然发现:虎头(本文来源于《当代人》期刊2018年02期)
李立华[6](2018)在《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起虎头帽,大家恐怕都不陌生。在中国传统民俗工艺品中,虎头帽极富特色。我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给年幼儿童戴布缝的虎头帽的风俗,陕西、山西民间,还要加上虎头鞋、虎头枕。小小虎头帽,寄托着全家希望儿孙健康成长的殷殷之情。最近,在河北内丘县邢窑博物馆,看到几件戴(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8-01-09)
秦志芳,陈晓琳[7](2016)在《唐代彩绘陶武士俑的保护与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彩绘陶武士俑存在的主要病害有:其表层有较硬实的老土及附着物,且底板残分为叁块,头部从脖根处断裂。为了使该器物得以稳定保存,对该器物进行了激光显微拉曼检测与修复。首先清除了器物上的土锈与附着物,其次对碴口进行了清理与黏接,最后进行了填缝与仿色。(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22)
孙维国[8](2016)在《飒爽之英姿 威武之雄师——从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骑马武士俑和文书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唐盛世时期,政治安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科技、文化、经济和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不仅为大唐境内的各民族提供了相互交流融合的环境,还为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注入活力。众所周知,唐朝军队不但在唐朝建立之初便在秦琼、李靖等主帅的指挥下南征北战,平定隋末诸侯混战的局面,而且还是败突厥、灭吐谷浑、平薛延陀、震西域的虎狼之师。面对这些驰骋草原的马背民族,唐军要(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汉文)》期刊2016年02期)
刘騻,许永杰[9](2015)在《隋代甲胄论发凡——基于武士俑的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隋代实现国家的统一,在文化层面上,隋代甲胄种类逐渐递减,甲胄制度趋于规范化。隋代甲胄可以用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围绕叁个角度展开,即隋代武士俑的类型学划分、甲胄形制历时性演变的概述以及武士俑的文化内涵分析,并就当下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商榷。(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石宁,闫华军,张琳[10](2014)在《汉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武士俑和兵器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阳陵南区从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和兵器,与秦代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不但在形体上有较大的差别,而且在施彩工艺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和技术进步。兵器制作方面以弩机为代表的汉代兵器制作和管理更为精细化和科学化,为研究汉代手工业、军事史提供了难得实物资料。(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武士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武士俑是墓葬中被塑造为军士形象的一类俑的统称。西晋时期,镇墓武士俑初始萌发并流行。这一时期的武士俑是西晋墓葬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类俑,武士所着的甲胄是西晋时期典型的戎装,反映了战乱纷争的时代背景下尚武的风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士俑论文参考文献
[1].李立华.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J].乡音.2019
[2].葛庆贤,种坤.叁门峡市博物馆馆藏西晋武士俑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3].崔贻彤.考古所见六朝胡人武士俑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4]..描金石雕武士俑[J].中华文化画报.2018
[5].砾华.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J].当代人.2018
[6].李立华.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N].中国文物报.2018
[7].秦志芳,陈晓琳.唐代彩绘陶武士俑的保护与修复[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8].孙维国.飒爽之英姿威武之雄师——从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骑马武士俑和文书谈起[J].新疆艺术(汉文).2016
[9].刘騻,许永杰.隋代甲胄论发凡——基于武士俑的维度[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石宁,闫华军,张琳.汉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武士俑和兵器浅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