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仪器可互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互换性,属性管理,通道管理,任意波形发生器类驱动
仪器可互换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1](2013)在《通用测试仪器可互换引擎IVI-C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IVI驱动采用分层设计模式,把仪器驱动分为类驱动和专用驱动两层。类驱动通过解析配置库文件显式调用仪器专用驱动,建立两类驱动函数间的映射关系,完成对仪器的控制。当更换仪器时,只需要更改配置库文件中的相应信息,而不对测试程序进行更改或重新编译,便可实现仪器的互换。IVI驱动开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同类仪器的互换,提高了测试程序的可重用性,推动了仪器驱动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自动测试系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关键技术。本论文依据IVI驱动模型,参考IVI标准,采用IVI-C的接口形式完成了通用测试仪器可互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配置仓界面的设计和配置库文件的解析。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类进行管理,使用Python语言和GTK库,完成IVI配置仓界面的设计。用户使用该配置仓完成对配置信息的管理,并生成相应的配置库文件。分析配置服务器和Expat解析包对XML文件的解析原理,设计并实现了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上XML配置库文件的解析。(2)属性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属性分为通道属性和非通道属性两大类,利用分块管理的思想,采用动态链表完成属性的存储,把数据类型相同的属性存储在同一个链表中。针对不同数据类型的属性设计不同的属性处理接口,把不同类型的属性分开管理,完成属性的读、写及添加操作。(3)通道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研究了仪器重复能力,讨论了虚拟标识符和物理标识符在IVI驱动中的使用范围,采用分层管理机制,由类驱动层管理虚拟标识符,专用驱动层管理物理标识符,实现动态管理,可扩展,低耦合。(4)IVI类驱动的设计与实现。在对类驱动的开发流程和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任意波形发生器类驱动,包括类驱动的层次结构、功能模块的实现及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上程序的封装,实现跨平台性。经测试验证,本论文中设计的可互换引擎成功实现了仪器的互换性,支持跨平台、多语言,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5-12)
赵鹏鹏,崔少辉,张文泉[2](2012)在《测试软件平台的仪器可互换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决TPS仪器可互换性的关键是仪器驱动器对仪器的调用应该是面向信号的。该文在分析前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接口的概念,研究功能接口中仪器驱动程序封装的方法,并介绍基于功能接口测试程序的编写方法,实现仪器的可互换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2年S1期)
钟建林,齐玉东,辛旭光,何友[3](2010)在《实现仪器可互换的开关驱动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自动测试系统中使用的开关模块包括多种型号,来自不同厂商。实现测试程序与具体物理开关仪器控制指令无关,可以提高测试程序的可重用性、可移植性和仪器的互换性。基于虚拟仪器可互换(IVI)技术的思想,分析了实现仪器可互换的技术框架,提出了开关类驱动的设计要求,最后通过一个工程上的实例说明了实现仪器可互换的开关类驱动的具体开发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0年05期)
方鹏,赵秀才[4](2007)在《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仪器可互换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测试系统的仪器设备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更换,如何在不改变测试程序的前提下使用新的仪器设备成为迫切需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测试系统中仪器设备互换的实现方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改善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仪器设备互换性。(本文来源于《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期刊2007-06-01)
方鹏,赵秀才[5](2007)在《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仪器可互换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测试系统的仪器设备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更换,如何在不改变测试程序的前提下使用新的仪器设备成为迫切需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测试系统中仪器设备互换的实现方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改善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仪器设备互换性。(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任献彬[6](2006)在《ATS中的仪器可互换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器可互换技术是ATS(Auto Test System)的发展方向,当前仪器可互换功能的实现包括基于SCPI、IVI、COM、ATLAS等几种方法。讨论了基于SCPI和基于COM技术的仪器可互换系统的仪器可互换基本原理,并详细讨论了基于动态链接库显式链接技术的仪器可互换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仪器可互换原理。(本文来源于《宇航计测技术》期刊2006年01期)
罗锦,孟晨[7](2005)在《仪器可互换性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目前几种仪器可互换技术规范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测试系统软件的应用,为实现通用ATS软件设计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表》期刊2005年04期)
魏忠林,黄考利,连光耀[8](2004)在《测试系统的仪器可互换性配置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LabWindows/CVI配置测试系统仪器可互换性的两种方法,并设计了“仪器可互换性配置”子系统,子系统的配置文件存储测试系统的仪器类和虚拟仪器名信息。同时介绍了仪器可互换性编程中影响互换性的一些因素。(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04年05期)
牛双诚,任献彬[9](2003)在《仪器可互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器可互换技术是当前自动测试领域的焦点。本文分析了IVI(interchangeablevirtualinstruments)技术的基本原理 ,并给出了一套新的可互换技术。该技术在借鉴IVI的基础上 ,实现了仪器可互换、仿真及仪器组合 ,并支持用户对类仪器驱动程序的创建及注册 ,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03年02期)
汪见军,李驿华[10](2002)在《自动测试系统中仪器可互换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介绍了在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仪器的可互换性。使得用户在需要更换系统的仪器硬件时具有更大的自由,而测试软件又能够得到保值和再利用。(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02年02期)
仪器可互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解决TPS仪器可互换性的关键是仪器驱动器对仪器的调用应该是面向信号的。该文在分析前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接口的概念,研究功能接口中仪器驱动程序封装的方法,并介绍基于功能接口测试程序的编写方法,实现仪器的可互换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仪器可互换论文参考文献
[1].赵俊.通用测试仪器可互换引擎IVI-C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赵鹏鹏,崔少辉,张文泉.测试软件平台的仪器可互换性机制研究[J].中国测试.2012
[3].钟建林,齐玉东,辛旭光,何友.实现仪器可互换的开关驱动程序设计[J].中国测试.2010
[4].方鹏,赵秀才.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仪器可互换技术及其应用[C].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2007
[5].方鹏,赵秀才.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仪器可互换技术及其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7
[6].任献彬.ATS中的仪器可互换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2006
[7].罗锦,孟晨.仪器可互换性技术的研究[J].自动化与仪表.2005
[8].魏忠林,黄考利,连光耀.测试系统的仪器可互换性配置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4
[9].牛双诚,任献彬.仪器可互换技术研究[J].测控技术.2003
[10].汪见军,李驿华.自动测试系统中仪器可互换性[J].电子测量技术.2002
标签:可互换性; 属性管理; 通道管理; 任意波形发生器类驱动;